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地球上唯一金属氢为何神秘消失?院士质疑哈佛大学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上方「材料科学与工程」快速关注

材料类综合、全面、专业的微信平台


哈佛大学物理学家造出地球上首块金属氢一事再遭质疑。“哈佛大学称其将压力做到495GPa,几乎是海平面大气压的500万倍,从而得到世界上首块金属氢。他们量压力的方法,经不起考验。照他们的数据看,应该没有超过300GPa的压力。”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伦敦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著名高压物理专家毛河光22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上往下,氢由气态向金属态转变


自1935年科学家首次预测用足够的压力挤压,氢就呈现出金属态特征——导电性以来,在实验室里制备金属氢一直被誉为高压物理学的“圣杯”。


近日,毛河光在《美国科学院学报》发表文章称,该团队使用了一种“掺杂”了氩原子的氢化合物Ar(H2)2,该化合物常用于建立一种“预压缩”形态并促进金属氢的形成。然而,在360GPa下,纯氢和掺杂氩原子的氢都没有变金属。“哈佛大学的研究结果非常值得怀疑”,他说。


该事件的另一疑点在于,哈佛大学宣称,考虑到金属氢的不稳定性,他们在钻石压砧上镀了一层氧化铝薄膜护住钻石,以免钻石在巨大压力下变脆碎裂。也就是说,他们对金属氢样本的观测均是透过钻石以及氧化铝薄膜进行。


“这样一来,即便观察到反光闪亮物质,也不见得是金属氢。”毛河光说。《自然》杂志也曾报道称,闪亮的金属可能是氧化铝,氧化铝在高压下也可能有不同的表现。此外,研究人员只在最高压力下对样品进行了一次极简单的测量,使人们难以看出压力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变化的,甚至怀疑样品中的氢漏掉了。



正当业界高呼哈佛大学应进行进一步的验证性实验,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却以“验证性实验可能会破坏他们宝贵的样本”为由,“只是想在验证实验前先将消息公之于众”。让该事件更为扑朔迷离的是,论文发表后不足一个月,该团队对外宣称,因操作失误,这块样本消失了。


毛河光说,从目前的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来看,金属氢在常压下很可能是不稳定的。为解决金属氢的稳定性,还需要在高压下对金属氢的物理性质进行测试研究,并建立较大体积的超高压实验装置等。


“除了研究如何实现氢的金属化转变外,更重要更难的是得到常压下稳态的金属氢,这是金属氢研究中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使金属氢实用化的关键。”他说。



相关阅读:《Science》 氢气首次被压缩制成金属氢!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美国科学家成功将氢气压缩制成“金属氢”,这是一种全新的材料,可以用于制造室温中使用的高效率电导体。


金刚石高压砧正在压缩分子态氢气的示意图。在更高的压力下,分子态氢会转变为原子态氢,如右侧小图所示。


这项成果发表在近期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首次证实了物理学家希拉德·亨廷顿(Hillard Bell Huntington)和尤金·维格纳(Eugene Wigner)在1935年提出的理论,即常温时呈气态的氢可以在极端高压下转变为金属态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团队都在金属氢的开发上展开竞争。这种新材料具有作为超导体的潜力,因而备受关注。目前,在磁共振成像(MRI)等领域中使用的超导体需要借助液氦进行冷却,使其保持在极低的温度,成本高昂。“这是高压物理学的‘圣杯’,”论文作者之一、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伊萨克·席维拉(Isaac Silvera)说,“这是地球上首次获得的金属氢样品,因此当你看着它时,你看到的是一种从未在地球上存在过的东西。”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物理学教授大卫·塞珀利(David Ceperley)表示,这一成果如果被证实,就意味着几十年来对氢转化为金属的探索告一段落,也表明人类对宇宙中最常见元素的了解更进了一步。大卫·塞珀利并未参与这项研究。

  

为了获得金属氢,席维拉教授和博士后研究人员朗加·迪亚斯(Ranga Dias)将一小份氢样品放在相当于490万标准大气压的压力(每6.5平方厘米3250万千克)之下,这比地球中心处的压力还大。

  

研究人员利用合成金刚石制成的高压砧对氢气进行压缩。他们对金刚石做了特殊处理,使它们在压缩时不会碎裂,这一问题在此前的实验中曾经出现过。“通常金刚石在这种强度下就会碎裂,”塞珀利教授说,“这也是该研究花费这么多年的原因所在。席维拉想出了金刚石成形和抛光的新方法,使它们不致碎裂。”

  

目前的关键问题是,压缩后的氢是否能在室温下保持金属态?这在未来的超导体应用中极为重要。塞珀利教授和席维拉教授都对此表示乐观,但这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来证实。


— END —


来源:中国科技网、新浪科技编辑:明轩

*本文系转载,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以便处理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讨论交流合作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