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正声明:上一篇的江苏句容萨珊玻璃盂是我国现存最精美的萨珊玻璃器,不是最早的。鸡腿没了不要紧,不能误导大家。在此小编表示万分抱歉!
从罗马帝国到萨珊王朝:我国玻璃器的新演变
——中国玻璃的那些前辈们(三)
除了南京仙鹤观高崧家族墓出土东晋玻璃盂以外,出土后破碎,经复原后展出的萨珊玻璃器还有北京西晋华芳墓出土的萨珊乳突玻璃碗,因其腹部突出物似而命名。那么为何萨珊玻璃会出现在同时期的我国墓葬里呢?
北京西晋华芳墓出土的萨珊乳突玻璃碗(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为罗马玻璃及其生产技艺随着罗马帝国衰亡而走向没落,而同时期波斯帝国进入强盛的萨珊王朝时期,玻璃制造业空前兴旺。萨珊玻璃继承了罗马玻璃制作的诸多工艺。而先前罗马玻璃里已经出现了吹制玻璃的技术。这一点在我国洛阳东汉墓里出土的一件长颈玻璃瓶中就已经体现。
洛阳东汉墓出土玻璃瓶(图片来源于网络)
萨珊玻璃将吹制玻璃技术也继承过去并加以改进,例如在吹至成型的玻璃器上再琢磨的冷加工技术。制作出诸多的贵重玻璃器。自汉末三国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我国与波斯萨珊帝国交流十分频繁。萨珊玻璃也因其高贵精美为中国上层社会所青睐,萨珊玻璃器及其生产技术由此沿着丝绸之路大量输入我国。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绿色鸭嘴形玻璃器就属于这种类型。
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绿色鸭嘴性玻璃器(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玻璃器口部接近鸭嘴状,颈部长,腹部鼓起,尾部细长。整体绿色透明,颈腹部有装饰,腹底底座使其能够平稳立住。因为颜色的原因,此玻璃器外表看起来多少有些青铜器的感觉。类似工艺的还有翠绿色的玻璃器皿,如下图这两件。
北燕玻璃器皿(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属于无模具情况下吹制成的玻璃器,从制造熔炉中挑出玻璃热熔后的材料一直吹成雏形。那种鸭形玻璃器造型因为结构复杂,整个制作过程需要超高的技术。此形状玻璃器在我国也是绝无仅有。
湖北鄂城五里墩出土的西晋玻璃盂也是这种吹制法,熔炉中出来吹制冷却后再用砂轮琢磨出连续的圆形花饰,造型古朴,萨珊玻璃器多是此类型。经化学成分检测可知,这件玻璃盂材质属于纳钙玻璃,有可能是从当时波斯进口的。
鄂城五里墩西晋玻璃盂(图片来源于网络)
西汉以前,因为玻璃工艺尚不发达,没有专门的“玻璃”一词对此进行定义。与此类似的“琉璃”一词多用于指代釉质器物或宝石。但在汉朝的记载中,出现了不同的“琉璃”形态的描述。例如《西京杂记》记载:
“赵飞燕女弟居昭阳殿……窗扉多是绿琉璃,亦皆达照,毛发不得藏焉。”
这里的绿琉璃就是人造的绿色玻璃,因为其他釉质器物或宝石无法显示那种“达照”的透明效果。
南京博物院藏象山东晋墓磨花玻璃杯(图片来源于网络)
魏晋南北朝时,因多数天然材料无法比拟剔透晶莹的特性,以及造型和装饰上的华美,我国上层社会视进口玻璃器为奇珍异宝。皇家宴会也多将珍馐美酒放置于此。如《晋书•王济传》记载:
“帝(晋武帝)尝幸其宅,供馔甚丰,悉贮琉璃器中。”
士族文人也用诗文赞赏进口玻璃器,如西晋潘尼的《琉璃碗赋》:
“举兹碗以酬宾,荣密坐之曲宴。流景炯晃以内澈,清醴瑶琰而外见。”
进口玻璃器也成了达官显贵的的斗富工具。河间地区的王元琛为北魏时期一位炫富土豪。北魏《洛阳伽蓝记》对此人有如下记载:
“常会宗室,陈诸宝器……自余酒器,有水晶钵、玛瑙、琉璃碗、赤玉巵数十枚,作工奇妙,中土所无,皆从西域而来。”
北周李贤墓出土萨珊纳钙玻璃碗,极为珍贵(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史•大月氏传》记载:
“世祖(太武帝)时,其国(大月氏)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于山中,即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这说的是月氏国人在北魏平城所制的玻璃“光色映彻”,使观者莫不惊讶。可见只要有工匠技师,中土已具备条件可生产透明度很高的玻璃器,中亚的吹制玻璃技术也在此时传入中国。河北定县北魏佛塔基座出土有多件吹制玻璃容器。例如下面这款青色玻璃钵。
定县出土北魏玻璃钵(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有下面这件口小腹大的青色玻璃壶。
定县出土北魏玻璃钵(图片来源于网络)
定县佛塔是北魏孝文帝与文明太皇太后所建,这里的玻璃器可能出自皇室,也许就是从大月氏国商贩那里定制的。这也是目前现存最早的中国造吹制玻璃器。
欲知玻璃后事如何,请听玻哥下回分解~~~
长按图片 识别二维码 一键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