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
[作品介绍]
[作者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怨歌行
[魏诗·曹植】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作品介绍]
《怨歌行》在《乐府诗集》中被收入《相和歌·楚调曲》。作品以周公赤心为国,尽力辅佐武王成王,结果仍遭流言毁谤,并被成王所疑的历史故事,抒发了自己尽心王室,志欲为国立功,心愿未遂,。客观地吟咏历史,而万千感慨自在其中。这首诗大约作于魏明帝太和五年曹植上《求通亲亲表》的前后。
该诗通过叙述周公诚心辅佐周武王、周成王,但忠而被疑这段史实抒发了诗人自己也不被理解,忠而被疑的痛苦,并希望魏明帝也如成王一样能够感悟。
该篇只叙史实,对诗人自己所要表现的感情不作正面描写,显得含蓄蕴藉,韵味隽永。
[作者介绍]
曹植(192—232)
曹植,字子建,曹操第四子,卞氏所生,为曹丕同母弟。建安时期著名诗人。
曹植少时聪慧,《魏志》本传说他“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因文采风流而赢得了“绣虎”的诨号。但他并不十分看重诗文创作,而是志存高远,要“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与杨修书》)因此,。在争立太子的起始阶段,曹植凭靠自身的才华,再加上当时名士丁仪,丁翼和杨修的积极支持,占有相当优势。但在曹操对他的多次考察中,他的“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魏志》本传)的毛病令曹操大为恼火。与此同时,工于心计的曹丕在其谋士吴质等的谋划下,逐渐置曹植于不利境地,终于在建安二十二年十月,彻底取得了争立太子斗争的胜利,被立为魏太子。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病卒,曹丕继位为魏王,丞相。曹植的命运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先是,其重要谋士丁仪、丁翼兄弟被借口剪除。后又由“监国谒者”(又称“监国使者”,派驻诸侯国行监察之责)灌均弹劾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而让百官议罪。只是因生母卞氏从中干预,曹植才免于一死。,直至黄初七年五月,曹丕卒,其长子曹叡继位,曹植的待遇才稍有改善。
曹叡继立后,,他多次上表要求从政,表示不愿“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而求“输力于明君”,“功勤济国,输主惠民”(均见《求自试表》)。但曹叡始终没有尽释戒心,曹植的汲汲求进之意也就在时光的流逝之中而逐渐淡化了。太和六年(232)十一月二十八日,带着满腔忧愤,曹植走完了他的多乖多舛的人生之路,享年四十一岁,死后谥“思”(《谥法》:“追悔前过,思。”可见曹叡对其态度),后世因称之为“陈思王”。
曹植一生著述丰富,诗、赋、散文创作俱见功力,其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钟嵘《诗品》)《白马篇》、《七哀诗》、《送应氏》、《赠白马王彪》等篇脍炙人口;其辞赋《洛神赋》、《鹞雀赋》成就极高;其散文《与杨修书》、《求自试表》等,文情并茂。均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
[注释]
⑴怨歌行:属于乐府的《相和歌·楚调曲》。
⑵良:实在。《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为此二句所本。
⑶显:明白,懂得。
⑷见:被。疑患:猜忌。
⑸“周公佐成王”:周公,即姬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曾辅佐武王建立周朝,制礼定乐。武王死,成王继位,年幼,以周公辅政。
⑹金縢(téng):指用金属捆封起来的柜子。刊:削除,磨灭。指周公请求代武王死之功不可磨灭。
⑺二叔:指管叔姬鲜和蔡叔姬度,成王的二位叔叔。流言:指管、蔡二叔散布的周公要篡位的谣言。
⑻待罪:等待惩罚。东国:东都洛阳,周公在流言起来的时候,到东都洛阳避居。当时曹植的封地在东方,东国一语也有隐喻诗人自己之意。
⑼泫(xuàn)涕:流泪。泫:水珠下滴。流连:接连不断。
⑽皇灵:上天之灵。动变:感动而生变。古人认为天人之间有感应,这是说周公的遭遇感动了上天。据《尚书·金縢》载,周公避居洛阳的第二年秋天,镐(hào)京暴风大作,雷电交加,把田禾刮倒了,把大树拔起来。
⑾震:打雷。
⑿偃(yǎn):倒下。秋稼:禾。
⒀干:触犯,抗拒。
⒁素服:指没有文绣的衣服,古时祭天时所穿。
⒂端:原由,原委。
⒃事既显:指发现了周公愿以身代武王死的策文。
⒄乃:于是。哀叹:指周成王大为感悟,悲叹不已。
⒅“吾欲”四句:系诗末之套语,与诗旨无关,为合乐所加。竟:终。
[译文]
做国君既不容易,做臣下实在更难。
