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的坊间流传着许多歇后语
它们有不少都和南京的地名有关
有时你无意中听到它们
会让人分外地感到亲切
我们快来一起看看
☟☟☟
煤灰堆,位于秦淮区中华路南段西侧。相传在明代,这里住着一梅姓官员,家中失火,院落被烧成灰堆,人称“梅灰堆”,后被讹传为“煤灰堆”。
出家人常烧香,需要香灰,煤灰堆里出家,家底子厚,是指这个意思。
南京十字街社区位处于栖霞、玄武、鼓楼三区交界之处,不仅位置便利,而且商业繁华,每天从这里路过的流动人口也有不少。
如此便利的一个十字要道上,你想要打个广告的话,能看到的人肯定都不少。
石门坎名字的由来源于明朝初期,朱元璋下令建设皇家天坛,如今最明显的印记就是来自地名了,比如天坛村小区、天坛新村、天坛新寓等地名都与明朝天坛有关。
明末,天坛门坊倒塌,巨大的石柱、石块倒在地上,成了车行人走一道拦路的坎子,因此叫做“石门坎”,久而久之,也成了石头的代名词,你在石头上面擂鼓,自然实打实。
每逢考期,常有一些卖糕的摊贩到夫子庙的贡院考场门口去卖糕,有时卖不完,变馊了,也不肯收摊离去,结果,馊糕仍被相公(即考生)买去吃了。
此语用以形容某用具或食品尽管坏了,仍由原主人受用。有时也比喻没有作完的事,仍由当事人做完而不得推卸责任。
南京自从明清以来,马巷一带专门制作绒花,绒花是一种纸质的花。绒花工艺相传始于唐代,至明清,南京已有专业作坊生产。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绒花的制作业约有40多户,马巷就有三家有名的业户:“柯恒泰”、“张义泰”、“马荣兴”。歇后语比喻有人做事情有头无尾,不了了之。纸花,这些花当然不会结果的。
扫帚巷名称来源于明代的大土豪沈万三,据说当年财产被充军后,他的钱也跟着飞走了,于是人们用扫帚把钱扫回箍桶巷,这条被扫帚划过的小巷就此名为扫帚巷。
扫帚巷位于南京中华门外,里面卖的都是日常用的扫帚等便宜货物,旁边相连的雨花路,过去是南京热闹非凡的“米行大街”,这里是达官贵族经常的光顾之地。相比之下,这些便宜货物就看不上了,自然是要靠边站的。
鼓楼堪称南京明朝时的标志建筑了,老南京对于“暮鼓晨钟”有着许多美妙的传说,在每个黄昏和黎明,随着鼓楼的击鼓声响起,浑厚悠扬的鼓声传遍南京的大街小巷,城中的百姓按钟鼓声起息劳作。
所以试想一下,如果你登上了鼓楼的城楼,引颈高唱一曲,那回声一下就在城里四散开来,声音传播的很远,城里的百姓都能听得见,于是这个典故就诞生了。
南京的“养虎巷”里曾经真的养过老虎,连名字都是朱元璋起的,据传当年定都南京,一些身躯过于庞大,或野性未驯的老虎猛兽,都被安置在皇城之外的这里。
一来是作为朱元璋的皇家动物园,二来养的老虎做成的虎骨酒可以治病。若是换做从前,你敢住在那儿试试看?
南京明代的城墙声势浩大,前后建成历时21年,所用的大砖也是相当讲究,都是按照一定的规格烧成。为了供应建造南京城所需浩大工程的城砖,现今雨花路西首的“窑湾街”,就是当年就地烧砖的地点之一。
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砖侧都打印上有砖造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如不合格,立即退回重烧,再不合格的话就要治罪。一时间,没有人敢偷懒而怕牵连到自己,所以在窑湾街里出来的砖,每一块都是质地精良定了型的现成品。
七家湾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东南,很早的时候是牛羊屠宰的一条街,狭长的巷子里尽是大量的家庭屠宰场,后来才有了现在的老字号美食。
那时的七家湾曲径通幽,巷子窄得只能容的下几个人并肩进出,所以你若是带着长长的竹竿来到这里,自然是不能全身而退的。
这些歇后语你都知道吗?
以上这些
知道一半的都是老南京了
来源:南京那些事、南京旅游、南京区街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