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李烈校长:小学教育阶段,不能一味只强调“个性”发展 | 名家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做最好的自己”“让每个学生精彩绽放”,从这些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到,个性化教育已获得了基础教育领域的广泛认可,当前个性发展问题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北京市正泽学校校长李烈认为,在小学教育阶段,不能一味的只强调“个性”发展,必须兼顾共性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要求,在个性与共性两者的辩证统一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国的最东边有这样一种毛竹,竹子种下去四年多的时间仅仅长出3厘米,但是到第5年开始这种竹子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每天足足可以长高30厘米,瞬间一片茂密的竹林就出现了。


什么样的原因使得这个毛竹瞬间可以成为这样茂密的一片竹林呢?原因在这里,四年多的时间表面上看这种竹子只长出3厘米,似乎没有生长,但实际是它在地下长根,而且这种根足足长到数百平米,正是因为这样的发达的根系,给了这种毛竹神奇生长的爆发力,给了后续生存所需要的一切。


此基,此根,我以为是共性与个性的和谐发展。如果说这里面讲共性,可以或用核心素养、或用关键能力指代,。而尊重孩子的天赋,尊重孩子的差异,尊重孩子的独立个性自主性则是个性的问题。


当前个性发展问题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化教育亦已获得了基础教育领域的广泛认可。很多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都把实施个性化教学或教育,作为自身教育实践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个性化教育的改革方向对于长期强调并实施高度集中统一方式的我国基础教育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乃至传统文化,并不倡导个性的张扬。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整个社会环境对个体与个性价值的日益肯定,从素质教育改革的提出,到新课程改革,再到今天的中高考改革,都是这种努力的体现。

“个性”教育容易矫枉过正

然而,无论是现实的问题还是理性的分析都在提醒我们,由于我国国情及社会发展的后发性与跳跃性,目前还没有对“个性”形成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在教育实践中容易出现矫枉过正现象,从而对“个性”的漠视或压抑转而成为对学生的放纵。


基于这些考虑,小学教育不能一味的只强调“个性”发展,必须兼顾共性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要求,在个性与共性两者的辩证统一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理由一,源于对此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把握。 

  

小学阶段虽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个性,存在着个别的差异性,但他/她首先是一个小学阶段的儿童,有着此阶段儿童发展的共同需要和基本共性特征,即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这种共性特征和个别差异共同构成了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理由二,基于教育目的“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两大基本价值取向。教育既要强调个人价值和个体的能动性,满足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也要强调社会价值,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


理由三,基于小学教育应有的育人功能和意义。小学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阶段,要兼顾儿童的个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既要关注个体在天赋能力、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独特性,尊重其差异性,也要完成社会交往、道德品质、思维水平等方面的基本素养的共性要求。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促进这两方面的和谐健康发展。 


进入小学前,儿童更多地遵循人的自然性生长发育,进入小学后,孩子们真正开始集体生活,建立最初的人际关系,并随着思维水平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逐步形成自我认知以及独特的个性。如果在这个最初的阶段,没有做到两者兼顾,或放松共性要求,或压抑个性发展,都是教育的偏颇,都会对学生今后的社会化产生不良的影响。



尤其是,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形成当前独特的“4+2+1”家庭模式,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对孩子关注过度,一是对孩子关注不够。前者较为常见。这样的孩子在家中被全方位保护起来,处处以我为主,很少为他人考虑,极易形成一种“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在对孩子关注不够的家庭中,父母往往由于工作或个人原因很少陪伴孩子成长。一般能够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但却无法满足孩子所需的心理关怀,甚至很少与孩子交流。学校里不乏这样的孩子,他们不是自闭症患者,但却不会与他人交流和交往,内心世界无法和外界沟通,形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自我为中心”。长此以往会逐渐形成冷漠的情感和不良的人格,如果仅是顺应孩子自身的“个性”,让其“任性”发展,则丧失了教育的根本价值和意义。


