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原创部落】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

——马未都先生在上海艺术博览会“艺博讲堂”

上海艺术博览会已经走过二十个年头。通过这个平台,包括梵高、毕加索、马蒂斯、夏伽尔、达利、雷诺阿、莫奈、、赵无极、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等等很多名家大师以他们的作品在此与上海市民倾情交流。二十年的发展,她已经壮大成国内乃至亚洲规模最大、历史最久、国际化程度的艺术品交易盛会。也成为上海乃至我们国家尽享的一场艺术盛宴。

艺博会除了有很多高层次的艺术展览之外,还有不少艺术大家的讲座。比如这次就请来了收藏家马未都、艺术家丁绍光、中国私营拍卖业第一人祝君波、画家陈家泠、书法家刘小晴、文化学者刘传铭、陶瓷艺术家中村元风等作讲座。我收到整套的讲座票子,第一天就专程跑到世博展览馆“艺博讲堂”聆听了马未都先生的《观复二十年的心路历程》。其中,关于博物馆一节,让我收益颇多,也感触颇深。

博物馆,最初萌发于人们的收藏意识。大概在四千多年前,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者就开始有意识地搜寻保藏世间的一些奇珍异宝。公元前三世纪,马其顿托勒密·索托在埃及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座专门用于收藏的建筑,起名“缪斯神庙”。这就是博物馆的先驱,英语“博物馆Museum”一词也就由希腊文“缪斯Muse”演变转化而来。

现代意义的博物馆,起源于英国。一个叫汉斯·斯隆爵士的内科医生,毕生酷爱收藏,是当时英国很著名的收藏家。他在活着的时候已经开始忧虑自己死后这么多收藏品的归属。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将自己收藏的近八万件艺术品全部捐给国家。作为回报,第一,这些艺术品必须向世人展出;第二,国王乔治二世以每件一英镑的象征性价格,支付给他的继承人。近代英国注重契约精神,1753年汉斯·斯隆去世,作为国家代表的乔治二世国王接受了这批宝贝,并设立专门场所予以展出,这就是当今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大英博物馆”;此外,大英博物馆实行自愿支付门票的原则,现在标注门票的价格是20英镑。但是,假如作为一个参观者,你拿不出钱,也能予以低于此价甚至免费参观。

英国人拥有绅士风度,有时在旁观者看来也近乎于迂腐。到了十九世纪初,一个叫詹姆斯·史密森的英国化学家和矿物学家也爱好收藏,他在晚年立下遗嘱,将自己的遗产和收藏留给自己的侄子,并且附加条件是侄子死后这些遗产全部捐给美国,“用于增进和传播人类的知识”。原因在于,当时的美国还是一个蛮荒的国度,却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度。詹姆斯·史密森希望那里早点结束那种牛仔蛮不讲理,动不动就拔枪相互厮杀的状况。


有意思的是,为了区别于汉斯·斯隆的有条件捐赠,詹姆斯·史密森也附加了条件,第一,捐赠是裸捐,美国政府不必为此付出一分钱;第二,捐赠的藏品永远不能收取门票。更有意思的是,那个史密森一辈子至死都没有踏上过美国的国土。

按照他的遗愿,美国政府专门设立了以史密森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又在华盛顿特区专门建造了一座同样以他名字命名的庞大博物馆群,安置这些收藏品以及用基金会经费继续在世界上选购的各类珍宝。按照马未都先生的说法,进到这个博物馆群,单是简单浏览一遍,三天的时间还是很紧凑的。而且,这个博物馆群从未收取过门票,现在也依然没有收取门票。

历史的遗存,历史的述说,只有两种方式,一为文字,二为文物。文字可以粉饰历史,而文物绝不可能。它将更忠实于历史,并得以还原历史反馈于现世。

马未都先生喜欢收藏,他自称是受到时代和周遭环境的影响。受时代影响,,人们开始注重从文化中汲取养料,而自己工作以后,时常与周边一些文化人相交往,其中不乏收藏界的一些员工和收藏家们;受环境的影响,则因为虽然出身于行伍,但父亲也算是文化人。因为是文化人,才得以在战争中全身而退,没有淹没于战火之中;也因为是文化人,让他受到的熏陶是“君子不言财”,这使他只注意到购入,而绝不会去想到卖出。当然更重要的是他本人喜欢那些文物没有言语的倾述。久而久之,手中的古董宝贝越来越多,也就成为了一个收藏家而没有沦为一个古董商人。

珍宝聚集日益增多,又令他产生一个创办博物馆的愿望。大概在1991年有了念头,可是当时的国内状况,建立私人博物馆简直是天方夜谭。虽然与有关部门有所接触,那些机构都明言,让他死了这条心。随着时代的演进,人们的眼界逐渐开拓,随之也就出现了契机,1996年10月30日,属于他个人的博物馆建成了,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博物馆。

马未都先生把自己的私人博物馆起名:“观复博物馆”,缘于老子道德经中:“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它的意思就是说,做人需要达到极端的虚空没有欲望,需要坚持守住清静无为的终极目的。世间万物一起在生长,我们作为旁观者需要仔细观察揣摩其中循环往复的过程和规律。虽然世间万物种类繁多,但归根结底都会回归属于自身的根本,那种根本就叫做“静”,也就是“复命”。

说白了,“观复”,就是一遍一遍地反复观看,仔细观察,从而认清它们自己的本性。

除了老子的《道德经》,“观”与“复”还是中华经典《易经》中两个吉卦。这也是马未都为其博物馆取名的主要考量和依据。

经过二十年的努力,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已经在北京、深圳、杭州、厦门等一些地方设立了分馆。近日他又在上海新建的中国最高大厦“上海中心”设立又一家分馆。馆内又分设有瓷器馆、东西馆、金器馆和造像馆,还设有一个临时展厅,以备各种展览之需。其中,所谓东西馆指的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相关的古董珍宝收藏,契合于今天“”的宣传;而金器馆则是这次上海馆最为耀眼也最有特色的馆藏,马先生称之前他秘而不宣,主要是考虑收藏困难,本来金器世间存量极为稀少,更何况一旦有人知道他在收藏金器,必然导致市场价格波动。

自观复博物馆之后,中华大地私人博物馆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今天私人博物馆已经达到国内所有博物馆的20%。现在国际上国立或者公立博物馆与私人博物馆的比值是60%对40%。马未都认为中国私人博物馆业发展二十年,已经达到这样的高水准,相信再有二十年,与国际水平比肩是指日可待的。

马未都著作等身,文化底蕴丰厚,又特别能侃,语出诙谐幽默,一个讲座大概二小时左右,古今中外捭阖纵横,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类似的讲座,当然区别于一味的大道理宣讲,尽是一些连讲的人自己也不信的歪不横楞东西。从中既了解了相对应的文化信息,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相关的文化知识,感觉确实不同凡响获益匪浅的。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