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中华丘氏大宗谱·八郎公系谱之三(<十六>世传篇 吊线总图、世系谱)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世传篇


吊线总谱 世系谱


始祖考丘公八郎 南宋时人。“公早逝”(据1587年岐山公谱序),“妣韩氏八娘同三子:惟长、惟福、惟禄于宋元构兵时开基南坑”(据1497年志翀公谱序、华公谱序)。“公原葬在上杭黄岩紫林滩”,(1678年润谷公《录谱附记》)。“而紫林滩在上杭太拔黄岩,不在宁化”,(据三五郎公族谱编委会关于紫林滩考证结论)。明万历二年(1574),“举通族士庶:丘略(时年九十岁)、道成(四川简州知府)、孔昭(归善同知)、爱华(孝陵卫经历)、存仁(太学生)、自华(邑庠生)、建名(廪增生)等,鉴于“先胜运,来苏裔因苦渡水失祭”(据1574年华公《祝文》及谱序)于“闰十二月十四日迎魂卜葬胜运之叶坊山梅花落地、金盘载珠”,金埕无骸置墨砚一方,面刻“丘公八郎之魂”,背刻“韩氏八娘夫主”,(据上杭黄坑族谱26页),碑镌“河南郡宋始祖考丘公八郎之墓”(据华公谱序)。“康熙初年(1662)有梦鲤次子宜士,作圣从叔、君标,二人曾到树桅拜坟,见其碑年久古甚,惟丘公八郎数字尚显认”。(据润谷公《录谱附记》)。古传坟赞曰:“梅花落地镇平湖,头戴金盘一颗珠。双涧东迴朝海势,群峰北耸接天衢。重重护拥千兵驻,浩浩明堂万马驱。奇遇紫林天祚葬,真龙应荫宝珠居。”至乾隆三年戊午(1738)有广东大埔华祝人惟福公裔孙整(振)雍公带二、三人邀集胜运里曹田人弘九公等董理外修筑全石坟。据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上杭汤边大地二房重修《丘氏族谱》木刻版载:清乾隆三年重修梅花落地墓碑镌:“河南郡宋始祖考丘公八郎之墓”,说明道光二十六年以前墓碑仍沿用老碑文。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公墓为当地群众毁除,作为建房用地。所幸改革开放,1986年有南坑,曹田、扶阳,宋公坪等地八郎公裔尚进,金腾、振忠等自发修复公坟,碑镌“河南郡宋始祖考字继龙讳必仁号八郎之墓”。1992年台裔正吉宗长捐资,在1574年所建公坟原址上后退十三米重建水泥灰坟,墓碑依1986年碑文镌刻。

始祖妣韩氏八娘  韩八娘携子“三惟”宋末开基南坑,卒葬上杭胜运里叶坑尾麋角塘观音坐莲形。明成化间(1465——1487)更葬,仍是土坟,至清康熙十七年(1687)戊午十一月十七日辰时,嗣裔润谷、正中、文凤董理,更葬筑灰坟。此坟上古历年已久,山上流下客土填满明堂三尺有余,初从明堂锄进,只见都是实土,后从明堂锄下三尺挖去流来黑土,始见香座旧石,继又从香座锄进,方见金埕。其金埕式,左右如碗头大,顶高盖尖,从无此样,真前朝古器。其大金略入于土,内有一块脚骨,长如指半,余者俱如指节。又于土中寻出如珍珠大者八颗。其金葬在当中,比上座高有五寸。此地甲山庚向,庚寅庚申分金。墓碑镌:“宋丘氏始祖妣韩八娘之墓”。古传坟赞曰:“观音佳塚辟千秋,气脉悠悠万古留。龙后蛟湖深百丈,右旋鹤带藐群俦。乾坤浸灌恩光大,草木敷萱雨露绸。平地风波天造胜,儿孙世代步瀛州”。1992年台裔正吉宗长捐资外修筑水泥坟,墓碑仍按清康熙十七年原文镌刻。(康熙十七年旧碑尚置于墓顶现保存完好。)