当忠信不被理解时,就有被猜疑的祸患。
周公辅佐文王、武王,“金縢”功绩不灭永传。
一片忠心辅助周王室,管叔、蔡叔反大造谣言。
周公待罪避居洛阳地,常常是老泪纵横长流不干。
天帝动怒降下大灾难,雷鸣电闪卷地狂风猛又寒。
拔起了大树吹倒庄稼,上天的威严不可触犯。
成王感悟身穿礼服开金縢,寻求上天震怒降灾的根源。
周公忠信大白天下,成王感动伤心悲叹。
我真想奏完这支乐曲,可是这首乐曲又悲又长。
今日大家一起共欢乐,希望别后不要把它遗忘。
壹/
该篇诗人用周公赤心为国,竭忠尽智辅佐周武王周成王,结果仍遭流言毁谤,并被周成王所疑的历史故事,感叹自己尽心王室,志欲为国立功,不但心愿未遂,。诗人客观地吟咏历史,实际上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垒块,万千感慨充溢其间。
该诗起句由《论语·子路》中的“为君难,为臣不易”化用而出,引出诗人“怨”的真实内涵是:“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这是全篇诗眼之所在。
接着,诗人用“周公佐成王”至“成王乃哀叹”十四句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表述诗眼,或者说运用历史事实,即通常说的例证法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天威不可干”的“干”,是冒犯之意。这句是诗人对“皇灵大动变”一事的直抒胸臆的评论:识忠奸颠倒易,教天理违物难。本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成王所疑,周公见毁与皇灵动变,其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然而人事与天道的偶然巧合,却引出了天地人物之间的深刻哲理: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成王昏庸固然可恶,然而“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他能知错认错仍有可取之处,暗讽曹汉集团的当政者竟不及成王。
结尾“吾欲竟此曲”四句,又是诗的精彩之处:“竟”,终也。“悲且长”,意思是悲而情长,表示有倾诉不尽之意。本来,这四句是乐府歌辞中的套语,特别是“今日乐相乐”一句,汉乐府《艳歌何尝行》也有此句。无巧不成书,诗人在写作此诗结篇时,正遇魏明帝曹叡召见,君臣燕享时即景所见,而“别后莫相忘”既似恳求又似讽刺,冀希明帝不要在分手之后又把诗人撇在脑后。在貌似轻松的字句中蕴涵着深沉痛楚的矛盾心理,,颇有“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之感。
该诗的前四句,“难”、“患”、“刊”押韵,后十二句,“言”、“连”、“寒”、“干”、“端”、“叹”等押韵,声调和谐,韵节响亮,从此诗中,曹植对于五言诗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可见一斑。
近代三国史专家赵幼文说:“此诗客观地写录史实,即戛然中止,其意图则含蓄出之,‘悲且长’三字蕴具着丰富的情感内容,使余韵隽永。”
清代文学家、戏曲作家张玉谷《古诗赏析》:“此后四句拍合己身,逗点大意,最为含蓄”。
清代诗人、文学家沈德潜说:“末四句用成语,古人不忌。”
清代中期文学家及著名思想家方东树说:“起八句感慨沉痛,桓伊为谢安诵之,安为泣下。其感人深矣。后半衍周公事太多,虽陈思有托而然,后人宜忌学之。”
佚名
贰/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魏明帝巡幸长安,洛阳谣传皇帝死于长安,从驾欲立曹植,因此明帝对曹植产生疑忌,曹植处境险恶,因作此诗以明志。
佚名
叁/
曹植后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曹魏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抒发了自己备受压抑,有志不得伸的满腔悲愤情绪,表达了自己不甘阶下囚的生活,希冀用世的强烈愿望。这篇《怨歌行》抒发了诗人对曹丕残害手足的满腔悲愤,吐露了朝不保夕的不安心情,反映了统治集团内部残酷的斗争,是诗人后期的“忧生之磋”。
佚名
肆/
曹植写过一首歌颂周公旦的诗《怨歌行》。
周公旦是什么人?开天辟地以来第一大兄控啊!哥哥武王姬发重病时,弟弟姬旦以为是天上的祖先们觉得祭祀不够好、把气撒到了哥哥身上(周人的迷信很重,姬旦很可能是发自真心这么以为),于是他去乞求祖先的原谅,甚至恳请祖先,让自己代替笨手笨脚的哥哥去天上祀奉他们:
「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
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
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
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
