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玻璃艺术家王沁与他的文人情怀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上方“中国式精致生活”可免费订阅!


泛文化,让生活有范儿!

最精妙的工艺,最有趣的文化人
最新鲜的资讯,最独特的视角
蕉叶山房旗下. 泛文化杂志
中国式精致生活
微信号:zgsjzsh
地址:杭州市上城区大资福庙前92号

初次见到王沁老师的作品,完全改变了我对玻璃这种材质的印象。我很惊讶,玻璃竟也可以如此沉蕴古雅,带着静素的文人气息。
王沁 1978 年生,景德镇人,现居中国上海。任教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玻璃工作室。 曾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展览,其作品被英国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 德国Alexander Tutsek-Stiftung 基金会、苏格兰皇家博物馆、上海玻璃 博物馆及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等多家机构及个人收藏。 2012 年成立“王沁工作室”,工作室除艺术创作以外,还积极探索文人器物创作研究,并于 2013 年创立“沁”品牌。
为什么会选择投入玻璃这种材质的艺术创作?
总有很多偶然的机缘,不经意间改变了固有的印象甚至人生的轨迹。就像我曾经从油画转向陶瓷,又因为偶然的展览和求学机会,与玻璃结缘。
王沁老师玻璃作品
用现代的玻璃语汇诠释了中国传统的书法和水墨画卷。
玻璃自有其玄妙,它火里来水里去,有很强的可塑性,其形态也如水般变动不拘,我们诗意地称它为‘凝固的水’。
特别喜欢您的《卧云观石》的文房系列。墨色加积雪的质感很让人向往,静谧而神秘。您是如何想到用这样的质感来表达?
”沁“品牌
《卧云观石》
玻璃其实是一种合成材料,它基本是没有固定属性的,可以有很多可能性,透明折光只是玻璃的一个属性,我们可以去发掘它的其他的品质。
在创作过程中,玻璃有自己的语言和轨迹,会走向无限的可能,每件东西出来都是有区别的,但是那又非常自然,其实玻璃的制作过程琐碎繁杂,很难超越技艺的限制走向轻松自如的表现。
但真正玻璃艺术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是创造性的而不是技艺性的,需要有意识的自律和一以贯之的控制力,将自己的审美和理念贯彻始终。各种辛苦,是一种修炼,也是一种宿缘。
玻璃是很西方的一种材质媒介,您是怎么想到把它和中国文房器物来做结合的呢?
2013年我注册了“沁”品牌,专注于文房器物。我想通过“沁”品牌营造一种安静优雅的生活方式,让人在使用过程中,相生相惜,在喧嚣与浮华之外的书房意象中,重构避俗尚雅的文人器韵,在格物怡情中禅意地栖居。我觉得这是一种修身养心的过程,并且觉得这些东西可以玩一辈子。中国文人在品鉴器物的过程中,就是自我身心的一个关照,即把自己内心的情怀投射在这个器物上,这是文人手工艺特有的审美特质。这组文房套组,器物是承载的载体,通过器物可以了解到当时很多很厚重的东西,有很多意趣在那里。

我尊重玻璃材料本身,并不想控制它,而只是尝试着与它对话,理解他,融入它,使玻璃的物性和我的心性得到充分和谐。
“沁”品牌都是纯手工、限量制作,一方面与现代设计对接,一方面延续传统文脉,并从造作的雕虫小技中解放出来,通过玻璃表达深层素朴的品质。

王沁作品——“坐夏”
王沁作品——“乌有园”
王沁老师的工作室很安静,他说:“喜欢的人才会觉得很舒服,但是不喜欢的人很快就会觉得很枯燥。就像磨墨那样在磨心。”

在于他的交谈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玻璃艺术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就像郭新老师说的:“看他对玻璃材料语言从了解、掌握直至娴熟运用,也诚然是寻找自我、表达自我的旅程。从迷恋于玻璃绚烂的光与色,到逐渐沉静在玻璃的单纯的“玉质”中,也着实看到他心路历程中从无序到有序,从迟疑到笃定,从忙乱到沉稳下来的过程。 ”

感谢这次非遗培训,让我有幸重新认识了玻璃艺术、结识这位饱含文人情怀的玻璃艺术家——王沁老师,他关于文人手工的分享课也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里也特别期待王沁老师的新作!



——————————
部分内容素材摘自:
《对话玻璃艺术家王沁》胡建君
《卧云观石:王沁玻璃文房器物展》郭新



蕉叶山房
服务号ID:jiaoyeshanfang

·文化衍生品·
·中式空间·
·蕉葉私塾·
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我们!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