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林找到去灵川的中巴,到县城再转小巴到九屋,下车后步行一公里即到江头洲。未进村,先遇一座青石桥,桥头刻着“护龙桥”,此乃村口水源要地。只见桥对岸立着一座别致的三层空心砖塔,上书“字厨”二字。这是用来烧字纸的火炉,我以前在陕南也见过。焚字炉体现的是“敬惜字纸”的意图:凡是断简残编的字纸书本,均不可随意丢弃,必须收集起来,每月初一、十五在字厨塔内烧化。
村里保留着一百八十多座明清建筑,一律的青砖灰瓦,错落有致。“举人巷”、“进士巷”、“秀才街”的路牌解释了为何这座小村能建起成片的豪宅:这是个出才子的地方,学而优则仕——仕则衣锦还乡。
创刊号《粤西桂东 一城一镇一村》
400岁的青山村去年刚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这里几乎清一色住着渔民。对我们来说,待在这里的一大乐事就是看他们不留痕迹地将渔船靠岸——这是他们躺着入睡、在岸上补网,以及妇女和孩子望海和嬉戏的地方。傍晚时,我们随当地人去码头看热闹。每天渔船回来时都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海星、螃蟹、虾,还有叫不上名字的鱼,都被捧到岸上。看上哪些,马上和船老大讨价,晚餐就是海鲜大餐。但最好的鱼虾,船夫不会卖给你,它们统统被村中最好的餐厅订去。其实,海鲜料理的技法十分简单,比如青椒海参,只是用盐凉拌鲜海参和青椒,味道却异常清爽。
如何抵达:从青岛市可自驾前往青山村,车程约3小时左右。
一大早,碧山村里雾气弥漫,几只大白鹅在水塘嬉戏。在老街里七拐八弯找到碧山书局——曾经的汪姓祠堂,,两者为现代中国乡村建设和平民教育领域的先驱。大厅专辟一区推介徽州文化,也摆放着“碧山计划”创始人欧宁和左靖主编的《天南》、《碧山》杂志,村民汪寿昌手绘的“碧山八景”明信片铺成一排出售,他也是碧山书局的出纳、导购和碧山非官方旅游顾问。
没见着白鹭,五六只母鸡咯咯着啄食龟背形卵石上的青苔,环屋的深渠里细水慢流。村里四条主要街道似一横置的“ 丰”字,民居散布两旁,屋栋之间的界隙形成宽窄不一、互相通连的小巷。路上没有别人,可以对话的只有青砖黑瓦的明清建筑。
白鹭村的先民们长期在京都、两湖、江浙一带泛游经商,把徽式建筑风格移植回来,建成飞檐翘角的风火墙,辟邪的小石狮在墙头张牙舞爪。房屋的镂空窗扇密纹多样,像柳条的、冰花的、工字的,在大片木墙上显得规整又细巧。我们走进王太夫人祠,这座少见的女性祠堂为本村一位救济穷困的善夫人而立。祠堂主体方正,墙体均为青砖砌筑,两层的上下厅堂以跑马廊贯通四周。中心的天井大如庭院,既能采光、通风、排水,又顺着风水里的“养气聚财”,所谓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是也。
2016年3月号《访“客”》
刚还在厦门回味着“睡到自然醒”的惬意,一个小时后已穿山越岭,进入长泰境内。每天都在山路上往返的司机师傅技术娴熟,让人能自在饱赏车窗外由蕉林、杉树、柏树共同组成的养眼美景。再一会儿,浓绿掩映下的水云间民宿宛在眼前。红砖围墙、绿漆铁门中,男主人“男戈子”正与客人坐在大遮阳伞下闲话喝茶,“女戈子”则里里外外地打理着院中的似锦繁花——主人夫妇均单名“戈”,共称“戈俩”。
喝杯香草茶,放下行李,短暂歇息,跟随“女戈子”在小院里上一堂“植物课”。古风十足的盆盆罐罐填满了目力所及的每一个角落,其中有香草茶的食材来源:柠檬草、香水薄荷、法国香兰,轻轻抚过,余香满手;从山中挖来的野草野花也装点着天井,鸭趾草、箭叶蓼、覆盆子、胜红蓟、铁芒萁……林林种种,形貌各异;餐厅旁的竹棚上挂着弯弯绕绕的丝瓜秧和细细小小的太阳花,后院的龙眼树荫蔽着地上的秋千和桌凳,也为二楼的观景平台提供了华盖。登高望远,席地而坐,一对父子正在木瓜树下的栏杆旁钓着鱼,尽管溪水清澈,他们仍有不少收获。
