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国学早课12-11】水经注 卷二十六上(北魏)郦道元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水经注 卷二十六上

(北魏)郦道元

  沭水出琅邪东莞县西北山,大弁山与小泰山连麓而异名也。引控众流,积以成川。东南流,径邳乡南,南去县八十许里。城有三面而不周于南,故俗谓之半城。沭水又东南流:左合岘水。水北出大岘山,东南流,径邳乡东,东南流注于沭水也。

  东南过其县东,沭水左与箕山之水合。水东出诸县西箕山,刘澄之以为许由之所隐也,更为巨谬矣。其水西南流,注于沭水也。

  又东南过莒县东,《地理志》曰:莒子之国,盈姓也,少昊后。《列女传》曰:齐人杞梁殖袭莒,战死,二其妻将赴之,道逢齐庄公,公将吊之。杞梁妻曰:如殖死有罪,君何辱命焉?如殖无罪,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敢与郊吊。公旋车吊诸室,妻乃哭于城下,七日而城崩。故《琴操》云:殖死,妻援琴作歌曰: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哀感皇天,城为之堕。即是城也。其城三重,并悉祟峻,惟南开一门。内城方十二里,郭周四十许里。《尸子》曰:莒君好鬼巫而国亡。无知之难,小白奔焉。乐毅攻齐,守险全国。秦始皇县之。汉兴,以为城阳国,封朱虚侯章治莒。王莽之莒陵也。光武合城阳因为琅邪国,以封皇子京,雅好宫室,穷极伎巧,壁带饰以金银。明帝时,京不安莒,移治开阳矣。沭水又南,袁公水东出清山,遵坤维而注沭。沭水又南,浔水注之。水出于巨公之山,西南流,旧堨以溉田,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浔水又西南流入沭,沭水又南与葛陂水会。水发三柱山,西南流,径辟土城南,世谓之辟阳城。《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汉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阳共王子节侯刘壮为侯国也。其水于邑,积以为陂,谓之辟阳湖。西南流,注于沭水也。

  又南过阳都县东,入于沂。

  沭水自阳都县又南,会武阳沟水。水东出仓山,山上有故城,世谓之监宫城,非也。即古有利城矣。汉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阳共王子刘钉为侯国也。其城因山为基,水导山下西北流,谓之武阳沟。又西至即丘县,注于沭。沭水又南径东海郡即丘县,故《春秋》之祝丘也。桓公五年,《经》书:齐侯、郑伯如纪,城祝丘。《左传》曰:齐郑朝纪,欲袭之。汉立为县,王莽更之曰就信也。《郡国志》曰:自东海分属琅邪。阚駰曰:即祝鲁之音,盖字承读变矣。沭水又南径东海厚丘县,王莽更之曰祝其亭也。分为二渎,一渎西南出,今无水,世谓之枯沭。一渎南径建陵县故城东,汉景帝六年,封卫绾为侯国,王莽更之曰付亭也。沭水又南径建陵山西。魏正光中,齐王之镇徐州也,立大堨,遏水西流,两渎之会,置城防之,曰曲沭戌。自堨流三十里,西注沭水旧渎,谓之新渠。旧渎自厚丘西南出,左会新渠,南入淮阳宿预县,注泗水。《地理志》所谓至下邳注泗者也。《经》言于阳都入沂,非矣。沭水左渎自大堰水断,故渎东南出,桑堰水注之。水出襄贲县,泉流东注沭渎,又南,左合横沟水,水发渎右,东入沭之故渎。又南暨于遏,其水西南流,径司吾山东。又径司吾县故城西。《春秋左传》,楚执钟吾子以为司吾县,王莽更之曰息吾也。又西南至宿预注泗水也。沭水故渎,自下堰,东南径司吾城东,又东南历柤口城中。柤水出于楚之祖地。《春秋》襄公十年,《经》书公与晋及诸侯会吴于柤。京相璠曰:宋地。今彭城逼阳县西北有租水沟,去逼阳八十里。东南流,径傅阳县故城东北。《地理志》曰:故逼阳国也。《春秋左传》襄公十年夏,四月戊午,会于柤。晋荀偃、士匄请伐逼阳而封宋向戌焉。荀营曰: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固请,丙寅,围之,弗克。孟氏之臣秦堇父,辇重如役。逼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县门发,鄹人纥抉之以出门者。狄虒弥建大车之轮,而蒙之以甲,以为橹,左执之,右拔戟,以成一队。盂献子曰:《诗》所谓有力如虎者也。主人县布,堇父登之,及堞而绝之,坠,则又县之。苏而复上者三。主人辞焉,乃退,带其断以徇于军三日。诸侯之师久于逼阳,请归。智伯怒曰:七日不克,尔乎取之,以谢罪也。荀偃、士匄攻之,亲受矢石,遂灭之,以逼阳子归,献于武官,谓之夷俘。逼阳,妘姓也。汉以为县,汉武帝元朔三年,封齐孝王子刘就为侯国,王莽更之曰辅阳也。《郡国志》曰:逼阳有柤水。柤水又东南,乱于沂而注于沭,谓之柤口,城得其名矣。东南至朐县,入游注海也。