    “三惟”同母韩八娘于宋元构兵时(约1277年)因兵灾避居南坑后,至第十代裔孙志翀公于1497年首次编谱。其间共隔220年,没有留下源流世系的记载,故志翀公据所可知从二十七郎起编纂。明弘治十七年(1504)上杭黄坑人,进士、广东和平县知县昂公编谱序云:“昂粗知陋集,向族辈人道计,求诸族宗绪,鲜有存者,于是取叔祖太茂敷公笔称:一世祖惟禄公至九世继伦公之迹,验是为裔,以昭后世,”“粤自验之:始祖考丘公八郎,始祖妣韩氏八娘生三子:长惟长、次惟福、三惟禄世居宁化石壁,时值宋末,彼地扰攘,人声鼎沸,一世祖惟禄公二十七郎三

    兄弟同母韩氏八娘移居上杭胜运……后世相继而述者,宜当鉴之”。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前,有金公、廷纶公、自昂公、尚志公、建名公等相继编谱,皆依欧苏谱法,从可知编次,即从丘公八郎,韩氏八娘始祖,“三惟”一世祖编撰,八郎公没有继龙、必仁名讳,没有上溯伯七郎、三五郎公。尚志公、建名公则明确写道:“开基南坑以前无可考也。”

     明万历二年(1574)自华公不依惟禄公系七位先贤谱记,杜撰“伯七郎生继龙、从龙、梦龙,其继龙公即韩八娘之夫。”“综实惟禄公父祖曾而录之,推伯七郎为自出之祖,上祀三五郎以随分之礼”。(据自华公谱序)。结果出现始祖三五郎公→世祖伯七郎公→始祖继龙八郎公的怪异世序,华公只得改称“立继龙公婆韩八娘为一世始祖”,将一世祖惟禄公改为二世祖。导致中都与黄坑、湖洋等地世序差一代。又:(一)三五郎长子伯一郎生于1214年(据长汀谱记),伯一郎六世孙聪公1450年编谱说“三五郎三兄弟迁杭为始祖,十子世居上杭名世祖。而伯七郎之前有五位兄长,故伯七郎不能早于1224年出生,则八郎公实无法上接这一世系的伯七郎。(二)致政公1190年生,江西永丰三都层山人。曾在江西石城县蛟湖堡居住。宋嘉定牢间(1208——1224年)迁永定长流为始祖(据上杭春淮编族谱)。1574年自华公在《统宗源流考》中说“致政及惟晚处欠分晓”,而在《杭川丘氏重修家谱序》中自华公又说“伯四郎次子富山居上杭,有二世念七公以进士为宋朝大理寺评事”。由于致政公有子念七郎1219年生,为宋大理寺评事,后致政就成为“富山”。设若致政公父亲就是伯四郎,那么伯四郎、叔父伯七郎,祖父三五郎均是江西人,未曾来杭。致政公九世孙泓公之子祯公1526年写谱,请池州知府田赋作序云:“稽致政公其源,在于江西永丰之层山”。而韩八娘与“三惟”的迁徒轨迹,自古至今无所谓从江西迁杭的传闻和谱记。故八郎公不能接江西永丰层山人伯七郎(三)有41篇老谱序,记三五郎宋元间因兵灾迁杭,十子世居上杭。其中伯十郎裔孙纯公谱序云:“伯十郎之子万三郎,为人忠勇,好习武艺,果敢有为,迨元季兵戈扰攘,举为队长,同官军勦捕,效力向敌冲锋,竞亡于阵。妣吕氏一娘,生一子得广,三岁失去父母,少失怙恃,鞠养于姑氏,其姑适本里万二郎为妻,即德荣公之母也。”稔田李火德后裔族谱载:“六世祖日华公行万二郎,妣丘氏,1348年生德荣公,丘氏于明洪武四年(1371)卒。”伯十郎后裔道隆公谱记其祖三五郎宋元间迁杭。,伯十郎女儿1348年生德荣公并且养大得广公的历史事实证明,宋末因兵灾迁杭的三五郎和惟禄公属同时代人。,他和四三郎、四九郎属同时代人,故八郎公不能接这一支的伯七郎。从上述伯一、伯四、伯十的后裔谱记中验证了梦鲤公1668年所写的谱序是正确的。梦鲤公说:“丘氏世居于杭者,原有三派,一为户督谏兰斋公祖(泓公系),一为御使练塘公祖(道隆公系),余祖一脉”(八郎公系)。既然世系各不相同,就不能为八郎公推一个父亲叫伯七郎,就不能以“随份之礼”为八郎公认一个爷爷叫三五郎,故“随份之礼”认祖应弃之勿用。可见华公擅改祖源是韩八娘后裔争论分裂几百年的源头。