用人话说就是:
【各位祖先,你们的长孙要病死了。
要是你们在天上需要有人服侍,就让我代替他来伺候你们吧。
我机灵柔顺,多才多艺,懂得侍奉鬼神的门道。
你们的长孙在这方面,根本比不上我嘛。】
这个兄控,一边吐槽哥哥不如自己,一边要代替哥哥去死。
这件事被史官记了下来,保存在金盒子里。
这个故事后来是这样的:武王死后,儿子成王继位。成王的其他几个叔叔散布关于周公旦的流言,说他要对成王不利,成王信以为真。周公旦作《鸱鸮》回复,但依旧打消不了侄子的疑虑。
后来上天因这件事发怒,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庄稼都被吹倒了。成王害怕了,去求问祖先,打开金盒子一看,发现了叔叔想要代替父亲死的那封祝词。于是成王幡然悔悟,自责不已,从此叔侄和好如初。
(出自《尚书·周书·金滕》)
曹植的偶像是这样一个人。
他在诗中写了这个故事,就是想向曹睿表明自己的忠诚,同时期待侄子和自己能如同成王与周公旦的结局那般。
另,关于曹操没有选择曹植即位的原因,我赞同是曹植的个性问题,不赞同是曹植的才能问题。
曹植的个性是温柔、放纵而任性的。
司马门事件尚有争议。
(有的意见认为,当时立储之争白热化,曹植是为了避免兄弟相残,摆出退让的姿态,以这种方式自污,给父亲立曹丕以借口和台阶。这个意见我以为有一定道理。司马门事件,并不是性格导致的“冲动犯罪”,。
单从曹植的作品中看,他从来没有自比过帝王,他的赞颂的对象,几乎都是“王佐”一类的人物,他赞颂的事件也大多是表达“对君主的忠诚”。可见,他自己的人生定位是帝王的辅佐者,而非帝王。)
仅从三国志的其他记载看,曹植从小受到父母的偏爱(“东阿王植,太后少子,最爱之”《后妃传第五》),性格中难免带有任性的成分,他屡次因任性妄为而犯禁,这一点是做帝王的大忌。
曹植也是个温柔敦厚的人,对待亲友颇具儒家风度,和其他兄弟感情都很好,并非能操帝王之术的心狠手辣之人。这一点大概也是曹操所顾忌的。
因此私以为,他的性格,是阻碍他成为帝王的最大因素。
关于曹植的才能。
曹操是一个多面手,,在他眼中最能定大事的儿子,不可能仅仅有文学能力出众。如果只是文学出众,曹操的用词更可能是“异其文才”而非“定大事”。曹操眼中的“大事”,不只是文学,还有天下之事。可见,。
而曹睿之所以不重用他,多半是延续自父亲曹丕的政策,和他叔叔的才能无关,而和帝王家的孩子从骨子里不信任亲戚的自我保护本能有关。
佚名
伍/
曹植--建安之杰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之弟。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为“建安之杰”。现在流传下来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也最多,诗有八十多首,辞赋、散文完整的与残缺不全的共四十余篇。从这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来看,其成就的确在建安时期一般作家之上。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他以才华深得曹操的赏识与宠爱,几乎被立为太子,志满意得;后期曹丕父子做了皇帝,由于前期有争为太子一段经历,对他深怀猜忌,,他虽然仍不失王侯的地位,却“抑郁不得志”,终于在愤懑与苦闷中死去。这种生活遭遇,对他的创作有著深刻的影响。
曹植前期也是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过著贵公子生活,但颇有功名事业心。他一生所热烈追求的是“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当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时,,东灭“不臣之吴”,“混同宇内,以致太和”(《求自试表》)。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表现这种雄心壮志。《薤露篇》说:“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在《假但篇》里,诗人自比为鸿鹄,把“势利惟是谋”的小人比为“不知江海流”的假但和“安识鸿鹄游”的燕雀。这些都表现了他追求理想和颖脱不群的性格。但由于诗人前后期生活境遇的不同,表现这方面内容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其情调、风貌也有显著的差异。前期以《白马篇》为代表,它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烈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豪壮的乐观的精神:“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后期以《杂诗》为代表,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不平之情。如《杂诗》其五: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世说新语》载一个故事说,曹丕曾命他七步中为诗,。他作诗道:“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个传说很能表现他当时的处境。他的后期诗歌也主要是表现这种处境和心情。
