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公交车穿行下陆,细听报站:建材厂、纺机、省拖路口、新兴管业……下陆区以企业为名的公交站密集得不可思议!
下陆区深厚的工业底蕴,从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中可窥得一角。
从1980年,下陆区第一个十年规划奋斗目标提出“工业兴区”起,至今已经过去整整37年。在这期间,下陆区的工业曾经辉煌,也遇低潮,但不变的是下陆发展工业的决心。
8月2日,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暨下半年经济工作动员会召开,提出坚持工业强市、加快赶超发展,努力把黄石建成全省重要区域性增长极。下陆自然不会放过这次发展良机,延续产业优势,推进转型升级,聚力招商引资,加快项目推进,提升服务品质,打造工业强区,建成首善城区,下陆区开始了全新的工业布局。
从“工业兴区”到“工业强区”,跨越37年后的重新出发,经验丰富的下陆并不急着行动,而是沉下心来先在全区范围内,针对所有工业企业,开展了一次“地毯式”的走访调研。下陆区长郭波指出,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倾心打造工业强区,首先要聚集产业优势,为辖区内重点支柱产业量身定做发展规划。
对于传统优势产业,如以大冶有色、华中铜业等为支撑的有色金属产业,积极支持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精度铜板带、铜箔、特种电线电缆、漆包线等铜延伸加工产品,打造全国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基地和国家级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
对于新兴实力产业,如以三环黄石公司、山力科技、邦柯科技等为支撑的装备制造产业,依托武汉汽车高度集中优势,重点发展以轴承坯件、机械坚固件为主的机械基础件,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开发机车检测设备、数控激光切割机,水电油智控装置和智能起重运输设备等智能装备产品,培育发展一批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企业。
对于特色潜力产业,如以大江环科、加柯环保等为支撑的循环经济产业,推进炉渣选矿工艺创新,扩大炉渣处理能力,加快实施静脉产业园项目,打造全国技术领先、处理体系完整的国家级循环经济工业园。
对于充满活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则需围绕发展和壮大工业,大力推进研发创新中心、机械加工中心、能源动力中心、仓储物流中心、采购配送中心、检验检测中心、会展中心等平台建设,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上下游综合服务产业链。
“下陆区要实现赶超发展,就要跳出固有的壁垒,打破思想的禁锢,要敢想、敢试、敢闯、敢干,依托固有优势,谋划全新思路。”下陆区委书记胡楚平说,下陆要以向上的精神,实现飞跃的赶超,以工业赶超之发展,筑牢首善下陆之根基。
山水明城
柯尔山公园
工业,又被称作“经济的脊梁”,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无可撼动。
没有它,机器设备与技术装备更新不再日新月异;没有它,能源与原材料供给不再充足可靠;没有它,生活消费品的多样化发展不再迅猛有力。
可以说,工业发展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必然选择,黄石作为老工业基地,工业文明渊源已久,下陆则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翻开下陆的发展史,就是一本工业兴衰史,繁荣与伤痛并存,奋发与赶超齐驱。
如今当黄石吹响“工业强市”的集结号,正在埋头建设首善城区的下陆人,敏锐地嗅到了发展的机遇。新的历史正在书写,下陆区工业崛起之路开始了新的征程。
冶炼厂远眺 邱杰摄
01
渊远流长 彰显工业底蕴
下陆与工业的渊源,远比你想象的还要悠长。
据《下陆志》记载,6000年前下陆区汪家巷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用陶纺轮进行纺线织布的技术。
沿至宋、元、明、清,木机织布、窑烧砖瓦、酿酒、缝纫等手工业作坊遍及下陆,工业文明的火种星光闪烁。
到了1891年,下陆机修厂建成投产,后又成立黄石地区第一个工人俱乐部,下陆工人当时的活跃度可见一斑。
如果说,这些发展轨迹为下陆工业文明兴起的前夜勾勒出一片璀璨的星光,那么1953年大冶有色的成立,则见证了下陆现代工业文明黎明前的曙光。
现在我们提起大冶有色,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个庞大的有色金属王国,然而53年前,当原大冶有色副经理刘桂馥初次踏入这片土地时,这里的事业才刚刚起步。
1964年,刘桂馥自老工业基地东北而来,大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大冶有色,这个在当时并不被看好的分配地。
“荒凉”是刘桂馥对下陆的第一印象,与当时炉火映天的东北大工业相比,整个下陆的工业形态还处于启蒙阶段,即使是其中最为优秀的大冶有色在时代的背景下也略显苍白。
