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春,沙河县褡裢镇党委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思索在其老公社磷肥厂(现在农业局东京广铁路西)原址上一个经济项目。当时,永年县有人搞玻璃厂,传说效益不错,在派人实地考察之后,以付谦为书记的褡裢镇党委决定上一个平板玻璃厂。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经济建设挂帆起航之后,冀南大地也躁动起来,人们的眼球被时不时诞生的“万元户”所吸引,热议的焦点是一个又一个能人和他们创造的奇迹。在无比亢奋的状态中,没有谁不想发家致富,没有谁不想走上一条驱逐贫困的康庄大道。我们从《平凡的世界》多少可以读到那个时代的特点和人们的心情: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至黄原县石圪节乡双水村的时候,头脑灵活的孙少安第一个觉醒……
1982年,褡裢镇玻璃厂诞生了!沙河历史上第一条玻璃生产线建成了。没有谁能够想到就是这个玻璃厂扎下了沙河玻璃日后叫响全国走向世界的伏笔和辉煌。而当时作为一个新创建的镇办企业,虽然镇里委派两名主管工业的干部管理,但由于它是“第一个”,是“〇”的突破,是新生事物,对进什么样的原材料、如何保持正常生产、如何处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何管理工人、进行技术改造、成本核算等这些应该通晓的业务知识知之甚少,再加上扎根人们内心深处的“大锅饭思想和小农意识”影响,褡裢镇玻璃厂三天能生产、两天不能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薄的薄厚的厚,工人们干多干好与干少干坏也没有什么区别,就这个样子,镇里订价每平3。6元,也基本能卖出去;就这个情况,1983年褡裢镇玻璃厂第二条生产线又上了。后来当上厂长的赵洪恩是这样解释的:“窝头不好吃,但是在没吃食的时候也得吃。那是大环境问题,生产玻璃的少,所以厂子能维持的走。上第二条生产线,是时代大气候促成的,那时政策鼓励上项目、给很多优惠、提供贷款,而且多少有了这方面‘经验’。”
赵洪恩是在筹建第二条生产线时被时任褡裢镇书记韩亮物色进厂的。“当时有个规定就是国家干部不能当厂长。韩书记花20元请我和韩振英、耿庆林吃了一顿饭,后来,我就任厂长了。”赵洪恩1943年出生,普通店人,1962年当兵,1964年全军大比武时,就成为所在部队有名的技术骨干。后转业回村,担任十年村支部书记。1978年,褡裢公社(1979年之后称镇)建起修造厂,他辞去村支部书记就任厂长。他身上的角色是镇半脱产干部、退伍军人、贫农、老支书、厂子,还有就是多年养成一种“活着就得像条龙”的脾气秉性。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屁股上绑大锣,走到那里响到那里。能当英雄,不当狗熊。”
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褡裢镇玻璃厂选对了人。但当年,在体制的束缚下,他接管褡裢镇玻璃厂后也放不开手脚,也是折腾了几个月。1983年上半年,厂子已经濒临亏损边缘。
在褡裢镇玻璃厂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褡裢镇党委、政府再次适应改革大势,果断做出决策,对褡裢镇玻璃厂实行公开招标承包,那时的书记是申延斌。
1984年6月28日,赵洪恩永世难忘的一天,以年交利税66万元的标的额中标,而建成之初最高年利税为20万元。有的人说赵洪恩胆儿真大,有人为他捏一把汗,还有人说风凉话等着看他笑话。
赵洪恩救活了褡裢镇玻璃厂,褡裢镇玻璃厂成就了赵洪恩。赵洪恩的三板斧,也是褡裢镇玻璃厂走出困境、走向光明的关键三步。一是两个月没回家换来全面掌握修炉的全部技术,企业的正常生产不再受制于人。二是严格管理,以岗定人,第一次实现每条生产线由250人降到130人,再到80人的纪录,企业出现许多一顶一、顶二、顶三的干才。三是实施推销战略,赵洪恩以其身上特有的兼具“农民、军人、厂长”特点勇闯《河北日报》编辑部和河北电视台广告部,刊登玻璃销售广告。“褡裢镇玻璃厂为您提供优质平板玻璃”的广告词一夜之间传遍河北大地。玻璃订单如雪片般一张张从四面八方涌进厂里。我们从市档案馆找到1985年3月8日刊登的那则“为您提供平板玻璃”的豆腐块广告,就是它让当时的褡裢镇玻璃厂常驻石家庄销售员张聚发成为石家庄市燕春饭店最受欢迎的人。褡裢镇玻璃厂活了!赵洪恩的三板斧成功了!
1985年6月28日是赵洪恩承包褡裢镇玻璃厂一周年的日子,企业帐目显示:产值700万元,年利税完成120万元。改革后的褡裢镇玻璃厂一年时间干了原来6年的活儿,完成近两年的承包任务。褡裢镇玻璃厂引起各界关注,“干玻璃厂能挣钱”成为当时人们议论的头条话题。
1987年,沙河撤县设市。褡裢镇应建市需要被分为桥东、桥西、褡裢三个街道办事处。一时,褡裢镇玻璃厂的归属问题难以搞清,影响企业发展步伐。是时,市里改变过去“四个轮子一起转,集体企业多加油”模式为“四个轮子一起转,谁快就给谁加油”做法。赵洪恩顺应时势,1988年初将褡裢镇玻璃厂让给他人承包,自己同韩振英、耿庆林响应市委号召,投身筹建沙河市第一个农民股份制企业——沙河市桥东玻璃厂,并于一年内拿回全部投资。
“干玻璃厂吧,干玻璃厂能挣钱,能挣大钱!”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获得巨大成功后,其影响可想而知。之后的几年,普通店玻璃厂、普光玻璃厂、洪恩玻璃厂、东方玻璃厂、现利玻璃厂、曙光玻璃厂等如雨后春笋一个个“冒出来”,沙河玻璃由“一枝独秀”变成“百花齐放”。
据不完全统计,在后来相继建成的众多玻璃生产厂家中,90%的厂都有褡裢镇玻璃厂培养的技术骨干,有50%的厂长和副厂长都曾有过在褡裢镇玻璃厂工作的经历。褡裢镇玻璃厂培养了一大批技术能手和土专家,如建炉“能手”宋叔文、“疑难症”专家裴改文,“全面手”韩社平等。以至有人说:褡裢镇玻璃厂之与沙河玻璃就好比当年黄埔军校之与军队将领。褡裢镇玻璃厂像酵母、像清泉,是起源、是始祖。它克难攻坚,让沙河人掌握了玻璃正常生产和修炉技术;它大胆改革、减少冗员,提高了效益;它实施推销战略,使平板玻璃扬名全国。它对沙河玻璃的贡献和对沙河的发展永远值得人们追忆、铭记。
精彩内容回顾(点击标题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