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游苏州城是爱慕江南水乡的温婉、温润玲珑的园林、酥声玉指的油纸伞姑娘,而我却更偏爱看姑苏城兴衰里的沧桑。
文人相惜
常言道: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嫉贤妒能虽不是中国文人的常态,但是相互抨击,甚至写檄文恣肆相向,时有发生。
如初唐四杰中的神童杨炯,语言刻薄,恃才傲物,对海内所称“王、杨、卢、骆”嗤之以鼻,自谓“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这里的卢是卢照邻,王就是王勃。王勃在生前也是风光万里,九岁批《汉书》,未冠而仕,可惜27岁就夭折了,除了留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境之外,还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气盛情怀。而杨炯的诗风则与王勃截然不同,杨炯的诗多血气方刚,气宇轩昂,尽脱绮艳之风。王勃溺亡那年,杨炯中举,两人从未谋面,因同样才华四溢,才让两个人在众人的口碑之下莫名排名,才有海内所传“王、杨、卢、骆”。可是杨炯曾书《王勃集序》,对王勃改革当时奢靡文风的开拓精神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所以文人相轻亦相惜。在如今苏州城的历史瓦片里,都是这群文人惺惺相惜的痕迹。
苏州城有很多后花园,最著名的是拙政园,拙政二字,源自晋代潘岳《闲居赋》,其赋言“灌园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闲居赋》本意为表归隐田园之念,以拙政为名,也有这番意思。拙政园的始建者是明朝官运不顺的御史王献臣,拙政园是他罢官回家在道观和寺庙的废址上建的,所以拙政二字就是王御史的心灵写照,园名引经据典,为院内亭台楼阁起名开了一个好头,之后的历代园主,不管怎么兴建和开发拙政园,都没有放下这个传统。院内“兰雪堂”就是取名自李白诗“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远香堂”取自周敦颐《爱莲说》“香远清益”;“小飞鸿”又自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留听阁”取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之意,“与谁同坐轩”更是直呼苏东坡的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院内横匾、对联、题记无一不在向先贤致敬,可能因为时间隔得远,文人大多只表崇敬之意,未做傲慢之态,亦或者在历史的长河里,傲慢与不敬都未留下痕迹,只有清新与寡淡的才能与世长存。
中国古代文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用自己的笔触记录扭捏在心里的情感,他们用寄情山水来回味活在世上的不满,,好像诗就是用来洒脱哀愁,获得共鸣的一剂良药。说来也巧,被人记住的总是忧伤,让人遗忘的总是快乐,悲剧总是流传千古,百世流芳,但是喜剧却沉默在沧浪里,没了去向。人总是在不如意的时候期望得到共鸣,也有的人喜欢在不如意时留下共鸣,让后人去遐想。如果当时没有中进士的王御史一怒之下罢官回家,而换做王将军,王宦官可能拙政园也就永远的不可能出现在姑苏城里见证变迁了。文人相惜,读先贤而后效,是历史,也是传承。
世事相似
清明时节,苏州城的雨可是一点都不温婉,阴沉着脸,说下就下,说停就停,雨有时下得很急,豆大的雨点极速撞击在青黑色的砖瓦上,溅成杜鹃花的形状,又零零碎碎的跳跃到花花绿绿的伞上和抱怨天气不好的游客的面庞,碎成水分子,看不见了去向。雨小下来之后又不全停,像极任性的小孩把自己的玩具扔远之后的歇息,歇息好了之后,又是一阵噼里啪啦。江南的雨其实与所有地方的雨一样,冰冷而无常,没有寂寥的雨巷,也没有哒哒的马蹄,更没有丁香一样幽怨的姑娘在路边让你欣赏,所以人嘴中的美景都是来自自己心情的渲染,沙漠也可以很厚重,荒山也可以很伟岸,从这个逻辑看来,江南就美得溢于言表了。
辞官归来的人独爱江南。比如王献臣,王御史不是典型的自己辞官,而是在永嘉知县的位置上被罢官回家的,传言王御史曾倾心道家炼丹术,人生格局想必也定是重五行,信风水,听天命,拜神鬼。所以拙政园应该是一个没有凶相,只有盛迹的好宅。然后拙政园百年之间,三十多位园主,皆落得子孙衰败、晚年凄凉的景象。
拙政园落成不久,王御史就误食丹药驾鹤西去了,这间大园子,在王御史儿子的赌局中输给了徐氏,王御史的孙子只能以吊丧来糊口。徐氏得园多年后,一族也就销声匿迹了。崇祯十年海宁陈之遴买下来拙政园,但是二十余年来都在任上,所以并没有居住,本想老有所养,那料顺治十五年(前后相隔21年)冠了一个“结党营私”的罪名,全家就被远谪辽东,拙政园也让收了,圈封为海宁将军府。道光二年总督合务吴璥因病免职盘下了这个园子,未曾想辞官之后会因曾经同僚办事不力,遭到降黜,虽然他已致仕家居,仍被褫去翎顶,不久就忧郁而亡。百年之间,顶部侍郎、道署、巡抚、都督等高官削尖了脑袋要住在拙政园里边但是几乎无人逃过革职、败落的魔咒。后人只好总结说,这种美貌的庭院,只能远观,不可亵玩。