  巨洋水出朱虚县泰山北,过其县西,泰山,即东小泰山也。巨洋水,即《国语》所谓具水矣。袁宏谓之巨昧,王韶之以为巨蔑,亦或曰朐瀰,皆一水也,而广其目焉。其水北流,径朱虚县故城西。汉惠帝二年,封齐悼惠王子刘章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丹山在西南,丹水所出,东入海。丹水由朱虚丘阜矣,故言朱虚。城西有长坂远峻,名为破车。岘城东北二十里有丹山,世谓之凡山,县在西南,非山也。丹、凡字相类,音从字变也。丹水有二源,各导一山,世谓之东丹、西丹水也。西丹水自凡山北流,径剧县故城东,东丹水注之。水出方山,山有二水,一水即东丹水也。北径县,合西丹水而乱流,又东北出径渏薄涧北。渏水亦出方山,流入平寿县,积而为清,水盛则北注,东南流,屈而东北流,径平寿县故城西,而北入丹水,谓之鱼合口。丹水又东北径望海台东,东北注海,盖亦县所氏者也。

  又北过临胸县东,巨洋水自朱虚北入临朐县,熏冶泉水注之,水出西溪,飞泉侧濑,于穷坎之下,泉溪之上。源麓之侧,有一祠,目之为冶泉祠。按《广雅》,金神谓之清明,斯地盖古冶官所在,故水取称焉。水色澄明,而清泠特异,渊无潜石,浅镂沙文,中有古坛,参差相对,后人微加功饰,以为嬉游之处。南北邃岸凌空,疏木交合。先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余总角之年,侍节东州。至若炎夏火流,闲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桂笋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亦畅,是焉栖寄,实可凭衿。小东有一湖,佳饶鲜笋,匪直芳齐芍药,实亦洁并飞鳞。其水东北流入巨洋,谓之熏冶泉。又径临朐县故城东。城,古伯氏骈邑也。汉武帝元朔元年,封菑川懿王子刘奴为侯国。应劭曰:临朐,山名也。故县氏之。朐亦水名,其城侧临朐川,是以王莽用表厥称焉。城上下沿水,悉是刘武皇北伐广固,营垒所在矣。巨洋又东北径委粟山东,孤阜秀立,形若委粟。又东北,洋水注之。水西出石膏山西北石涧口,东南径逢山祠西。洋水又东南,历逢山下,即石膏山也。山麓三成,壁立直上,山上有石鼓,鸣则年凶。郭缘生《续述征记》曰:逢山在广固南三十里,有祠并石鼓,齐地将乱,石人辄打石鼓,声闻数十里。洋水历其阴而东北流,世谓之石沟水。东北流,出于委粟山北,而东注于巨洋,谓之石沟口。然是水下流,亦有时通塞,及其春夏水泛,川澜无辍,亦或谓之为龙泉水。《地理志》:石膏山,洋水所出是也。今于此县,惟是渎当之,似符群证矣。巨洋水又东北,得邳泉口,泉源西出平地,东流注于巨洋水。巨洋水又北会建德水,水西发逢山阜,而东流入巨洋水也。

  又北过剧县西,巨洋水又东北合康浪水,水发县西南山,无事树木,而圆峭孤峙,巑岏分立。左思《齐都赋》曰岭镇其左是也。康浪水北流,注于巨洋。巨洋又东北径剧县故城西,古纪国也。《春秋》庄公四年,纪侯不能下齐,以与弟季大去其国,违齐难也。后改曰剧,故《鲁连子》曰:朐剧之人,辩者也。汉文帝十八年,别为菑川国,后并北海。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错为侯国,王莽更之曰俞县也。城之北侧有故台,台西有方池。晏谟曰:西去齐城九十七里,耿弇破张步于临淄,追至巨洋水上,僵尸相属。即是水也。巨洋又东北径晋龙骧将军、幽州刺史辟闾浑墓东,而东北流。墓侧有一坟,甚高大,时人咸谓之为马陵,而不知谁之丘垄也。巨洋水又东北径益县故城东,王莽更之曰涤荡也。晏谟曰:南去齐城五十里,司马宣王代公孙渊,北徙丰人住于此城,遂改名为南丰城也。又东北积而为潭,枝津出焉、谓之百尺沟,西北流,径北益都城。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胡为侯国。又西北流而注于巨淀矣。又东北过寿光县西,巨洋水自巨淀湖东北流,径县故城西,王莽之翼平亭也。汉光武建武二年,封更始子鲤为侯国。城之西南,水东有孔子石室,故庙堂也。中有孔子像,弟子问经,既无碑志,未详所立。巨洋又东北流,尧水注之。水出剧县南角崩山,即故义山也,俗人以其山角若崩,因名为角扇山,亦名为角林山,皆世俗音讹也。水,即蕤水矣。《地理志》曰:剧县有义山,蕤水所出也。北径山东,俗亦名之为青山矣。尧水又东北径东西寿光二城间。应劭曰:寿光县有灌亭。杜预曰:在县东南,斟灌国也。又言斟亭在平寿县东南,平寿故城在白狼水西,今北海郡治。水上承营陵县之下流,东北径城东,西入别画湖,亦曰朕怀湖。湖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东北入海。斟亭在溉水东,水出桑犊亭东覆甑山。亭,故高密郡治,世谓之故郡城。山谓之塔山,水曰鹿孟水,亦曰戾孟水,皆非也。《地理志》:桑犊,北海之属县矣。有覆甑山,溉水所出,北径斟亭西北,合白狼水。按《地理志》:北海有斟县。京相璠曰:故斟寻国,禹后。西北去灌亭九十里。溉水又北径寒亭西,而入别画湖。《郡国志》曰:平寿有斟城,有寒亭。薛瓒《汉书集注》云:按《汲郡古文》,相居斟灌,东郡灌是也。明帝以封周后,改曰卫。斟寻在河南,非平寿也。又云: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尚书序》曰:太康失国,兄弟五人,徯于河汭,此即太康之居,为近洛也。余考瓒所据,今河南有寻地,卫国有观土,《国语》曰:启有五观,谓之奸子。五观,盖其名也,所处之邑,其名曰观。皇甫谧曰:卫地。又云:夏相徒帝丘,依同姓之诸侯于斟寻氏。即《汲冢书》云相居斟灌也。既依斟寻,明斟寻非一居矣。穷后既仗善射篡相,寒促亦因逢蒙弑羿,即其居以生浇,因其室而有豷。故《春秋》襄公四年,魏绛曰: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豷干戈。是以伍员言于吴子曰:过浇杀斟灌以伐斟寻是也。有夏之遗臣曰靡,事羿,羿之死也,逃于鬲氏。今鬲县也。收斟灌、斟寻二国之余烬,杀寒浞而立少康,灭之,有穷遂亡也。是盖寓其居而生其称,宅其业而表其邑,纵遗文沿褫,亭郭有传,未可以彼有灌目,谓专此为非,舍此寻名,而专彼为是。以土推传,应氏之据亦可按矣。尧水又东北注巨洋。伏琛、晏谟并言,尧尝顿驾于此,放受名焉,非也。《地理志》曰:蕤水自剧东北,至寿光入海。沿其径趣,即是水也。又东北入于海。