2015年2月号《复得返自然》
清早坐车前往茶山镇的南社明清古村落,还没进村,视线便被一旁热闹的市集吸引。村民们进进出出,提着满意的食材,到处人气鲜活。穿过古围墙,飘着浮莲的池塘出现在眼前,水乡建筑呈合掌式排列分布在池塘两侧,几座小巧的石桥横跨塘面,连接起整个村落。
南社古村有着浓郁的岭南风味,巷道错综复杂,可观览的建筑有许多,当中又以百岁坊和谢氏大宗祠最为亮眼。两者皆采用了东莞地区少见的歇山屋顶,百岁坊鲜明对比的红墙绿瓦正面建筑搭配细致的木雕,屋脊上立着行龙、立狮和鳌鱼,格外雄伟庄严。进入其中,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层层递进。站在正厅望向影壁,上部的灰塑是幅山水人物图,精致立体,保存完好。再到池塘边,一位妇人正蹲着浣洗衣物,身后是一排古朴的建筑,清澈的水面倒映着这景象,恍如隔世。
2015年3月号《重拾东莞》
从腾冲火山地热国家地质公园开到银杏路,终点是以银杏闻名的江东村,与之相邻的则是以油纸伞闻名的荥阳村。我们到时,江东村有种繁华落尽的静谧:火山石房舍和矮墙、地砖凝练成古朴的灰色,仿佛在悄然等待秋意来临时漫天黄叶的点缀。村民们都在田里劳作,门户紧闭,不闻鸡犬之声,农家乐干脆歇了业,供奉儒、释、道三教的白羊寺也锁着门。路边的两棵老银杏树据说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我们一路打听着开到油纸伞匠人郑映海的家。老人正在二楼削伞柄,荆竹的竹屑随着机器的运转片片脱落,老人时不时停下来感受光滑度和圆润度,反复打磨。一刻钟后,两个伞柄做好了——对89岁的郑映海来说,这已是一门“唯手熟尔”的手艺。老人从院子一角拿出五六把制作完毕的小花伞,一把把撑开。伞面涂有一层坝子油,每把的图案均有细微差别。这样的伞能用上十年。老人告诉我们,从劈竹、削龙骨、绕线、裱纸一直到熬坝子油、上油、绘画、做柄,一把伞要做上两三天,但售价才55元。中午时,郑映海的二儿子和媳妇从田里回来了,二儿子是目前家里唯一继承老人手艺的,但也只在农闲时帮忙,真不知道这精湛的技艺会如何传袭下去。
如何抵达:可乘坐祥鹏航空公司的航班从北京直飞腾冲,或乘坐东方航空公司的经停航班从上海、广州飞往腾冲。这两家航空公司也运营昆明往返腾冲的航班。抵达腾冲后,推荐租车自驾至荥阳村。
进了景德镇近郊的三宝村,还得往东南行十余里,才到“三宝国际陶艺村”。 1998年,陶艺家李见深在这里买下了叫“四家里”的几幢老房子,建成一个陶瓷作坊院落。我们经过日夜撞击的古水碓,经过“干打垒”筑成的土院墙,经过碎瓷叠成的陶艺墙——融合断臂的观音、无头的菩萨、有裂纹的领袖像,甚至一块渣饼、一只碗底、一团变形的龙缸,破坏与重组成就了乡间的现代感——踏上半掩着瓷碗瓷片的路,向一座雕塑瓷堆叠成的小圆塔点头打个招呼,便到生活区。生活区、工作室、博物馆,三宝的三间房如此区分。
三宝于草木中长出了画廊、咖啡馆、餐厅和酒店,酒店之名恰如其分——“世外桃源”。斜靠在画廊外的沙发上,脚下是引流而来的淙淙小溪,野鸭吱嘎游过,手边喝的、用的自然是瓷碗,是那种最古朴粗稚的绿色。靠木桌,坐木椅,当地的木制农具静静待在角落,野趣天然。走进画廊,想到沈从文一本书的名字——《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正是李见深和各国艺术家的陶瓷作品,组成了其中的纷繁花色。
