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12000字 预计阅读:30分钟
本文的认知框架,让我半年在区块链中获得了7位数收益。现在,我把所有的思考全部分享出来。讲清楚一个观点并不难,但讲一个认知框架并非易事,所以本文内容难免又臭又长。如果你能读完并理解,也许会有意外的好运降临。
认知世界,有两种不同的出发角度。
一种较为务虚,是把世界分为自然、精神、社会,然后寻找其规律。
另一种较为务实,就把世界分为两种要素:人和钱。
什么是人?什么是钱?这两个问题在我的认知中,属于第一性问题。
现在很流行第一性原理这个概念,顺理成章,我就想到,首先要能提出第一性问题,才能导出第一性原理。
进而,提出第一性问题,比找到第一性原理还重要。如果问题不是第一性的、本质的、基础的,那么答案必然就不是第一性原理。
什么是人?是我一直在思考的第一性问题,学习行为学、认知科学、心理学、人类学甚至营销学,无非都是在加深自己对人的理解。对于这个问题,过去我写过的一些文章,呈现了一些基本的认知和答案。
什么是钱?
过去有一位读者问我一个问题,如何认知商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不可能一两句话就能回答的。但是,这个问题可以拆解。
当时我想,商业中最不可分割的要素是哪些?商业模式?组织?营销?恐怕都不是。
物理学中的还原论,即把事物分解到最小单位。一块石头、一台电脑、一头美洲豹,它们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夸克。
用这样的角度去分割商业,我认为最小单位就是人和钱。穷举其他要素,发现都能归纳到这两件事上。
认知商业,也就是认知人和钱这两个基本组成单位。
本系列文章,我从自己的角度来谈一谈对于钱的认知。
下文,我把钱的称谓换成货币。
注意,前方脑洞大。
货币的源头是哪?有的答案是实物的贝壳、石块,也有的答案是以物易物。上述两者是货币的形式之一,而不是源头。
基于递弱代偿假说的推论,我的角度会不一样,脑洞大到我都想打自己一巴掌。
万物一路生存度下降,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限度,它需要提高自己的自由度,以猎取更多能量。提高自己的感应度,以感知能量来源。自由度和感应度的提升,代偿了缺失的生存度。这是递弱代偿的基本推论。
为了提升自由度和感应度,物质会分化再媾和。
宇宙太初,当“一”分化为质子和电子,一个质子与一个电子双方以电荷互相感应对方,从而媾和成氢元素,达成一个更稳定的结构,达成基本的求存。
单独一个质子或者电子是一个不稳定的机构,它们有强烈结合彼此的需求。换句话说,质子对于电子来说有价值,电子对于质子来说也有价值,在媾和的时,它们完成了价值交换。
价值交换是为了达成基本生存,在物质初现时已经开始。
最早最原始的生物,只有一个嘴和一个菊花,中间一根管子,过滤海水中的营养物质。它没有大脑、眼镜、肺、肝脏等一系列器官。
存在度一路下跌,它必须要把下跌的存在度补偿回来。于是,细胞开始分化后出现新的功能,来提高感应度和自由度。例如,发展出了膜,用以感应周边环境中的物质,可以呼吸和排泄。发展出了纤毛,于是可以在水中自由游动,扩大了活动半径,能找到更多营养物质。
新出现的器官或功能,都与原有的系统媾和,让生物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
出现肌肉系统,为了更好地控制生物体,运动或捕猎;形成完整的消化系统,能获取更多的营养物质,以满足其他系统的基本运作;出现排泄系统,排出对生物体不必要甚至有毒害的物质;神经网络形成,让生物体能更好地协调所有系统的工作,同时它也需要其他系统来提供必要的营养。
每一个分化后出现的新系统,都能与原系统完成价值交换,一起代偿下跌的存在度。