  巨洋水东北径望海台西,东北流。伏琛、晏谟并以为平望亭在平寿县故城西北八十里,古县;又或言秦始皇升以望海,因曰望海台,未详也。按《史记》,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赏为侯国。又东北注于海也。

  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淄水出县西南山下,世谓之原泉。《地理志》曰:原山,淄水所出。故《经》有原山之论矣。《淮南子》曰:永出自饴山,盖山别名也。东北流,径莱芜谷,屈而西北流,径其县故城南。《从征记》曰:城在莱芜谷,当路阻绝,两山间道,由南北门。汉末,有范史云为莱羌令,言莱芜在齐,非鲁所得。引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禹贡》所谓莱夷也。夹谷之会,齐侯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宣尼称夷不乱华是也。余按泰无、莱柞,并山名也,郡县取目焉。汉高祖置。《左传》曰:与之无山及莱柞是也。应劭《十三州记》曰:太山莱芜县,鲁之莱柞邑。淄水又西北,转径城西,又东北流,与一水合。水出县东南,俗谓之家桑谷水。《从征记》名曰圣水。《列仙传》曰:鹿皮公者,淄川人也,少为府小史,才巧,举手成器。山岑上有神泉,人不能到,小史白府君,请木工斤斧三十人,作转轮,造县阁,意思横生,数十日,梯道成,上其巅,作祠屋留止其旁。其二问以自固,食芝草,饮神泉,七十余年。淄水来山下,呼宗族得六十余人,命上山半,水出尽漂一郡,没者万计。小史辞迫家室,令下山著鹿皮衣,升阁而去。后百余年下,卖药齐市也。其水西北流,注淄水,淄水又北出山,谓之莱芜口,东北流者也。

  东北过临淄县东,淄水自山东北流,径牛山西,又东径临淄县故城南,东得天齐水口,水出南郊山下,谓之天齐渊。五泉并出,南北三百步,广十步。山即牛山也。左思《齐都赋》曰:牛岭镇其南者也。水在齐八祠中,齐之为名起于此矣。《地理风俗记》曰:齐所以为齐者,即天齐渊名也。其水北流,注于淄水,淄水又东径四豪冢北。水南山下,有四冢,方基圆坟,咸高七尺,东西直列。是田氏四王冢也。淄水又东北径荡阴里西。水东有冢,一基三坟,东西八十步,是列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之坟也。晏子恶其勇而无礼,投桃以毙之。死,葬阳里,即此也。淄水又北径其城东。城临淄水,故曰临淄,王莽之齐陵县也。《尔雅》曰:水出其前,左为营丘,武王以其地封大公望,赐之以四履,都营丘为齐。或以为都营陵。《史记》周成王封师尚父于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莱侯与之争营丘。逆旅之人曰:吾同时难得而易失,客寝安,殆非就封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至营丘。陵亦丘也。献公自营丘徙临淄。余按营陵城南无水,惟城北有一水,世谓之白狼水,西出丹山,俗谓凡山也,东北流,由《尔雅》出前左之文,不得以为营丘矣。营丘者,山名也。《诗》所谓子之营兮,遭我乎峱之间兮。作者多以丘陵号同,缘陵又去莱差近,咸言太公所封。考之《春秋经》书,诸侯城缘陵。《左传》曰迁杞也。《毛诗》郑注,并无营字,瓒以为非近之。今临淄城中有丘,在小城内,周回三百步,高九丈,北降丈五,淄水出其前,故有营丘之名,与《尔雅》相符。城对天齐渊,故城有齐城之称。是以晏子言始爽鸠氏居之,逢伯陵居之,太公居之。又曰:先君太公筑营之丘,季札观风,闻齐音曰: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田巴入齐,过淄自镜。郭景纯言齐之营丘,淄水径其南及东也,非营陵明矣。献公之徙,其犹晋氏深翼名绛,非谓自营陵而之也。其外郭,即献公所徙临淄城也,世谓之虏城。言齐湣王伐燕,燕王哙死,虏其民实诸郭,因以名之。秦始皇三十四年,灭齐为郡,治临淄。汉高帝六年,封子肥于齐为王国,王莽更名济南也,《战国策》曰:田单为齐相,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出,不能行,坐沙中,单乃解裘于斯水之上也。





