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丁秀玲〡「家族故事」从之二十五:石河子新城的美好生活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家族故事」从山东到新疆之——


(二十五)石河子新城的美好生活

 

1965年三四月份的时候,我爸因工作需要,随石河子玛管处处部,从大泉沟迁往被誉为“戈壁明珠”的新兴城市——石河子市。

一个多月后,传来第四个男孩出生的消息。当时石河子市的新城刚刚建成不久,一片欣欣向荣。我爸很高兴,给我四哥取了个小名叫“新城”。


“军垦第一城”的建立

作为“军垦第一城”,石河子市是260万人口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象征。1950年2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这里拉动了“军垦第一犁”。1971年正式设石河子市,为自治区直辖市,也是新疆解放后,在荒滩戈壁上军垦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城市。

石河子风光


石河子市的建立是一个奇迹。解放前,石河子附近聚居的人家只有20多户,四周全是戈壁滩,因村边有一条布满碎石的干河床,故取名石河子。

 

陕西分社曾经有个门卫师傅姓孙,人瘦而言少。他父亲曾在西北邮电管理局工作(就在西安钟楼边的老邮电局),1951年被派去新疆修建全国第二条国际电信线路(第一条在东北),竖杆架线,曾取道石河子。在他留下的回忆文字里,石河子当时是这样的:

 

石河子西戈壁,公路边只有几户人家,一户马车店,四周一望无际戈壁荒滩和苇湖滩,盛产蚊子和长虫(即蛇)。有时前一天挖好了电杆坑,第二天架杆,里面就会有一窝长虫,施工要先打长虫。


脑补一下,那场面还真有些惊悚……没有点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还真揽不了这活儿。

 

变化也是惊人的。

经过兵团战士几十年的开垦经营,这儿已是良田万顷,粮棉瓜果丰收,石河子市已经建成工农商贸门类齐全的新兴城市,被誉为建立在万古荒原上的小江南,戈壁滩上的明珠。

 

诗人艾青曾因被打成右派,下放石河子垦区生活16年。其间他创作了大量歌颂军垦战士屯垦戍边的诗篇。他还专门为石河子写了一首诗《年轻的城》,这样赞颂石河子:


“找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



这是军垦博物馆中展出的艾青和妻子高瑛在石河子的照片


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节,我爸随我三哥来到西安。利用假期,我们自驾带着他们游陕西。从延安返回时,经过黄帝陵景区,偶遇一位来自石河子大学的昆虫学老教授。

巧合的是,他也是和在北京工作的女儿自驾来陕西游玩。俩老爷子提起石河子,都有些激动。

 

“新城就在现在的石河子经济开发区那儿,只有我们这些老人还知道。一商场二商场还在,已经扩建。只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这些叫法了。一晃五十多年过去,现在的变化可太大了!”年逾古稀的老教授感叹。

他1960年从陕西商洛考到石河子农学院时,学校刚刚建成一年。“学校是边建设边招生,我是第二届的学生,上一届的同学还参加过学校建设。”


他上完本科就留校当了老师,一直干到退休。石河子农学院如今已经并入石河子大学,成为全国211大学。一生最好的岁月留在新疆,石河子已是他的第二故乡。

前面提到过的孙师傅的父亲,在干完工程后的第二年,留在了新疆电信系统,一直到退休、去世,埋骨新疆。

 

他们和我爸一样,都是新疆火热年代的建设开拓者。

 

 新城的美好生活

 1965年,我家搬到了工程连,地窝子变成了土坯房,我妈带着孩子仍住在湖水荡漾的大泉沟。我爸调到石河子工作,离家18公里,说近不近,说远不远。但那时的交通不方便,班车也少,一天就一两趟,有时候赶不上就回不了家。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石河子市已初现城市模样,新城在城南,老街在城北(即当年的石河子,最早是大路边的驿站)。当时有三个商场,一商场在新城,二商场在新城与老街之间,三商场在老街。马路已是水泥路,虽是两车道,但当时看来已经宽阔平坦。


玛管处有一个大院儿,木工队十几个人住在集体宿舍里,食堂伙食不错,建设如火如荼。

我四哥出生那会儿,沙湾大桥和玛纳斯大桥正在紧张修建中。再加上修水库,哪一样都离不了木料加工。我爸他们不惜力气,无论工作,还是生活,看起来都如新城一样美好。


1965年时的石河子毛毯厂,出产的毛毯已销国内外 


有一天,一向节俭的我爸约上韩金城、孙正元,三人一起去位于新城的一商场,每人买了辆双喜牌自行车,方便每周回家。

一辆双喜牌自行车160元,这在当时可是个大件儿,不亚于现在的小汽车。三个人很兴奋,觉得生活更有盼头了。

 