让刘桂馥没有想到的是,短短20年后,形势便出现了逆转。狠抓质量,重视技术改革的大冶有色,一步一步甩掉落后的帽子,超越过去同学们分配的“好地方”,迅速地走向了行业的前列。
此时,当他再将目光放眼下陆,他清晰地感受到,在这片曾经“荒凉”土地上,工业的种子正在萌发。
1980年,下陆区第一个十年规划奋斗目标提出:要让下陆成为为大工业服务,工业发达的新型城区。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依托工业的下陆区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增长。随着纺机、省拖、东钢、黄石第三水泥厂、磁性材料厂、绣品厂等工业企业逐步登上历史舞台,下陆经济迎来了百花齐放的“黄金时代”。
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下陆经济战线工作了42年之久的原下陆区副区长朱致成依然心潮澎湃。
纺机一度超越母公司上海纺织印染机械厂,成为全国纺织机械工业的排头兵;省拖研发出的东20拖拉机,结束了我国不能自主设计生产拖拉机的历史……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繁荣的下陆工业如同一曲高昂的协奏曲,动人心魄更让人期待,因为高潮永远在下一刻。
彼时的下陆,厂房遍地生根,烟囱高耸入云,以那个时代衡量城市美学的标准来看,下陆区无疑壮观而美好,极富时代的魅力。这一刻,下陆工业的繁荣与骄傲被深深地镌刻在了下陆人的心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及至后来,国企改制风潮涌动,一路高歌的下陆经济渐遇瓶颈,经济结构调整的呼声日渐高涨,工业在下陆的地位依然无可动摇。
澳斯麦特炉外景
层层叠加 凸显工业优势
02
2013年,在黄石市一次重点招商项目签约仪式上,一个刚刚落户下陆的企业家被记者提问,为何选择下陆,企业家当即反问:“下陆正处黄石中心,对于企业辐射整个鄂东南都具有战略意义,我有什么理由不选择它?”
下陆地处黄石市中心腹地,东接黄石港区、西塞山区,西连铁山区,南邻大冶,北靠鄂州,境内武黄城际铁路穿城而过,大广高速下陆连接线与城区道路互通,黄金水道的临近让水运也变得异常便利,这些无不使得下陆成为了鄂东南交通咽喉要塞之地。
毫无疑问,当下陆的区位优势与黄石本土丰富的资源相交织,这里便成为了近代工业发展最好的温床,早年以大冶有色、纺机等为首的一大批国有企业落户下陆的原因不言而喻。
然而,当信息时代来临,生产要素的转变,促使传统优势日益黯淡,下陆工业发展优势是否不再?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重新盘点下陆工业发展优势,依然要从区位优势开始说起。
除了空运上对接两大空港的补充外,下陆新的区位优势还在于,物流行业的异军突起。近年来,下陆以有色物流为龙头的物流行业迅速占领市场高地,形成了区位优势2.0升级版——物流优势。
另一方面,善于以现有资源挖掘深度内涵的下陆区,利用自身“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实现了产业集聚优势与产业功能优势的双重叠加。这一点,在招商工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下陆区长郭波犀利地指出,真正想做事业的企业家,看中的不是什么政策实惠,他看中的必定是区域的产业配套和服务配套、物流交通。
“为什么今年以来那么多大项目落户下陆,主要还是下陆上下游的产业配套的齐备!”郭波一针见血点出产业集聚带来的成效。
与之相对的,技能人才优势也让下陆脱颖而出。下陆拥有各类技术工人1万人以上,普通工人4万人以上,能满足企业各类高新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的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区内湖北理工学院、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湖北城市职业学校等职业技术院校每年毕业生人数达1万人以上,还可为企业培训大量技术工人或为职工进行短期培训。
硬实力日趋完善的同时,软环境也在逐步转变,常年奋战在招商第一线下陆招商局长王海兵敏锐地发觉,下陆贴心的配套服务,已成为吸引项目的重要优势之一。
事实上,下陆区的“秘书式”服务早已收获满满点赞。中铝华中铜业高精度铜板带箔工程二期项目还没开工,下陆的各个部门便已排队上门对接。
加柯公司,从登记注册、招聘人才、再到解决人才住宿问题,全程均有服务专班跟踪服务,为企业扫清发展障碍。
就连见惯大场面的恒大公司,也在见证了下陆区一个月之内完成土地征收、地块清表、青苗补偿款发放后,盛赞“下陆速度”。
大冶有色30万吨铜加工清洁生产示范项目生产现场
新兴管业仓储区
03
创新驱动 引领工业升级
从下陆工业优势的更迭中,不难看出下陆区委、区政府对于工业的精心布局与细心培育。如今,在多重优势叠加下,下陆工业发展奏响全新的篇章。
今天的下陆,辖区内共有工业企业3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9家,已逐步构建形成了冶金、服装、铜钢延伸加工、机械制造等八大重点产业。
支柱产业顶天立地,以大冶有色为龙头的铜产业集群是全省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
