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一种材质在我们的生活里几乎无所不在,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既古老又充满了未来气质……恐怕只有玻璃。
▲ 庄小蔚玻璃作品
事实上,玻璃出现在人类的生活里,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人们也发现了玻璃更多的形态,发现它与光影结合的奇幻与美妙。
▲ 庄小蔚玻璃作品
就在这间玻璃工作室内,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庄小蔚老师,这位50后既有着为人师的平和,也有着艺术家独有的沉静。
美国波普教父沃霍尔说:“随便什么物品都可以是艺术品”。但是庄教授不这么认为:“一件真正好的艺术作品,通常要达到三个标准,一个是材料要好,第二是技术要精湛,还有审美,需要高的格调和水准。”
▲ 庄小蔚玻璃作品
“作为教授而言,更多关注的是作品的精神品质方面,倡导理想主义,追求一种精神的东西。”庄小蔚老师给上海大学2017研究生毕业寄语,在新浪微博获得了2.2万个关注:“责任和荣誉比生命更重要。去单纯地生活,真正能成事的是这样的人:简单、正直与坚忍不拔。”
▲ 庄小蔚玻璃作品
庄小蔚是1950年代生人,那一代人的关键词有很多:伤痕文学、朦胧诗、1977……他们吃过大苦,命运多舛。而他们始终把“责任”放于第一位。
“当国家要求与我个人有矛盾的时候,我自愿服从国家。”
“玻璃艺术是一件需要花费大量精力与体力的事情,同时玻璃艺术的创作过程也是一件极其愉快的事情。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创作玻璃艺术,感觉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我已经60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庄小蔚老师如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人才培养方面:“我时常告诉同学,今后会一直面临:一种是个人意志,还有一种是社会需要,如能结合最好,但不结合的时间更多,这时就把个人的想法转换一下。”
他还建立了名为“玻璃发动机”的群,里面有很多玻璃企业家——“企业不同于大学,我想把学术的思想传播给企业,一点点引导大家,让大家放眼看世界。玻璃的高端一定在大学。意大利工厂技术很好,但核心一定是在大学。这些事想想很累,但我不做谁做?我愿意把自己融化在整体的事业里。”
创作可能本来就是一件孤独的事情,艺术尤其。
也许孤独,就是人存在的本质。
而在庄小蔚老师眼中,顺应本质的人更能有所成就——
追求需要不停探索,而探索需要孤独。
他还去过两河流域,那里是玻璃的起源地。古代意大利玻璃制造原料便是出自那里。
大约在4世纪,古罗马人开始把玻璃应用在门窗上,到公元12世纪,意大利的玻璃制造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为了保守技术秘密,意大利的玻璃工匠都被送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生产玻璃,他们在一生当中不准离开这座孤岛。
16世纪东罗马灭亡,这群工匠纷纷出逃,有的被抓回,有的逃亡到了英国、法国、德国……
于是在以谨慎闻名的德国便诞生了蔡司。
在浪漫法国,嵌瓷装饰水晶玻璃流行开来。
英国在工业革命后,逐渐取代意大利的玻璃中心地位……
玻璃在时间的脉络里,经由生活、艺术、工业,呈现出更多的可能。
庄小蔚走遍了世界各个角落,但他最终都把所学所闻带回了国内。2011年上海玻璃博物馆开馆,庄小蔚老师花了5年时间筹办并担任第一任馆长。他重新刷新了人们对玻璃的认知——它不仅是生活的,更是艺术的。目前,庄小蔚老师还在筹办北京玻璃博物馆,意在让更多的国人了解真正的玻璃艺术。
“1996年我们有一个里程碑的展示技术。时任烈士陵园馆长的俞树斌找到上海大学,想要通过幻影表现1840年小刀会击退联军的一幕。这也是他在迪士尼鬼屋获得的灵感。于是大学科研处,集中所有教授,各个领域的专家来研究。反复做实验,实现了幻影和机械同步精细配合,轰动一时。”在科研处的工作,扩展了自身在不同领域的认知。
当艺术只是一份爱好,你可以从中获得快乐,但当艺术是一份事业,更多是以冷静的态度想要把它做好,这个追求目标的过程可能并不快乐,甚至孤独。
艺术家在常人眼中多是理想主义,但他们也有情怀落地的那一刻。
-THE END-
摄影/王兆烈
设计/赵迪焕
撰文/陈晓瑾
编辑/万卡
执行统筹/Maxant
出品人/王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