在生物学中,这种关系被称之为共生。俄罗斯生物学家在20世纪提出的共生起源理论,即两个细胞结合构成一个新的细胞,解释了真核生物的起源。
共生关系不仅在细胞层面,在生物层面更为广泛。花朵用色彩和芳香吸引蜜蜂,用花蜜与蜜蜂作交换,蜜蜂帮忙传播花粉。鲨鱼为鮣鱼提供保护和食物,鮣鱼为鲨鱼提供清理寄生物。人类为肠道微生物提供食物,人类吸收肠道微生物的次代谢产物。
分化再媾和,是万物一系演化中不断出现的现象。而分化后的物质或物种,要发生媾和,必然会有价值交换。
注意,从中可以得出一个看似不重要,实则非常重要的两个结论:
1、价值隶属于价值创造者本身。
2、分化后在媾和,才有交换。
一开始,我认为这结论似乎没什么用,几乎是正确的废话。但货币演化到今天,这个结论似乎就值得玩味了。
生命单体开始向更复杂的方向进化,从原始单细胞生物分裂出两个方向。
一是自养功能增强而运动功能退化,进化到单细胞菌藻类植物,成为植物界的源头。光合作用的能力让它直接“食用”太阳能,在那一动不动也不影响生存,在生态学中被称之为自养生物。
二是自养功能退化,运动功能和异养功能增强,进化到单细胞原生生物,成为动物界的源头。这一类被称之为异养生物。
自养生物提高了感应度,竟然能用光和二氧化碳为自己生产能量,也就是糖。然后拿糖与昆虫做交易,把自己的种子和花粉传递到远处,以获得了自由度。
异养生物自身发展出精密的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应器官,以及更强壮的肌肉和四只,这两者使得异养生物的感应度和自由度大大增强,能在更广的范围狩猎捕食。
自养和异养作为一系分化的两者,也会重新媾和,媾和时必然发生价值交换。
这两类生物的价值交换用两个公式就可以阐明。一个叫做光合作用,一个呼吸作用。
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的糖和氧气,是异养生物的基本生存资源。异养生物出售运输能力,帮助自养生物传递种子或花粉,同时也出售二氧化碳,作为自养生物的食物。
生物共生关系中的价值互换,本质上是可以看做能量互换。能量和货币一样,都具有流通的属性。货币的单词是currency,本身带有流通的意思。
这样的跨物种贸易,在人类文明到来之前,是地球上的常态。
在这里,依然能看到两条结论:
1、价值隶属于价值创造者本身。
2、分化后在媾和,才有交换。
第二条结论,可以带入一个词汇,叫做协作。协作的本质,就是分化后在媾和,所以:
有协作,才有交换。
直到人类出现后,货币逐渐从能量走向了新的形式。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你回到家,妈妈给你做了一顿饭,你不需要为此付钱。如果你突然掏出100元,说要支付给她作为报酬,我想她一定会感到震惊,想这孩子脑子是不是出问题了。
相反,如果你到餐馆吃一顿饭,不付钱要走人,我想你多半会坐一段时间轮椅了。
背后到底是什么道理?这里的关键概念就是:债务。
债务出现的时间远早于实物货币。人类早期的原始部落,人数不过150人-200人,完全就是一个熟人社会。这个人数上限就是邓巴数——
邓巴数: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
这个数字是由几百万年进化决定的。至今,我们的大脑依旧如此。在熟人社会中的,没有陌生人这个概念。
在一个都是熟人的部落里,协作必然会有价值交换。但若一方提供了价值,另一方并不能马上偿还怎么办?那么无法偿还的一方就先欠下了债务,日后再还。
换一句话说,一方用债务购买了另一方提供的价值。就像父母与子女间,子女用债务购买了父母早年的抚养,子女成年后,父母手中的债权可以购买子女的抚养。亲人、朋友之间也是如此。
一个新的债务一旦发行,就会随着交换行为在熟人社会中流通起来,构成了熟人社会中的信用体系,每个人都会牵扯进来。
债务,就是流淌的货币。
在实物货币制度发明几千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就已经出现了有息债务,显赫家族中的人甚至会用白银、大麦等商品作为度量,来计算债务的价格。