译文 


註釋:

  沐水发源于琅邪郡东莞县西北的山中,

  大弃山与小泰山山麓相连而山名不同,山间许多小涧汇集起来,成为一条川流,往东南流经邢乡南面。环乡南距县城约八十来里。县城三面筑了城墙,但南面没有围进来,所以俗称半城。沐水又往东南流,在左边与晚水汇合。崛水发源于北方的大晚山,往东南流经那乡东面,往东南注入沐水。

  往东南流过县东,

  沐水在左边与箕山之水汇合。此水发源于东方诸县以西的箕山。刘澄之认为许由曾隐居在这里,这更是大错特错了。水往西南流,注入沐水。

  又往东南流过宫县东边,

  《 地理志》 说:营县从前是营子之国,姓盈,是少昊的后代。《 列女传》 说:齐国人祀梁殖在袭击营城时战死,他的妻子前去迎丧,路上碰到齐庄公,庄公正要去为祀梁殖吊丧。祀梁妻说:如果殖死得有罪,怎敢劳驾您来吊唁呢?如果他死得无罪,他还有祖先留给他的旧宅在,我不敢在郊外为他吊丧。齐庄公立即回车,在他家里举行了丧礼。祀梁妻在苔城下哀哭,哭了七日,把城都哭崩了。所以《 琴操》 说:祀梁殖死后,他的妻子持琴歌唱道:人间的欢乐呀,哪有胜过相逢新知己;人间的悲痛呀,哪有甚于死别生离!她深沉的悲哀感动了上天,城也因此而崩塌了。说的就是此城。城有三重,城墙都很高峻,只有南面开了一道城门,内城方圆十二里,外城周围四十里。《 尸子》 说:苔君喜欢神鬼巫术之事因而亡国。无知作乱,小白投奔营城。乐毅进攻齐国时,齐军据险守住营城而保住了国家。秦始皇时把营设立为县,汉朝兴起后,把这里立为城阳国,封给朱虚侯章,治所设在营城。王莽时叫苔陵。光武帝把城阳国合并为琅邪国,封给皇子刘京,刘京很喜欢修建宫室,把百工的技艺和巧思发挥到极致,连墙壁的横木上都装饰着金银。明帝时,刘京在苔城感到不能安心,就迁到开阳。沐水又往南流,有袁公水发源于东方的清山,往西南流,注入沐水。沐水又往南流,得水注入。得水发源于巨公之山,往西南流。过去在水上筑堰,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内的田地,都由此堰灌溉。得水又往西南流,注入沐水。沐水又往南流,与葛破水汇合,葛破水发源于三柱山,往西南流经辟土城南面,世人称为辟阳城。《 史记•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 说: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 ) ,把这里封给城阳共王的儿子节侯刘壮,立为侯国。此水在城旁积聚成破湖,称为辟阳湖,水向西南流,注入沐水。又往南流过阳都县东,注人沂水。