    明崇祯九年(1636)“邑中建祠,惟立丘公八郎与韩氏八娘为始祖”(据康熙二十三年(1684)之麟公谱序)。祠成入主时,按昂公谱记,四四郎裔孙梦鲤公、四三郎裔孙之麟公,四九郎裔孙润谷公召集三房嗣孙议决:“考之于古,质之于今,于礼甚合是祠内神主及祖坟碑记,皆以八郎公为始祖,禄公一世祖,由是二世、三世以至百世子孙皆依次以为序焉”的三房会议决议,否定了华公的错误谱记。上杭黄坑人臣飏公于光绪元年编谱序曰:“概尊八郎公为始祖,二十七郎公为一世祖,群皆贴服,并无纤微可议。故杭城建祠,神主及列祖坟碑,皆书始祖八郎公,一世祖惟禄公为序。”

    康熙五十三年(1714)隽铣公“适潮揭阳本家讳芳榕藏有宋咸淳进士必明公1272年所作“世谱”幸获披览,”见必明公谱记其弟:“必仁经商汀杭,赘上杭胜运乡富豪处女韩八娘为室,被族人谋夺家产,刃死他乡,予兄太仓令尚存,命其子禖,祺及祐伸叔之冤,复赴从弟之难,往胜运乡取回必仁公遗脉,因韩氏固执,只付福归潮,留禄于胜运乡。”(据隽铣公谱序)。隽铣公因必仁排行第八,妻韩八娘,有子丘福、丘禄,就将八郎公挂靠为必仁公,以致“三惟”祖源再次转变,造成“三惟”裔孙更大的争论。

    祖居地上杭老谱八郎公没有上溯祖源,清光绪三年(1877)中都凤岗公编《世昌公支谱》照抄江西毓锟公谱世系,上溯伯七郎、三五郎至穆公。“三惟”父辈上溯祖源至今已130年。(据1877年中都凤岗公谱《凡例》)