老田没买新车。他媳妇恋家,想娘了,回山东老家探亲快一年了也没回。


刚来大泉沟时几家人住地窝子,即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面上,上面苫着苇把子作顶的房子,条件不比乌苏,他媳妇苏玉兰心里就不大乐意。

再加上因为是家属身份,在大泉沟过了几个月,昔日的模范苏玉兰也没活儿干,很是郁闷,就带着大儿子宝新和两个闺女回老家探亲,把三闺女留给了老田。并且隐约有不想回来的意思,这使老田闷闷不乐,越发不急于回家了。


他花几十元钱买了个二手车,只可惜这车实在不争气,今天这里坏了明天那里坏了,老是要修。伙伴们拿这个开他玩笑,他也不恼,只是低头修他的车。

 

当时是单休日。我爸他们几个每到周六下午下班时,骑上自行车,骑慢了一个小时,骑快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到家了。周一再早早起床骑车回单位,这样就可以在家住两天。

 

医疗条件也更好些。我四哥一岁的时候,我妈抱他来石河子新城找郭医生看过病。郭医生是山东单县人,算是老乡,也是从乌苏到石河子的,比我家早来一两年。我爸那时在木工厂,他烧柴火做饭,找我爸买过些废弃的板皮作柴火,算是熟识了。

郭医生在山东老家时就挂牌给人看病,来新疆后重操旧业,在兵团医院后来还比较出名,不少病人点名找他看。


1965年时的石河子。这里的一所医院,具有现代化医疗设备,拥有400张病床。是不是感觉还不错?

 

我爸还记得,他买自行车的一商店是规模最大的,三层楼,这在当时很是洋气。

在物资并不富裕的当时,大商店里东西并不很多,但已经很少见了。平常人不多,但星期天逛逛商场,仍是当地人一种乐趣和享受。

五十年过去,我爸回忆起来,仍忍不住微笑。

 

向善向美,更向往幸福,这才是不变的人性吧。

 

。1965年下半年,当时的兵团政委张仲瀚被打倒,石河子新城建设停了。

 

上一章说过,玛管处全称是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处,成立于1954年,主要承担着石河子垦区及沙湾、玛纳斯两县、16个农场、8个乡镇的36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供水任务,同时还担负着玛纳斯河防洪、石河子城区绿化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植被生态补水任务。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玛河灌区是全国的特大型灌区之一,在兵团建设正规化国营农场的进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建设阶段,是兵团单位变化较为频繁的时期。1964年下半年,玛管处下属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简称兵团设计院)从玛管处独立出来,留在了大泉沟。玛管处处部搬迁到石河子新城。

1966年下半年,两个单位再度合并,玛管处重回大泉沟,我爸终于不用在家和单位之间来回奔波了。

 

,我哥姐停课。大泉沟的主要工作,由生产建设,变成了开会批斗和学习。

 

1965年夏天,苏玉兰还是带着孩子回来了。这时她已经在山东老家呆了一年多,本不想回新疆,只是老家情况还不行,温饱仍有问题,于是返回新疆,和老田重新过起了家庭生活。


这一年,她和我妈一起成为家属工,在大泉沟参加了工作,参与当地建设,每月拿到工资30多元。1969年调往南疆时转正,成为正式的兵团职工。

同时工作的还有我大哥。他和我妈两个人的工资加上我爸的工资,使一大家子的经济负担减轻不少。

 

,我大姐刚上四年级,我二哥上三年级,学校停课,留在学校背“老三篇”。

单位不同来源的职工形成了两派,今天打倒这个,明天打倒那个,开会批斗成了家常便饭。


“那时候的人咋都这么大火气?看着都希好(很好)的年轻人,喊着喊着口号就打起来了。”提起当初的情形,我妈仍摇头。(未完待续)


PS:打理生活,打理心情,时间有点长,还是回来了,等急了吗?


      感谢读友们的支持。本期二条刊发读友“紫泥泉”家的故事片段,欢迎阅读。此外继续征集你的家族故事片段,也会陆续在二条刊发。


       另,不少非疆籍读友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很好奇。也难怪,作为目前全国独一无二的兵团,它有着独特的神秘气质。本期三条专门做了相关文章,简单普及一下兵团知识。有兴趣的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去点击观看吧。


        欢迎关注、留言、赞赏和交流~

: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