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我们排斥的并不是《烟花》,而是对日式文艺片的不感冒.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第162期




电影里这首插曲相当好听,推荐给你。


今天我来评说一部近期正在上映的争议很大、口碑两极分化的日本动漫电影《烟花》


在口碑恶化的负反馈和同档期竞争者皮克斯《寻梦环游记》的猛烈冲击下,上座率和排片率跌入谷底,最终票房差不多结束于7672万。



这部电影的日本原名是《升起的烟花,从下面看?还是从侧面看?》。


一直不懂为什么日本人经常会给作品起这么长的名字。


与此异曲同工的还有一部动漫,它的名字叫《我们仍未知道那天所看见的花的名字》。


可能这个长达16个字的命名是比较符合日本人的审美观念。


好在大陆引进的时候结合我们的习惯修改了片名。


《升起的烟花,从下面看?还是从侧面看?》直接被缩短成《烟花》,《我们仍未知道那天所看见的花的名字》被修改成《未闻花名》




1

口碑恶化

彩条屋必须背锅




先为烟花打抱不平一拨。


《烟花》的豆瓣评分然不到6分,口碑更是两级分化严重,骂的人是骂的真狠,夸的人表示在电影院以泪洗面。


不过在我看过《烟花》以后,觉得评分确实过低了。


今年9月份还有一部讲述校园暴力的日本电影被引进国内《声之形》,除去主题以外,个人认为《声之形》比《烟花》要逊色不少,但是它在豆瓣还是有6.8分的。



《烟花》是一部剧本一般,表现力一般,带有强烈的日本文艺片气息的纯爱电影,画质和配音创作加分添彩,总分也应该差不多在7分左右。


日本的一些同类型同水平的电影都比这个分数要高不少,而不到6分的动漫电影也比这个要烂不少。


造成大众对《烟花》大范围差评的原因,罪魁祸首就是国内引进商彩条屋影业。


彩条屋影业去年12月负责《你的名字。》的引进工作,于是今年引进《烟花》的时候顺理成章地拿《你的名字。》和《烟花》对比进行宣传,再复刻一次去年的营销套路。


在我看来,《烟花》不论在电影质量、剧本张力,音乐创作,以及最直观的票房表现来看,都远远比不上《你的名字。》



你的名字本土票房超过250亿日元,《烟花》的本土票房仅15.2亿日元,连十五分之一都不到。


彩条屋首先放出了《烟花》的宣传词:去年一起《你的名字。》今年一起《烟花》。


无力吐槽了,第一次看见用另一部毫无关联的电影印在一部电影海报上来宣传的方法,大概是彩条屋自己对票房也不太自信。


这就给观众造成一种先入为主的错觉。


《你的名字。》在日本电影以及中国的日漫电影市场都是现象级作品。


去年《你的名字。》在大陆的票房是连续一周蝉联票房日冠军,最终收于5.75亿人民币的逆天结果。


彩条屋影业直接把两部作品捆绑在一起宣传,但是两部作品不论是质量水平还是创作风格都完全不同。


于是观众误以为《烟花》和《你的名字。》如出一辙。


甚至网上很多媒体出现了《你的名字。》和《烟花》是同一套班子制作出来的夸张说法。




这里更正一下,两部电影只有制片人是一样的,而制片人只是负责电影的筹备、筹资、成本控制和协助发行工作,不参与剧本的创作。


《你的名字。》的导演和编剧是新海诚,《烟花》导演是新房昭之,编剧是大根仁,原作是岩井俊二,改编自1995年岩井俊二导演、编剧的真人短片。


观众看完这个宣传,心里预期被调动得太高,带着看《你的名字。》的期待去看这样的《烟花》,第一反应自然是失望,甚至有一种被骗的感觉,于是涌现了太多的差评。


这不公平。


《你的名字。》情节紧凑,以波澜起伏的叙事串起故事,而《烟花》更多以抒情、意识流的方法讲故事,两者的受众和表现效果都截然不同。


而且《烟花》是上个世纪1995年创作的作品,虽然经过再次创作,但是和现今电影市场以及观众审美肯定仍然存在差别。


彩条屋影业利用《你的名字。》作营销,无异于骗一波票房就走的行为,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烟花》不好。


