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于老手艺的日本作家盐野米松曾说过 手艺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老一辈人已经拿不起这沉甸甸的刀把 而年轻人觉得辛苦赚不了大钱 各自又有自己的盼头 现如今想传承这老手艺的人屈指可数 |
临安街边的手艺人
▼
清晨的早市,人欢马叫,到处一片喧闹的景象。而就在这个人潮川流不息的地方,47岁的汪赛飞,拿起镰刀,弯着腰、低着头,在街边做起了活儿。
汪师傅常常在临安的街道边东摆西摆,提心吊胆地防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就是他走街串巷的“交通工具”。汪师傅没有店面,寒冬腊月或夏日炎炎,清晨或夜晚你可能在某个角落见过他。
这一天汪师傅提前来到早市占领了优越的“阵地”——街道转角处。
他说:“占地要趁早,迟了就没好位置。”只见摊位上围观的人络绎不绝,观赏手艺的同时又在感叹做这类手艺人越来越少。
偶尔有人询价,一问便转身离开,特别是这个制作精致的竹筛,仔细看上面还有字儿。所谓慢工出细活,竹筛是汪师傅花了5天时间编织完成的,工序很复杂,但这似乎并没有引起路人的注意。
▲竹筛上编“2015”和“福”字
如今的生活用品都是工厂直接产出的不锈钢或塑料制作,机器做的东西好又快;反观手工制品,速度慢且价格又高,因此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
一截青竹,瞬间被他削成若干细条,手起刀落,甚是麻利,不一会儿一个竹刷子就出现了。对于从事这门手艺多年的汪师傅来说,这些工序早已经轻车熟路。
现场制作竹刷子
▼
▲削片
▲弹片
▲理片
▲继续削片
▲整齐
▲捆绑
▲固定
其实汪师傅是手艺人里边算“年轻”的,老一辈的手艺人大多都是年过半百,拥有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做这行,全靠手上功夫。别看汪师傅现在熟门熟路的做着竹制品,开始学的时候挺笨拙的,花了好久才学出点名堂。14岁学艺,直到20岁才学成。
由于在家乡生意惨谈,时年35岁的他带着手艺来临安讨生活。身为一个建德人,现在的他说着一口顺溜的临安话。
儿子读高中,女儿读大学,为了养家糊口,汪师傅只能另外再找一份工作。10个白班10个晚班,其余空闲时间都在做竹制品,就等于没有休息日。过几天G20峰会厂里会放假,这段时间他正好可以在家做藤椅。
生活虽有很大的压力,但汪师傅一直坚持这门手艺,从没想过要放弃。等过些年儿女都完成学业,身上的担子轻了,他就想租个店铺,一心只做竹制工艺,店内摆满自己的心血,不用愁太多的事儿。
手艺人制造出来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他们的孩子,每一件作品里都投入了深深的感情。
每一根竹子,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经过磨具量度、切割、锯段、打洞、削片、编织等一系列工序,都得到了蜕变。他制作的都是生活中的常用品,不是高价和特殊的工艺美术品。所用的材料都来源于大自然,造就的物品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木铲子
▲竹筷子
▲热水壶外套
▲竹蒸架
▲水果篮
汪师傅至今都没有收到徒弟,他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做这个活了,我儿子也不愿意。五年前有个小姑娘因为找不到工作想学,但心不诚,我就没答应。再说也没有女孩子学这种粗活的。”
然而,老一辈手工艺人守住技艺的传统观念,在市场经济占据主流地位的今天,竟然成了众多人眼中的“傻瓜”。
某一次在小山弄摆摊时,汪师傅遇到一位“奇葩”小伙子对他说:“世界上做什么的人都有,干这个还不如讨饭。”汪师傅当时觉得尴尬又无语,甚至有点难过,坚持了大半辈子的手艺从未被如此嘲讽过。
这个世界本就应该少一点歧视与诋毁,多一些善良与勉励,让每天为了养家糊口而拼命工作的普通人,不再迷茫彷徨。
其实不只是汪师傅们面临传承与市场的两难和尴尬,随着工业化冲击和传统手工业的落寞,越来越多的传统手艺正在逐渐消失,有些传统技艺甚至还不曾为现代人所知道就已经退出了生活的舞台。
请尊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手艺。愿手艺人不会如这堆残渣一样被遗忘。
汪师傅联系电话:13777369371
礼物时间
▼
今天找到错别字,特洛伊送你竹蜻蜓,限量的哦~
今天的推送就酱,希望你开心!
找到错别字了?今天找她☞ 18767161159 要竹蜻蜓!
发红包时间:文章发出之时至当晚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