作于黄初四年的《赠白马王彪》是诗人后期的一篇重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当时诗人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都去京师朝会,任城王到京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诗人与白马王回返封地时,又为有司所阻,不能同行,于是诗人“愤而成篇”,写下了这首赠诗。全诗共分七章,表现了丰富的复杂的感情。诗中如“鸱号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痛斥了迫使他们分行的有司;“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表现了对任城王暴亡的深沉悼念;“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也吐露了诗人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这首诗虽然只是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客观上却深刻地暴露了统治阶级内部萁豆相煎的残酷,是有深刻的思想意义的。这首诗的抒情艺术水平也很高。诗人把复杂的感情,通过章章蝉联的轳辘体的形式,一步步抒发出来,极有层次。另外,诗人的感情虽然十分悲愤激切,却不是一味的直接倾诉,往往通过叙事、写景,或通过哀悼、劝勉等方式宕开去写,这就把感情表现得沉着从容,丰富深厚。
此外,他的《吁嗟篇》以转蓬为喻形象地描写了他“十一年中而三徒都”的生活处境和痛苦心情。: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以雀喻受害者,塑造了一个解救受难者的侠义少年的形象,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反抗情绪。曹丕即位就积极翦除曹植的羽翼,杀死了他的好友丁仪、丁异等,可见这样的诗是有现实背景的。
曹植前期的诗歌主要是表现他的壮志,很少反映社会现实,只有《送应氏》第一首因送友人而连带写到友人所居的洛阳的残破。后期由于自己生活的不幸,逐渐能体会到一些下层人民的痛苦,才写出了个别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如《泰山梁甫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当时边海人民贫困生活的画面: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杂诗》第二首则表现了对从戎的“客子”的同情。
曹植还写了不少情诗,如《七哀》、《美女篇》等。这些诗与表现壮志的诗风格明显不同 ,感情哀婉缠绵,与汉末古诗中的抒情诗极相近。《七哀》一首情调尤肖《古诗十九首》。这些诗中有一些可能寄托了诗人君臣不偶和怀才不遇的感情。
《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很能概括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曹植一生热中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后,壮志不衰,转多愤激之情,所以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这就形成了“骨气奇高”的一面。
在建安诗人中,曹植要算是最讲究艺术表现的。他的诗歌虽然也脱胎于汉乐府,但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并努力在艺术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建安诗歌从乐府出来逐渐文人化,到了曹植手里就具有明显的文人诗的面目了。如《美女篇》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曹植的这种努力造成了他的“词采华茂”的一面。他的诗善用比喻,不只多而贴切,并且常常以全篇为比,如以少年救雀喻解救受难者,以转蓬飘荡喻流徒生活,以女无所归喻怀才不遇等。他的诗又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波长阪,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他有些诗句已暗合律诗的平仄,富于音乐性。此外曹植的诗还工于起调,善为警句,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它们或在篇首,或在篇中,都使全诗增色。曹植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但也开了雕琢词藻的风气。
