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20小时
难易:7.0/10.0
趣味:7.5/10.0
推荐指数:7.0/10.0
作为一个不是建筑学专业出身的业余爱好者,梁思成先生这本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开山著作,还是挺难啃的。
起意要看这本书,是因为在微博上偶然看到了梁先生精美的手绘建筑插图。笔触严谨精确,注释详尽工整,是很让我着迷的风格。可打开书时我完全傻了眼,隔行如隔山,梁先生文中涉及的建筑学专有名词我一概不知,半文言的写法更是让我一不留神就陷入困惑。在阅读时,我迫不得已跳过了专业的建筑学分析,只拣选了历史沿革的主要特点和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例证来看,所以这篇读后感也难免会有“外行看热闹”之嫌。在这里我很欢迎建筑学专业的小伙伴留下你对这本书的看法和评价,如果我对这部书有错误的理解和信息传导,也十分欢迎批评指正。
按照中国古代历史朝代之划分,这部书记述了从上古时代、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五代、明清至民国各个时期中国古建筑与都城建设的特点与发展沿革。因为年代久远,唐代及唐代以前的地上建筑多数已了无痕迹,后世只能凭借考古文献和口口相传的稗官野史或文学故事对当年都城之盛景进行想象和还原。比如汉代长安城的长乐宫和未央宫,梁先生就引用了《三辅黄图》中“金铺玉户,华榱璧珰,雕楹玉碣,重轩镂槛”来描绘其富丽堂皇,而作为正史的《史记——汉书》也记载了大量对长乐未央二宫的描述。另一个途径则是通过对墓穴建造和装饰的研究,对当时的建筑风格进行推演。由于中国古代历来有厚葬并用石材建造墓穴的传统,很多年代久远的墓穴能够完整保留至今。比如汉代殉葬之物明器中,包含大量的建筑模型;汉画像石中,也有大量对汉代建筑的刻画。相较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昌盛,对于当时的建筑的研究则多依赖于寺庙、佛像或石窟壁画。比如在云冈石窟的石刻壁画中就有大量民间房屋、塔和宫殿的记录。
中国古建中至今仍有真正完善保存的建筑,从宋辽时代开始,而多见于明清。关于多数朝代的建筑难以保存的缘由,梁先生在这本书的开篇就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其一是因为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构材,而“用石方法失败”。相比较石材,木料难以抵挡自然的风蚀和人为的破坏,加上中国自古以来“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年代久远的建筑便自然地代谢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其二是在思想环境上,中国人素有“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梁先生是这样解释的:“盖中国自即未有如古埃及可以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
我素来喜爱中国文化中顺应天地而生生灭灭的朴素哲学基础,自然也非常赞同梁先生的这段分析。同衣食住行的其他任何一种生活必需一样,建筑的首要功能是提供人类活动适宜的居所,其次才是用来彰显人类独特的创造力和表达“与天齐寿”的决心。随着人类活动形式的发展改变,建筑当然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转变,所以毁灭与重建也许是这个行业不得已要经历的轮回和宿命。事实上,想要与天齐寿几乎是不可能的。想想世界古代七大奇迹的命运,除了埃及金字塔,其余的不都依次毁灭在地震、火灾或者战争之中了吗。而那些能够在历次天灾人祸里幸免于难得以屹立至今的建筑,又有多少至今仍然能够当做正常建筑使用,并且充分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呢。凡尔赛宫、故宫、布达拉宫,都变成了博物院。作为建筑,他们现在承载的已经不是功用,而是功德,住在里面的不再是人,而是记忆和足迹。
值得一提的是,在梁先生介绍的大量历朝历代建筑实物中,很多都来自我的家乡——山西大同。从魏晋时期的云冈石窟,到辽金时代的方山陵墓、善化寺、上下华严寺,再到明清时期的大同钟鼓楼,几乎每一章节都能找到家乡的影子。除了大同,梁先生还列举了大量位于忻州、太原一代的古建筑,比如唐代五台山的佛光寺,宋代的晋祠等等,读罢才真正理解了“地上文物看山西”这句俗话。在梁先生的书里,我的故乡就好像一个中国古建筑历史博物馆,你可以不出一条街,就看到中国建筑几千年的发展和变迁。
然而让人惋惜的是,呈现在梁先生照片里的大同建筑,很多都在进几十年里被人为毁掉了。过去的十年中,我的家乡虽然一直致力于重建古城风貌,但历史的厚重感和每一座建筑里的旧灵魂,再也无法被一砖一瓦重新塑造了。
瞧,在毁灭与留存这个问题上,我很显然陷入了一种dilemma。有时候我觉得,旧灵魂才是独一的灵魂。它不应该被毁灭,毁灭后的重建最多只是徒有其表的效颦之举。所以,我为人类历史上一切野蛮的破坏和愚昧的毁灭感到遗憾。可有时候我也觉得,只有在更迭中,旧的变成新的,才是生命得以延续的所在。被毁灭的不会再来了,新的建造也终有一天归于尘土,这不正是书中所说“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么。更迭和不强求,可能本来也是中国建筑旧灵魂的一部分。
虽然我知道,梁先生写下这个论点时,并不包含对乌合之众野蛮愚昧行径的包容。若他能预知这本著作成书的二十年后,会有一场浩劫虎视眈眈地觊觎着这些精妙绝伦的古老庙堂,他肯定会为这些藏着一个民族生存哲学的古老瑰宝,拼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