如何抵达:可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地直飞景德镇机场,然后乘车或自驾抵达“三宝国际陶艺村”。
我们奔着惠州范和村的围屋而来。村中的罗冈围、吉塘围、长兴围等众多围屋,均为潮汕地区最为常见的“爬狮”(或称“下山虎”)形制:以大门为嘴,两个前房为前爪,以后厅为肚,厅旁的两间大房为后爪,总体如蓄势待发的狮虎。其中最成规模的当属陈氏族人所建的罗冈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罗冈围呈正方形,长宽均为九十九米,在中心祠堂之外,有坐北朝南的建筑八排,每排并列六间房屋,作为围屋外墙的房屋正好有一百间。村委游主任带我们进村民家,在高处看罗冈围的全貌,只见屋脊连绵,气势如虹,街巷纵横,底下行人如入迷宫。“以前人觉得罗冈围像只装满米饭的箩筐,忌讳箩筐的洞会让米粒外流,就不准在墙面开窗,解放后才新凿了窗洞。”
游主任带着我们沿石板路走,没几步就来到陈氏祖祠。堂中挂有一块木质牌匾,正面看是“诒远堂”三个字,从左侧看变为了“兰桂腾芳”,再站右边看又成了“金玉满堂”。“3D的,没想到吧?”游主任说,当时的工匠在匾内嵌入竖排薄木片,而后在木片两侧分别书写文字,由此营造出别致的效果。
如何抵达:可从北京、上海直飞惠州,或从其他城市经广州中转飞抵惠州,或从广州乘车或自驾前往惠州。抵达惠州后,可乘车或自驾前往范和村。
碗窑村距建水城北约两公里。村后张家沟后山蕴藏着丰富的五彩陶土。从一千多年前至今,村里的居民多以烧制陶瓷为生。二十多处古窑遗址散落在村后,当初挖掘时,曾在遗址里发现宋代青瓷、元代青花、明代粗陶和清代紫陶的残片。随意走进建水县碗窑村的一户作坊,你都能看到院落里摆放的大大小小的陶罐。店铺没有想象的人声鼎沸,艺术品并没有摆出“待价而沽”姿态,匠人们泰然自得,喝茶、聊天、拉坯、绘画。“成品工序很多,镇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书画装饰、雕刻填泥,做一把小茶壶需半个月时间。”紫陶艺术家阿春告诉我们。
如何抵达:可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直飞昆明,然后自驾前往碗窑村。
2014年8月号《云南之南》
侨乡村建基在山脚旁略高的缓坡地上,背有靠山,前有玉带河。我们沿着稻田边的水泥路从村头走到村尾,空荡荡的。家家户户的建筑单元都相当完整,,前方置一半月池,后方则在略高之地盖起圆弧形的“围龙”,拱抱祖堂,组成一座围龙屋,有的还不止一拱围龙,形成规模不小的建筑群。
走进梅县最大的客家围屋之一——南华又庐,屋主潘祥初的故事是许多客家侨胞的缩影:百多年前,他为了生计漂到印尼谋生,在积累了财富后,以建房谋求落叶归根。此屋施工期达十八年之久,一万多平方米的屋子共一百一十八间房,潘祥初的儿子们分居“中、兴、伊、始、长、其、发、祥”八堂内,各堂既可独立,又以回廊和天桥相连。一堂一井地走过,院内淡去的彩绘和发暗的木雕刻画着祥禽瑞兽与花卉果木。身处于建筑中,能感受到严格的中轴对称和来自秩序感的庄重;一旦在建筑之外,围龙屋就以另一种对称的美感呈现:房屋和它的倒影在水面相映成趣。围龙屋就在与环境的融合中创造出天人合一。
2016年3月号《访“客”》
在小南村的蝴蝶园中行走时,彩蝶总愿意停在土生土长的南村姑娘小王肩上,或许是因为她携着泥土的清香,又或许是因为她身上时刻洋溢出对自然的热爱。她说旅顺栽种樱桃的历史已逾百年,因黄莺喜欢啄食,樱桃又名“莺桃”。这不,说话间,眼前就是一幅“黄莺含朱丹”的画面了。
