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专弘平台 公众号: dulun1918
二十五圣圆通章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L4结答所证圆通
【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佛问圆通:佛现在问所有的弟子,每一个人最初得的圆通这个方便法门。什么是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我是从耳门这一个法门修行的,修成这种圆照三昧、圆照的定力。缘心自在,因入流相:我这个攀缘心也没有了,得到自在了,因此就入到这个流相。“流相”,也就是入到“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这个“初于闻中,,就是入到这个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我得到这个定力,得成这个无上觉道。斯为第一:这个法门是最为第一的了。
世尊哪!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彼佛”,就是那位古观世音佛。“叹”,就是赞叹。古观世音如来赞叹我很容易就得到这个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在彼佛那个大会里边,他给我起个名字,授一个记别号。叫什么名字呢?我的名字也叫“观世音”。
由我观听:因为我这观听十方圆明:这十方尽虚空遍法界都成了一片,得着这种圆明的境界。故观音名遍十方界:因为这个,所以十方世界所有的诸佛国土都有这“观音”的名字。
J3佛现瑞应(分二)
K1彰圆通总相 K2显圆通别相
今K1
【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当尔之时,,就从他两只手、两只脚和头上,在这五体同时都放出一种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宝光远灌微尘数那么多的如来,和这一些法王之子──这一切菩萨的顶。?这表示说,这是顶法,这是最高的法。佛佛道同,十方如来也是说这个顶法,,这佛佛道同,互相交融。
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那么十方微尘数那么多的如来也在两条胳臂、两条腿和一个头这五体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并灌在会里头诸大菩萨及阿罗汉的顶。
K2显圆通别相
【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大的有水的地方,就叫“池”;小的有水的地方,就叫“沼”。在这个时候,林中的树木、水池子和水沼,这树木摇动的声音和这水流风动,无论流水的声音、刮风的声音,都在说法呢!交光相罗,如宝丝网:这个十方佛的光,;,就灌十方微尘数如来的顶。“交光相罗”,这个光互相交会,就像宝丝织成的网罗一样的。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所有在会的这些大众从来也没有见过这种祥瑞的相,大众都得到这个金刚的定。
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在一切的大众都得到金刚三昧这个时候,天上就下一种百宝的莲华。百宝莲华有四种颜色,有的青色莲华又有黄点,有的黄色莲华又有红点,有的白色莲华又有红点;总而言之,青、黄、赤、白这四色间杂,互相这么陪衬着颜色。十方虚空成七宝色:在这个时候,十方的虚空完全都变成七宝的颜色。“七宝”,就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娑婆界”,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娑婆界,翻到中文叫“堪忍”;言其众生堪能忍受这种的痛苦。堪能忍受,也就是不堪忍受这种的痛苦;那么不堪忍受,众生还在这儿不以为苦,他还在这儿以苦为乐,以为是好。这个娑婆界所有的大地山河都没有了,,所以这个娑婆世界就变得没有了。
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在这个时候,只见着这十方微尘这么多的诸佛国土,都合成一个国土了。本来是各各国土不同的,现在都合成一个了。
梵呗咏歌,自然敷奏:“梵呗”,就是一种清净的声音。“咏”,就是讽咏;“歌”,就是唱歌。前边那儿,不是说那个树林子和池沼都演法音吗?这个地方,一切一切更是演这个法音,演这个微妙的歌声。这所谓“水流风动演摩诃,七珍池华四色涌金波”,这个七珍的池里头,那华有四色。
I4佛敕文殊选择(分二)
J1如来敕选 J2文殊偈对 J1分二
K1先示诸说平等 K2后出拣选本意
今K1
【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在这个时候,释迦如来就告诉文殊师利法王子这位妙吉祥菩萨。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你现在看一看,推敲一下,观察观察这二十五个无学位,各人所证的果位、各人所修的法门,你应该详细推究一下。这一些都是菩萨中的大菩萨,也是一些个大阿罗汉,因为“无学”都是证到四果以上的,证了四果这都叫“无学位”了,都是大阿罗汉了。各说最初成道方便:他们每一个人,都发表他自己最初修行成道的那个方便法门。皆言修习真实圆通:每一个人都说他自己修行用什么功,都得到真实圆通了。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他们这一班,就是这二十五个无学的修行,实实在在没有分出来哪一个是优,哪一个是劣;哪一个是好,哪一个是不好;也没有或者前、或者后这一些个分别。“差别”,也就是分别。
K2后出拣选本意
【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这个“我”,。佛说我现在想要使令阿难开悟,阿难现在还在初果阿罗汉上,我想叫他得到二果、三果、或者四果,好开悟了。二十五行谁当其根:这二十五个行门,哪一个对阿难这种根性、这种根机的人是相当呢?这个十八界加上七大,究竟哪一个法门是对阿难相应?