产业转型势如破竹,以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等为龙头的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发展质量效益逐步提升。
循环经济集聚发展,以大江环科为龙头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壮大,抢占市场先机,逐渐形成规模聚集效应。
园区建设初具规模,长乐山工业园已基本形成“两横五纵”的路网格局,水、电、气等配套设施日益完善。
新兴产业后劲十足,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
翻开上半年下陆区工业分析报表,全区5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37亿元,占全市完成数的21%,同比增长17.92%,工业增加值完成50.8亿元,增长13.9%,比去年同期提高5.1个百分点。
尽管从数据分析上,新型工业还没有过多的崭露头角,然而其培育主体早已活跃在下陆创新创业的第一线。
辖区内已创建创业孵化器3个,其中2个分别为国家、省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下陆更是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连续5年被评为“科技创新先进县(市)区”。拟打造鄂东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家的雄心展露无疑。
与此同时,下陆高新技术企业正在迅速崛起。辖区内27家高新技术企业,促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8%,年均增长8%。汇波公司等33家企业在“新三板”、“新四板”挂牌上市,活跃于资本市场。
也许是因为经历过转型之痛,下陆的工业企业普遍对技术改造有着近乎执拗的追求。
新兴管业投身于研发新型特殊材料的球墨铸铁管,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收获一个又有一个专利证书,不断扩展海外市场占比。
华中铜业执着于替代进口,填补国内深加工领域空白,其中高氧韧铜带坯已成功替代进口,成为国内独家供应。
哈特贝尔致力于研究世界上最先进的精密锻造技术,严格要求自己对标国际标准,产品配套世界轴承前8强企业。
2016年,下陆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达70375.7万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05%,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从整体上看,下陆区工业转型的路线已然清晰,它正走向一条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宝钢 记者 汪泽栋 摄
大冶有色蜂窝型导电玻璃钢产品成为冶炼制酸系统的重要设备
鑫华轮毂
中铝华中铜业 记者 汪泽栋 摄
转型发展 铸就工业强区
04
在不断的转型驱动、质量引领、工业谋变之中,黄石市工业第一强区的帽子依然稳稳的戴在下陆头上。2016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449.43亿元,超过全市各城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总和406.95亿元。
然而,对于正在建设首善城区的下陆人来说,这还远远不够。
“首善城区,首在发展之最,强在产业之盛,毫无疑问工业就是下陆经济的脊梁,我们要发挥传统优势,挺起经济脊梁,打造工业强区,建成首善城区。”下陆区委书记胡楚平说,下陆要实现赶超发展,还得从工业上做文章。
7月28日,中铝华中铜业有限公司高精度铜板带箔项目开工,作为我市建设千亿铜加工、延长铜精深加工产业链的支柱项目,它的开工正式擂响了下陆区强产业的战鼓。
一方面,下陆区从传统优势主导产业着手,支持大冶有色、华中铜业等骨干企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高精度铜板带、铜箔、铜基电子材料等铜延伸加工产品,延伸铜精深加工产业链,将目标直指加快形成全国重要的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
另一方面,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同样列入日程。充分利用金融中心、会展场所、大专院校集聚的优势,发展壮大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产业,打造总部经济;积极对接鄂东顺丰机场,支持传化物流等项目顺利落地,着力打造辐射鄂东南地区的物流基地;加快推进生态新城开发建设,打造全市生产性服务业“产城融合”样板区。
而依托固有优势,下陆区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布局。
