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两千年前如何抗洪?不建大坝和水库,一市长往水里扔一堆石头,便保千万村庄不被淹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重要公告:本公号国宝故事每周起更新时间改为每周六、周日上午。喜欢的小伙伴们不要错过哦!


百代寻国保第44弹。今天的国保故事跟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相关,它堪称中国所有古代建筑的智慧担当,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有智能的一个工程。

 
我们知道,目前抗洪通行方法是在水系的中上游建大坝,修水库等,力保下游城市不被淹没。但是2000年前,在四川的岷江,为了抵御多年的水患,秦昭襄王派了个太守去巴蜀治理水患,他没建大坝没修水库,仅仅用一个障碍物,便救活了整个成都平原。这个障碍物在历经汶川大震时,几乎毫发无损,且成就了日后的“天府之国”,它就是
 
都江堰
 

 
战国时期,秦国平定益州之后,决定空降一个市长。在决定派谁去的时候,李冰进入了最高管理层的视野。
 

李冰算是当时一个科学家,主持修建了很多大型的工程,颇具盛名。
 
一天李冰被召进宫中,昭襄王对他说:“现在蜀郡缺人,朝廷打算派你去做太守,可那里并入我们秦国不久,人心不定,不知你会用什么方法去统治?”
李冰说:“我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但我相信只要你一心想着老百姓,为他们造福,他们就会支持你。”
 
昭襄王对李冰的回答很满意。于是就派他到蜀郡去做太守。
 
李冰刚到蜀地的时候感觉非常惊讶。深处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沃野千里,但是人烟却十分稀少,而且老百姓生活得十分贫困。于是李冰深入基层考察,问过几位老乡之后,终于弄清了原因。
 

当地的老百姓这样对告诉李冰,“就是因为这条害人的河,从我小时候记事起就年年泛滥,不光庄稼颗粒无收,连村庄都要整个整个的被淹没。大人要晚来几年,恐怕连人也要搬完了。”
 
这个害人河指的就是
 
岷江
 
四川盆地周围有高山环绕,中间低洼。而岷江的上游地势陡峻,江水一到成都平原,水流减速,挟带而来的大量泥沙因而沉积下来,淤塞河流的水道。当雨季来临,岷江与其支流骤涨,造成泛滥成灾;而雨量不足之时,又会造极为成干旱。
 

李冰为了决定制服这条大江,并让它造福百姓。为此,他亲自沿着岷江考察,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玉垒山
 
玉垒山不仅阻挡东流的江水,而且造成了山的东面经常干旱,而山的西面又经常发水的情况。李冰认为,要彻底消除水患,必须把玉垒山打通。为此他召集了上万人。
 

 
2000多年前,在没有大型工程机械,没有火药的条件下,仅靠人海战术去凿通一座山,难度可想而知。事实上,玉垒山坚硬无比,刚开始的时候工期进展十分缓慢。以至于很多人都怀疑凿山的现实性。
 
比凿山不畅更可怕的是人心的不稳,李冰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一种开山凿石的方法
 
以火烧石
 
先在坚硬的岩石上挖出沟槽,之后用火烧石体直至通红,再将冰冷的江水浇在岩石上,石体便自行炸裂。这种方法让工程进度大大加快,终于一道宽约20米,高约40米,长约80米的豁口被打通了,这个总引水口被称为
 
宝瓶口
 

水从宝瓶口进入后,再分成许多小渠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着成都平原的广袤农田。
 
李冰的目的不仅如此,他既想保证岷江流域的农田水利灌溉,又想通过分洪降低季节性洪水灾害的影响程度,必须要有效控制岷江的水量,所以,他必须要在江中心建造一个
 
分水堰(也称内外金刚堤)
 

在古代汉语中,就是障碍物的意思。
 
在河水湍急的岷江建造分水堰难度可想而知,一开始,李冰往江中投大石头,想通过石头的重量和累积建造分水堰,但是石头还没见影就被水冲走了,根本露不出水面,所以,为了保证石头能够留在预定位置,必须要
 
增加石块的重量
 
怎样增加石块重量呢?李冰想起了用竹笼的方法。于是,李冰请当地居民用竹子编织成宽为2 尺、长为3 丈的巨大竹笼,在竹笼里填满大石块和鹅卵石,然后由大量劳工投入江中。


比原来增加了几倍重量的石块竹笼完全可以抵抗水流的冲力,它们累积在一起很快构筑了一道长500米,坚固的分水堤堰。
 
这种方法,效果堪比现在用卡车去堵堤坝。
 
分水堰的最前端形如鱼头,被人们称之为
 
分鱼嘴
 

岷江的水就在分鱼嘴的面前一分为二:靠西边的支流是外江,它顺岷江而下;靠东边的支流是内江,水流向宝瓶口。
 

但是你以为分鱼嘴就这点功能了?远远不止。它还有水量调节的功能。
 
当春耕时节需要更多水源用于农田灌溉时,内、外江的分水量比例可控制为6∶4;而当洪水季节来临时,内、外江的分水量比例可控制为4∶6。非常神奇。
 
仅靠分水堰和宝瓶口,还不能有效地治理水患,尤其是洪水。所以,李冰又在分水堰的尾部做了文章。他在那里组织人员建造了宽度达200 米以上、高为2米的溢洪道,被称为
 
飞沙堰
 

还建造了平水槽用于分洪。
 
与鱼嘴的筑造一样,李冰继续沿用石块竹笼的办法来堆砌飞沙堰,并按照不同时节的取水量要求,非常合理地固定了飞沙堰堰顶的相对高度位置。这个堰顶高度非常重要:
 