而是《烟花》和《你的名字。》完全不是一个类型,完全不是同一个风格,也不是同班人马的夸张说法。


如果没有《你的名字。》作为噱头进行宣传,这部电影的质量还是能说得过去的,应该和《声之形》的结果差不多。




2

剧本一般

画面、音乐加分





《烟花》的剧本中规中矩。


朴素的爱情故事中带了点奇特的穿越设定,奇特的穿越设定又被格局极小的爱情故事所局限。


所以总体来说,剧本一般,并不出彩。


刚刚也提到,《烟花》改编自1995年岩井俊二一部不到60分钟的动画短片,如今把60分钟长度的电影进行再创造并拉伸到一个半小时的长度,也就算情有可原了。


而且创作于1995年的电影剧本,穿越这个设定在那个年代并不算老套。



去除那些抒情和气氛渲染的元素,电影的情节其实很简单,我来梳理一下。


女主的母亲是一切的万恶之源。


她是一个恋爱非常奔放的人,结过三次婚,年轻的时候也有过和人私奔的经历,女主非常悲惨地由母亲抚养,于是跟着母亲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家庭的重组与破碎,换了三个父亲。


从小在这样一个不稳定的家庭环境长大,女主的性格比较内敛,略微有些坏,对待感情并不认真,喜欢用小伎俩玩弄身边人。


比如同样喜欢女主的男主和男主基友在泳池看到女主。


此时的女主因为实在受不了再次结婚的母亲,拒绝与母亲和新继父转学搬走,于是她心血来潮,决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离家出走。



于是她很随意地决定带上50米游泳胜出的人一起私奔,男主的基友胜出,得到了和女主一起去看烟花的邀请,并且将作为女主的私奔对象。



此时男主捡到了一个玻璃球,这个玻璃球拥有可以穿越到历史时间点的平行时空去,注意是平行时空,而不是改变历史。




他喜欢女主,他不甘心,他幻想着如果是自己赢得50米游泳比赛,会是什么结果呢?


于是他第一次穿越回去。


他穿越回去,用自行车从基友楼下先发制人,载起女主就走,女主被妈妈发现,强行被妈妈带回家,他却在一旁一言不发。


之后,不甘心的他继续使用玻璃球穿越时空,这次他们一路到了火车站,准备坐火车私奔,但是女主妈妈和继父再次赶来,将女主带走,男主被继父揍了一拳,再次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人离他而去。


他再次不甘心地扔出了玻璃球穿越时空,这次他成功地和女主在火车站躲开了女主妈妈的追赶,坐上火车和女主一起驶向自由与爱情的远方。



他们在看烟花的地方下车,一起在海边浴场浪漫的散步。


他们宁愿在平行时空里永远奇怪地活下去,也不愿意回到残酷的现实中,他们只想拥有彼此的相伴就足够了。


最后,一个负责放烟花的醉醺醺的大叔,拿起男主的玻璃球放进烟花发射筒里,砰地一声,玻璃球在空中炸开,变成一颗绮丽的烟火。


男女主两个人在绚丽而唯美的烟花中失去彼此,回归现实世界。


在水下拥吻的他们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两人的感情在响亮的烟花炸开声中绚烂地结束。


其实从一开始男主输掉游泳比赛,错过了和女主相约看烟花的机会之后,第一次掷出玻璃球,后面的一切都是男主在平行世界中的幻想。


最后的结局比较开放式。


女主转学了,教室里老师在点男主的名却没有回应,男主可能和女主一起在现实生活中私奔了,可能转学去了女主的城市,也有可能一个人在某个地方思念着女主。



简单来说,《烟花》就是一个怯懦、羞于表达的男主用玻璃球一次又一次拯救想要逃离家庭却被母亲控制的女主命运,拯救自己对女主萌生的怯懦爱情,但是一切拯救又只是在平行时空中的意淫,结尾回归现实。


电影的画质很棒,不亚于《你的名字。》的作画质量,尤其是烟花绽放的样子非常唯美,电影配乐也相当优秀。


从一开始充满用弦乐器和钢琴演奏的深情的纯音乐到后面由女主在剧情中演唱的两首插曲(就是文章开头那首),都和电影画面结合得相得益彰,感情渲染效果非常出色。


不过看到在列车上女主唱歌跳舞的情节,有点模仿迪士尼动画电影的歌舞元素套路。


日本动漫产业和美国动漫产业势均力敌,而且各自按照各自的风格暗中较劲,形成了自己的霸业并行而进,在日本动漫里使用迪士尼动画的歌舞塑造手法,有一种:我们之中出了一个叛徒的感觉。