    当今国泰民安,上杭南坑惟长公裔孙,曹田惟福公裔孙,黄坑、湖洋、青草坪、宋公坪、中都等地惟禄公裔孙众编委一致同意《两要一不要》,即:“要回到历史事实中去,要八郎公几十万后裔的团结,不要子孙后代继续争论分裂下去”。而“历史的事实有五:(一)最早的墓碑镌:“宋始祖考丘公八郎之墓”;(二)金埕无骸,内置墨砚一方,面刻“丘公八郎之魂”,背刻“韩氏八娘夫主”;(三)最早的神主牌:“邑中建祠,惟立丘公八郎与韩氏八娘为始祖”;(四)最早的谱记:明弘治十七年(1504)昂公谱记:始祖考丘公八郎,始祖妣韩氏八娘生三子,惟长、惟福、惟禄;(五)始祖妣韩氏八娘名字,明成化年间至今未曾更改,其墓碑镌“宋丘氏始祖妣韩八娘之墓”,其夫必定名叫丘公八郎。遵照编纂《中华丘氏大宗谱》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理清世系,各归所属。谱以最早为断,祖以知者为断。不敢强其所不知,不敢略其所已知。采用欧苏谱法,横排世系,纵贯时间,知者续之,不知者宁缺勿错”。众编委鉴于上代云杳难稽,讹传不一,认坟始可认祖(据锦章公谱序),从现掌握的资料中清醒地认识到“三惟”源流世系是一个“集合体”,很多同宗不同世系的支脉枝接其中,出现三个四一郎公,八个千七郎公,十几个万二郎公等等,裔孙达几十万人。丘氏得姓3000多年,全世界才500万宗亲,而“三惟”生活年代至今才700多年,认属的后裔竟占了七分之一,可见有违正常繁衍规律。从明朝至今争论了几百年的双方,都可以在“三惟”世系中找到综迹。为免子孙后代继续争论分裂,众编委一致议决:“先祖们在明朝已做三房会议决议,我们应该遵守。所有裔孙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不宜从梅花落地八郎公坟上溯妄接祖源,应从叶坊山梅花落地丘公八郎坟,观音坐莲韩氏八娘坟开始编纂“三惟”世系。八郎公上溯祖源,无可考详,俟后贤达,继续深研。祈用确实证据,告慰先祖,孝莫大焉。



二十七郎(惟禄)公派四三郎公房(黄坑)世系谱


       穆公七十四世 二十七郎(惟禄)公一世

 


 

穆公七十四世 二十七郎(惟禄)公一世

 

八郎三子 二十七郎 惟禄),由胜运里南坑迁胜运里扶阳之上坪,继又更迁,乃卜居于黄坑,卒葬黄坑山左丞地上穴虎形。明弘治五年(1492)壬子十一月廿九日辰时更葬,仍是土坟,至清乾隆三年(1738)戊午十一月初六日辰时始筑全石坟,竖碑:“宋一世祖考邱公二十七郎之墓”,寅山申向,丙寅丙申分金。明崇祯六年(1633)四三郎、四九郎、四十四郎三房嗣孙契买丁思轩房兴建公祠于杭邑南门,崇祯九年丙子(1636)入主神座,众嗣裔议奉八郎公为始祖,惟禄公为一世祖。迨1992年台裔正吉捐资维修黄坑鳌头惟禄公祠(此祠莫详何代始建)及外修黄坑山惟禄公墓,另刻新碑加“惟禄”两字。2007年,中华丘氏宗亲联谊总会会长,嗣裔家儒宗贤捐资八十多万元人民币拆除旧祠,原地重新扩建公祠,鼎炉神主仍沿用旧牌称谓“宋邱氏一世祖考二十七郎惟禄公妣刘三娘兰六娘暨历代考妣之神位”。元妣刘三娘,葬来苏里三元岭廖坑覆钟形,斯墓于明万历十年壬午(1582)更葬于此,原系树函,有火金一碗,用瓷器盛装,中有银牌记年月日时。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重修。至崇祯三年(1630)庚午六月十二日未时修筑灰坟竖碑,坤山艮向兼未。1992年重修时,墓碑镌“二世祖考惟禄公元配刘太婆墓”。二00八年六月家儒会长捐资重修刘太婆墓碑刻:宋一世祖二十七郎公元配刘太婆墓。妣兰六娘,原葬胜运里坝头(今稔田化厚)叶坊山八郎公墓左侧上方百步许金盘载珠形。明宣德丙午(1426)年更葬仍是土坟,至清乾隆三年(1738)戊午十一月初八日申时筑全石坟竖碑:“宋邱氏一世祖妣兰太孺人之墓。”1992年台裔正吉捐资重修,迁至八郎公墓左侧,墓碑仍照旧镌刻。子三:三五郎、五三郎(未详)、寿二郎(未详)

 

穆公七十五世 二十七郎(惟禄)公二世

 

