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城圈——弘扬社会正气,传播正能量,努力打造最有阅读价值的微信平台,点击手指所指方向蓝色字体 朝城圈 免费关注
朝城镇驻地在朝城县旧城内,故俱以朝城冠名。镇驻地在县城南23 公里处,辖区面积69。4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 万亩,镇下设8个管区管区辖97个行政村。朝城于汉初建县,1956 年最终撤县,作为县治的存在历史长达二千多年。
朝城之名源子春秋时翔齐桓公车诸侯在此筑台朝会周天子。所筑之台曰”朝会台" ,今朝域西部土丘尚在,裾说便是朝会台旧址,
汉初朝城始置县,县名“东武阳”,因为县城在武水之北。故以“武阳”称之。为与当时的另外两个武阳区别,敞加一“东”字,亦有”东郡武阳”之义,后来人们习称之为“武阳”。东汉时,武阳曾为东郡郡治,曹操任东郡太守时曾驻此。晋代,东武阳属阳平郡。隋置武阳郡,治元城,辖武阳县。唐代属魏州,开元七年(719 年) 改为朝城县。宋属开德府(治濮阳)。金属大名府。元代先后属东平府和濮州。明属东昌府。清属曾州府(菏泽)。民国时期属山东省东临道,后属聊城行署。握考证,朝城县的县城原在韩庄店(今厉莘县王庄集乡) ,宋代因水患迁至今址,1943 年,朝城县与观城县合并为观朝县,治朝城。1944 年秋,观朝县撒消,朝城县建制恢复。1947 年,朝域县更名为南峰县。1949 年初,复称朝城县。1950 年,朝城县属平原省濮阳专署。1952 年平原省撖销,朝城县复属山东省聊城专署。1953 年7 月,观战、朝城二县再次合并为观朝县,仍治朝城。1956 年观朝县撤消,其属地分划归莘县和范县,朝域成为莘县朝城区驻地,朝城作为县城的历史到此结束。
1956 年朝域划归莘县后,是莘县下辖8 个区之一,辖栾屯、纸坊、谢集、高前庄、后种楼、前戴庄、兹营、魏花园、李大人庄、五里屯、东孟在、砖在、朝城13 个乡镇。1958年2 月撒区建乡镇,朝城镇是全县15 个乡镇之一,是年9 月撤乡镇建人民公社,朝城是全县8 个公社之一。1963年实行区辖小公社制,朝城是全县8 个区之一,辖三里营、刘菜园、兹营、袁屯、李大人庄、梁庄、纸坊、朝城8 个小公社。1964 年朝南5 区划归莘县,朝城是全县13 个区之一,1971年撖区建大公社,朝城是全县21 个公社之 一。1984 年撒公社建乡镇,朝城镇是仝县28 个乡镇之一,下设朝城、贾庄、大贾庄、刘菜园、兹营、八里庄、赵坑、刘庄8 个管区。2001年合并乡镇后,朝镇是全县22 个乡镇之一,
朝城 朝城原为县城,现为朝城镇驻地,分为东街、西街、北街、南街、新街、东关、西关、南关1、南关2、共10 个行政村。城区现有王、江、吕、李、孙、赵、刘、蔡、张、周、杨、左、马、沙、区、韩、魏、邵、郭、关、冯、欧阳23 姓
后口 后口之名十分古老,但来历不详,村中现有李、吴、侯3 姓,
南台 村名古老,但来历不详,现隶属南关行政
李庄 村成村于明代,以姓氏立村,现隶属东关行政
周 庄 成村于明代,以姓氏立村,现隶属东关行政村
程路口 明永乐年间,程、,村头有小桥与驿道相接,人称程路口。村中现有程、陆、张3 姓,
左 庄 明崇祯年间,,取村名左庄。村中现有左、王、孔、杨4 姓
夏庄 明末,,取村名夏庄。村中现有夏、王、田、李、吴5 姓
贾 庄 明永乐年间,贾、,村名“长嚅”,来历不祥。明末,贾姓成为大户,因原村名费解,遂改称贾庄。村中现有贾、赵、王、冯、申、于、唐7 姓,
谢炉 明永乐年间,,仍操旧业,人称该村为谢炉。村中现有谢、马、刘、昊4 姓,
北郭庄 清初,郭姓由史家洼迁此定居,取村名郭庄,后为与南面之郭庄相区别,改称北郭庄。村中现有郭、张、魏3 姓。
