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两天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8位本科学生的公益设计建成项目,与对学生们而言敬仰、向往、耳熟能详的国内先锋建筑师、设计机构众项目同台竞技。在匿名评奖的情况下,作为黑马荣获2016 WA中国建筑奖(社会公平奖优胜奖)。
这背后,都有些什么?
从指导老师的回顾点评可以略窥一二。
肖毅强老师
现在还能回想起东江源项目开始时,同学们热情、纯真而又不知所措的神情。作为老师我们更愿意用鞭策和忍心去爱护,让同学们自己经历一个无可替代的过程。这不仅仅是一个项目,更是一段追求梦想的磨砺、心智成长的体验、互相团结的友爱——因为项目开始时,没有标准、没有套路、没有样式,更不会有赞扬、获奖、宣传……真心祝愿同学们,始终保持这种“初心”,青春应永无止境!
徐好好老师
我觉得东江源计划的美丽,在于一个有学院平台搭建、老师和技术人员支持、学生为主力的实验和实践团队,把今天专业人员都想尽点力的乡建给做了,而且做成了。
它的美丽,在于无论开始、过程和结果中间有多少困难、错误,青设计团队靠着团结和各种鼓励坚持下来了。
东江源计划的美丽,在于夹在技术、造型、施工和资方、业主、社区、环境中受气的同学们,一次一次向老师们诉苦以后,咬着牙做出一版又一版的改进。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在操作、细节和节点都还值得探讨的试验,也具备了建筑学意义上的价值。
钟冠球老师
记忆中一开始是蛮不顺利的。
青设计最初的方案遭到了指导老师、IUCN成员和归国校友的很多质疑,甚至有把老屋拆得七零八落的提案。
但90后的年轻人有这股韧劲,从都不知道一根钢梁有多重的“愣头青”,到成为亲自参与施工建设的“小年青”。
当青设计越来越以“村民”的身份进入到项目的角色中去,抛开建筑师的上帝视角,用更多当地材料和适应性技术来建造,驻扎在了东江源二十天,于是后来的竹构廊子与老屋的关系更为协调,室内布置利用旧物改造留下很多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好设计。
这次的获奖既是惊喜,也是对青设计最好的肯定,希望参与东江源的几位领头人作为模范,把青设计在华南理工建筑学院传递下去;也定期回访东江源,让公益事业也继续下去;真切做到青设计的理念“From the young, For the green ”!
熊璐老师
非常羡慕青设计的同学,在学生时代能够独立完成如此精彩和温暖的建筑项目。在过程中我有幸被同学们选为指导教师之一,和同学们一起进行混凝土实验与营造,与他们度过了一段欢乐的时光。希望同学们今后可以不忘初心,坚持深入民间的营造活动,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重塑东江源头社区
项目名称:东江源环教中心改造
项目地点: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东江源村
建成时间:2015.9
设计与施工建设:
张 铮 肖泽恒 魏 薇 裴灵婧 赵一平 谢光源 张宛馨 贾 姗
(彼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11/12/13级本科生)
背景Background
——“没有经济,怎么环保?”
