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四章解读
解读:陈显和
《道德经》是老子的传世之作,老子为道家始祖,被民间神话为太上老君,《道德经》本身包含了中国两千年的哲学,每一个人的为人处世都受到它的影响,它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千古智慧,只不过我们时常忘记了出处,忽略了它的存在。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篇,全书不过五千多字,却微言大义,包罗万象。涵盖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处事之学、用兵之道、治国之策......似乎世界上什么事情都说到了,很多问题都可以在书里找到答案。
我们按老子的教导去做人做事,相信您一定会觉得内心充实,精神舒畅,心胸坦荡,与自然、天地相和谐。
《道德经》第十四章内容: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看它不见,无色无形的,叫做夷;听它不到,寂静无声的,叫做希;摸它不到,无质无实的,叫做微。这三者,无法刨根问底细致分辨,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外显的部分并不明亮,它隐含的部分也不晦暗。它无开端,无尽头,延绵不绝,无法明确地表述,就只好又归结为超物质的存在。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这叫做若有如无的惚恍。迎接它,却看不见它的开头;追随它,却看不见它的末尾。遵循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当前的一切。能认识最早的本始,这就叫做大道的规律。
[解读]
在本章中,老子用一些抽象的概念,描述了“道”的性质及其运用规律。此处,“一”就是指“道”。它包含了“道”的相互联系的两种内涵,即物质世界的实体和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
在老子看来,“道”虚无缥缈,不可感知,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又是确实存在的,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道”有其自身的变化运动规律,掌握这种规律,便找了具体事物的根本。
老子所描述的超脱现实世界的形上之“道”,与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有着本质的不同。“道”没有特定的形状,无边无际地、无始无终地存在着,时隐时现,难以命名。理想中的“圣人”能够掌握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可以驾驭现实存在,这是因为他悟了“道”。
老子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意为迎接它,却看不见它的开头;追随它,却看不见它的末尾。对于一个人来说,顺应大道,就要使自己成为变化无方、不可预测的。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现在可以理解为:掌握自古以来的规律,去理解今天身边发生的所有事,能够古往今来无所不知。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编辑:樊容
审阅:袁静
如果您喜欢本篇文章,请在下方点赞或写留言。您的支持是我们工作前进的最大动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