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嘉博陶瓷原料、陶卫网 冠名
年前,外地朋友与笔者联系,送了一款原料请笔者帮忙看一看。笔者其实半桶水水平,主要是凭着校友多,借助校友的知识力量偶尔在外面吹吹牛逼。初步判断是泥类原料,可能铝含量能过20点,然后将照片给校友,请帮忙鉴定。好几位实力派都表示看起来像是含铝有20点以上的泥料,真实情况需要经手一摸,或者有化验数据看看才知道情况。因为有朋友想要含铝类泥料,于是笔者兴高采烈的送到朋友那里请帮忙测试。测试的结果大出意料,看着很像含铝类泥料的原料,结果竟然含铝量非常的低,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硅土或者硅泥。真是尴尬的事情。
图1:它是那么的像泥
图2:实际上根本和工厂所需要的泥料不是一回事
看到数据后,好几位业内朋友大吃一惊,甚至为了这个原料去检测了四回。最终结果还是确认了这个很细腻的,拿水一冲,感觉又粘又滑根本没有砂感的原料真的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含铝20多点的泥料,而是一种硅质泥。惊奇之余,也不得不感慨,自然界里的意料之外的东西真的很多。竟然有这么细腻的硅泥,真是涨知识了。
在感慨之余,笔者想到这类原料的使用初衷。毫无疑问,陶瓷厂需要泥类原料,多关注三个指标:含铝量、强度、白度。前文所诉的硅泥原料在强度和白度上,基本符合一些瓷厂的要求。但含铝量肯定是不达标的。而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生坯强度在目前实际上是可以使用坯体增强剂来满足的。如使用一些纤维素类原料完全是可以满足强度要求。但增强剂不可使用太多。一方面是担心燃烧不完全,另外一方面,纤维素类原料满足了生坯强度要求,但满足不了坯体最紧密堆积的要求。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泥料中的微细粒原料来尽量填充坯体空隙,烧成后的坯体强度要比较差的。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原料中天然存在的超微细粒应该是有一定价值的。这个推理可以用雷蒙机加工的原料和机锥原料的品质对比来考虑。雷蒙机虽然可以把原料加工到很细,但它的尺寸分布很窄。而机锥原料的产品细度分散很宽,适合紧密堆积,烧成的瓷器坯体的致密度一般要比雷蒙机加工的原料要优。
在硅酸盐体系中,组成—制备—结构—性能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体系理论。铝含量高往往意味着是泥类,也意味着强度较高,微细粒也会很多。但有时大自然也会制备出很低铝含量的原料,甚至是不是会制备出一个硅微粉类的原料。那这些原料不应该用常规的元素组成和强度来衡量。毕竟,最近建陶也传过一篇200℃制备陶瓷的文章,笔者虽然没有看,但可以确定那个陶瓷所用的原料必然非常的细,达到纳米尺寸的要求,而原料细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达到量变引起质变的效果。因此,在寻找建陶所用原料的时候,碰到那些非常细腻的原料,是不能用常规的元素组成去衡量它们的使用价值的。
广告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投稿或爆料,加微信:tyy1652(资讯姐)
或致电:0757-82270918、8227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