债务的发行,意味着个体之间能有更广范围的协作,提升了人类物种的自由度,代偿了一部分下降的生存度。
为什么这么说?A吃不饱饭,他的亲人B有足够的粮食,如果A不发行债务并给B欠下了人情债购买粮食,A就可能饿死,而B多余的粮食可能坏掉,没有产生更大的价值。
所以,债务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有其进化上的意义。《合作的进化》这一本神书,通过计算机程序博弈,发现了最优而没有之一的合作策略是:一报还一报。这个策略在自然界与其他策略的博弈中胜出,使用这个策略成功进化至今天的物种,必须承认并认可债务,才会有一报还一报。
为什么我们会说信用是金融的核心?如果一个人丢失了信用,他将无法发行债务。债务就是有价值的货币,丢失信用,就相当于丢钱。所以,一个人若信用破产,他的资产也将付诸东流。
债务就是货币,这个结论在今天也成立。
再补充一点有关债务的推论。
在熟人社会中的债务交换,是礼物经济的基础。礼物,常常被用来偿还熟人之间的债务。而在陌生人社会中,债务交换都是用实物货币完成的,你到KFC给了,换来了一个汉堡,你和KFC之间的债务关系就两清了。
但在熟人社会不是这样的,礼物既可以用来偿还债务,也可以用来发行债务。例如,A主动给你赠送礼品或提供帮助,你就知道,A是有事相求。由于熟人之间的人情债务无法量化,参与者永远没有债务关系两清的那天,因为算不清楚,对吧。
如果能算清,那么也就不是熟人社会了。熟人社会意味着关系的长期维系,那么,无法量化的债务,才能让债务交换无限循环下去。
所以,在熟人社会中,保护好个人的信用,就跟保护个人的资产一样重要。
下一篇文章,谈一谈货币3.0的实物形式,包含了硬货币和软货币,以及货币4.0的数字资产形式。你会发现,货币的一系演化,是可以用一个框架来理解。
人类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知因何原因,发生了一次特别的基因突变。这一次基因突变带了大脑皮层的认知革命:虚构的能力。这是《人类简史》中的核心概念,想必大家非常熟悉了。
智人的这一次基因突变,是现代文明的开端。
今天的人类,都是几万年前发源于非洲的智人一族的后代。因为智人具有虚构的能力,靠共同想象和故事,能在超越邓巴数的社会规模下协作,一路势如破竹,占据世界的每个角落。其他的人种,如统领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在于智人的竞争中落败,消失在历史中。
所以,今天我们所有人都具有虚构事物的能力。
这和货币有什么关系?
既然拥有了虚构的能力,人就能摆脱眼见为实,虚构和想象实物背后的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由于拥有虚构的能力,用一个实物来象征债务或者物品价值,就成为智人区别其他物种的显明标志。
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蔬菜、动物、粮食等商品都发挥了原始货币的作用,人们拿来以物易物。同时,这些商品本身具有使用价值。
但以物易物极其不方便,因为在交换物的价值上,双方很难达成一致。你养的牛给足了饲料,他养的牛缺斤少两,两者的价值肯定不同,能交换的物品价值也不同。
又例如,用小麦或者蔬菜来充当原始货币,这些商品不易储存、携带、运输,放久了还会耗损,能兑换的价值肯定是减少的。
所以,人们就开始寻找耐久性更好、不易腐蚀、方便携带转移的物品当做原始货币。手斧、贝壳、石块、陶制品,是硬货币的早期雏形,它们都满足耐久性更好、不易腐蚀、方便携带转移的特点。
货币的承载物越来越便捷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你每次交易,总不能随身扛着一头牛当货币用吧?