  沐水从阳都县又往南流,与武阳沟水汇合。武阳沟水发源于东方的仓山,山上有一座旧城,世人称为监官城,其实不是,那是从前的有利城。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 ) ,把这里封给城阳共王的儿子刘钉,立为侯国。城姆山为城基,水就发源于山下,往西北流,称为武阳沟,又往西流到即丘县,注入沐水。沐水又往南流经东海郡即丘县,这里原是《 春秋》 的祝丘。桓公五年(前707 ) , 《 经》 载,齐侯、郑伯到纪,修筑了祝丘城。《 左传》 说:齐、郑去会见纪国国君,想袭击纪国。汉时把这地方设立为县,王莽改名就信。《 郡国志》 说:祝丘从东海郡分出,改属琅邪郡。阐胭说:即、祝二字鲁地方言读音相同,所以字也跟着变了。沐水又往南流经东海郡厚丘县,王莽改名为祝其亭,沐水在这里分为两条。一条向西南流出,今天已经无水了,民间称为枯沐;另一条往南流经建陵县旧城东面,汉景帝六年(前151 ) ,把这里封给卫给,立为侯国,王莽把它改名为付亭。沐水又往南流经建陵山西面。魏正光年间,齐王镇守徐州的时候,修筑了一条大堰,拦阻沐水使它西流,在这两条水的汇流处筑城防守,称为曲沐戍。沐水从堰坝流了三十里,向西流入沐水旧河道,称为新渠。旧河道从厚丘向西南流出,左面与新渠汇合,向南流入淮阳宿预县,注入泗水。这就是《 地理志》 所说的,流到下那注入泗水。《 水经》 说在阳都注入沂水,这是弄错了。沐水左面那条河道,从大堰起水就断流了,旧河道伸向东南,桑堰水注入。桑堰水发源于襄责县,泉流向东注入沐水。又往南流,左面与横沟水汇合。横沟水发源于沐水右面,往东流,注入沐水旧河道,又往南流到大堰,转向西南,流经司吾山东面,又流经司吾县旧城西面。《 春秋左传》 说:楚国拘捕了钟吾子,把他的封国立为司吾县,王莽又改名息吾。水又往西南流,到宿预注入泗水。沐水的另一条旧水道,从下堰往东南流经司吾城东面,又往东南流经祖口城中。祖水发源于楚国的祖地。《 春秋》 :襄公十年(前563 )份经》 载,襄公和晋及诸侯在祖与吴会晤。京相播说:祖是宋地。现在彭城福阳县西北有一条祖水沟,离福阳八十里,往东南流经福阳县旧城东北。《 地理志》 说:这里过去是福阳国。《 春秋左传》 :襄公十年(前563 )夏,四月戊午日,诸侯在祖会合。晋国的荀堰、士句要求攻打福阳,把这座城封给宋国的向戍。荀窑说:这座城虽小但很坚固,打胜了不足以显示威武,打败了被人耻笑。荀堰、士旬一再请求攻城,于是就在丙寅日包围了福阳,但却打不进去。孟氏的家臣秦荃父拉着猫重车随从作战。福阳人打开城门,诸侯的兵士就乘机攻门。城上骤然放下悬门,郭人绝使劲托起悬门,把被闸在里面的人放出来。狄旎弥造大车的,蒙上铁甲,当作大盾牌,左手执盾,右手持戟,组成一队。孟献子说:他们就像《 诗经》 里所谓有力如虎的人。守城的主将从城上把布放下,荃父拉着布登城,快攀到城头的矮墙时,守将割断了布,荃父掉了下去。上面又放下布,荃父苏醒过来,重又攀登,这样连登了三次。守将向荃父道歉,他才回去,带着断布在军中夸耀,接连三日。诸侯的军队围困福阳时间已久,都要求回去,智伯发怒道:七天攻不下福阳,就要你们的脑袋!荀堰、士句又发起进攻,亲自冒着箭雨擂石指挥攻城,终于灭了福阳国。他们俘虏了幅阳子带回,把他献到武宫,称为夷俘。不爵阳人都是姓坛的。汉朝时立为县,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 ) ,把这里封给齐孝王的儿子刘就,立为侯国,王莽时改名为辅阳。《 郡国志》 说:福阳有柤水。柤水又往东南流,与沂水混流后又注入沐水,汇流处称为柤口。城也因而得名。沐水往东南流,到朐县汇合游水,注入大海。

  巨洋水发源于朱虚县泰山,往北流过县西,

  泰山就是东小泰山。巨洋水就是《 国语》 所说的具水。袁宏把它称为巨昧,王韶之把它叫做巨蔑,也有人叫朐瀰,说的都是同一条水,只不过名称不一罢了。水往北流经朱虚县旧城西面。汉惠帝二年(前193 ) ,把这里封给齐悼惠王儿子刘章,立为侯国。《 地理风俗记》 说:丹山在西南面,丹水发源在那里,东流入海。丹水流经朱虚县丘陵地带。所以有人说到朱虚城西有一条漫长高峻的山坡,名叫破车观。城东北二十里有丹山,世人称为凡山,县城在丹山西南,而不是山在城的西南。丹、凡字形相近,于是读音也随字而变了。丹水有两个源头,各发源于一山,世人称为东丹水和西丹水。西丹水从凡山北流,经过剧县旧城东面,东丹水注入。东丹水发源于方山,山上有两条水,东丹水就是其中的一条。东丹水往北流,经剧县与西丹水汇合,成为乱流,又往东北流去,经过倚薄涧北面。清水也发源于方山,流入平寿县,积聚成水湾。水大时就北注,转向东南流,又折向东北,流经平寿县旧城西面,然后北流注入丹水,汇流处称为鱼合口。丹水又往东北流经望海台东面,往东北注入大海,县就是依照台命名的。