兼我灭后:不单对阿难要相应,而且要“兼”,并兼着我将来灭度之后,此界众生:“此界”是哪一界?就是我们这娑婆世界。这个“众生”,是谁啊?你猜!就是我们现在这一切的人,就是我们在讲堂听法这些个人哪!你不要把你自己拨到外边去,说:“喔,没有我啊!我不在这个数内啊!”那你就糟糕了──台湾人讲的,“糟糕了”!为什么?你若到外边去,那你就要堕落了,将来做马、牛、羊、鸡、犬、豕都不一定了。到那时候,你再想听这《楞严经》,那是不容易啰!这四层楼这么高,你若做一只马、牛、羊、鸡、犬、豕,无论如何也没有法子上得来的。
我在香港讲经,有鸭子去听,因为那就是在地面,不是在楼上;在楼上,这一些马、牛、羊、鸡、犬、豕没有法子上得来的。到我们这儿来听经的,都要是“人”;若不是人的,就上不来的。所以现在我们讲堂这一些听经的众生,;有的坐到这个台上边的,有的坐cushion(坐垫)这个地方的,都已经安排好了。你不要自己把自己看得太简单了!如果你不来听,那当然就没有份了!
那么不单对阿难要相应,兼佛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未来大根性的众生,想要得到菩萨这个乘的,他心心念念地想要求这个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哪一个法门是最方便、最容易成就的呢?文殊菩萨!你现在用用心来找一找!
J2文殊偈对(分二)
K1叙仪标偈 K2详演偈文
今K1
【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就这位妙吉祥菩萨,佛吩咐他在这“十八界”和“七大”里,要选择圆通。十八界再加上七大,是二十五个。这二十五个都是什么呢?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再加上七大。七大是什么呢?七大就是“地、水、火、风、空”,加上“见、识”。这二十五,就是二十五圣所修的圆通法门。现在文殊菩萨就要在这二十五个法门里头,选择一个最圆通的法门来教阿难,乃至于我们现在的这一切的众生好修行。
文殊菩萨奉佛这种慈悲的懿旨,即从座起:文殊菩萨和这些阿罗汉,在佛前都有座位的。不像那个火头金刚,在佛前没有座位给他坐的,他就是站着的。本来我们这个懒虫,也应该站着的,不过我看他太辛苦了,也原谅他,叫他坐着;他的个子太大,人家坐着他站着,这最好了!那么文殊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他禀承佛这种威神,对着佛来说了一首偈颂。偈颂,就是或者四个字、五个字,或者六个字、七个字,或者四句、六句,或者八句、十句;是按着经的意思,来说这个偈颂。
K2详演偈文(分六)
L1发源开选 L2了拣诸门
L3独选耳根 L4普劝修证
L5结答覆命 L6求加总结 L1分三
M1双示二源 M2略彰生灭 M3正明须选
今M1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觉海性澄圆:“觉”,就是觉悟;海,不是大海,是“觉海”。这个觉海是无量无边,没有边际的,包括所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的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在这个“觉海”里头。“性澄圆”,这个觉海的本性,它是既澄清而又圆满的。圆澄觉元妙:这种圆满而澄清的觉海,本来它是一种微妙的。元明照生所:因为在这个微妙里头,依真起妄──在本来这个“明”上,生出一种的妄来;因为有了妄,所以就“照生所”。本来这个觉海里边具足一切,没有不是如来藏性的,但是因为有一念的无明,在这个时候生出来一种的妄。因为有这个妄,就有了一种“所”。这个“所”,就是“尘相”,所有的尘相。所立照性亡:因为有了妄,所以本来觉海那种光明的照性,就不显现了!好像万里晴空生出来云彩,把自性的光明就给遮住了。
