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沥青路面是我国当前较为普遍的路面结构,具有表面平整、坚实、无接缝、行车舒适、耐磨、噪声低、施工期短、养护维修简便,能够吸水,且适宜于分期修建等优点,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由于沥青混凝土材质本身的差异,以及受设计和施工水平的影响,沥青路面往往会出现裂缝、车辙、松散、冻胀翻浆、沉陷、拥包、泛油、龟裂唧浆等八种常见病害。这些病害的出现严重影响了行车速度、行车安全,加大了汽车磨损,缩短了沥青路面使用寿命。
沥青路面建成初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形式的裂缝。早期产生的裂缝基本上不会影响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但随着雨水的侵入和外力的作用,会逐渐对沥青路面产生结构性破坏。裂缝从表现形式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和网状裂缝三种。成因如下:
1、横向裂缝,往往由于温度应力的作用,路面发生疲劳裂缝。这种温度裂缝往往起始于温度变化率最大的表面并很快向下延伸,并随着时间增长造成沥青老化,沥青面层的抗裂缝能力逐年降低,温度裂缝也随之增加;
2、纵向裂缝,主要由于地基和填土不均匀性,特别是在旧路基拓宽地段,因土质台阶处理不规范、分层填筑厚度及压实度控制不严;
3、网状裂缝,大多因早期路面裂缝经表层水渗透、冲刷、唧浆,从而产生以缝为中心的下陷形变,同时产生新裂缝甚至碎裂破坏;
主要是路面结构层及土基在行车重复荷载作用下的补充压实,以致结构层材料的侧向位移,产生累积永久变形。其成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1、沥青混合料油石比过大;
2、表面磨损过度;
3、雨水侵入沥青混凝土内部;
4、基层含不稳定夹层,导致路面横向推挤形成波形车辙。
松散是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直接影响行车安全。一般表现为,面层中的集料颗粒脱落,粗细集料散失起砂,路面磨损,路表粗麻,表层剥落,如不及时治理,会从路表面向下形成坑槽。松散可能出现在整个路面表面。也可能在局部区域出现,一般在轮迹带比较严重。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沥青混合料中沥青偏少,油石比偏低,沥青与集料间粘结性差;
2、低气温施工,压实度小,沥青面层内部空隙率过大;
3、集料含泥量超标,集料颗粒被粉尘包裹,使沥青膜不能粘结在集料颗粒上;
4、拌合时温度过高,导致沥青老化;
5、基层松软而引起的面层龟裂松散;
6、误选择了酸性骨料,与沥青粘附性差;
7、水分逐渐渗入沥青与集料的界面,降低了沥青粘附性和粘结力。
主要是在冻融时期,因为水的侵入和路基土的水稳定性能差,路基上层积聚的水分冻结后引起路面胀起并开裂。如果不及时处理,到了冻胀路面彻底融化时,在车辆的重压下就会产生道路翻浆,对行车安全是极大的隐患。
沉陷是路面变形中最普遍的一种,特点是面积大,涉及的结构层次深,主要出现在挖方段和填挖交界处。其成因有四个方面:
1、土质路堑排水不畅,路床下部路基过湿润而产生不均匀沉降,引起路面局部下沉;
2、路面强度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量,易发生疲劳破坏;
3、路基或基层强度不足或填挖路基强度不一致,在车辆荷载作用下,路基或基层结构遭破坏而引起沉陷;
4、桥头路面沉降不均匀而引起沉陷并与桥面发生错位。
指沥青路面出现的局部隆起。其成因有:
1、施工质量导致路面上下层粘结不好;沥青混合料摊铺不匀,局部细料集中;
2、基层或下面层未经压实,强度不足,发生变形位移;
3、陡坡或平整度较差路段,沥青面层混合料易在行车作用下向低处聚积形成拥包。
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在天气炎热时向上迁移到表层,而在冷天时又不能渗入下层,因而沥青积聚在路面表面,形成一层有光泽的沥青膜的现象为泛油。其成因有五个方面:
1、混合料组成设计不当,混合料中沥青用量过多或空隙率过小,多余沥青由下部泛到路表;
2、混合料拌和控制不严,细料含量过少,混合料比表面积较小,则沥青用量相对较多;
3、粘层油用量不当,喷洒过多或洒布不均匀;
4、施工质量差,摊铺时混合料产生离析,局部细料过分集中;
5、雨水渗入使下层沥青与石料剥离,在水作用下沥青膜剥落,引起表层泛油。
主要有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源于路面本身,基层施工质量差,沥青路面空隙率过大,浸入的雨水滞留在面层中,产生局部离析,路面表层出现龟裂;
外因是交通量大,在超载和高频率动载的作用下,路表弯沉及结构层应力显著增加,造成路面龟裂。
图、文 / 网络 公路养护网编辑整理
本公众号致力于为从事交通执法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系公益性微信公众平台,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fourstar525@126.com。
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分享转发到朋友圈,也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交通执法之家”或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觉得不错,请点赞↓↓↓
小编将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