  又往北流过临朐县东面,巨洋水从朱虚向北流入临朐县,熏冶泉水在此注入。此水源出西溪,飞奔的泉永在深坑下面流泻,在溪岸上,源头的山麓近旁,有一座祠庙,名为冶泉祠。据《 广雅》 ,金属之神叫做清明,此处是古时冶官的驻地,水就因此取名。熏冶泉水色澄清透明,而且特别清凉,深渊底下岩石历历可数,浅处的沙上水流荡出的波痕就像雕成一样。中间有古坛,与祠参差相对,后人稍加修饰,把它作为嬉游的处所。南北两侧高岸凌空而起,古树枝柯交错。太和年间(477 - 499 )先父镇守海岱,当时我还年幼,跟着父亲到东方来。每当骄阳如火的炎夏,困倦无聊时,就携了琴儿,邀了好友,整天地尽情嬉游。我们荡着一叶扁舟,逐浪飘流,在岸边林木的轻荫底下,穿过低垂拂水的柔枝,我们弹琴唱歌,互相应和,彼此都十分愉快。寄身在这清幽可爱的林泉间,我们真是乐而忘返了。稍东有一口湖,湖边出产鲜美的竹笋,不但气味芳香可与芍药相比,而且也像鱼儿一般洁白清净。溪水往东北流入巨洋,称为熏冶泉。巨洋水又流经临朐县旧城东面,此城是古时伯氏的骈邑,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 ) ,把这里封给苗川兹王的儿子刘奴,立为侯国。应劭说:临朐原是山名,县也以山命名。胸,又是水名。此城侧面紧临朐川,所以王莽就用作为县名。城外沿江上下,都是刘武皇北伐广固时营垒所在的地方。巨洋水又往东北流经委粟山东边,这是一座秀美的山丘,孤零零地耸立着,形状像一堆倒在地上的积粟。巨洋水又往东北流,洋水注入。洋水发源于西方石膏山西北的石涧口,往东南流经逢山祠西面。洋水又往东南流经逢山下,逢山就是石膏山。山麓有三重,峭壁陡峻直上,山上有石鼓,鼓响就预兆着那年有灾祸。郭缘生《 续述征记》 说:逢山座落在广固南三十里。山上有祠庙和石鼓,齐地将乱时,石人就敲起石鼓,数十里内都能听到。洋水流经山北,转向东北流,世人称为石沟水,往东北流出委粟山北面,然后东流注入巨洋水,汇流处称为石沟口。然而这条水下流,有时畅通有时阻塞。到了每年春夏水涨时,浪涛滚滚奔流不息,也有人称为龙泉水。《 地理志》 说:石膏山是洋水的发源地。今天在临朐县只有这条水可以对得上,似乎与各书的记载相符。巨洋水又往东北流到郑泉口。那泉的源头出自西方的平地,东流注入巨洋水。巨洋水又北流,与建德水汇合。建德水发源于西方逢山的丘冈下,东流注入巨洋水。

  又往北流过剧县西面,

  巨洋水又往东北流,与康浪水汇合。康浪水发源于剧县西南面的蟆山,山上不长树木,浑圆而峻峭的山峰互相分开,相对屹立着。左思《 齐都赋》 说:蟆岭雄踞于齐都左边。康浪水往北流,注入巨洋水。巨洋水又往东北流经剧县旧城西面,这里是古时的纪国。《 春秋》 :庄公四年(前690 ) ,纪侯不愿降服于齐国,把纪国交给弟弟季,为躲避齐国入侵的灾难,就离开纪国出走。后来纪就改名为剧。所以《 鲁连子》 说:胸、剧的人都能言善辩。汉文帝十八年(前162 ) ,把这地方分出来,立为蓄川国,后来又并入北海。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 )把这里封给蓄川彭王的儿子刘错,立为侯国,王莽则改名为俞县。城的北边有旧台,台的西面有方池。晏漠说:这里离齐城九十七里。耿弃在临淄打败了张步,一直追击到巨洋,水上的浮尸连成一片,说的这是这条水。巨洋水又往东北流,经过晋龙骤将军、幽州刺史辟间浑墓东,然后又往东北流。墓旁又有一座坟,非常高大,当时人们都称为马陵,但不知道是谁的坟墓。巨洋水又往东北流经益县旧城东面,王莽改名为涤荡。晏漠说:这里南面离齐城五十里。司马宣王攻打公孙渊,从北面迁来丰人居住在这座城中,于是就改名为南丰城。巨洋水又往东北流,积水成潭,支流从这里分出,称为百尺沟,往西北流经北益都城,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 ) ,把这里封给蓄川兹王的儿子刘胡,立为侯国。又往西北流,注入巨淀。