水源地
东江源村是东江水系的水源地,东江哺育了众多城市,如深圳、香港。
社区衰落
东江源村农业经济发展让步于水源地保护,导致青年劳动力流失,村落社区感缺失。
出发点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村里建设东江源环教中心,希望引入文化展览、旅游培训、志愿教育等功能,在搭建村民与志愿者交流活动的平台的同时,也为村民带来收入,通过这种方式促进环保经济良性循环,重塑村落社区。
青年设计
八个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本科学生,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参与完成这项改造。
场地Siteslection
——“后山不污染前水,设计不影响生活“
水与生活
项目选址包括一栋传统客家民居,背靠果山,前临塘水。村民洗菜、浣衣、灌溉都离不开东江水。来自东江源头的水经过老屋,通过院子里的老式水泵、檐下水沟、屋前水塘、塘前水渠,将组织水组织进村民的生活中。
后山污染前水
在旧的果农经济下,后山被过度开发辟为果林,农药通过地下水渗透进村落水系之中,严重影响水环境。而项目落成后,有可能为经济重心的转移提供范本,有利于控制农药污染和涵养水土。
水渠从山上竹林始,流经老屋,再到下面的山脚,是很多人用来洗菜浣衣的地方。
希望在不影响原来生活的情况下,让人有意感受到这水渠,隐约回想起东江源头。
改造Modification
——“办活动的空间大了,老屋也好用了”
加建策略
老屋紧邻村公路和村小学,位于村落中心,是当地保留不多的传统民居。设计保留了老屋原貌,运用本地竹材,在其南面加建竹廊,营造客家围屋的意象,竹廊通透,保证民居到水塘的视线不受阻挡,开阔的空间可容纳不同活动。
保留场所记忆
为了不影响居民原有生活,竹廊设计通过退让,保留了塘前水渠,转而向池塘延伸,为村民提供更舒适的亲水空间。
活化老屋
改造老屋内部通过局部的打通和整理,极大地提升了空间品质。阅览室和活动室,通过玻璃瓦获得良好的采光,为紧邻的设施匮乏的村小学提供了拓展空间
屋面瓦因老房的没落而几近消失。玻璃瓦更是一瓦难求;各种打听后,我们买断了周围几个乡仅存的40块瓦。
而老屋里的旧物,被创造性地转换成家具和装饰。
屋主收集的各种老旧木料,除了用作大部分家具的材料,被我们钉挂在墙上,可布置其他物品。
从原来的房屋西北角改为堂屋旁的侧厅,将楼梯设计为三跑木楼梯。画风简约温馨,为二楼未来的舒适青旅埋下伏笔。
为了制作设计中的模块凳,我们从县城拉来便宜量大的胶合板自己加工,给它刷上白漆。
重塑Restoration
——“有了空间,才有人,才有活动和生计”
黑板漆粉刷出竹棚屋顶轮廓,用于教学涂鸦。
在这里,孩子们感到放松。
村民共建
项目始于2015年5月,同年9月建成,期间村民参与讨论,也对设计提出了意见。参与改造的均为本地工匠和专业竹构工匠,建造期间还有外地志愿者进村帮忙。设计师与工匠相互学习,共同改进。
好奇观望的老奶奶
村民共享
东江源环教中心自落成以来一年时间,环教中心举办过多项活动,包括夏令营、志愿活动、植物挂牌等等,有超过600名志愿者和游客来到东江源村。村民在此祭祀祖先,庆祝喜事,闲坐游憩。
保留户主原有的厕所成为竹廊入口玄关的背景;移植小竹子进行适当遮挡。厕所旁的灰空间被户主妙用为晒豆荚的地方。
竹廊的每一跨之间可以纵向扩展使用。山墙作为背景,与亲水台阶静静地望向池塘。
同时,村中儿童也在此参与志愿者提供的课程,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村民在此接受自然导赏培训,为游客提供导览服务。环教中心在宣传环保教育人心的同时带来了人气和经济发展,推动了东江源村的社区重塑。
后记Postscript
8个人经历了四个月的反复设计再推翻、十几天甚至一个月的驻地建造。
这里没有自来水、没有联通信号、没有通公交、每天不怎么吃到肉,男孩女孩都被晒得黑了好几圈,甚至在雨夜手机没信号的情况下一个人被狗追着跑哭的稀里哗啦。
但这里山泉水很甜,每天都可以轻易拍到美美的星空照,这里的村民大哥大姐害羞得可爱或者仗义得让人感动。
在多方之间凯旋与博弈、应对一切一切的问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也有着点滴的小幸福;IUCN的负责人们像大哥一样,朋友般处着,常常充当着司机的角色,比其他甲方更加上心的多;我们拿着从广州带来的投影仪,挨家挨户地敲门喊人,在老屋开了一场又一场全村电影放映会。
三个姑娘共用一张床,八个人挤两个房间,像军训,又像一次集体的长途旅行。我们有着聊不完的话题,也有过为着方案、为着决策争得面红耳赤、鸡飞狗跳。
但我们会记得这段日子。
这段把我们一下子从象牙塔里拽到也许是好几年后的日子,注定是本科时期特别的经历。
这么“非常规”“反套路”的事情发生,我们迎接到的不是看着“异想天开”的孩子的眼神,而是各位性格迥异的老师用各自的方式“助力”与关心:
好好老师温柔的一次次否图和在无助时接电话给予支持、钟昂扬地从评方案变成令人鼓舞的演讲、在熊老师家里和熊孩子一起用赞助商“达能脉动”的瓶子制作混凝土灯;肖老师犀利地从google地图直接判断出房子周围的水流走势、在一个夜晚撑着个扇子跟着我们一起翻矮墙进教室看方案。
现在还能想起来第一次跟老师们汇报的画面;主持准备说分享到此结束,肖老师说:“别啊,难得聚一起,多讨论下。”
