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敏:皮影神话
皮影神话
看驴皮影这个词最早出现我的记忆中,大约是一九六四年,比看电影、看话剧、看京剧、看评剧要晚两年,比看街头的小电影要晚三年。
古老的双城堡文化积淀很厚重,滋润我的童年时光,街头人行道上青砖墙下,经常有几位老人在放小电影。小电影只能一两个人趴在一个小窗口朝里看,放映的人用手摇,小窗口里面的画面就动了起来。五分钱看一次,好像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十来分钟就看完了。动画的原理和现在视频原理是一样的,只是每秒钟不够二十五帧,动画不够顺畅。
家长从不领我看小电影,却经常领我到庙头的戏园子看大电影或戏剧。看驴皮影好像是全家一起去的,祖母、父母我和妹妹弟弟。在外地当现役军人父亲总是很忙,很少领我们全家一起出去活动。看驴皮影的地点大约是在双城庙头西神道那儿,要穿过一个很喧闹的大市场。庙头就是庙前头的一道街。那时候,青砖瓦舍的关羽老爷庙还在,只是不准供奉了。整个大院被一家小学或一家什么机关单位占着。
皮影戏演出的节目好像也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还有一个节目记不清了,但肯定也是一个神话故事。大概是马兰花。电影的放映大厅,里面的人快坐满了可多了,男女老少都有,抽卷烟的人烟味很浓,立刻被工作人禁止了,不过抽烟卷的却不管,只要不呛人,公共场所是可以抽烟的。
在台上有一块比电影屏幕小一些的幕布,用架子支撑着。和看电影一样,第二遍铃响之后,就要正式开演了。这时,报幕员走了过来,介绍了今天的节目是什么。然后,舞台灯光熄灭,幕布后边的灯光亮了。紧接着,幕布上出现了孙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他们同动画片电影里里面的人物一样,走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他们的台词是由演员在现场配音的,很口语化,比电影里面说的话还逗人乐。这个短片看了不到一堂课时间就结束了。下一个就是那个记不住名字的节目,直到现在也不敢确定是不是《马兰花》。
祖母告诉我,驴皮影是由人在幕布后边耍动的,挺长细竹竿,上面吊着线,灯影把影人子照射到幕布上,我们就看到皮影戏了。现在的驴皮影好看,有电灯,照得清楚,早先年没有电灯,要用油灯来照亮,就不太清楚。我把注意力放在幕布,果然,很多演员在忙活,影人子还忙。他们每人手里都握着小竹竿,把自己的影人子用竹竿移动。原来皮影戏是这样演的,我会后我用手电筒试验了好几次,效果不好。
祖母总是管皮影叫驴皮影,因为她坚信所有影人子都是驴皮做的。现在驴皮影可不是驴皮了制作的了。演出的是用动物皮的,除了驴皮,还有牛皮、羊皮,甚至还有猪皮。但是旅游景点卖的,都是用塑料制作的。不知道演出起来是否好看,但是收藏价值肯定没有。
我家邻居有一户家里来了亲戚,是皮影剧团,也会唱二人转,晚上吃完饭,就在院子里清唱皮影戏,无伴奏。我们去看了,祖母把我们叫了回来,看小人书。在我祖母的眼里,所有唱戏的都是下九流,不能和他们交往过深。哪怕是唱的再好,成婉儿了,成了名角,祖母也不会允许我们去追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我祖母头脑里最多。
大约是上个世纪末最后一年,我再次接触到了皮影,不是看戏,而是采访皮影收藏爱好者韩渐锐。他停薪留职,到北京去演皮影戏。韩老师与我的年纪相仿,比我稍大些,到北京演出好几年,各种大小活动都参加,还到韩国、日本演出,参加比赛。二〇〇〇年回到双城市上班。他演出没有多少结余,只是剩下二十万元买了一处平房,开了一家韩非子皮影收藏馆。
五十多年过去了,皮影在我心中还是很纠结,一个人耍好几个影人子,是怎么练出来的呢?
如今,关羽老爷庙早就没有了,是一片新盖的楼房。庙头的名字还在,几条神道也改了名字,看驴皮影的那家电影院也无影无踪,只能刻录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2006年《老刘探宝》
【注:本文为作者原创,作者已经授权《文化范儿》微信平台独家首发】 文内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学视角下的民俗文化》(暂名)常年征稿
征稿内容:
流行于各地各民族,民间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或申遗价值)的方言(包括方言类别的科研,典型方言、人称、物称、方言点、方言岛、方言井现象的描述与考证),民谣、谚语、谜语、歇后语、童谣、儿歌、民歌、民谣、故事、传说、民俗(包括礼仪、禁忌、传统节日习俗、祭祀、婚嫁、丧葬、乔迁、交际、交易、生产、生活等),以及具有一定科研价值的专业论文等。
征稿时间:
从征稿启事发出之日起,至2019年末。
接稿邮箱:htstwh@163.com
诚征对这项利国利民利后代举措感兴趣的赞助商。对赞助单位和个人,将视情况公开收录进丛书或辟专页刊发赞助单位的图文简介。
文化范儿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wenhuafane
分享是一种美德、关注是一种智慧
接稿邮箱:htstwh@163.com
文化范儿,文化人的家,读出精彩,写出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