之子 三五郎  葬胜运里庐丰古藤桥隔马婆岭顶上张天海螺形(又名盘龙形),乾山巽向兼亥。明成化八年(1472)壬辰十二月廿一日卯时更葬,至嘉靖八年(1529)已丑十二月十一日丑时又更葬,至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六月十六日未时再更葬,墓碑照旧镌“二世祖考丘三五郎公之墓”。公与长子四一郎共埕,公埕内有牙齿一个,金五粒,内有瓦牌书名为记。1992年台裔正吉捐款重修此坟,另立新碑,改公名三五郎为“参伍郎”。妣严八娘,葬黄坑苦竹塘(现名孔尾子塘)猫儿洗面形,明弘治五年(1492)壬子十二月十八日丑时更葬,仍是土坟,至崇祯十一年(1638)戊寅十一月十七日卯时始筑灰坟竖碑,金埕有银牌,寅山申向。子五:四一郎、四三郎、四七郎、四九郎、四十四郎(部分老谱曰:四十郎)。

【注:各地谱记二十七郎之子名为肇谋,留安、三五十郎、三十五郎、五三郎、五郎等等,在上杭老谱中查无此种记载,故以公之金埕内瓦牌书记“三五郎”为准。】

 

穆公七十六世 二十七郎(惟禄)公三世

 

三五郎长子  四一郎  附葬父坟。妣曾念三娘,(一曰曾三娘,但兴宁谱载:四一郎,妣谢氏,误),葬上杭庐丰棉村围里桥头溪坎上蛇形。其墓历年已久,由当地(河田山)梓叔代为祭扫。其墓碑在19708月因兴建横岗围里水电站时被拆除用于筑砌墙基,故碑文记载莫之考详。现汇集全国各地族谱记载,四一郎累计有四子:即祭应(梅圃)、三十三郎、三十四郎、五九郎。

【注:上杭各地老谱俱载四一郎早丧无嗣,而上杭湖洋乡大屋前宗亲认属四一

郎生子祭应,(陕西岚臬、江西于都、宜春谱记四一郎生梅圃),连城宣和谱载四一郎生:三十三郎、三十四郎,广东兴宁新、老谱载四一郎妣谢氏生一子五九郎。  

乃因元朝时期上杭棉村及其周边散居着同姓多系的先祖,且世远年湮,迁徙频繁,各谱记述不一,在暂短的时间里实难考定孰是孰非。故权且将祭应,三十四郎、五九郎世系编入四一郎脉下,敬请凡是认同四一郎为上祖的各脉宗亲继续深入考究。尤其五九郎一脉,本谱编者认为应考虑五七郎和五九郎关系、千七郎和千八郎关系;同样,三十四郎一脉也应考虑1811年始上接四一郎。因此,当慎重核查为宜。】(详见160页、165页、229页)

三子  四三郎 公居黄坑,卒葬黄坑山惟禄公墓右边稍下,与弟四九郎及弟妇邹十六娘共穴各碑,四三郎公金居左,四九郎公夫妇共埕金居右,兄弟之墓碑皆镌“三世祖”。妣兰四娘,葬黄坑桂竹窝壬山丙向,辛亥辛巳分金,与次子六一郎共穴。明成化二年丙戌(1466)更葬,至弘治十四年辛酉(1501)又更葬,未筑坟。至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始筑砖石坟竖碑,碑刻:“三世祖妣”,金埕内骨殖金光四射如紫金色。子六:伯二郎、六一郎、(伯三郎、琼玖)万一、万二。

【注:黄坑老谱仅载四三郎公生二子:伯二、六一,这是黄坑人丘昂公依其七世叔祖太茂敷公笔称为据。茂敷公是明永乐年间出生的人,是否会漏记迁离数十里外的叔祖太伯三郎,祈后贤继续考证之。】(详见237页)