  又住东北流过寿光县西面,

  巨洋水从巨淀湖往东北流经寿光县旧城西面,王莽时称翼平亭。汉光武帝建武几年(26 ) ,把这里封给更始帝的儿子刘鲤,立为侯国。县城西南面、巨洋水东面,有孔子石室,是旧时的庙堂。庙中有孔子像,还有弟子间经的画像,但找不到碑文,不知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巨洋水又往东北流,尧水注入.。尧水发源于剧县南面的角崩山,就是过去的义山,因为山角看去像崩塌了似的,因此当地乡人称为角崩山,也称角林山,这都是民间音讹的缘故。尧水就是夔水。《 地理志》 说:剧县有义山,羹水就发源在那里。.水往北流经蟆山东,民间又称哄山为青山。尧水又往东北流经东寿光城和西寿光城之间。应劭说:寿光县有灌亭。杜预说:灌亭在寿光县东南,是从前的斟灌国。又说:斟亭在平寿县东南。平寿旧城在白狼水西,今天是北海郡的治所。白狼水上源在营陵县,往东北流经平寿城东边,西流注入别画湖,也称联怀湖,湖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水往东北流入大海。斟亭在溉水东,溉水发源于桑犊亭东面的覆氯山,斟亭是过去高密郡的治所,人们称为故郡城,把覆靓山称为塔山,把水称为鹿孟水,也称决孟水,这都不对。《 地理志》 载,桑犊是北海郡的属县,有覆颤山,溉水发源于此,往北流经斟亭西北与白狼水汇合。据《 地理志》 ,北海有斟县。京相播说:斟县是从前的斟寻国,大禹的后代居住在这里,西北距灌亭九十里。溉水又往北流经寒亭西边,而后注入别画湖。《 郡国志》 说:平寿共有斟城和寒亭。薛攒《 汉书集注》 说:据《 汲郡古文》 ,相居住在斟灌,就是东郡的灌。明帝把这里封给周的后裔,改称为卫。斟浮在河南,不在平寿。又说:太康居住在斟寻,要也住在这里,后来柴又住在这里。《 尚书• 序》 说:太康失位,兄弟五人在河纳等待着。这里就是太康居住的地方,与洛水相距不远。我考证过薛攒所依据的典籍,现在河南还有叫寻的的地方,卫国还有观的旧地。《 国语》 说:启有个儿子叫五观,被称为逆子,五观是他的名字,他所居的城邑你观。皇甫谧说:观是卫国地方。又说:夏相迁到帝丘,依附同姓诸侯斟寻氏。就是《 汲家书》 所说的:相居住在斟灌。相既然依附斟寻,那么斟灌、斟寻显然不是同一地方了。有穷氏依仗善射的本领篡夺相的帝位,寒捉也利用逢蒙杀了奔。寒捉就占了界的住所和妻妾而生了浇和嵋。代春秋》 :襄公四年(前569 ) ,魏绛说:寒泥令浇率军灭了斟灌和斟寻氏,把浇封于过,把摧封于戈。所以伍员对吴子说:过浇杀斟灌又攻斟寻。夏朝有一位旧臣叫靡,在界手下做事,界死后投奔• 两氏,就是今天的庵县。他召集了斟灌、斟寻两国的残余力量,杀了寒淀,拥立少康,灭了浇和碳的封国,有穷就此灭亡了。寒捉寓居于有穷氏的住宅,也就承袭了有穷的称号;占有他的产.业,就以他的城邑为名,纵使留下来的文字记录,长期以来逐渐散佚,但亭和城郭还有留传至今的;不可因为那地方带有灌的地名,就以为这地方不是;撇开这地方去寻查地名,就以为只有那地方才是。按实地来推断文字记载,应韵的说法也就可以验证了。尧水又向东北注入巨洋。伏深、晏漠都说尧钟经在此处逗留过,水就因此得名,其实不是这样的。《 地理志》 说:籍水从剧往东北流到寿光注入大海。按葵水的流程和流向斤,就是尧水了。又往东北注人大海。

  巨洋水往东北流经望海台西,往东化流。伏深、晏漠都认为平望亭在平寿县旧城西北八十里,是个古县城。又有人说秦始皇登台望海,因此称为望海台,事实如何不大清楚。据《 史记》 载: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 ) ,把这里封给苗川露王的儿子刘赏,立为侯国。巨洋水又往东北流,注入大海。

  淄水发源于泰山郡莱芜县的原山,

  淄水发源于莱芜县西南山下,人们称为原泉。《 地理志》 说:原山是淄水的发源地。因此《 水经》 有水出原山的说法。《 淮南子》 说:淄水发源于怡山,那是原山的别名。淄水往东北流经莱芜谷,拐弯转向西北,流经莱芜县旧城南。《 从征记》 说:县城座落在莱芜谷,挡住过往大道,两山之间的小路,经由南北门出入。汉朝末年范史云任莱芜县令,说莱芜属齐国,鲁国是不能引为己有的。从前有个说法:齐灵公灭掉了莱,莱的百姓流散到这个山谷,城镇村落都荒芜了,所以称为莱芜。《 禹贡》 所说的莱夷就指这里。齐、鲁在夹谷相会,齐侯叫莱人以兵力来威逼鲁侯。孔子说:夷人是不到华夏中原来作乱的。我查考过,泰、无、莱、柞,都是山名,郡县都按这些山来取名,是汉高祖时所置。《 左传》 说:把无山及莱、柞给他,就是指这些山。应劭《 十三州志》 说:太山莱芜县就是鲁国的莱柞邑。淄水又往西北流,转弯流经城西,又往东北流,与一条水汇合,这条水发源于莱芜县东南面,俗称家桑谷水。《 从征记》 称为圣水。《 列仙记》 说:鹿皮公是淄川人,年轻时在府里当小史,他才能出众,技艺高超,一动手就能制成用具。附近山崖上有神泉,人们都爬不上去。小史去报告府君,要求派给他三十个木工。他们制作了转车、悬阁,别出心裁,几十天后做好了梯道。他们登上崖顶建造祠屋,小史就在祠旁住下,自己安居在里面,每天吃山上的灵芝草,喝崖边的神泉水,住了七十多年。淄水流到山下,小史召集宗族六十多人,叫他们上山,到了半山,水忽然急涌而出,淹没了全郡,被溺死的人数以万计。小史遣散家室。叫他们下山,自己穿上鹿皮衣,登上悬阁而去。百余年后,他下山在齐市卖药。家桑谷水往西北流,注入淄水。淄水又北流出山,山口称为莱芜口,出山后水向东北流去。