北杨庄 明崇祯年间,杨姓由外地迁此定居,因村中无牛,人称“杨没牛庄”,建国后更名为杨庄。为与本地另一杨庄相区别,又改称北杨庄。村中现有杨、王、张3 姓。
谢楼 明万历年间,。因村中建有楼房,人称谢家楼,建国后改称谢楼。村中只有谢氏1姓,
北岳庄 明景泰年间,。取村名岳庄。明末,为与城东的岳庄相区别,改称北岳庄。村中只有岳氏1姓,
北三里营 明初,昊、,因距朝城县城3 里,人称三里营。后来为与城西的三里营相区别,改称北三里营。村中现有吴、王、牛、史、李ˋ栗、冯、张、武9 姓,
白 庙 汉朝初年,此地曾有个村子叫“七十二堂屋”,因村中有72 座正房,各户皆不建配房而得名。明初,村中人绝。明末,白姓由南面白滩迁来,最初居住在一座庙堂内,人称白庙。村中现有白、王、吴、孟、杨、熊6姓,
周武庄 明未,周、武二姓由北三里营迁此定居,取村名周武庄。村中现有周、武、孟3 姓,
五里垢 明初,,因东距朝城、西距张寨皆5 里左右,人称“二五村”。后来因此地环境脏乱,又改称五里垢。村中现有杨、于、宋、吴、梁5姓,
三里营 明末建村,因距朝城3 里而取名三里营后来扩展分为两个村子,遂称前三里营,后三里营。前三里营现有王、李、孟、杨、秦5 姓,后三里营现有王、宋、孟、张、熊、虞e6姓,
宋 清 明初,朝城城内部分人口陆续迁此定居,园宋姓先迁,人口又多。加之新村四周水洼多。因而人称宋海、村中现有吴、巨、郭、欧、蔡
东赵庄 明末,。取村名赵庄。近年来为与另一赵庄相区别,改称为东赵庄,,村中只有赵氏1姓,
东岳庄 明朝初年,王`马二姓在此定居。定村为 王马庄。后来,岳姓由朝城北之岳庄迁往来,在村中淅有名声。明万历年间,岳姓中出了一个大人物角万阶。此人字允升,号仰山,祖籍山西洮洞县,明初迁居朝城。万历七年(1579 年) ,26 岁的岳万阶考中乡试第二名。四年后进土及第,历任衢州(今属浙江省)知州,陇右(今青海境内)操练、靖远(今甘肃境内)操练、陕西布政仪,享正二品俸禄。后因不满官场黑暗,辞官归里,过起了布衣祟食的贫民生活。因为他在较长时间内担任军职。家乡人都称他“岳兵部”,岳家出了大人物,村名王马使淅改为“岳庄”。为了与朝城的另一个岳庄相区别,最终定名“东岳庄”。村中现有岳、王2 姓,
三里庄 明初。朱、王、,因立村处距朝城3 里,遂取名三里庄。村中现有朱陈2 姓,
杨 庄 明朝末年;,在朝城北3 华里处建村定居,取村名杨庄。后又有史姓人在附近建村,因村址地势低洼,使取村名史家洼占 杨庄人拴了一辆大车,却买不起牛;史家洼买了一头牛,却拴不起起车,于是人们便称杨,庄为“杨没牛”,称史家洼为 史没车。但这种不配套现象却促成两村自发联合。两村商量好,将牛和车配成套,不论拉土、送粪、运庄稼、串亲戚,两村商商量量轮流使用。杨家使用时,总是好草好料喂史家的牛,从来不用鞭打;史家使用时,尽量少装载,走好路,遇上坎坷道,赶车人就下来牵牛慢行,唯恐弄坏了杨家的车。这样合作了好几年,牛养得膘肥体壮,车保养得完好如新。因史家地势低洼,每逢遇到水患,杨庄人就主动腾出房来让史家人躲避。史杨两姓和睦相处,在朝城一带传为佳话。后来,史家迁居到邻村,杨庄的村址也有变更。但不管村庄如何变化,史杨两姓的友好睦邻关系却一直未变。杨庄又称“豆腐杨庄”‘‘北杨庄’’。村中现有杨、赵2 姓,
李大人庄 李大人村名因明代的李继宗而得。李继宗字克承,别号楼原,祖籍江西永丰,祖父李东荣经商至朝城,遂定居于此。李继宗生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 ,少年人县学,23 岁考中举人,36 岁进士及第,历任刑部福建司主事、刑部陕西司员外郎、陕西按察司佥事。官职虽不算太高,他却恪尽职守,在甄别冤狱、清除匪患、巩固边防方面做出了十分显著的成绩,很受上司器重。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 二月,李继宗为母守丧期满去陕西赴任途中突患疾病,在返程中病逝于河南修武县,岁时年48