六月,樱桃正当季,但晚熟的草莓也不错。宋仁选是小南村“草莓王国”的掌门人,乱采一气在他这儿完全行不通,哪怕你是要称斤买走。“得捏住挨着草莓托的草莓枝,不要伤到果实”,倘若你方法得当,他会一个劲儿地劝你多吃点。
如何抵达:可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直飞大连,再从大连乘车或自驾抵达小南村。
仁里村老街卵石铺地,中间一溜青石板,两侧水圳、街巷、元明清各代民居各安其是。这座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村子,村民自翊是理学大师程颐、程灏的后人。程氏祠堂是当街最显眼的建筑,南朝梁武帝赐建的百步钦街被“以砖易砖”的方式维护至今,徽州第一所洋学堂——思诚学堂则重建为村里的活动室。
试试老食坊酥甜入味的手工糕点,芝麻、花生、核桃的香气与老作坊的徽墨香气混合,一路扬到桃花坝码头。旧时的人们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就在此出发,沿登源河而下,至新安江抵达江浙。民居的砖雕上再现了当初的河运情景。若是来得巧,还能赶上村里“坐花轿”“插秧苗”“赛琼碗”等民俗活动,一起闹上一场。
2016年5月号《绩溪古色》
东西冲从深圳市区前往并不容易,但若是到了鹿嘴山庄,距离那里便只有一步之遥,不去太对不起自己。驱车盘山而行,路两旁都是多年生的植物,原始而茂密。抵达东冲沙滩,在天海一色间弄潮戏水的机会就来了。“冲(涌)”是深圳东部乡民对入海河段的特有称呼,海水涨潮时,潮水涌入河段,使河段变咸,乡民习惯地称之为“冲(涌)”。从字面上的意思便能想象此地的地利,因此这里的村民们依然保留着出海捕鱼的习惯。不过,出于时间和安全上的考虑,我们只租了一艘快艇,先是如离弦箭一般在海上劈波斩浪,接着随着起伏不定的海浪来回飞驰,最后一切归于平静。
在海上,我们遇见了“蔚蓝冲浪者(Blue Surfer) ”俱乐部一群玩海的发烧友,回到沙滩,我们被邀请加入他们的烧烤派对,共同狂欢歌舞。在一切变得喧闹之前,我与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娜娜聊了一会儿,她已经在东冲等待了一个多星期,但觉得目前还是没有很好的浪,娜娜有点儿沮丧,却说自己短时间内不会离开这里,“没有海浪的日子,我还有海味”。
如何抵达:国内各大航空公司均有从国内各大城市往返深圳的航班,倘若从长沙、武汉或广东省内城市出发前往深圳,高铁也是不错的选择。抵达深圳市区后,推荐自驾前往东冲村。
距离建水县城13公里的团山村像是个有尊严的老者:黑瓦、白墙、古井、深宅,略显寂寞却不失淳朴。600多年前,团山还是彝人的地盘,江西商人张福过路至此,决定留下来。“子孙繁衍,彬彬然而成巨族。”村中现有居民十之八九皆为张姓。上世纪初,团山因滇越铁路而盛,那时,张氏族人纷纷到个旧锡矿,从最苦的活儿做起,有人发迹后回乡的第一要事就是盖宅院,彰显富贵。团山著名的“八大院”就是在那个时期建成的。
从“八大院”之一的皇恩府大门进去,过花园,是三坊一照壁的前院,青瓦屋顶,檐角上翘,丹青彩绘,后院是四合五天井格局,门窗雕刻更显精致,八仙、西游记、水浒、三国、牛郎织女皆为雕刻主角。张家花园由两组三进院和祠堂组成,现在还有几户人家在里边居住,虽有些破旧,但不掩其历史;虽然细节精美,却又充满质朴的生活气息。
2014年8月号《云南之南》
来访前粗看了鹤舍村的照片,老房子、大池塘,想来定是个偏僻乡下。但从九江驱车过来,在苏山乡的小路口拐了个弯,经过几排商品房,竟毫无过渡地直接穿越到了明清。,白发老翁和青年男子临塘垂钓,皆低头不语,有种古典的静寂。
