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达湾有一座水泥厂,曾叫做吉林市松江水泥厂(以下简称松江水泥厂)。它投产至今已有八十年历史,机器依然轰鸣,但是名称已改,松江水泥厂只是一段阶段性记忆了。
伪满,投产
笔者在翟立伟的《吉林旧影》中找到了松江水泥厂前身伪“满洲大同洋灰株式会社吉林工场”的照片,一共三张。一张是厂房,1943年拍摄,高大的厂房,高低错落的坡顶建筑,远处两根烟囱。图说上讲“(厂房内)设备有烘干机、原料粉碎机、水泥回转窑冷却机、水泥粉末机等”;一张是工厂的牌匾,木质竖匾,上书“大同洋灰株式会社吉林工场”,行楷繁体汉字;另一张是洋灰贮藏罐,前景是两处平房,中景是两个圆柱形的混凝土罐子,远景是高大的厂房。同时,翟立伟也增加了伪“满洲大同洋灰株式会社吉林工场”的介绍:“1933年12月,日本大同洋灰株式会社投资300万元,在吉林哈达湾建厂,1935年投产。后来为满足丰满大坝的水泥供应,又投资1200万元进行扩建。最高设计能力年产28万吨。除满足吉林市需要外,部分输往日本、东南亚和关内各地。自1935年3月投产至1945年,共生产1370477吨。”
伪“满洲大同洋灰株式会社吉林工场”是日寇在吉林省城吉林市基础建设的主要生产基地,也是当年亚洲最大水利发电站丰满发电厂的大坝建设中,水泥的供应商,可见这个工厂在吉林省乃至日寇的重要性。而后,1945年8月,日寇投降退出吉林,工厂停产。
建国,新生
老工人王师傅给笔者讲起松江水泥厂:“建国后,松江水泥厂并没有直接生产。1958年,工厂恢复改建,大会战开始。直到1960年,一号水泥窑建成投产,1970年,二号水泥窑建成投产,设计生产能力50万吨。这段时间一直都是初级生产,和吉林市水泥厂一起供应吉林市建设使用,基本可以满足需要。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大,松江水泥厂也准备扩大生产。1980年至1986年之间,建设了一座石灰石矿山,并建设三号窑,这个三号窑采用国际窑外分解新技术,生产能力大大的提高,松江水泥厂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我们每天三班倒,一边生产,一般调试新设备,让三号窑消缺改造,顺利生产。”
王师傅在相关资料中找到了关于松江水泥厂的记载,并给笔者看:“1984年,松江水泥厂正式命名。厂区面积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2个分厂、3个公司、7个车间。职工3838人,其中技术人员163人。石棉小波瓦为部、省优产品;425#、525#普通水泥和石棉中波瓦为省优产品。1977年被评为国家建材工业系统大庆式企业,多次评为省、市先进企业。1987年获市经济效益杯,并定为省预备级企业。1991年达产达标。1993年,企业的经济效益跃上巅峰,位居东北地区九大水泥企业之首。”
生产,改制
家住和平家园的刘女士从小在松江水泥厂西侧居住,她说起松江水泥厂:“小时候住平房,家里有院子,但是不敢在院子里晾衣服,只要起风一刮,衣服上就是一层灰,白洗了。就像现在网上的笑话一样,现在红砖、沙子都有,只要起风水泥就运来了,盖房子没问题。”刘女士一边说一边笑。
刘女士还说起小时候曾进过松江水泥厂厂区:“一进院门,右拐不远就是生产车间,还有火车专用线。走在车间之间的道路上,路上的水泥有三四厘米深,不能有风,有风就会刮一脚面子。道路的尽头有一座高大的厂房,现在想想就像你拿来的老照片差不多,高高的,上面灰灰的都是水泥面子。在院里走一圈,白色的衬衫就变成浅灰色的,回家洗可难洗了,因为这个妈妈还曾臭骂了我一顿。”
在《吉林市志(1986—2003)》中有记载:松江水泥厂是吉林市污染大户, 1986年前,烟尘、粉尘排放量达18000吨/年以上,废气排放量60亿立方米/年。1986年,企业从治理煤风扫磨黑烟入手,投资40万元,将原效率不高的旋风除尘器更换,使粉尘排放量大大降低,并逐年改建改进。乘坐公交车,看到车外灰蒙蒙的天空,便知道松江水泥厂到站了。
松江水泥厂,经历了始建、续建、辉煌,1994年生产效益开始滑坡。1999年进入低谷,9月26日,经吉林市人民政府批准,企业在无资金、无原料、员工长期开不出资的情况下被迫停产。2000年河北省唐山市冀东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对松江水泥厂重组,改称冀东水泥吉林有限责任公司,至此松江水泥厂退出历史舞台。(图/文 张海川,稿于2015年)
欢迎关注曼陀罗文化微信平台:jlmtl2014
大吉林,大东北,
聚焦乡梓历史,传播吉林人物语;
大文化,大生活,
助力文化交流,弘扬慢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