  往东北流过临淄县东面,淄水从山里往东北流经牛山西面,又往东流经临淄县旧城南面,往东流到夭齐水口。此口的水发源于南郊山下,称为天齐渊。这里有五条源泉一起涌出,南北三百步,宽十步。这山就是牛山。左思《 齐都赋》 说:牛岭雄踞于南边。水流经齐地八处神祠之间,齐这个国名,就起源于此。《 地理风俗记》 说:齐国之所以名齐,就是取名于天齐渊。水往北流注入淄水。淄水又往东流经四豪墓北。水南山下有四座坟墓,墓基方形,坟垄却呈圆形,都有七尺来高,四座墓东西方向一字排列,这是田氏四王的坟墓。淄水又往东北流经荡阴里西,东岸有墓,一片墓基上筑了三座坟,东西约八十步,这就是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位壮士的坟墓。晏矛讨厌他们蛮勇而无礼,送给他们两个桃子,让他们自相残杀,三人死后葬在阳里,就是这个地方。淄水又往北流经临淄县城东,城因面临淄水,所以名叫临淄,王莽时改名为齐陵县。《 尔雅》 说:水从县城左前方流出,就是营丘,武王把这地方封给太公望,赐予四至疆界,建都营丘,称为齐,有的说建都营陵。《 史记》 载,周成王把营丘封给师尚父,师尚父东行前往自己的封国,因路上歇宿,所以到达迟了,莱侯就和他争营丘。客店里的人说:我听说机会难得却容易失掉,这位客人睡得很安宁,大概不是去接受封地的吧。太公听到了,就连夜起来赶路,到了营丘。陵也就是丘。献公从营丘迁移到临淄。按营陵城南没有河流,只在城北有一条水,世人称为白狼水,发源于西边的丹山,俗称凡山,往东北流。从《 尔雅》 中水从县城左前方流出那句话看,就不能认为这就是营丘了。营丘,其实是山名。《 诗经》 所说的:你到营丘来,和我在播山之间相遇。作者大多以为丘、陵同名,缘陵又与莱相距较近。这些地方据说都是太公的封地。根据《 春秋经》 记载,诸侯修筑缘陵城。《 左传》 说:后来迁到了祀。《 毛诗》 郑玄注也都没有营字,薛攒认为不是,这说法较为正确。今天临淄城中有一座小丘,坐落在小城内,周围三百步,高九丈,北边降低一丈万尺,淄水在丘前流出,因此有营丘这名称,与《 尔雅》 所记相符。此城面对天齐渊,所以有齐城之称,因此晏子说,最初爽鸡氏住在这里,逢伯陵,太公也住在这里。又说:先君太公,修筑了营丘。季札来齐观察民情风俗,听到齐国的音乐,不禁赞美道:多么沉雄壮美啊,真像是一阵大风!能作为东海诸国的表率的,大概就是太公了吧!田巴到了齐国,经过淄水时,从水中照见自己的面影。郭景纯说:齐国的营丘,淄水流经它的南面和东面。由此可见营丘分明不是营陵了。献公的迁都,也正如晋迁到翼后又改名绛一样,并不是说从营陵迁到这里来,现在的临淄外城,就是献公当年所迁的临淄城,世人称为虏城,据说齐滑王攻燕,燕王啥死,滑王俘掳了燕的百姓,让他们居住在外城,因此名为虏城。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 ) ,灭了齐国,设立为郡,郡治在临淄。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齐封给王子肥,立为王国。王莽改名为济南。《 战国策》 说:田单当齐国宰相,经过淄水时,有个老人淌过淄水,出水后冻得不能行走了,坐在沙中,田单就在水边脱下自己的皮衣给他穿。



国学汇国学早课共修计划简介:

【早读】国学汇邀你一起晨起读经!

  国学早课共修计划为国学汇旗下儒行书院推出的一项旨在组团共同抵抗惰性,共修国学的在线学习计划。该计划将激励有志于成为国学教师的小伙伴,每日早起晨诵国学经典。鉴于目前尚无相关机构就国学教师的标准做相关的统一说明和认证,儒行国学团队前期经过认真思考,参考历史上相关国学机构的培训要求和国学名家的要求,研发出儒行国学九段师资体系。该体系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希望对有志于成为国学教师的同仁有所启发。

  参加初级师资培训(1-3段)国学汇要求需要至少背诵5000字文言文,鉴于《古文观止》相关文章已经离时代较远,儒行书院精选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名篇和《古文观止》中的文章100篇,作为入门师资背诵参考篇目。各位小伙伴只需要背诵其中20-30篇文章,相信您可以对国学有直观的认识。

  已经入了门的小伙伴,依然至少要坚持至少2年国学晨读,系统背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经典。

  相信即使您后来并没有成为国学教师,但是每天早晨起来背书的这个习惯将让你终生受益。如何保证你能每天早起呢?

  每日清晨6:00-7:00,您可以在国学汇旗下的微信群内寻找到国学早课的范文,按照程序,拍照上传今日读诵的书籍内容到后台即可。没有加入微信群的小伙伴,扫描下方二维码也同样可以参加哟!




微信国学早课

微信ID:guoxuehui2013

1.点击历史信息,查看更多内容

2.长按右侧二维码,加入早读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