第一轮方案沙龙,于我们刚改造好的工作室场地
我们真心感谢在华工建院这样轻松可爱、开放自由的地方。“飞吧,飞吧;去试错,去尝试你勇敢的想法”,并不是这时候才开始;早在我们小心地提议“可以创立个学生实践平台么”得到“为什么不可以?”的回答;早在大一一开始踏入这个简单、充满年代感、却因此允许青年们有着各种可能性的27系楼大院。在这里,像是有了保护伞一样,我们尝试着各种喜欢的事情,甚至可以无关建筑;这种勇敢,在走出大院后也像铠甲一样,让我们永远保留着“初生牛犊”的韧性,却同时懂得谦卑。
这个大院里,生机盎然。
27中庭,学生施工现场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青设计工作室
Ecodesign , SCUT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青设计工作室是自2014年11月成立的以绿色建筑设计与研究及建筑改造实践为主要目标的学生团队组织,也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设立的教学实践平台,是建筑学院师生进行交流、创新教育与实践的共享平台。
青工作室成立的理念是“From the young,For the green”,即“青年设计,绿色建筑”。工作室的成员是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大二到大五的本科生们,以学习,研究以及实践绿色建筑的为目标。这里的“绿色建筑”,不仅包括了低能耗的绿色建筑,也包括旧房改造等绿色环保项目。此外,团队成员们也希望能够借助这一平台传播绿色建筑的理念,让绿色建筑的理念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所认同。
首届成员
青设计工作室自创立以来得到了来自学院的大力支持。建筑学院的肖毅强教授、王静教授、张宇峰教授、钟冠球老师、徐好好老师、熊璐老师、冷天翔老师等组成一支强大的指导团队,并指导青设计成员在“2014年IMSIA全国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2015年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 2015中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等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除此以外,青设计成员还参与了一系列实际的建筑项目并获得指导老师们的鼎力支持。与此同时,青设计工作室在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来自孙一民常务副院长、司聚民书记等学院领导的鼓励与支持。
目前,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支持下,华南理工大学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联合参加了2017年的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并以青设计工作室团队为基础,和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各个学院的优秀的同学一起组成的近70人的团队——华南理工-都灵理工大学联队,在孙一民教授、肖毅强教授等团队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正为2017年的山东德州举行的现场决赛紧张备战中。
新一届成员
设计指导
徐好好 肖毅强 钟冠球 熊璐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设计与建造实施
张 铮 肖泽恒 魏 薇 裴灵婧
赵一平 谢光源 张宛馨 贾 姗
(彼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11/12/13级本科生)
鸣谢
支持单位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达能中国饮料
提供协助
张诚 陈志强 廖志杰 (项目管理)
商汭琪 黄绮琪 王奕程 林逸风(参与测绘调研)
建造者
朱小卫 贺双年 贺志伟 贺双利 贺新年 冯天才
东江源村
谢忠林 谢路妹 韩春娣 何清培 谢凤阳 王恩梅
何恩初 张昌福 谢东莲 陈春英 谢文春 邱金旺
谢国祥 谢国友 张昌权 张昌茂 张昌盛 张昌有
谢森中 蔡旭真 连秀娣 邓小英 陈阳秀 林远娣
谢多根 姚生发 朱凤玉 谢秀英 张开有 刘三娣
何盈玉 陈福招 何香莲 谢建华 张 斌 周洪娣
志愿者
温文书 叶有果
达能中国饮料(脉动)员工志愿者
张寒茜 郑海生 蓝威 邱美婷 曾悦明 张海珊 刘勇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2016WA中国建筑奖的获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