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他36年一心只做这一件事:在千丈高的悬崖上用手凿出万米卧龙!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在这个假期,来自商学院的“红”烧肉突击队前往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探访了坐落于此的大发渠和建设大发渠的“时代楷模”黄大发老人。

说到这位老人,小梨还有个故事跟大家唠唠哈,赶紧搬个小板凳过来听!在贵州遵义的团结村,常年缺水,900多号村民只能通过一口小井维持生活。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是个孤儿,因为这里的老百姓对他好,所以他在二十多岁当了大队长以后,承诺为大家建一条水渠。

新时代的愚公精神,三十六年矢志不渝,快和小梨一起来探寻老支书与大发渠的点滴~~



沿着整齐的石阶走进村里,路边是正在建造的两层小楼。正逢难得的好天气,家家户户的门口晾晒着各种各样的农产品。黄大发老人仍居住在低矮的老屋子里。靠里的一间屋子是平常接待来访的人们的地方,屋里有些昏暗,对着门最敞亮的墙壁上平展着一面党旗。

在大发渠贯通之前,这里是一座严重缺水的村庄。三个大队一百多户人家,都必须把每一滴水重复利用。那时,村子里唯一的水源是一口小小的深井,因为争夺水源而产生的纠纷时有发生。由于没有足够的灌溉水源,这里只能种植耐干旱的玉米,打碎了的干玉米,糙到绕着喉咙打转转!饥饿与贫穷对村民来说是家常便饭。

【小梨看到这默默地留下了淘米水,乖乖去浇花了】

而如今,这样的情况在这里已经不见了!水有了,电有了,米也有了,村里人的生活都越来越好,一间间敞亮的新屋子在笔直的路边建起。这一切,都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人,他在悬崖峭壁上凿!开!了!一!条!渠!这位把山凿开的勇士就是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

【您是俺们的神话!】

“我是一个孤儿,老百姓对我好,我要对老百姓多做事。”谈到修渠的原因,黄大发老支书的语气严肃了起来。还只有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就下定了修渠的决心。“没有水就没有大米”,在这样的朴实动机下,他开始了为了修通一条水渠的奋斗。在对大米的执念中,这一凿就凿穿了36年。

这个渠到底有多难多险呢?

看看下面这两个动图就知道了

第一次修渠,他带领村民凿通大山,打通了一百多米长的隧道。但由于技术限制,第一条水渠很快就不堪使用。 “那次修渠没有成功,沟体高了,水小了。”提到第一次修渠,老人的脸上写满了失落与惋惜。“人家都干的得,为什么我干不得!”在这次失败之后,他没有放弃。技术不过关就自学水利技术,资金不到位就自己去借。上世纪90年代初,新水渠动工,黄大发再一次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

“放炮的时候,他都是在那个(指水渠)前面。”这是当年参与修渠工程的村民提到黄大发老支书所回想起的第一个画面。第一条水渠用黄泥被洪水冲垮,他就亲自去县城运来水泥,山上厚厚的岩层凿不开,他就亲自去背来炸药。水渠经过的山间,有几段近乎垂直的峭壁,水渠靠山的那一边是钢钎一点一点凿出来的痕迹。

“不成功都要把它做成功。”为了这条常人眼中根本不可能修筑的水渠,黄老支书付出了任何人都难以想象的努力。在黄老支书和几百名村民的努力下,1995年,大发渠建成通水,团结村终于获得了稳定的水源。“当然是感谢黄支书,没有他就没有这条渠。”这是来自村民们的声音。“老百姓吃苦,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多为党,多为人民办点实事。”这是黄大发对他36年修一条渠的总结。

除了大发渠,黄老支书根据当地的地形把坡田改为了梯田。在通往大发渠的路边,有一片石砌的梯田。带领我们上渠的向导,黄大发老支书的外孙告诉我们,这里的田地都是斜坡,水留不住种不了水稻,是黄老支书带领大家把坡地改成了梯田。现在,在大发渠水的浇灌下,虽然已经几天没有下雨,田里的庄稼依旧长势喜人。

在得知我们是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大学生时,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坚定地告诉我们,“要敢于担当,甘于奉献,还要有愚公移山精神。”这是他对我们的期盼,也是他自己人生的最好写照。

谈到村子的未来,黄老支书有些骄傲。“国家也帮助,政府也支持,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都越来越好了,接下来还要搞旅游…”在他坚毅的眼神里,仿佛闪烁着团结村未来的蓝图,而在这里的每个人都知道,团结村的现在离不开那一条渠,那一条渠离不开眼前这位老支书。


小梨要把最高的赞誉和最美的发发【huahua】都献给您,人民的好支书!


小梨现面向华理学子长期征稿!

欢迎大家将稿件发送至2722833775@qq.com

具体征稿启事请戳:

【花梨约稿】和我们一起,发现华理的另一种可能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