货币的形式继续迭代,金属铸币就这样登上历史舞台。
白银不仅满足耐久性更好、不易腐蚀、方便携带转移的特点,因为密度均匀,不同大小的白银对应着不同的重量,就可以给出1元、10元、20元这样的精确计量单位。而不像之前,每个贝壳、手斧、石块都不一样,很难给出精确的计量单位。
金属币的出现,使得货币的流通变得更加便捷方便,再一次提高了人类的自由度。
试想,如果没有货币,一个人想从A地搬到B地,他如何转移财产呢?他的财产是在A地的房子,他不可能把房子运到B地,是吧?他应该在当地卖出,带着换来的资产去B地,如果这些资产是牛、羊、粮食,在没有物流的时代,这依然不现实。最好的方法是,把房子换成金属币,他直接带着币就走,非常方便。
这个例子可以很具体地说明,为什么金属币的出现能提高人的自由度。
不仅如此,人类在协作上的自由度也大大增强。在没有实物货币的时候,人们不得不依靠熟人社会的债务体系来协作。有了实物货币,人们就可以离开原有中心化的熟人社会网络,与社会网络之外的陌生人进行协作。
就像你只需要在手机上点一个外卖,餐厅的厨子为你做饭,服务员为你打包,外卖小哥给你送上门。你们彼此之间并不认识,你要发行债务,需要对方完全信任你,所以陌生人之间无法靠债务流通来协作。但你有货币,用货币替代债务来交换价值。
货币塑造的关系网,不再像债务循环那样无法结清,每个人的价值交换行为变得更为自如。
实物货币是一种民主化的力量。
实物货币这么好,还这么容易制造,统治者当然会牢牢地抓住货币的制造发行权利。
在公元前的欧洲,每个国家的铸币厂都归国王所有。那时的国家机构已经意识到,货币的价值源自于人们对于它的信心。换句话说,这是一种源自虚构能力的群体认同。
如果人们对于货币的合法性存疑,就会引发经济危机,甚至动摇统治者的权利。
后来的银行大亨罗斯柴尔德曾说:”如果我能掌控一个国家的货币,我才不会在乎谁来制定这个国家的法律。“
掌握货币也就掌控了一国经济。罗马帝国时期,,开始操控货币价值。这个道理在今天依然成立。尼禄统治期间,,增加货币,让货币贬值,渡过了一次财政危机。
但那时增加货币量,并不是靠挖更多的白银或者黄金,因为供给极其有限,所以不得不降低单个货币的金属含量和重量,来增加货币的流通量。
这必然导致人们把含金量高的货币囤在家里保值,让含金量不高的货币在市场上流通。这就是格雷欣法则,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
于是,原本已经增加的货币量很快又减少了,迫使政府发型品质更低的货币,格雷欣法则再次上演,如此循环。最终,通过膨胀不仅没有遏制,反而愈演愈烈。
为什么你手上的100元值钱?这是因为我们群体共同想象,我们都对它值100元这件事有信心。
是怎么出现的呢?以一个非常具体的场景来阐述。
在出现之前,一个富人赚了很多钱,这些钱的载体都是黄金,他需要找一个地方储存黄金。
一种选择是放在国家的铸币厂,但由于国家一旦遭遇财务危机,总是需要更多硬货币来填补,所以放在铸币厂的货币很难保证不被征用。
这样的储蓄需求孕育出了早期的私人银行,富人把自己的财富储存在他信任的个体处,这个富人需要用钱时,只需要写一张支票,收款方就能拿着这个支票去私人银行那取黄金。
后来人们发现,这一张存据本身就具有货币价值。
如果可以换黄金,当然也能拿来换商品,不是吗?这一张纸,不就是钱本身吗?