因为有了妄,有了“能”、又有“所”了。本来能、所双亡的,没有能、也没有所;在这个觉海的本体上,一法不立,什么都没有的。那么依真起妄,生出这种妄想来,就是那“晦昧为空”。前边经上,不讲“晦昧为空”?本来在这个如来藏性上什么也没有,但是因为久而久之,它有一种瞪发劳相,晦昧为空,这就生了一种妄。
M2略彰生灭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迷妄有虚空:因为有这种晦昧,就生出来一种虚空了。这虚空,都是在这个觉海里边生出来的。所以后边偈颂上就说:“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这虚空,我们认为是很大了,但是在大觉性里边,它就像海里头一个水泡那么小。你说,那多小呢!所以说“迷妄有虚空”,因为你依真起妄,有了妄了,然后就有了虚空。依空立世界:有了虚空,然后就立出世界来了──有这个十方,又有三世了。想澄成国土:因为依空立世界,由这个妄想和澄清的这种性,又变成国土了。知觉乃众生:有这一种“知”和“感觉”,那么这就变成众生了。
前边偈颂说,“觉海性澄圆”,说这个“觉”像个大海,它的性是清净而圆满的。“圆澄觉元妙”,它这种清净圆满,本来是非常的微妙的。现在说空生大觉中:我们人人都知道有个虚空,这个虚空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我们知道吗?我相信是没有人知道的。为什么没有人知道呢?因为这个虚空特别大,没有人可以知道虚空的边际和来源。虚空的母亲是谁,也没有人知道,只知道是虚空。现在,在《楞严经》上给你指出来了。这个“空”,是在大觉这个觉性里边生出来的!不单在这个大觉性里生出来的,它在这个大觉的觉性里边非常的渺小,非常之小的。有多大呢?如海一沤发:虚空在这个大觉里头,就像大海里头有那么一个浮泡一样。“沤”,就是一个浮泡。所以你说,这个虚空在大觉里边,它是多么小呢!
有漏微尘国:这所有一切的有漏。什么叫“有漏”呢?就是欲漏、有漏、无明漏这三种。那么在这么多的有漏的微尘国里头,皆依空所生:这一些国家又是在虚空里头生出来的。空在大觉里边生出来的,这一些国又是在虚空里头生出来的。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虚空在大觉里头,好像一个沤一样;这个沤若灭了,虚空也就无有了,何况这一切“三有”的世界呢!“三有”是什么呢?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就是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这三有,也是在虚空里头生出来的。那么空都没有了,何况三有呢?三有也就没有了!
M3正明须选
归元性无二 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 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 迟速不同伦
文殊菩萨这个偈颂,是说虚空在这个大觉性里边,好像海里一个沤泡;这个国土在这虚空里头,也是非常小的。那么虚空若没有了,国土、一切一切的山河大地,有情世间和器世间也都没有了。
修行这个法门“归元”,就是返本还原;返本还原,也就是成佛去。那么成佛,归元性无二:归元没有两种,就是归到自己那个本有真正的家乡去。我们人现在在世界上,这并不是我们的家里头。说:“我有一个家庭。”那个家庭,不是你真正的家庭;真正的家庭,就是成佛去!你几时成佛了,那几时你真正回到家里了。一天没有成佛,你就在外边流荡着,游游荡荡地这么流离失所。在外边,就好像住旅店,在这个旅店住了一个时期,又搬到那一个旅店去;由那个旅店,又搬到另一个旅店去,总各处迁移。那么你回到家里,“归元性无二”,没有两个,就一个──就成佛去!
