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群山绵延、溪壑纵横,却诞生了享誉世界的文化名片——木拱廊桥,其营造技艺如今已经成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大山阻隔,交通不便,地区长期贫困,而秉承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精神,这里的人们终于让自己的脱贫致富之路越走越宽。这里就是本期《我有传家宝》故事的发生地——福建宁德,咱们就请他们亮亮自己的传家宝,讲讲他们的故事。
宁 德 之 桥
鸾峰桥,位于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的一座木拱廊桥,我们本期的故事就从这里展开。寿宁县原博物馆馆长龚迪发老师给我们介绍,这座鸾峰桥始建于明代,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建,1965年重修,是我国现存单拱跨度最长的廊桥。
木拱廊桥,造型独特,别具一格,所谓“为民为客休安过,天下惟有木廊桥。”木拱廊桥,最让人震撼的是它的营造技艺,当地的工匠能用较短的木材,通过穿、顶、别、压的巧妙营造,搭建出跨度很大的木桥,坚固耐用,便利交通,显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种廊桥的营造技艺已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是我们宁德地区的传家宝。
《清明上河图》里的汴京虹桥便是这种桥梁,“三言”的作者冯梦龙,还曾任过宁德寿宁的知县,曾在自己的一本书中记载过关于廊桥的有趣故事。
王明盛,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鸾峰桥边的下党村走出的第一位博士。他为我们讲述了他记忆中的廊桥,以及由于大山阻隔,给求学之路带来的诸多不便,和下党村第一条公路的修建给自己和家庭带来的巨大变化。
宁 德 之 路
路,对于山中的百姓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来自宁德下党村、柏洋村、赤溪村三个村庄的乡亲,为您讲述村庄与公路,贫穷与致富的故事。
下党村,第一条公路的修建有很多“红旗渠”般的艰辛与壮烈,当年修路的老人带来了几件修路的传家宝,有马灯、竹筒、铁锤、钢钎等,这些都体现了宁德人勤劳勇敢的开山精神。
柏洋村,原来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后来抓住了沈海高速公路修建的契机走上了致富之路。村委会主任张秋香带来钟昌栾一家讲述了他们如今的幸福生活。
赤溪村,是一个畲族村,该村第一书记王书记带来了几位身着畲族服装的赤溪村民。赤溪村采取搬迁、修路,依靠太姥山国家级风景区的自然生态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如今的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为了让旅游项目更加丰富,他们还积极准备挖掘畲族文化。
在畲歌的优美旋律中,畲族提线木偶的非遗传承人将表演木偶敬茶的畲族特色节目,畲族装束的畲妹木偶,“亲自”泡茶,敬远方的来客,敬现场的畲族老人,敬下党村修路的英雄,这些优秀的传统同样是畲族的传家宝。非遗传承人还带来了一件100多年历史的畲族服装,为您讲述畲族服装的文化特色,文化传承。
宁 德 之 网
目前,下党乡通过网络开展了订制茶园、订制土鸡的项目,客户坐在家中,就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看到订制茶园、土鸡的生长等情况。这些订制项目不仅让客户喝得更放心、吃得更放心,也为这里的农户增加了大笔收入。网络,正在让山乡发生着巨大变化。
廊桥飞架南北,公路四通八达,网络连通世界,宁德脱贫,滴水穿石,宁德致富,久久为功,这是我们永远的传家宝。宁德的脱贫之路虽然艰辛,但始终充满希望,充满激情,充满智慧,充满传奇。桥、路、网,三时代,一个通,这,就是宁德的故事,让我们祝福他们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日子越过越红火!
11月27日 周一 22:35
央视一套
《我有传家宝 》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