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斗江村郭维经像。
新江乡石坑村后龙山。
衙前镇双镜村惜字塔。
近日,遂川县五斗江乡五斗江村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2017年度“全国生态文化村”,这是遂川县第三个获此殊荣的村庄。之前,新江乡石坑村与衙前镇双镜村也先后获评全国生态文化村。更神奇的是,这三个村竟然都同在一条河流流域中,这在全国都独一无二。
何谓“全国生态文化村”
“全国生态文化村”是指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文化繁荣、生态产业兴旺、村民生活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典型示范作用突出的行政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由中国生态文化协会邀请生态文化领域专家评选而出,旨在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引导和带动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地方绿色经济增长,让百姓共享生态文化成果。
一条河边居然有三个全国生态文化村?没错,这条河就是被誉为“江西省最美的河流”——蜀水河!她是汇入赣江的重要一级支流之一,也是水质最好、风景最美的河流。在遂川境内,蜀水流经了北部四个主要林区乡镇,其左江支流与双桥段还构成了一个大公园:遂川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五斗江国家湿地公园。
五斗江村、双镜村就位于这个公园范围内。而全国首批生态文化村新江乡石坑村,则位于蜀水支流右江的上游支流石坑水。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蜀水太神奇了?要怎样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底蕴,才能孕育出三个国家级的生态文化村?
龙泉码文化——五斗江村
五斗江乡五斗江村位于罗霄山脉南段东麓、井冈山东侧,境内群山叠翠、林木葱郁,蜀水绕村转了个180度的大弯。全村森林面积达2.5万亩,有活立木蓄积量11.53万立方米,毛竹400万根,森林覆盖率高达85.7%。红豆杉、罗汉松、楠木等珍稀树种随处可见。还有树干围径2.9米,树高34米,树龄300多年的杉树王。
最美河流蜀水河诞生了璀璨的蜀水文化,尤其以五斗江郭维经父女发明的木材计量码“龙泉码”最为耀眼。“龙泉码”是世界上最早的原木检量法,在全国广泛流传使用了300多年,比欧洲最早的木材检量“柯达山毛榉材积表”要早一个半世纪。2014年,龙泉码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突出郭维经故居“古韵故里、科技魁宝”的特色定位,五斗江高标准修葺了这位明末忠烈、兵吏二部尚书郭维经的故居,在保留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建成了郭维经展厅,展示其波澜壮阔的人生,而“龙泉码”自然是展厅的重头戏,已正式对外开放,并成为全县爱国主义廉政教育基地。
当人们走进五斗江村,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楠木文化——石坑村
新江乡石坑村位于县城东北角,与泰和县桥头镇接壤。蜀水支流右江上游的石坑水从村中发源流出。境内群山叠翠,林木葱郁,山清水秀。森林面积1.7万余亩,其中,有原始次生林3000余亩,活立木蓄积量15万立方米,毛竹66万余根,千年楠木群落3处,森林覆盖率93.6%。先后被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江西省造林绿化最佳村”、“江西省最优美村庄”等荣誉称号。2009年,石坑村被授予全国首批、当年江西省唯一的“全国生态文化村”。
石坑村,原名社溪,北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17年)由邹姓始祖开基,现全村98%的户为邹氏后裔。在邹氏宗祠的后龙山以及村庄路口、水口均遍种楠木,以楠为“男”谐音,蕴喻后代男丁兴旺。楠木,为石坑村之瑰宝,明朝曾进贡百余棵挺拔楠木用于宫廷建筑。1957年,中国农科院曾在此进行中国最大楠木标本采集。
“碧透溪流水一泓,空气一流清新;天然氧吧沁心脾,胜似桃源仙境”。这是2008年“国家名人名家生态文化江西行”名人名家的赞誉,也是千年生态古村———石坑的真实写照。
石坑村最具魅力的生态旅游景点,除了千年楠木林,还有左洞、右洞和洞上“三洞”,可谓“山中有洞,洞有奇观”,“三洞”位于大山深处,暑日如春。仅存于罗霄山脉中段、世界罕见的沉水樟,也深藏于三洞景区之中。境内林木荫翳,乱石凌空、瀑布飞流、目不遐视的胜景让游客流连忘返。
书院文化——双镜村
衙前镇双镜村群山叠翠,蜀水左江穿村而过,在村里曲折绕行,如龙游群山。全村森林面积3.6万余亩,活立木蓄积量26万立方米,毛竹180万余根。村内古树名木众多,百株以上的楠木群落达5处,千年古樟群3处,森林覆盖率87.5%。
双镜以其江边悬崖壁上有一块丈余光洁如镜,透彻照耀,无影不灼(含云母矿)的巨石而得名。据当地族史记述,彭氏为长平侯之后裔,在北宋乾德年间由直隶河间迁居江西宜春后,辗转到此开基立业。
北宋咸平年间(公元998年)由乡绅倡捐始建“新兴书院”(遂川两所最早的书院之一,吉安府最早和有名的书院之一),由于书院的名气,外县学子纷至学读。永新学子刘沆青少年时也就读于此,后在北宋天圣年间(1030年)进士及第(第二名),皇佑年间(1053年)入相。书院因学子增多迁入彭氏宗祠。“新兴书院”人才济济,从宋朝至清朝科考的进士、举人、秀才120多人,皇帝敕封翰林以下学士的有22人,朝廷、州、府所赐的牌匾有36块,现“名登天府”之匾仍悬于梁上。
彭氏兴建祠堂时,在祠堂后龙山种植樟树百棵、楠木(与“男”谐音)、柏树、荷树等阔叶数百棵。在祠堂前开挖七口池塘成“品”字,以形成依山傍水、聚风水宝地之势,集官宦品位之气。
1928年1月,,进行了打斗坑、尾坑口两次战斗。、、“彻底均分土地”等红军标语仍依稀可见。
双镜村的古书院、古宗祠、古建筑、惜字塔、千年楠木群、千年古樟群、红军战斗遗址等沿蜀水风光,成为蜀水浏览、体验生态文化的热门去处。
▍内容来源:新闻网(肖礼彬、方院新、刘祖刚、肖遂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