在长春市生态大街南端,新立城水库大坝北侧,新立城镇小街村南侧,一组清代风格建筑默默静立着,这里就是长春厅遗址。除了发旧的“长春厅遗址碑”和朱红色紧闭大门上方悬挂的“理事通判衙署”牌匾外,再也找不到关于长春厅任何遗迹,原本应成为历史教育基地的长春起源地走了样,隐没在荒草之中,
11月21日两个哥们,来到长春市生态大街南行尽头,右转进入新立城镇小街村,在一座寺庙外,看到一处稍显破败的清代式样建筑。初冬正午的阳光,穿过丛生的野草,照射在斑驳的红墙上,大块剥落的墙皮,看上去十分刺目。拨开矮树的枝蔓,踩着满地的黄叶,豁然可见几个大字“理事通判衙门”。不远处,一块毫不显眼的石碑上,镌刻着5个大字“长春厅遗址”。石碑有一人多高,
转到碑体背后,有一段刻在黑色大理石上的阴字碑文,凝神注视碑文,发现左上角被泥水封死,辨不清字迹。大概的意思是:“为对山东直隶逃荒之流民设官弹压而铸吉林长春厅理事通判之官防,
这里就是长春厅遗址所在之处,平时很少有人来,这个碑是上世纪90年代立在这里的,
当地还经常流传着一个口耳相传的故事:当地有两块近乎颓败的房舍基址,在其上面经常能发现青砖瓦片以及房舍构件。这便是“衙门地”,也就是长春厅遗址。也是在原有基址的基础上,长春厅曾进行过复建。据说,复建后的长春厅衙署在原址南面,为了方便游客参观,便将原来的通判衙门和巡检衙门合建为一,院内有门相通。这大概也是我们目前能看到的“遗迹”了。
作为这座城市的最早起源地,长春的历史从这里开始,正式流转于史书中。知道了这些,未免对眼前这座“遗迹”心生遗憾。朱漆斑驳,墙体灰暗,“理事通判衙署”牌匾之上野草丛生,同早已坍塌的长春厅相比,眼前这一切更应值得后人珍惜,因为它见证了一个城市的成长的历程和日趋成熟的模样。
长春厅遗址紧邻净月国际雕塑公园和普门寺,又临近新立城水库及新立湖滑雪场,完全可以联合打造成一个新的旅游区域。但是因资金等种种原因,重建之后没多久就停工了。据说长春厅遗址已被转卖给普门寺,现建设的是寺庙建筑群,而非长春厅遗址。
一座城市的起源之地不能任其荒废,应该重视“长春厅”的巨大历史意义,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让此处成为博物馆或遗址类旅游景区,发挥那段历史教育和警示人的作用。这不仅仅是还原那段历史真相,也是给长春市民的一个交代,给长春历史的一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