还是因为智人具有虚构事物的能力,越多越多的人开始认可的货币价值。相比硬货币,的优势更为突出。携带起来比硬货币更方便,计量只需要在上面印上数字,而不用像硬货币那样要承重看纯度。
统治者也不会放过软货币。将的发行权掌握在手里,。印钱,可比挖金属来铸币,成本低太多了。
硬货币就是如此向软货币转化的,所以一开始,的价值锚定在黄金上。有多少价值的黄金,发多少价值的货币,这就是所谓的金本位制度。
可是,软货币这个物种一旦被释放出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哈佛大学教授马克夏尔认为:
如果一个人可以从人们的脑海中“挖”出来信用,那么他根本不需要从地里面挖金子。
的生产如此简单,在面临财政危机时,总会控制不住手中的印钞机。财富竟然可以“印”出来,这可比收税来解决财政问题容易多了。所以,在的发展史上,几乎所有国家都遭遇过货币超发带来的通货膨胀。一遇到战争,通过印钞来填补军事支出导致的财政赤字,是最常见的做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44个国家的官员齐聚美国,构建起布雷顿森林体系:即其他国家将本国黄金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兑换价格固定为每盎司黄金35美元。
但是,在后来的30年里,诸多国家逐渐脱离了布雷顿森林体系,1971年美国也终止了美元与黄金的兑换。
就像异形一样,摆脱黄金这个母体独立了出来。
于是,没有黄金锚定的,更容易被印刷出来。印钱比税收容易太多了,但货币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导致购买力下降。100元的,一年后的购买力可能只有96元,即使上写着100元。所以,增发货币,相当于隐蔽征税。任何人的资产,都是在逐年下降的。
不仅可以通过印刷生产,也可以通过信贷“生产”。
假设a在A银行存了100万,A银行留下10%作为准备金,把剩下的90万贷款出去。b从A银行借了这90万,存在了B银行上,其中的9万做为准备金,剩下的81万又被贷了出去。于是,abcd这些人帐户上的总额加起来,可能会超出1000万。
假设是一个物种,你会发现,它的唯一目标就是复制自己。在的生命历程中,以为基础的银行金融制度不仅让人类创造了更多的财富,也展示了它对于经济潜在的危险和破坏性。
货币从债务的形式,走向硬货币再转向软货币,货币这个物种本身也从低级逐渐走向高级,拥有了更强的能力和活动范围。
这一路都伴随着人类自由度的大幅提升,让人类的范畴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再走向更多个体数量的一国社会。
对比我在本系列文章开篇时对货币演化给出的结论:
1、价值隶属于价值创造者本身。
2、有协作,才有交换。
第二条结论依然成立,但第一条结论就有一些微妙了。今天,个人创造的价值依旧属于个人,但对应的货币价值却不属于个人。因为,一旦一个银行倒闭,或者它的系统完全瓦解,你的钱也就消失了。一旦法定货币被认定为非法,那么也就不值钱了。在历史上,这样的事发生过多次。
货币中心化结构的反脆弱性很低,在这样的自然选择下,货币会如何演化呢?
变成一串自由的代码。
这就是货币的下一代形式,数字资产。更便捷、更易流通、更自由。
这里首先需要跟大家区分一个概念,数字化货币和数字资产。
如何让一个信息在更广的范围内分享、传播,是第一代互联网TCP/IP协议主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建立在TCP/IP协议上的互联网,被称之为信息互联网。
数字化货币,就是你微信钱包和支付宝里的钱。本质上,它只是代码中的数字而已。我给你转100元,实则是我发送了一个信息,服务器确认后,我这里的数字减去100,你那边的数字增加100。本质还是信息传递,这样的货币是数字化货币。
信息互联网能解决复制、粘贴、分享的问题,但解决不了转移的问题。
什么是传递?我知道了一个八卦,告诉了你,但我依然拥有这个信息,这是传递。什么是转移?我把这一瓶汽水给你,你得到了汽水,而我没有了汽水,是转移。