这一点在观影的时候我并不是很喜欢,甚至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日漫就坚持日漫传统的手绘风格和叙事套路就很好了。





3

日系文艺片

不买账



与其说,观众对《烟火》排斥,不如说中国观众对日式文艺片的不感冒。


日漫里充斥着一股子独特的中二气质,这种中二气质放到纯爱电影里就变成了矫情做作。


这可能和日本人骨子中的内敛含蓄气质有关。


日式文艺片总让人觉得看着不够痛快,在该爆发的地方突然戛然而止,全篇显得毫无波澜起伏、平淡无味,一直就是淡淡的忧伤,没有人物的刻画,没有矛盾的冲突,没有反转,没有伏笔和包袱。


而且明明是很简单很朴素的剧情,却经常搞得特别矫情、大惊小怪,景色渲染,音乐抒情,旁白诉说,充满文艺哲理感性的人物内心活动占了大篇笔墨。


这就使得观众连基本的故事剧情都很难把握住,而仅仅是在音乐渲染、分镜刻画和文学气息、词藻浮夸的人物台词中获取一点感情波动,而这种感情波动并不是依托于剧情产生的。


最终导致整部电影空洞无味,缺乏说服力和最基本的逻辑性。


老实说,我是非常讨厌很多日式文艺电影中那些浮夸的台词和反复出现的人物内心心理活动,颇有意识流的感觉,但是没有剧本去支撑,就只是空抒情。


《烟火》其实本身剧本并不算差劲,但是用日式文艺片的方法拍出来,并不能被我们的审美所接受。


我曾说新海诚《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是一个好剧本被烂手法耽误的电影。


今天的《烟火》也是如此。


明明可以从头到尾把故事用叙事的方法讲清楚、捋明白,穿越的题材也可以使用一些悬疑和反转,却偏偏让抒情占了主要成分,时间线和逻辑性凌乱,剧情线被挤压得颠三倒四,甚至破碎不堪。


这一点其实新海诚《秒速五厘米》也是如此。


相对地,正是因为新海诚在《你的名字。》创作时放弃了原先那种日式传统文艺片的手法,把讲好故事放在第一位,充满反转、悬疑和人物之间的冲突与磨合,让情节更加衔接紧密、波澜不止,感情渲染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不是刻意矫情出来的,这才取得了成功。


或许《烟火》在性格内敛含蓄的日本观众里还能被接受,但是在中国人的审美方式里就变得格格不入入了。


这是一部适合那些文艺青年、多愁善感、对生活充满感性和小确幸的观影人群观看的小众文艺纯爱电影。


《烟火》的失败并不是这部电影独自的缺陷,而是他代表的整个同类型日系文艺片套路的不受中式审美欢迎。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日本电影在中国票房惨淡的重要原因,日本电影里的一股子中二气息,有些时候会特别影响电影的表现力。




最后




电影主旨还是有很多激发共鸣,触动内心深处,可圈可点的地方,它刻画了学生时代追求喜欢的人却不敢表达出来的那种青涩,带着淡淡的遗憾。


不论是男主两次穿越,两次看到女主被母亲强行拉走,却无动于衷的样子,都是一种怯懦。


然而,这种怯懦很快就被转化成不甘心的振奋。


从懦弱转变成不甘心的男主,一次又一次使用玻璃球穿越回历史,就好像现在的我们回忆起学生时代暗恋喜欢的人时羞于表达而错失彼此的遗憾感。


多希望曾经的自己能勇敢点,能大胆地说出来:我喜欢你。或是大胆地接受对方的表白。


但是我相信如果立即给你一次穿越历史的机会,让你回到曾经与爱邂逅的时刻,你依然会有些许的怯懦。


在爱情面前,这种胆怯和对未来的不自信,都是我们曾经年少轻狂时最真实的写照。



电影中有一个非常令人感触的情节,男主的朋友们一起去看烟火,在烟花绽放的时刻,男主的基友大声喊出自己喜欢女主,而其他朋友也依次大胆说出自己喜欢的女生名字。


最后一个男生在说完他暗恋的女生名字后,其他人调侃道:我们早就看出来啦。


多像曾经的学生时代。


每个人在学生时代大概都有这样一个懵懂的暗恋对象,我们隐藏在心中不敢说出口,但是一旦有机会分享给别人,便立即能感受到这份感情的炽热。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