曹植的辞赋也都是抒情小赋。《洛神赋》是他赋中的名作。这篇赋接受了《神女赋》的影响。它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赋中先用大量篇幅描写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态和装束,然后写到诗人的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于是洛灵感焉,徒倚旁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通过这些动作的描绘把洛神多情的性格也刻划得十分突出。最后写到由于“人神之道殊”,洛神含恨赠当而去,和诗人失意追恋的心情,有浓厚的悲剧气氛。这篇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和神话色采很浓,艺术的魅力很大。
在曹植的文章中,《与吴季重书》和《与杨德祖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书札。后一篇直抒怀抱,讥弹时人,文笔锋利简洁,也很能表现他自视甚高的性格。另外,他的《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是两篇骈俪成分极重的文章。但它们都有一定的内容,而在形式上,对偶排比句也往往是三、四、五、六言相间,并且不排斥散句,所以错落有致,工整而不萎弱,与后来许多形式主义的骈文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前一篇,诗人的急切用世之心,洋溢在字里行间。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个时期的文学能形成一种传统而被接受下来是不多的。钟嵘在反对晋以后的形式主义诗风时,曾慨叹“建安风力尽矣”!初唐诗人陈子昂在进行诗歌革新时,也高举“汉魏风骨”的旗帜,这说明“建安风骨”的传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佚名
《怨歌行》 [魏诗·曹植]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做国君既不容易,做臣下实在更难。
良:实在。《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为此二句所本。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当忠信不被理解时,就有被猜疑的祸患。
显:明白,懂得。见:被。疑患:猜忌。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周公辅佐文王、武王,“金縢”功绩不灭永传。
“周公佐成王”:周公,即姬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曾辅佐武王建立周朝,制礼定乐。武王死,成王继位,年幼,以周公辅政。金縢(téng):指用金属捆封起来的柜子。刊:削除,磨灭。指周公请求代武王死之功不可磨灭。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一片忠心辅助周王室,管叔、蔡叔反大造谣言。
二叔:指管叔姬鲜和蔡叔姬度,成王的二位叔叔。流言:指管、蔡二叔散布的周公要篡位的谣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周公待罪避居洛阳地,常常是老泪纵横长流不干。
待罪:等待惩罚。东国:东都洛阳,周公在流言起来的时候,到东都洛阳避居。当时曹植的封地在东方,东国一语也有隐喻诗人自己之意。泣涕:流泪。流连:接连不断。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天帝动怒降下大灾难,雷鸣电闪卷地狂风猛又寒。
皇灵:上天之灵。动变:感动而生变。古人认为天人之间有感应,这是说周公的遭遇感动了上天。据《尚书·金縢》载,周公避居洛阳的第二年秋天,镐(hào)京暴风大作,雷电交加,把田禾刮倒了,把大树拔起来。震:打雷。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拔起了大树吹倒庄稼,上天的威严不可触犯。
偃(yǎn):倒下。秋稼:禾。干:触犯,抗拒。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成王感悟身穿礼服开金縢,寻求上天震怒降灾的根源。
素服:指没有文绣的衣服,古时祭天时所穿。端:原由,原委。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周公忠信大白天下,成王感动伤心悲叹。