反观在苏州城的另一处,同里镇内有一处园林叫做退思园,然后退思园与拙政园却走出了一道不一样的光景。退思取自《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园子的主人任兰生建园之前被解任兵备道一职等待处分,后回乡落职,原因是被举报“盘踞利津、营私肥已”,本是要直接被罢官的,可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所查不实,就做了一个回乡落职的惩罚。回乡之后,耗资白银十万两,打造退思园,向圣上表明自己在反思自己的过错,希望还能竭忠尽智。姑且不说任兰生被弹劾的证据是否确凿,兵备道官居最多二品,年薪不过百余两,十万白银一桩庭院实属不易。任兰生在退思园里边颐养四年,还真有了转机,退思园没有走拙政园“落败魔咒”的老路。
光绪十四年,任兰生在曾国藩的保举之下又走马上任,重回事业巅峰。我本以为这个故事本应该这么结束,其实在退思园的石刻上也是这么画上了一个句号,后查史料《神道碑》记载,,“疽发尾闾,未几竟卒”,那一年也是光绪十四年,也就是说任兰生一出退思园就把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了事业巅峰里,不禁唏嘘。如今走入退思园,只有那些高格调的园林艺术还与世长存,其中的故事已经鲜为人知了,难怪身旁游园的大妈说:“这就是个别人家的破院子嘛”。
人总是在失意的时候期望去寻找一个归宿,那么江南就是最好的隐居地,苏州城包容了太多的失意人,山清水秀总可以释然很多烦恼,然后释然背后,却是期望再度起飞的欲望。无论是进思还是退思,有过追逐的人总会再去追逐,时光催人老,生命的终止才是欲望的终止。所以大多的寄情山水是郁郁不得志的彰显,大多的文人志士追求的也是朝堂之上,庙堂之高,在欲望里殊途同归,也是前有古人,后有来着的惯例吧。
是非成败
苏州城有一山名虎丘,虎丘山只有34.4米,从海拔上看称之为山却是有些牵强。虎丘的传说可以考究至吴王阖闾,也就是公子光。公子光是个有胆识而且心狠手辣的人,他认为吴王僚上位不名正言顺,于是招兵买马准备弄死僚自己上位,后边就有了“专诸刺王僚”的故事,接着公子光就化身吴王阖闾,以伍子胥为相,孙武为将,占了楚国的郢都,后又迫使楚国迁都,可谓威震华夏。过了几年,吴王阖闾兴师伐越,越王勾践带兵在欈李抗击,吴王阖闾受伤兵败虎丘山,没几天就撒手人寰了。虎丘之名是因为在吴王阖闾葬后三日内皆有一只白虎蹲在山上,所以起名为虎丘。吴王阖闾的死也直接给吴国判了死刑,不久之后勾践卧薪尝胆归来,吴国灭。陪葬吴王阖闾的相传还有扁诸、鱼肠宝剑三千把,所以才有了现在能看到的王羲之题字的“虎丘剑池”。当然一切都是相传,有传说的地方才有文化。云岩寺塔倾斜的插在虎丘山的峰顶,这座宋佛塔应该是看遍了苏州城的兴衰。
虎丘山上还有一处真娘墓,真娘是一个安史之乱中沦为青楼艺伎的女人,她只陪歌舞、守身如玉,相传是一位佳人,当时苏州有一个土财主,用重金贿赂老鸨,企图留宿真娘,真娘为了逃避,上吊自尽了。这使这个土财主内心大受震惊,于是就为真娘做了这么一个墓。苏州城常有佳人,因身世贫寒,或流于青楼,或停于画舫,但是却能洞悉世俗,传以诗词或轶事流于世上。
如“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家道中落,流于青楼,善于诗画,结缘才子冒辟疆,赎身之后嫁入冒门做妾,从江南去了北京,过起了平淡欢心的日子,可惜好景不长,李自成入京,冒家惨遭荼毒,二人南下逃难,途中耳闻目睹扬州十日、,她劝导夫君永不降清,虽出身低微,但品格之高让人兴叹。再如“秦淮八艳”之一柳如是,嫁给屈膝变节的士大夫钱谦益,,王国维题诗“幅巾道服自权奇,兄弟相呼竟不疑。莫怪女儿太唐突,蓟门朝士几须眉?”,在他看来太多的蓟门朝士,也就是士大夫,气节和操守方面都不如柳如是这一个女人。
苏州城两千五百年的长河里边,没有锋芒毕露,也没有大起大落,都是含蓄而内敛的成长,他见证了太多的枭雄温文尔雅而又隐匿的覆灭,匹夫王莽的新朝、三国孙氏的东吴、叛军候景的吴洲、接受元朝册封张士诚的平江路,没有激荡的音符,也没有太多厚重的笔画,没有浓墨铺写在这片土地上。在苏州城里边读历史,看的都是兴衰背后的是非曲直,有一种品茶香的惬意,缺一丝饮烈酒的畅快,阴柔而婉转,深远而悠长,甚至在我看来有着些许的压力,缺少一种扬眉吐气的力量,不过转过来一想,如果连阳刚都在姑苏城里边体现的淋漓尽致,那还有什么缺憾呢?没有缺憾就没有美感了。
历史的车轮不断碾过苏州城的脉搏,细水倒映着整座城市的面庞,吴侬软语道不尽的是千百年来相思的忧伤,让人流连忘返的还是江南雨下与青砖黑瓦对话,相诉的衷肠。
雨敲清音醉同里,金泼花林做墨庭;
八角云岩伏白虎,七里山塘润白堤。
兴动根土倒影浮,衰效先贤退思图;
曲径偶转通途路,烟波水语读姑苏。
潇公子
记丙申年清明苏州游
2016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