李继不官职不算大,在家乡却颇有孝悌之名。做官期间,他将自己的俸禄和家中的一切财产全部交给其兄掌管。家乡人凡是曾经帮助过他的,他都牢记在心,务必寻机有所报答,因而很为乡里敬重。他死后,村里便商议将原村名李庄改为“李大人庄”,以表示对他的敬重和纪念。村中现有李、张、冯、韩4 姓
大贾庄 明初,,取村名贾庄。1951年为与北面的贾庄相区别,也为了体现村子大的特点,又改称大贾庄。村中只有贾氏1 姓,
秦庙 村中曾有一古庙,庙中有一铁钟,上铸“路尔庄”三字,可能是原来的村名。原村毁于元末战乱。明初,,因有古庙在,故取村名秦庙。后来庙毁,铁钟也于1958 年炼了钢铁。村中只有秦氏1姓,
孙 寨 明永乐年间,,因村周修有寨墙,人称孙寨。村中现有王、李、秦3 姓,
西徐庄 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年间,为与东面的另一徐庄相区别改称西徐庄。村中只有徐氏1姓
刘菜园 明朝中叶,。经营菜园为生,人称刘家菜园,简称刘菜园。村中以刘、王、吴、张、杨、郭、崔7 姓
王 山 明朝初年,,取村名王庄。嘉靖年间,该村出了个叫王英的,聪意过人。连科及第,在朝中做了监察御史。一次上朝,明世宗朱厚熜问起王英家乡的情况,他夸说自己的家乡有山有水风刍景秀美。后来世宗巡视南方,要路过朝城。王英得尤慌了神,怕皇上发觉朝城无山,要治自己的欺君之罪,便连夜派人赶赴朝城,责令地方官马上在自家村后堆起一 座土山,以备皇上察看。其实,世宗早把这话茬忘了,南行只过了东昌府,根本没到朝城。不过土山是按时堆起来了,村名也由王庄改成了“王家山”,后简称王山。又经过许多年的雨水冲刷和取土挖掘,土山渐渐消失,只剩下个“王山”村名。村中只有王氏1 姓,
熊楼 明永乐年间,熊姓由江西南昌迁此定居,因村中建有楼房,人称熊家楼。村中现有熊、马、刘、郝4姓。
孟庄 明朝之前,有两家姓霍的在此定居,人称“霍二庄”。村后有一座大土丘,传说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为朝会周天子而筑的会朝台,也叫“蔡丘台”,因此霍二庄但钗称为“台下村”。明朝初年,孟姓自山西迁此定居,人口渐多成为村中大族,村名改为'孟家庄”,简称“孟庄”。后来户数增多,村庄扩展,遂分为东孟庄和西孟庄、东孟庄现有孟、叶、张、鲁4 姓。西孟庄有孟、王、昊、李、刘、韩6 姓,
东徐庄 清乾隆年间,,因为西面已有一徐庄,人们遂称该村为东徐庄。村中现有徐、王、马、张、孟、郭、熊7 姓
熊马庄 明初,马姓从山西迁此立村,人称马庄。明末,熊姓从邻近的熊楼迁入,二姓和睦相处,遂改村名为熊马庄。村中现有熊、马、王、吕、刘、孙、杨7 姓,
江楼 明初,,井盖有楼房,人称“齐家楼”。嘉靖年间,朝城南街江姓在此建花园,村名改为南花园。清康熙十八年(1679 年) ,江雯清从朝城南街迂至齐家楼定居,改村名江家楼,简称江楼。江家祖居浙江遂安(今浙江淳安人)江原旻以举人身份在朝城县任教职,遂定居朝城。江原旻传六世至江东,明嘉靖年间曾任户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宣大总督,后加封太子太保,人称“江阁老”,名播一方。江楼现有江、李、张、贾4 姓,
魏花园 魏姓原居于杭州和县大竹园村,南宋灭亡后,有一支魏姓人北迁至朝城县城内定居。明永乐二年(1400 年) ,魏家的读书人魏元一举成名,官至江西省布致使司参政,系三品命官。魏元发迹后,在朝城南建起了一座花园。后渐成村落。取名”魏家花园”,简称“魏花园”,村中现有魏、习、仲、岳4 牲。