方便有多门:可是这个方便的法门有很多种。什么叫方便法门呢?“方便”,就是不执着,很方便的,一切一切都不执着。举一个例子,比方有个小孩子要跑到井里去了,佛看见那小孩子再往前一跑就会掉到井里去了。这时如果说:“你回来!”这个小孩子也不会听招呼要回来的。于是,佛就把手攒到一起,说:“小孩子!你回来!我这手里有糖,我给你糖。I have candy, do you like candy ?”这个小孩子以为有糖了,于是回头就来要糖来了!结果佛的手里并没有糖。那么佛是不是打妄语呢?不是的,这就叫“方便法门”。因为为救这个小孩子,怕他掉到井里去,所以就不得不用这个方便法门,来度这个小孩子,这叫“空拳度子”。空拳,空着一个拳,来度这个小孩子,这就是方便法。所以说“方便有多门”,那么方便有多少种法门呢?没有数那么多!总而言之,你认为哪一个法门方便度这一个人,就用这个法门;这就是方便有多门,不是单单就一个。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你证得圣人的这种法性,是无所不通的,顺也是方便、逆也是方便。什么叫“顺”呢?对你的根机,你依照这个法门去修行,这就是“顺”;不对你这一种的机缘,这就是“逆”。顺逆皆方便,无论你顺修、逆修都是方便法门。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在初心入三昧这个定的时候,有迟的、有速的,有修得快一点的、有修得慢一点的;所以这不能同日而语,不能一概而论。
L2了拣诸门(分四)
M1拣六尘 M2拣五根 M3拣六识 M4拣七大
今M1
色想结成尘 精了不能彻
如何不明彻 于是获圆通
音声杂语言 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 云何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 离则元无有
不恒其所觉 云何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 要以味时有
其觉不恒一 云何获圆通
触以所触明 无所不明触
合离性非定 云何获圆通
法称为内尘 凭尘必有所
能所非遍涉 云何获圆通
色想结成尘:“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成色”的“色”,是一种想像、妄想所结成的色尘。既然是妄想所结成的色尘,精了不能彻:你若是想叫它精了,是不可以的,也不是透彻的。这个色法(色尘)并不透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你怎么可以用这个不明彻而不究竟的法,得着这个圆通法门呢?这是不可以的。这个就是说色尘不是圆通法门,虽然有人以这个“色尘”修行而证果;但是这是他个人的一种特殊因缘,他修色尘而成就,这不是一般普通人所可修的。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至于这个“声尘”,也有由声尘而悟道的。虽然有用声音来悟道的,但是这声音是掺杂着语言,它那个名字和句读这个文字的气味,它或者一个字、或者一句,不是能含容一切的。所以“音声”这个法门,也不能选择它为圆通法门。“伊”,就是彼。
香严童子从“香尘”而悟道,可是香以合中知:鼻子要和这个“香”合起来,才能知道这个“香尘”。离则元无有:如果离开这种的香尘,本来它是没有的。不恒其所觉:“不恒”,就是不常。它的性既然不常,不是恒常不变,也不能常常有一种觉性。既然这样子,云何获圆通:那么它也不能属于圆通法门。
虽然有由“味尘”而悟道的,但是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不是本来那种圆满自性,得要有味的时候才能知道这个味尘;若没有味的时候,味尘就没有了。其觉不恒一:这个能觉味道的觉,不是时时都和所觉之物合而为一,所以叫“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所以也不能选这个法门作圆通法门。
这讲到“触尘”上了。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虽然有由这个触尘而悟道的,可是这个触尘,要因“所触”,它才能知道、才能明白。若是没有一个所触,就不知道这个触是有没有。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因为要能触、所触合起来才能知道有触;所以或者合、或者离开,这个性不是一定的。那么,也不能选择触尘做为圆通法门。
摩诃迦叶尊者由修“意缘法尘”,由法入道,得灭受想定。法称为内尘:这个法,属于“意缘法”的心意。这个“意”,是属于内法,所以就称为“内尘”。这个内尘,凭尘必有所:既然说是有“尘”了,那么它应该有个“所在”。有个所在,它就不是无在、无不在了。能所非遍涉:所以说有个“能”,就有个“所”;这个能缘的尘、所缘的尘,不是圆满普遍的。既然不是普遍圆满的,云何获圆通:所以也就不是一个圆通法门,也不能选法尘来做圆通法门。
M2拣五根
见性虽洞然 明前不明后
四维亏一半 云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 现前无交气
支离匪涉入 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 因味生觉了
味亡了无有 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 各非圆觉观
涯量不冥会 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 湛了终无见
想念不可脱 云何获圆通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这个见性,虽然说是很明了的。可是这个见,能见前边就不能见后边,能见左边就不能见右边。所以见性虽然很洞彻的,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这四边,它总是只能看见一半,所以也就不能算圆通。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谈到这个“鼻息”的话,鼻息出入相通。现前,它就没有相交的地方,有的时候气就停了。(注:出息尽时,不能即入;入息尽时,不能即出;即此出入少停之时,名为现前。)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这种的情形很支离的,它也是不圆满的,不是能遍入一切、遍涉一切的,所以这个也不能选它做圆通的。
这个舌是属于入,这个舌入,舌非入无端:舌一定要有味入,才能知道;若没有味入,就无所知。所以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因为这个味尘,它才有所觉,有个知觉;味道如果没有了,这个“了”也没有了。云何获圆通:所以也不能以它做圆通的。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谈起来这个“身”,它与“所触”的法门是一样的,都不是一种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它有一个边涯,又有个数量,不是能默默中相契合的,这也不是一个圆通的法门。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知根是知道,是属于意根法尘。这知道的根,是夹杂一种乱的思想,是不能究竟那个清湛而明了的。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你还有妄想、还有念不可脱除,怎么可以得到圆通呢?
