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丁香般自然的人生 | 我的森林乡愁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丁香般自然的人生

辛茜


丁香的余味  王成喜作


初识丁香,是少女时代。

那时候,心里已经有了惆怅。

岁月在一寸寸往前移,身边的春花秋月随风而来,随风而去。丁香的花盛开时,馥郁的香味飘荡在街头、院落,走近时,不知为何,又添了些许说不清楚的忧伤,好在身边有和我一样多愁善感、耽于幻想的朋友小丽,有不断盛开的丁香花陪伴。

也许是在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长大的缘故,从小生活在植物繁茂,鲜花朵朵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感到寂寞。但,我们尤爱丁香,因为丁香曾给我们极大的安慰。

那一年,院子里同龄的小朋友都考上大学走了,留下了我和最好的朋友小丽。那一年,我们唯一的期望就是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我们开始每天早上,步行去离家很远的地方补习功课。

冬天,天还在暗的沉寂里,我们就背着书包走上了长长的路。晚上,星星挂在夜幕之上,地上吹起了风,我们俩才得以匆匆往家赶。

当时,那条路上没有一盏灯,两个少女的心是悲凉的,就连落在身后的影子也是软绵绵的。唯一能够安慰我们,让我们不至于畏惧、孤单的,就是路边一棵接一棵的丁香树。虽然没有花,没有叶,但是,它们褐色的枝干紧紧相连,它们挨在一起抵御风寒的模样,像极了手拉着手,走在这条路上的我们,两个心事重重的,无助的少女。

小时候,院子里流传着这样的故事,留着长胡子的老爷爷在有月光的晚上,埋下了几朵丁香花,一块透明的玻璃。几天后,这块玻璃变成了七彩的玻璃球,实现了老人最后的心愿。

这是一个美丽的寓言,我和小丽深信不疑,于是急急忙忙照此办理。先是郑重其事地选了有月亮的晚上,各自挖了深深的小洞,放了几粒丁香花瓣,上置一块彩色玻璃。然后,为了证明与这块玻璃和丁香花之间紧密的关系,留了一口自己的口水,盖上土,许下了自己的心愿。

次日清晨,旭日东升,满目清凉,地下的神灵将我们埋在土里的心愿带到了天界。我们坚信,过几天,太阳升起时,小洞里的丁香一定会变成非凡的玻璃球,许下的心愿就基本实现了。

但,可能是因为我的心愿过于重大,埋下丁香花的那一刻,便心神不宁、日夜不安。

终于,急不可耐的我打破了等待的苦闷,提前破土挖开了那个神秘的小洞。结果,玻璃上布满了珍珠般的水滴,丁香花安然无恙,根本就没有传说中的玻璃球。

我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小丽,一向沉静的小丽气得红了脸,长而浓密的睫毛沾满了泪珠。她对我非常失望,几天没跟我说话。我知道,那是因为我草率的行为,让魔幻般优美的幻梦提前破灭了。

春天来临。空气变得柔和、温暖,不再那么生硬。更重要的是,丁香的枝蔓上长出了一枚枚青翠的嫩叶。叶子是桃形的,圆润、温和。随着叶子越长越大,越来越浓,细细的根茎上又抽出了细密的喇叭样的花骨朵,点点滴滴,缀于绿叶。又过了几天,一场春雨湿润大地,泥土的清香中,淡紫的、白色的小喇叭张开嘴巴,渐次开放,吐出的清香,甜蜜、怡人,醉了天,醉了地,也安慰了我和小丽哀怨、脆弱的心。

走在它的身边,我还发现。丁香的气味是从每一朵小花瓣根部,流着蜜汁的细微之处散发出来的,又忍不住放进嘴里。舌尖一碰到新鲜的花瓣,就立即捕捉到了它特有的,香甜的滋味。

长大后才知,丁香是极适应青海生长的木樨科落叶灌木,品种繁多,有小叶丁香、毛叶丁香、花叶丁香、羽叶丁香、红丁香和暴马丁香等等,习性顽强、素雅清淡,有着百结、情客、龙梢子这般耐人寻味的别名,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还是一味古老的中药。

有一年,我有幸在福建泉州开元寺,紫云大殿后院的甘露戒坛前庭,见到了两株枝叶繁茂,浓荫蔽日的菩提树,不由心生喜欢。这两棵菩提树的叶子和花型,与生长在青海的丁香极为相近,不知是不是同一树种。据说这种树是宋朝年间,泉州海运最为昌盛的时代,由传扬的僧人自印度带到泉州的,后由于在中国西部的广泛传播,又被移植到青海。我以为,这菩提其实就是丁香,就是满山满坡,装点古城的丁香。只是,为了抵御风寒、适应青海气候,叶子和花变得小巧、精致、鲜艳、单纯,香气也更加浓郁,有着与大自然谐调的深意、高原人的情感。

由于身边的丁香如此温馨,带给了我们无限的美意。由于我们对于美的感受太深太重,以至于每天走在它的身边,拥有它,嗅着它的馨香,欣赏着它在阳光下从容优雅的芳容,心里便会不由得欢畅起来,甚至忘记了高考在即、前途渺茫的现实,觉得只要有丁香这样美的花存在,有晨光、日辉、晚霞组成这个世界,而我们又能在这样的世界里,纯粹而自由地活下去,也不失为美好的人生。

在丁香的余味中,小丽上了外国语学院,我读了中文,走上了各自命定的人生之路。虽生活在不同城市,彼此之间少了来往,但是,每当我们提起少女时代,回想那条绿意缠绵紫葱茏的漫漫长路,丁香的淡泊、丁香的纯美、丁香的执著,就会在眼前静静浮现。以至于影响我们,一辈子都在追求与丁香一样自然、生动、真实的人生。

(作者系青海省西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青海湖·自然人文》杂志主编,代表作有散文集《茜草为红》《一望成雪》,长篇报告文学《尕布龙的高地》)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