辛 庄 该村的邵姓原居魏花园村。常受魏姓歧视。明崇祯年间,邵姓迁至魏花园南立村。取名“新庄”,后改写为“辛庄”,以示建新村之辛苦。村中现有邵、李、赵、岳、曹、魏6 姓
邵庄 明初,邵姓由山西迁居馆陶,再迁此定居,村名“邵庄”’,后来,邵家出了个邵樟,曾任知县,且为人至孝。继母去世后,他披麻带孝守坟一个多月,被人们传为佳话。因此,邵庄又名“孝子里’’。村中现有邵、李2姓,
王 庄 明初.,取村名王庄,亦称”东王庄”,村中现有刘、王2 姓,
江庄 唐开成年间,,取村名江庄。,
刘 庄 明代,,取村名刘庄,亦称‘“东刘庄”。后王姓迁人,村名未改。村中现有刘、王2 姓,
欧 庄 清康熙年间,欧姓由邻近的王庄迁此定居取村名欧庄,现村中仅欧氏1 姓.隶属刘庄行政村。
牛庙 明初,,立村子一古庙之旁,人称牛庙。村中现有孙、李、朱、周4 姓,
张庙 明初,。迁来时村中有两座庙,人称该村为双庙,后以姓氏改为张庙村中现有张、王2 姓,该村与张庙、孙庄、陈堂为一个行政村村名”四大庄”,
赵庄 明末,赵姓由山西迁此定居,取村名赵庄村中只有赵氏1 姓。
孙庄 明初,,取村名孙庄。村中现有孙、李2 姓。
陈堂 明初,陈、。后郝姓消失,改称陈堂。村中仅有陈氏1姓。
夏庙 明末,,立村于古庙旁,人称夏庙。村中现有王、乔、马、赵、谢5 姓。
韩马庄 明朝初年,韩姓由外地迁此定居,村名“马庄” 后渐有他姓迁来,人口越来越多,便分成两个村,称东马庄、西马庄。两个马庄的人多喜习武,并设有专门的练武场。清光绪年间,该村韩佃青考中武举,名扬一方韩家户数虽然不多,但家族中出了名人,村名中自然要占一席之地,于是,村人们便商议着将东、西马庄合为一村,定村名为“韩马庄”。村中现有韩、吴、赵、崔4 姓,21
砖 庄 据传说,大约在先秦时期,这里就有个自然形成的集市,因为是农历逢九成集,人们哽称该村为“九专集”。后来,朝城至南乐的大道开通,大道旁的张寨村靠交通之便成了集市,九专集的集便日见萧条,直至消失。村里没有了集市,叫“集”便名不副实。于是大家将“九”和”集”去掉,简称“专庄 。
明永乐十九年(1421 年) ,成祖朱埭迁都北京,在北京城大修宫殿,从全国各地征调砖石木料,范县、寿张一带的砖多经专庄、大名一线运往北京。有一天,一批运砖车在专庄歇息打饯,忽逢连绵阴雨,道路泥泞,运砖车载重辙深,无法赶路,只得住下等天气放晴。谁知那雨一直下了七七四十九天,天晴后又等了四五天,道路才通。运砖车刚要上路,忽然北京传过话来,说砖已足用,各地不必再送。运砖人进退两难。拉回去吧,砖值难抵工钱;就地卖掉吧,当地又没有这么大的买主。万般无奈,只好将砖以低价算抵这五十多天的食宿费用,赶着空车回家去了。这下子,专庄家家户户都收下了大量的青砖,房前屋后,村内村外,简直成了砖的世界。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村里人都是靠卖砖度日。有人说:“专庄这回可真成了砖庄了。”于是村名使在约定俗成的情况下由“专庄”变成了“砖庄”,一直沿用至今。村中现有王、张、郭3 姓,分成东、西两个行政村,
朱 庄 清康熙年间,,取村名朱庄。村中现有刘、吴2 姓,41p ,162 ︿,155 亩耕地。
杨登庄 明初,,以人名为村名,称杨登庄。村中现有杨、连、张、赵4 姓。
陈庄 明初,,取村名陈庄。村中现有左、吴、张3 姓,
郭庄 明崇祯年间,郭姓由山西迁此定居,取村名郭庄,亦称“南郭庄”。村中现有郭、张、魏3 姓,
兹 营 明万历年间,,因此地曾设军营,遂取村名兹营。村中现有兹、王、李、赵、段5 姓,
八里铺 元末,纪、赵、吴三姓由山西迁此定居,因此地距朝城8 里,又设有驿铺,遂以八里铺为村名。村中现有昊、张2 姓,
樊庄 明初,,取村名樊庄。村中现有樊、魏、赵3 姓