如果高的话,容易导致内江洪水排泄不出去;如果太低的话,内江的水量就太低,无法有效起到灌溉的作用
 
飞沙堰和平水槽是这样工作的:如果内江水位升高到警戒线以上,过量的江水就可以通过平水槽和飞沙堰流向外江,宝瓶口的内江水位就可以降低,使成都平原灌溉区免受洪水侵袭。
 
飞沙堰的存在,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水流的冲击和惯性,江水中的沙石被引导抛至飞沙堰,使得宝瓶口的泥沙淤积大大减少。
 
至此,都江堰主体工程的基本部分完工!


 
李冰在创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所有的工程选址都是有讲究的!比如,宝瓶口的选址是巧妙地利用地形特点,有意将宝瓶口选择在眠江一弯段凹岸的一侧,以减少泥沙的进入。
 

都江堰的建设最大保证了生态和谐,是古代“无坝引水”的范例。修建的时候,几乎没有用过“裁弯取直”这样河道改造工作,而是最大程度利用河流的自然走势。所以,都江堰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亲自然工程”。
 
都江堰建成之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每年一次的维修工程。工程量不比建造的时候小。
 
每年都江堰维修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对江水进行截流。所以,就要用到一个工具
 
“杩槎”
 

杩槎是一种就地取材且简单实用的江水截流设施。每个杩槎是由三根粗大的木桩支起的三脚平台,平台被石块竹笼稳压着。


将一定数量的杩槎置于江水中,在水流的逆方向横竖拼搭起木头架,再在木头架上披上围席,围席上用泥土糊上,这样就可以对江水进行截流了。
 

一般维修工程都是在枯水期的外江进行,这样可以有效引导外江的水流向内江,保证灌溉水源,同时让外江干涸,对其淤泥进行处理。
 
在宋朝以前,都江堰无论怎么大修,都完全按照李冰时期的样式。直到20世纪以后,都江堰被修得面目全非。
 
1935年,都江堪的鱼嘴首先改用水泥来修筑,此后,飞沙堰、鱼尾、金刚堤等工程设施陆续釆用水泥修筑;
1974年,外江节制闸的建成,以玛槎作为栏水工程设施的传统工程结构彻底地退出历史舞台,都江堰彻底告别“无坝引水”。
1992年,建成工业引水拦水闸,改变了成都平原内工业用水的情况。
2008年,汶川地震,都江堰水利主体工程基本完好,但是附属建筑群却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更牛的是,当地政府为了彻底解决“无坝引水”无法精准控制流水量的问题,竟然做了一个决定~
 
建水库!
 
于是,2006年,离都江堰12公里的紫坪铺水库建成并投入使用。水库建成以后,水量稳定了,洪水威胁减少了,但是整个岷江上游的生态已经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2003年的时候,都江堰管理局还提出在紫坪铺的下游再建一个杨柳湖水库,主要用于调节紫坪铺调节后下泻的水。这样做的结果就是
 
都江宴不再有自然调节水量的功能!
 
感谢天,感谢地,感谢阳光照耀着大地!因为种种原因,这个计划没有最终实现!
 
都江堰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留给世人最大的遗产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典型的“无坝引水”先例,鱼嘴、宝瓶口以及各个工程构件,组成了都江堰的这个水利工程的整体,如今的外江节制闸的建成,已经让都江堰这个千年工程面目全非。
 
目前的都江堰,除了文物价值之外,它的工程价值已经荡然无存。


地址: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
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推荐指数:★★★★★




回复下列关键词,查看往期国保单位文章。

最高级的历史八卦,最纯粹的人文知识享受。

藏王墓 | 赵州桥 | 悬空寺 | 太平天国天王府 | 皇史宬 | 华林寺 | 南禅寺 | 永乐宫|应县木塔|白马寺|乾陵 | 保圣寺罗汉塑像 | 霍去病墓 | 晋祠 |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 山海关 | 太平天国忠王府 | 中山陵 | 太平天国壁画艺术馆 | 苏州文庙 | 天一阁 | 明孝陵 | 王建墓 | 岳飞庙 | 十三陵 | 六和塔 | 智化寺 | 德胜门 | 九坛八庙 | 天生城 | 鲁迅墓 | 天宁寺塔 | 大明宫 | 故宫 | 秦始皇陵 | 法源寺 | 雍和宫 | 平遥古城 | 汉阳陵 | 清东陵 | 恭王府 | 颐和园




百代旅行


和你一起寻遍中国那些不可移动的文物



更多精彩国保文章,尽在百代旅行APP

猛戳下载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