你会发现,在信息互联网中,货币还不能转移。只能靠信息传递,通过数字加减完成。
货币的转移,当然不能被复制粘贴,不能随意篡改,不能被他人半路截胡,双方还得有信任的基础,防止被骗。在信息互联网上,这样的转移看似很难。
货币不能在互联网上转移,那么货币象征的价值(房产、股权、金融衍生品等)也无法转移。
2009年,中本聪的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发布,比特币出现。比特币是构建在区块链技术上的一个应用,理解了区块链,也就理解了比特币。
区块链,彻底解决了货币在互联网上转移这个难题。
接下来,我会以极其浅显的类比,让你明白区块链是什么。
Blockchain翻译成中文就是区块链,这个概念术语不太符合中国人具象思维,你看到这个词的时候,头脑里搜索不到任何具象的画面,找不到理解它的接口。
我在认知学习法中提到,人类只能用旧信息理解新信息,所以,如果你现有的知识体系中没有与之对应的知识组块,直接去看区块链的官方解释,基本都是懵逼的——
区块链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是一连串使用密码学方法产生相关联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一段时间内全网交易的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和生成下一个区块。
有技术知识背景的人能看懂这个解释,因为他们能用旧信息理解新信息。但普通人没有这些知识,什么是去中心化,什么是数据块,完全没有。
所以,我想了很久,脑洞突破天际后,找到了一个任何人都能理解区块链的类比——
在原始部落的熟人部落中,就已经有了“区块链”。这个“区块链”就是八卦。
在原始部落中,流通的是债务,债务就是货币,这一点我在货币2.0时已经提到。
A主动帮B解决了一个问题,B就欠A一次人情债。如何保证B一定会还呢?
在今天如此规模的陌生人社会,B会不会还人情债,恐怕就是看人品了。但是在原始部落,人类有几百万年时间都是熟人社会,在同一个地方生活、耕作、繁衍,大家彼此之间知根知底,八卦是熟人关系的粘合剂,你想想,即便在今天,熟人之间不都喜欢八卦吗?
于是,在熟人社会中,人情债会随着八卦在所有人之间传播。你欠了谁什么东西,圈子内都会知道。你能不还吗?不还,你恐怕会被这个熟人圈子的人识别出来,从而被大家孤立。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多少都有这样的体会。
好,我们仔细解剖一下八卦中的特点。
1、分布式
所谓分布式,就是说参与的每一处节点,都备份了这一份八卦。即便其中一个节点丢失、忘记八卦,但这一份八卦在其他节点处完好无损,依然可以使用。如果个别节点胡乱篡改了八卦,但我们更愿意相信多数人那的八卦版本是正确的。
分布式结构的另一面是中心化,参与节点之间不能互相沟通,而是把信息汇聚到一个中心点。所以,这个中心点的信用就很重要。就像大家都把钱存在银行,而不是楼下的杂货铺,因为我们相信银行不会乱用。
2、免信任
在熟人网络中,A欠下B债务,B相信A一定会还的。B信任的对象,其实不是A这个个体,而是这个熟人网络。因为所有人都知道A欠了B债务,如果A不还,会有被圈子边缘化的危险。
所谓免信任,就是免去了个体对个体的信任,把信任交给拥有众多参与节点的网络。
3、时间戳
每一个债务都会有具体的发生时间, 有了时间,就有了先后顺序。就像在每个债务上盖了一个时间戳一样,这使得债务与债务之间是相互独立,不能合并的。
现在,把上述模型中的债务换成比特币,八卦换成区块,社会网络中的个体换成互联网中的计算节点,如此来理解区块链:
1、分布式
当我给你发送1枚比特币时,就向全网所有的计算机节点广播这件事。这些计算机节点贡献出自己的算力记录它,换句话说就是全民记账。
为了鼓励节点来记账,需要给这些节点一些比特币作为奖励,俗称矿工费。所以,比特币就有了挖矿这一回事,在很多电费便宜的地方,就有大型的计算机矿场,专注于挖矿。
由于是全民记账,所以即便有一个处节点发生失、篡改,账本依然没丢。系统依然选择信任多数节点上的账本。