三子  四七郎 公居上杭黄坑磜下,后裔迁广东平远。妣邹氏,夫妇同葬黄坑山,坟墓失祀,湮没无考。子一:伯六郎,(瑞金谱曰:四七郎子一:念七郎)。

【注:四七郎公裔孙族谱对公之下传世系各谱记述不一。《江西瑞金分谱》载:四七郎→念七郎→千一郎→受清→开四郎→六百郎→万四郎→川(一曰六十郎),一曰十六郎,且其子有仲一、仲二之相同记载,然《瑞谱》载念七、千一、受清、开四,四代无法考详。故仅按平远提供世系录入,其《瑞谱》世系仅录千二郎以下世系,请谅解。】(详见507页)

四子 四九郎 公由福建上杭黄坑徙居庐丰扶阳,为扶阳开基祖。妣邹十六娘,公妣共埕同兄四三郎合葬于黄坑二十七郎坟下穴虎形,(四三郞公与四九郎公、妣同穴各碑)。四三郎公金居左,四九郎公、妣金居右。壬山丙向亥巳分金。明弘治五年(1492)更筑土坟无碑,至清光绪二十年(1894)十一月吉日辰时外修,竖碑筑全石坟。墓碑刻“宋三世祖考丘四九郎公妣邹十六娘之墓”,墓联刻“雁序流嶶泽绵三省,龙昂倚顶芳盛诸峰”,横批“璧合珠联”。(1991年外修)。广东饶平左岭有四九郎景宗公金龟朝北斗形纪念墓。子四:万四郎、万五郎、万六郎、万八郎。

【注:广东五华、湖南浏阳老谱载四九郎有子万十三郎一说,存疑。故暂不予录入本谱,敬请谅解】。(详见509页)

三五郎之子 四十郎  妣黄十娘,(陆河谱记:妣曾氏,误),合葬中都千金坪,公金骸碗许,妣骸全无立银牌同穴安葬。子一:鸾。

【注:上杭清代以后的版本谱记三五郎生五子,其第五子四十四郎,生二子千一郎、千五郎。且无三五郎子四十郎生子鸾之记载。鸾是否为千一郎,或为千一郎之子,不得而知,恕不敢臆断。今有早年外迁的鸾公后裔认属惟禄→三五郎→四十郎,且祖妣、墓葬皆与四十四郎同。因为过去有更易祖宗名字的先例,如改三五郎为参伍郎,八郎公为继龙公,故四十四郎是否就是广东兴宁老谱上所载的三五郎公子四十郎公,目前在中都四十四郎公房念四郎公一脉裔孙旧谱中尚未找到依据,有赖继续考证。前车之鉴,祈望后之修谱或修墓者,千万别随意更易祖宗真名。现将此脉世系单列录入三五郎公脉下,祈后贤慎重考究。】(详见805页)

三五郎满子 四十四郎 妣黄十娘,公妣合葬中都千军坪仓库形金锁穴,乾山巽向兼戌,明嘉靖十三年(1534)甲午更葬,公金骨碗许,妣无骸以银牌代之。子二:千一郎(旧谱载未详)、千五郎。

【注:四十四郎公一脉世系谱记,主要是根据1996年版文经主编的《中都丘氏族谱》并结合四十四郎脉下外迁裔孙的族谱资料编辑的。其世序排列自1574年自华倡议“立继龙公婆为一世始祖”后,惟禄公排为二世,于是,中都宗亲上祖墓碑及所纂族谱,皆以惟禄公为二世,与黄坑、扶阳等祖居地墓碑、族谱、神主牌不符,相差一代。为避免谱中世序混乱,对全国各地各系的族谱尊始世序只能一视同仁地按祖居地习惯以八郎公为始祖,惟禄公为一世祖排列编入谱中。惟中都念四郎公脉下按共现行世序排列。但对念四郎公之兄念三郎公一脉居上杭扶阳、江西瑞金早年外迁各地宗亲的世序,仍当按其历史沿袭习惯尊惟禄公为一世祖顺序排列。特此说明,敬请各宗亲谅解。】(详见856页)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