司 庄 明万历年间,,取村名司庄。村中只有司氏1姓,
张庄 明万历年间,。村中只有张氏1姓,
孙花园 明万历年间,孙姓由江西永丰迁此定居,取村名孙庄。后来孙氏家族中出了三个进士,并建有花园,人们遂称此村为孙家花园,简称孙花园。村中现有孙、魏2 姓,
西花园 清顺治年间,孙花园部分住户迁至村西定居,人称西花园。村中只有孙氏1姓
陈花园 清初,孙花园的陈姓住户迁至村北居住立村人称陈花园。村中现有陈、孙、赵、夏4 姓,
袁 屯明初,,取村名袁家屯,简称袁屯。村中现有袁、吕2 姓,
岳楼 明初,,取村名王庄。明末,岳姓由朝城南岳庄迁入。因岳姓曾筑一土褛,故人称岳家楼,建国后简称岳楼。村中现有王、岳、张、谢4 姓,
种 楼 明成化年间,,前后各立一村,两村皆建有小楼,故分别以前种楼、后种楼为村名。前种楼现有种、吴、崔3 姓,后种楼现有种、吴、高3 姓,
小 寨 民间传说,宋代杨六郎延昭领兵经过此地时曾安过两个营寨:东小寨和西小寨。后来,两个营寨的旧址上都建起了村庄,便以东小寨、西小寨为村名。东小寨现有王、马、冯、刘、郭、夏、崔、谢8 姓,西小寨有李、林、赵、贾、景、邵、魏7 姓
白 井明初,,白氏是富户,在村中打了一眼出水很旺的砖井,人们便称此村为白家井,简称白井。后种姓迁入,村名未改。 村中现有白、种、李、宋、张、罗、谢7 姓,
梧桐寺 此地原有一座寺院叫福圣寺,因院内有几棵大梧桐树,人们称梧桐寺。明朝中期,,寺名便成了村名。村中现有张王、朱、庞4 姓,
肖 窑 明初,,建窑烧砖瓦谋生,人们遂称此村为肖窑。村中现有肖、王、元、张、兹、徐 6姓
姚 庙 明初,,在一古庙旁立村,人们遂称该村为姚庙。村中现有左、张、吴等姓,63户,
十里坑 明初,,因此地距朝城10 里,村旁又有一大洼坑,故人称十里坑。于庄村隶属十里坑行政村,
王庄 明成化年间,,又称“南王庄”。村中现有王、冯2 姓,
甄 庄 明代之前,此地有个菜尔庄,村庄于元末战乱时消失。明初,,取村名甄庄。1958 年因村庄扩大,分成前后两村。前后甄庄都有李、许2 姓,
八里庄 明万历年间,此地有个谢连府庄。抗日战争时期,原村被荡平。建国后,孙花园人氏迁此建村,因距朝城8 里,遂取名八里庄。村中现有赵、郭2 姓,
魏 庄 谢连府庄被荡平后,魏姓由魏花园迁居此处,取村名魏庄,村中现有魏氏1姓,
戴 庄 明天顺年间,,取村名戴庄。村中现有戴、邵、霍3 姓,
三义庙 明初,,因村中3有一座三义庙,人们遂以庙名称呼该村。村中现有郭、王、孟、唐4 姓,1
十二里庙 明初,,村中有一座关帝庙,加之村子距朝城12 里,人们遂以十二里庙称之。村中现有刘、齐、戴、张、姬、康、渠7 姓,
虞铺 明初,虞姓由浙江省宁波府大柳村迁此定居,取村名虞庄。明朝中期,村头设驿铺,村名遂改为虞铺。因村中有世传正骨高手,故村子的知名度也随之提高。。村中只有虞氏1姓,
栗庄 明初,栗姓由山西拱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栗庄。村中现有栗、刘2 姓,
武庄 明成化年间,武姓由阳谷县武堤口迁此定居,取村名武庄。村中现有武、王、赵、郭4 姓
赵坑 明初,,因村子处于两个大坑之间,人称赵坑。村中现有赵、王、周、张、邵5 姓,
罗 庄 明初,,取村名罗庄。村中现有罗、李2 姓,
大郝庄 明初,,为与其他郝庄相区别,取村名大郝庄。村中现有郝、王、尹、栗张、赵、巨、周、郭、谢11姓,
申河口 明初,,因村庄处于大路与金线河交会处,故人称申河口。村中现有申、王、李、钟、臧5 姓,
刘 庄 明万历年间,。村中现有刘、卜 、牛、李、赵、清、郝、霍 8姓
程 庄 明万历年间,,取村名程庄。村中现有程、刘、赵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