如果能控制全网的51%算力,意味着它具有篡改账本的能力。但这很难实现,成本上极其不划算。要拥有51%的算力,有两种方法,假设全网算力是100,一种方法是黑掉其中51个节点,二是另加入102个算力。
以今天比特币上千万的参与节点来看,要做到这两件事需要花费260亿美金的成本。即便做到了,当全网账本都被更改,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件事,比特币的价值瞬间归零,攻击者赚不到任何利益。所以,这使得比特币被摧毁的可能性近乎于零。
分布式结构,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旦发布到网络上,即便运营这个产品的团队消失解散,它依然能完整运作。就像比特币,即便中本聪消失,也不影响比特币的运行。而中心化结构,一旦公司、个人消失,那么他们的产品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2、免信任
和熟人社会网络一样,在比特币的转移中,双方彼此之间不需要信任,。
传统的转账,本质上并不是我对你的直接转账,是我们都信任某一家银行,相信它不会把钱给搞错,通过银行来完成财产转移。
而在比特币的区块链上,转账的双方不需要第三方做信任桥梁,双方都把信任交给了分布式网络本身,这个分布式网络能保证资产转移不会出现错误。
3、时间戳
每10分钟就会生成一个区块,里面包含了矿工已经打包好的全网比特币交易信息。
1个小时内,前后生成6个区块,形成链条,这就是区块链的含义。
所以,每一个区块在时间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和八卦不同的是,八卦是由语言构成的,可能在传播中失真、错误,而区块是由数学和代码都成的,能做到100%准确。
一个区块中,要包含上一个区块的信息,也有连接下一个区块的信息。这使得所有的交易都是可追溯且唯一的
区块链是由数学和代码构成的,所以它还具有八卦不具有的安全特性: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
4、非对称加密
一般意义上的加密是对称加密,简单的说,就是加密和解密只使用同一个秘钥。
A把表白的情书放在一个锁住的盒子中送给B,只要两个人任何人泄露了开锁的秘钥,这个情书都有可能被泄露。
非对称加密,就是有两把钥匙,一个是公钥,一个是私钥。
我们用公钥加密,即使别人拿到公钥也打不开盒子,还需要一把私钥。而且,A和B的私钥完全不一样,独立且唯一。
在互联网上传输信息有泄露的风险,用公钥加密信息并传输,信息送达后再用自己的私钥打开。私钥基本都是写在纸上,用物理形式保存在你家的某处。这样,能保证转移过程中不会被截胡。
(img)
比特币钱包不仅使用了非对称加密技术,还有哈希算法这样的密码学技术,以保证无法从公钥推算出私钥。这里就不做深入了,我们只需要理解它最基本的原理。
比特币的公钥由私钥生成,私钥能推算出公钥,但公钥不能推算出私钥。比特币钱包的本地私钥是最重要的信息,不要存在相册、云盘等由第三方机构运营的互联网产品上。只要以比特形式出现在联网环境下, 就有泄露的风险。
私钥不像你的QQ号,密码忘了,从腾讯那可以找回,因为密码存在他们的服务器上。私钥只属于你,不属于任何其他机构,一旦丢失,你比特币钱包中的钱永远找不回来了。
5、智能合约
合约就是一份约定,上面写满了条款,条款的格式通常是“如果…那么…”的条件从句。
智能合约的意思是,能够自动执行if-then合约条款的计算机程序。
在现实生活中,资产交换通常需要签订一份合同,需要有律师、银行参与,保证条款能正常执行,但现实中总有一些人偷奸耍滑,拒不执行合同上的条款,于是又得投入更多的成本强制执行。
在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由计算机自动执行。比如,双方共同定一个约定,达到某某条件,A就把比特币转移给B。这个条款一旦生效,任何人都终止不了。
智能合约是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由代码强制执行,并且能在区块链上实现。