事既显:指发现了周公愿以身代武王死的策文。乃:于是。哀叹:指周成王大为感悟,悲叹不已。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我真想奏完这支乐曲,可是这首乐曲又悲又长。
“吾欲”四句:系诗末之套语,与诗旨无关,为合乐所加。竟:终。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今日大家一起共欢乐,希望别后不要把它遗忘。
。
不过,泊客以为,这首曹植的《怨歌行》就其文学艺术来说,是《汉魏六朝诗选》介绍的曹植之诗作当中最弱的。因此,泊客不明白余冠英老师为什么还是选摘了这首诗。
曹植所作的这首《怨歌行》是在洛阳谣传巡游长安的魏明帝曹叡死亡,从驾欲立曹植为王之时,作诗以明志之用的。但是,泊客以为,曹植的这首明志诗是完全说服不了魏明帝曹叡的。
为何这么说?请见下文。
泊客以为,本诗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横遭猜忌。从首句到“乃有见疑患”。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做国君既不容易,做臣下实在更难。
首句便开门见山吐露了自己作为魏明帝臣下的艰难、悲哀和无奈。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当忠信不被理解时,就有被猜疑的祸患。
暗指曹植自己被谣传欲立王而被魏明帝猜忌。
第二段:借古讽今。从“周公佐成王”到“成王乃哀叹”。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周公辅佐文王、武王,“金縢”功绩不灭永传。一片忠心辅助周王室,管叔、蔡叔反大造谣言。周公待罪避居洛阳地,常常是老泪纵横长流不干。天帝动怒降下大灾难,雷鸣电闪卷地狂风猛又寒。拔起了大树吹倒庄稼,上天的威严不可触犯。成王感悟身穿礼服开金縢,寻求上天震怒降灾的根源。周公忠信大白天下,成王感动伤心悲叹。
这一段,曹植用了大量篇幅,述说了周公佐成王的典故。实际曹植是想向魏明帝表白,自己就如周公一般忠于曹叡,同时,也表达了遭受谣言的委屈和痛苦。
第三段:尾声。从“吾欲竟此曲”。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我真想奏完这支乐曲,可是这首乐曲又悲又长。今日大家一起共欢乐,希望别后不要把它遗忘。
此段系诗末之套语,与诗旨无关,为合乐所加。
回到本文起首,泊客为什么说这首《怨歌行》非但不能起到表白魏明帝曹叡的作用,反而会加大对曹植自己的猜忌呢?
泊客以为,关键在于曹植哪怕写一百首述说衷肠诗也不会起到消除猜忌的作用。因为,曹植带有“原罪”--曹植可是当年与曹叡之父曹丕为争魏王世子(实际就是太子)之位争得死去活来、头破血流的啊!
曹植还自比周公。这能比么?
周公,即姬旦,乃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曾辅佐武王建立周朝。武王将死,欲传位周公,周公涕泪坚辞,而且确立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幼,周公辅政。孔子极为推崇周公,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周公还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奠基人。
曹植能与周公比么?,仅论曹植当年可是炙手可热的大位第一继承人这一点,曹叡就不会放过他。
读《怨歌行》,泊客不由再次感叹:曹植确实才高八斗,。
《怨歌行》,,而引经据典,以周公遭受成为猜忌之典故,想魏明帝表白自己的忠心,抒发了遭受不白之冤的愤懑、无奈、痛苦和无奈。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汉魏六朝诗选》
汉魏六朝是我国古代诗歌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一段时间既有采自民间的乐府诗,也有文人创作的五言、七言诗;既有南方清丽婉约的诗歌,也有北方的铿锵之声。本书选录诗约300首,分为九部分:汉诗、魏诗、晋诗、宋诗、齐诗、梁诗、陈诗、北朝诗、隋诗;分4卷,汉诗一卷,魏晋诗一卷,宋齐诗一卷,梁、陈、北朝、隋诗合为一卷。全面的反映了当时各个朝代各诗人的不同风格和内容。余冠英突出了各时期的风格和代表作家,详加注释,是读者了解汉魏六朝诗歌的入门必备之册,既可以作为专业人士的备用资料,也可以作为文学爱好者收藏典籍。
作者:项籍等
编订:余冠英
成书时间:1958年
心 • 养性 •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作者简介: 徐建老师,此处省略无数字…… (作者属低调之士,嘱咐省略简介)
本文已经过作者授权,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出处:古风泊客(czgfpk)。
编辑:近蘭寒舍(ydfqyw)
更多《汉魏六朝诗选》请点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