M3拣六识
识见杂三和 诘本称非相
自体先无定 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 生于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 云何获圆通
鼻想本权机 只令摄心住
住成心所住 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 开悟先成者
名句非无漏 云何获圆通
持犯但束身 非身无所束
元非遍一切 云何获圆通
神通本宿因 何关法分别
念缘非离物 云何获圆通
识见杂三和:舍利弗尊者是由“眼识”开悟的。讲到这个“识”上来,要内有“六根”,外有“六尘”。六根属于能知,六尘属于无知,这六识应该有一半属于知觉的、一半属于无知觉的;所以六识、六根、六尘这三种和合而成,才有这个“识”。诘本称非相:“诘本”:这个“识相”,你若问一问它的本来的体性,它没有一个体相的。自体先无定:这个识自己的本体都没有一定了,云何获圆通:怎么能用这个眼识来修圆通法门呢?这也是不可以的。
普贤菩萨所修的这个法门,是由“耳识”来修。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可是由心闻洞明十方这个世界,这种法门要有一种大威音的力量;这是威音王的力量,所以才能修这种法门。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初发心的人想修这种的法门,是不相应的;所以初心既然不能入,怎么能属于圆通呢?它不属于圆通。
以下是孙陀罗难陀尊者修观鼻端白的法门。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观鼻端白这个法门,是由想像而修,这也是一个权巧方便的法门,这不过就是叫他收摄散乱心而已。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修这个观鼻端白,叫他把心住到一个地方。既然有所住,这也不是圆通的法门,所以也不能选为圆通的法门。
富楼那尊者说法,以“舌识”为开悟的一个根本。可是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讲经说法这都是音声好、文字也好,来开、示、悟、入先成的这个人。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可是这个经典名句都是有漏法。既然是有漏法,也不能选它做圆通法门了。
这是优波离尊者持戒。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持戒和犯戒,这都是约束身心的一个法门;若是没有身了,就不须要来约束这个身心。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这个法门不是一个普遍的法门,所以也不能选它作圆通法门的一个方法。
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他修“意识”,由意识而成就他所修的神通。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有神通,这也是有宿世的因缘,所以今生他有神通,这与法分别不相关的。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因为这个神通还有所想念,想念于这种的缘,是不离开物的,不是圆满的,所以神通这个法门也不能选入圆通的法门。
M4拣七大
若以地性观 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 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 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 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 厌有非真离
非初心方便 云何获圆通
若以风性观 动寂非无对
对非无上觉 云何获圆通
若以空性观 昏钝先非觉
无觉异菩提 云何获圆通
若以识性观 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 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 念性元生灭
因果今殊感 云何获圆通
现在开始讲“七大”,持地菩萨修地大的这个法门。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若以地的性质来观,它是坚碍而非通达的。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这是一种有为法,而不是一种入圣流的法门,所以也不能算它是圆通法门。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若以月光童子所修的水观定,这也是由一种想像而修行,最初也是由一种观想而入这个“水观定”。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这种的不是如如之体,不属于自然的一种觉观,所以这个“水观”,也不能选它入于圆通法门。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这是火头金刚乌刍瑟摩,他修火观。乌刍瑟摩因为淫欲心很重的,他修火观,观身上的欲火。他生一种厌离的心,这不是真正他想离的。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这个不是初发心的一种方便法门,所以也不能选它做圆通的法门。
琉璃光法王子以“风大”这种法门而修行。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若以这个“风性”来观察,它有个动,就有个静,也是有一种对待法,不是绝待的。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它有所对待法,就不是无上的一种觉法,所以也不能选它做圆通法门。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虚空藏菩萨修“虚空藏无边身”而悟道。文殊菩萨说,假设我现在以空性来观察,它有一种昏钝的情形,就已经不合乎觉法了。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不合乎这种觉道,就和菩提法是两样的,所以这也不能属于圆通的。
弥勒菩萨修这个“识大”。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若以识性观来观想“识性”这个分别心,这也不是常住的。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你有所观想、有所存心,这就属于虚妄,所以也不能属于圆通的。
这是大势至菩萨修这个“根大”,他教念佛法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诸行是无常:一切的行门都不是常的。念性元生灭:念佛,你能念这个性和所念这个性,都是一种生灭法;你念的时候是生了,你不念的时候就灭了。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因为以生灭的这种因,来求不生灭的圆通,这是一种因果殊感,所以这念佛法门也不能选入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