参与合约的双方,不需要信任彼此,把约定交给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即可。
分布式、去信任、时间戳、非对称加密、智能合约,是区块链的五大技术特征。参与者之间不必互相信任,就能在互联网上进行价值转移。
所以,有这样一句话。过去的互联网是信息互联网,而建立在区块链技术上的互联网是价值互联网。
价值既然可以能如此传递,货币这么热爱自由的物种,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比特币作为区块链杀手级的应用,越来越被大多数人认可。比特币不仅有货币应有的特性,还拥有过去的货币不具备的特点。
一是总量有限,一共2100万枚,所以注定是一种通货紧缩的货币。永远不会有增发,也就不会有通货膨胀。
二是它完全不依赖任何中心结构,具有较高的反脆弱性。传统银行一旦倒闭,就有可能导致严重的金融危机,你存在银行的钱就完全蒸发了。
三是更为自由,炒过美股的都知道,把资金赚到美股帐户有多么麻烦,更不要说全球跨国贸易中极其繁琐的财务流程,还有非常高的手续费。
而比特币的交易,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矿工费极低,这使得人们之间的价值交换成本变得史无前例的低。价值交换变得更为容易,意味着协作范围更大,效率更高。
四是我在本系列文章开头提到的,价值属于价值创造者本身。比特币再次让货币实现了这一点。今天,你的并不属于你,它所在的银行或机构如果消失,这些钱也就没了。而比特币,只要你不搞丢私钥,它就只属于你,唯一而稳定。
货币的本质是价值交换,它的形态分别经历了能量-债务-实物三个阶段,开始走向数字资产。
在能量阶段,个体与个体进行价值交换,但没有产生群体协作。
债务阶段,人类能在邓巴数字的群体范畴内协作,依靠债务构建起的信用网络,灵长类群体协作的效能被释放出来,人类现代文明得以萌发。
实物阶段,人类依靠虚拟的故事和共同相信的,产生了超越邓巴数的协作,从邓巴数的小型熟人部落走向超级部落,成为了地球的超级物种。
下一个数字资产阶段,人类可以摆脱信任的束缚,从而协作范畴从超级部落扩大到全球。今天的跨国协作,更多是组织与组织、国与国之间的。而区块链不仅让货币去中心化,还会让组织去中心化,分化后的个体将登上全球协作的舞台,更大的协作效能将会被释放出来。
因为,数字资产让货币回归到了它的原点:
1、让价值隶属于价值创造者本身。
2、分化后在媾和,才有交换。
货币每一次形态的进化,都伴随着人类整体的自由度提升,更高的协作效率、更广的活动范畴。
数字资产也完全符合这样的特征。
我把货币史放在递弱代偿的框架上,得出了以上的洞察。因为,我一向以来分析事物的习惯是,去追问它的源头。搞懂它因何而起,才知道它未来如何去向何处。
同时,这样的分析一定会用到跨学科的知识。芒格有一句让我印象很深刻的话——
现实中没有任何问题,是恰好落在某一个领域之内的。
尤其是学习区块链,需要的学科知识绝不仅仅是技术,还要有密码学、数学、商业、营销、产品、投资等学科。
所以,每个人因为视角和背景知识的不同,对于同样的区块链品种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我这样的分析解读不一定对,但至少构建起了一个自洽的认知框架。
这个框架有什么用?
它让我深刻地理解货币未来的走向,奠定了区块链价值投资的基础世界观,在每一个大瀑布甚至腰斩的时候,我心里竟然没有什么波澜,反而会继续买入。
自从我买入第一枚区块链的资产至今,没有卖出一厘。不做任何波段,不做任何投机,买定离手后就去健身和读书,不到半年就有了6位数收益。我投资的品种中,最出乎意料的是量子链,期间多次腰斩来回波动,我都没有卖出。2元的成本,涨到了120元。(截止发稿,又跌回了60元,依然不卖)
如此行动,一是因为我会刻意练习反省心智压制自主心智的能力。二是因为,根据以上的逻辑模型,我坚信数字资产是货币的下一个形态,现在的涨跌,无论幅度多大,对未来来说什么都不是。
最后,贡献一张图。
所以,区块链资产,一切不过才刚刚开始,不是吗?
iOS用户特供赞赏通道
长按二维码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