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小学教育具有突出的基础性地位,是一个人一生所必须接受的最必要的、最基本的学校教育。小学生正处于身心生长发育、整体素质发展的奠基阶段。基于以上思考,实践中我强调“以全面发展为基石、以因材施教为追求”,在共性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奏响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二重奏

2016年我从实验二小退休后,留在西城区一所由政府支持,企业运作的国有民办性质的基础教育改革学校。这所学校我们为它起名叫正泽学校,正泽这两个字包含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以及追求。这样的追求在实践层面表现在几个方面: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

个性成长的培养目标


培养“兼具智慧与美德的大气灵动之人”。智慧,美德,灵动,大气,这四个方面涵盖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要义,规定了学生发展的内容维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结构。


培养目标最后落脚到“人”!“智慧”突出从认知到学会求知,到孩子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美德”指学会做人,涉及到孩子德行,品质。“灵动”融合了健康身心和艺术情操,是一个人的内在于外表现出的一种气质;“大气”代表了个体所展现的人生境界,是人发展的各个方面综合形成的一种格局,是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有个性、主体性、活生生的人。



丰富性和选择性的课程设置


特色化地实施国家课程及开发和增设特色课程,来保证全面发展目标的落实。正泽健康课程我们整合道德与法制及班队会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在常规体育课之外,增加课时进行体能训练和特色项目体验。让学生发展基础体能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尝试各类体育项目,不仅为发展自身兴趣和特长奠定基础,更是为利用不同的体育项目进行品德性格等方面的培养。


课堂差异要求与选择。鼓励教师发现并尊重学生现有个性,提供有利于学生个性提升的物质条件,培养学习的自我驱动力,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融合整体要求与个体需要的教学组织


组织管理、教学方式两个方面着手,力求既满足学生整体发展的需要,又照顾到个体之间的差求。


教学管理上:充分发挥班级授课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的功能,凡是学生发展的整体要求都通过课堂教学来落实,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互动中获得激励与发展。坚持小班化教学,班容量30人以内,保证教师能够在教室中关注到每一个人。平行选修课,但可走班或跳级。



教学方式上:提倡生生互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相互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情,采用分层教学或分层任务与作业设计;体验式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全体学生形成必备的思维品质和道德品格。课堂上我们也是鼓励孩子大胆质疑,追求独特,孩子们相互之间倾听同时经常会有补充,有问题,有追问,大家相互之间讨论。


 兼顾基线标准和个体差异的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上:学校首先要求各科明确学习效果的基线标准,即全体学生学习后都能达到的效果指标。其中,既有定量的认知性指标,如语文的识字及阅读量、数学的运算能力、英语的词汇量、基础体能的各项达标数据等,又有定性的非认知性指标,如语文中承载的传统美德、数学和科学中蕴含的学生习惯培养、体育中蕴含的规则和品格培养等。在此基础上,各科允许有弹性标准,即学生可以在基线标准之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合适的学习效果指标,以此来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获得更好的发展。


评价方式上:一是依据发展性评价的理念,从一年级开始就坚持自主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二是坚持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学校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各个方面发展的情况,同时结合总结性评价的目标作用,要求各科均研发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总结性评价指标和方式。三是强调表现性评价的广泛运用。在各科学习中,学校都要求给学生设计各种展示活动和任务,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增强自信,运用和展现所学,形成能力和素质,真正做到以评价促发展。


每个人眼里都有一个不同的哈姆雷特,在基础教育规范教育的同时,注重人的个体差异,爱好取向,主体意识,个体价值,是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而在小学阶段尤其需要的是,在共性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即共性与个性和谐统一。如此方可为学生人生最高峰奠定扎实厚重的基础。


内容转载 | “现代教育报”微信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者:李烈(国家督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北京市正泽学校校长),本文根据李烈在中芬基础教育交流会议发言整理。

编辑 | 李培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