在平台建设上,大力实施园区功能提升工程,优化园区产业规划,明确“一心两带四园”的发展思路;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覆盖面和支持力度,鼓励辖区工业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中心企业发行各类债券产品进行融资;大力实施中小企业培育壮大工程,加强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助力工业强区建设。
在产业招商上,按照“引大、引新、引优、引强”思路,下陆区将目光紧紧锁定辖区内优势国企,将触手遍及活力四射的民企,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招商,并出台《关于十三五期间扩大对外开放鼓励投资兴业的若干意见》作为招商保障,不断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在项目推进上,下陆区加大项目储备力度、加大项目策划力度、加大项目推进力度,截至目前,全区建设库项目104个、储备库项目24个,其中工业转型升级项目31个,总投资近100亿元。
在发展环境上,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硬环境”,坚持贴心“秘书式”服务提升“软环境”,使用一批敢闯敢试、敢于担当的“狮子型”干部,真正把懂经济、懂工业、懂项目、懂招商的干部选好用好,为工业强区补足“战斗力”。
可以预见,下陆工业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而在这个过程中,下陆迈进首善城区的步伐也将更进一步。
三九制药化验室
哈特贝尔
美尔雅厂房 记者 汪泽栋 摄
下陆人看“工业强区”
湖北大江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谌宏海:把我们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就是助力工业强市,就是为下陆打造工业强区,建设首善城区添砖加瓦。
退休老干部长朱致成:坚持发展工业强区,是最适合下陆的发展思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培育产业链的延伸,让下陆工业结构更为健康合理。
大冶有色稀贵金属厂创新工作室领头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宋幸福:下陆有这个基础,更有这个实力来建设工业强区,作为常年在一线的技能工作者,“工业强区”的提出让我们非常振奋,这个时候说什么都苍白,咱们撸起袖子加油干!
团城山小学高级教师王志芳:真正谋划工业强区,要做好前期细致的准备,希望能对现有企业进行优势分析、劣势分析、风险分析、产业链分析,找出下陆区的短板、长板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形成整体规划,并按步骤实施。
下陆区经信局长罗大学:我们要盘活现有工业存量,对闲置的厂房充分利用,并探求发展办公室工业等新兴工业,用开放的思想让我们传统优势工业焕发新生。
黄石哈特贝尔精密锻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红刚:打造工业强区,还是得从人身上做文章,要着重培养高精专技能人才,比如说精密加工方面技能人才,这样的人才在全国都很紧缺,如果下陆能有意识地培养各种专业的顶尖人才,这将为工业强区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下陆在建重点工业项目
高精度铜板带箔项目二期丨
该项目由中铝华中铜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10.48亿元。项目产品以高精尖为主,项目建成后,最终达到总生产能力9万吨/年,新增劳动用工300人,营业收入超过40亿元,年均税后利润8000万元以上,年上交税金5000万元以上。
大冶有色30万吨阳极铜项目丨
该项目由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占地245亩,总投资5.3亿元,分两期建设。项目建成后,生产规模可达到年综合处理13.5万吨电解残极,18.6万吨高品位废杂铜,年产阳极铜30万吨,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50亿元。
黄石加柯环保科技项目丨
该项目由黄石加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4亿元,该项目引进德国先进无机盐自动化生产设备及工艺,通过冶炼厂废气粉尘回收再利用,年产12万吨的高品质无水亚硫酸产品和年产60万吨的优质亚硫酸氢钠溶液,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
哈特贝尔1800万套汽车轮毂轴承项目丨
该项目由哈特贝尔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2亿元,预计建设周期4年,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标准化车间,办公楼及职工生活区等。
循环经济园概念规划——意向效果图
来源:黄石日报 记者 张瑾 通讯员 蔡翔 实习生 汪妮
出品:黄石日报社 编辑:石钢 校读:何鹏
报料&投稿:hzxl208@163.com
转载黄石日报原创图文须授权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