眼前的十八栋徽派民居呈“厂”字形排列,户户相通,下雨跑路不怕泥泞。村民称之为“祖厅”的宗祠夹在其间,大门两壁题有“卧雪家风”字样,此族训来自先祖袁安公的清廉爱民事迹。祖厅为三进屋,最里间是祭拜处。正中供奉一张“始祖辕涛塗像”,为画像做背景的是满墙白板——按族谱排列的亡者名目。说话间,来祭拜的村民已在外首“噼噼啪啪”放起鞭炮,又在门口大香炉燃香敬天地。随后,有人在祖先像旁敲响一声磬,为祖宗敬上香火,供好饭菜。就连门边的小香炉也不忘插上一支香,是为追怀东晋时羽化而去的鹤仙——他是鹤舍村名字的由来。
如何抵达:可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地直飞九江庐山机场,然后乘车或自驾抵达鹤舍村。
行驶在坪埔村通往沈家大院的水泥路上,两边稻谷沉沉,远处云霄山层峦叠嶂,视野开阔的田间就这么冒出沈家大院。这座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院子,坐东南,面西北,用耐火砖砌成。一如长汀常见的民宅,入口大门上作有庑殿式屋顶屋檐,抹灰线脚层层出挑,古朴淡雅,两侧的楹联和门上的门环不动声色地彰显着宅主的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
相较著名的“永定土楼”,沈家大院这种“九厅十八井”的府第式住宅未必被外人熟知,但在客地更为普遍而低调。所谓“九厅十八井”,指的是规模大、厅堂多、天井院落多的客家建筑,那种庭院深深的连片大屋,既有“厅”——包括门厅、中厅、上厅、左花厅、右花厅等大厅,又有“井”——位于中轴线上的五进堂屋和左右侧横屋的天井。这是依据中原一带建筑形式,结合南方多雨潮湿天气,适应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心理需求而建的,设计构思上秉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观念,纵主横次,厅厢配套。
2016年3月号《访“客”》
在蒙自县城西北的碧色寨曾是滇越铁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现在也是保留最完整的法式车站。当年修建滇越铁路时,由于蒙自士绅的反对,铁路不得不绕路碧色寨北上,铁路开通之后的巨大效益,又刺激红河州的民族资本家自筹资金,修建了轨道只有0.6米宽、绰号“寸轨”的个碧石铁路(个旧—碧色寨—石屏),与滇越米轨铁路在碧色寨会合。到达碧色寨时正是午后,法国人爱用的黄色墙面在阳光下闪得耀眼,除了一群剥蚕豆的女子,街道上寂静无人,原来的车站完全封闭了,透过布满灰尘的玻璃,能看到调度室里张贴的2010年的年历和告示。雕花的铁架上镶着一只大钟,表盘上分布着裂纹,时钟停摆,指针也残缺了,上面一行字母是品牌名Paul Garnier,下面一行是产地——Paris。
铁路曾让名不见经传的碧色寨繁华一时,附近分布着大通公司、英美烟草公司、哥胪士酒店等,这些标注在导览地图上的建筑有的杂草丛生,有的正在翻修,有的无迹可循,而个碧石的寸轨早已拆除。然而文化影响的留存是顽固而微妙的。站台附近新建的新民居,是中国当代乡村普遍流行的砖混建筑,大面积使用瓷砖修饰表面,但特别的是,在墙体的转角,居民使用了法式石砌建筑的装饰线条,完全是对碧色寨车站的模仿。而这样的装饰,在滇越铁路沿线随处可见。
2014年8月号《云南之南》
策划:悦游编辑部
插画:明子插图
悦游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100中国之美:山水篇
▲100中国之美:美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