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60张图教你看懂中国古代木雕造像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来源:古玩·收藏

汉传造像文化,从汉代开始,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因保存不易和历史上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传世木造像精品十分稀少,弥足珍贵。经过几百上千年的尘灰、空气和水分的相互作用,及置放环境的变迁,木造像表面形成的包浆与皮壳,有着温存的旧气。古拙而有斑驳感,能够直抵人心。

自宋以来,从宫廷到民间,木造像十分盛行。古代受交通限制,地区之间的交流很少,于是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就产量和艺术水平而言,较有代表性的是京工山西工闽工江浙工川湘工

几个主流地区的木造像风格各有特色,千姿百态,很值得细细研究琢磨。这里我们便一一细说。 (以下图片除有注明出处外,皆为佛像堂藏品)

明永乐 木胎髹漆阿弥陀佛

明 木胎髹漆赵公明武财神

京工

京工造像代表的是宫廷风格,既有汉传造像的风韵,又包含汉藏结合的特征。

大概从元代开始,宫廷便有邀请尼泊尔工匠前来制作佛像的先例,比如广为流传的阿尼哥。在明早洪武时期这一现象有过中断,到永宣时期又再次恢复且大力推行,而汉藏风格结合的造像传统也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汉传宫廷造像中佛像身段的婀娜与优美便是吸收了尼泊尔、西藏、蒙古风格的特点,而开相和整体神韵上的塑造,则更多地保留了汉传造像的内敛神圣。

我们先来看几尊京工造像:

明 木胎髹漆阿弥陀佛

元代 木胎髹漆说法佛

清早期 木胎髹漆自在观音

明 京工汉藏风格说法佛

加拿大格林堡博物馆藏

明 京工汉藏风格童子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同时,江浙、福建、山西等地区的优秀雕刻师常被邀请去宫廷制作佛像,因此京工造像在原有基础上吸收了这些地区造像工艺的优点的,从而形成集百家所长的宫廷风格,水平相对而言更高一些。

明早期 京工汉藏风格传释迦成道相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总而言之,京工造像相对比较规整,造型变化不多,这与宫廷要求严格制式有关。比例和身躯的处理比较协调到位,开相庄严肃穆,对于衣纹的处理繁而不杂,如丝绸般服帖柔软,华美精致,因而京工的艺术造诣和观赏价值皆首屈一指。

清康熙 夹纻白度母

清康熙 夹纻菩萨

清康熙 夹纻罗汉尊者

清康熙 脱胎夹纻宫廷菩萨

这是一尊康熙时期汉藏风格结合的造像,脱胎夹纻的材质,内里中空,及其轻便。菩萨开相安静祥和,身材健硕,具有力量感。

典型的藏式束腰设计,而胸前璎珞带有兽头装饰,既有藏式风情的神秘风韵,又有汉传是我规整精巧。菩萨盘腿处的塑造极具力量感,须弥座上仰覆莲瓣饱满,排列规整。

明晚清初

这尊释迦摩尼坐像便是典型的汉传宫廷造像风格,脸部轮廓圆润饱满,神情沉稳庄严,汉人沉静内敛的气质得以体现。

袈裟线条明朗流畅,一气呵成。如云裳般服帖柔软,突显出躯体的健硕力量感。

纯汉传造像风格使整尊佛像营造出的气质,与汉藏风格结合的佛像截然不同。气息内敛而沉稳,安然的释放自己的气势,不急不躁,一如汉民族千年来形成的沉稳内敛的性格。

山西工

山西,作为是造像的鼻祖,是北方造像的代表性地区,其影响力深厚,甚至辐射影响至南方造像,而后者又结合本地区文化特征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现在去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馆的雕塑馆,以及欧美地区一些顶尖的博物馆,关于木造像的一个代表,就是水月观音。如谚语所说,“无宋木不成雕塑馆。”其中所提到的宋木很多情况下,便是指山西工艺造像。

我们先来看几尊山西工造像:

明 木胎彩绘普贤菩萨

元 木胎彩绘菩萨像

明 木胎髹漆广目天王

宋 木胎髹漆菩萨像

辽金 木胎髹漆菩萨像

元 罗汉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在宋代,山西有非常多的皇家寺庙,在此地极其盛行,因而木造像也得到了大力发展。由此可知山西造像的年份较好,古朴大气。但是因为实际条件的限制,现在比较容易看到的大多是明代造像,元或元以前造像的存世量还是很少。

金 木胎髹漆水月观音

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宋 木胎髹漆水月观音

圣地亚哥博物馆

宋 木胎髹漆水月观音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宋 水月观音

丹佛美术博物馆藏

宋 自在观音

德国柏林东亚艺术馆藏

这些都是藏于各大博物馆的宋元时期水月观音像,存世量极少。而要了解中国古代木造像便可以从此开始。

山西木造像变化基本上都有章可循。开脸一般较为大气庄严,神情肃穆安定,线条简约朴素,刀法有力。注重以简练的线条来表现,留给鉴赏者以更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

自在观音

故宫博物院藏

由于山西地区气候干燥,因而造像形成的包浆皮壳古朴、干净而利落。也因为气候原因,漆质彩绘没有南方造像那样耐风化,保存完好者甚少。

年份较早的山西造像,其开脸耐人寻味,自有一番独特风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观看时不同的心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我们挑一尊详细来看:

宋 木胎髹漆罗汉尊者

这一尊宋代时期的罗汉,开脸具有异域风情,鼻梁高挺,眼眸深邃,颧骨高耸。身躬简练,雕刻力道十足。

有人认为他像老妇人,但其实这是一位瘦骨罗汉,胸前瘦骨嶙峋,如苦行僧。双眼微闭,神情和缓,像在冥想,像在参禅,像在悟道。

如果靠近去观察他,你会发现仰视他的时候,他庄重肃穆,脸上纹路清晰和缓,又像是带着慈祥的笑意。安定人心,有能带起人们的思考。

闽工

福建造像是南方造像的代表性地区,无论是其艺术造诣的高度,还是漆质用料的精美度,在南方造像中都是极好的。

自明中晚期以后,北方的木造像水平就已经衰退,反倒是南方造像异军突起,于明清时期进入鼎盛期。当时,福建地区经济富庶,当地人对佛又有着虔诚的信仰。据当地人叙述,早年山西有一支系人口迁徙到福建,其中就有雕刻造像的手艺人,当地的杰出雕刻师也有被派往北京宫廷任职,回到当地带来北方的优良传统技艺。于是南北流派在此地切磋交汇、取长补短,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闽工特色。

我们先来看几尊闽工造像:

明 木胎髹漆赵公明

明 木胎髹漆水月观音

明 木胎髹漆保生大帝

明 木胎髹漆水月观音

明 木胎髹漆水月观音(局部)

明晚清初 黄杨木达摩

相对而言,闽工造像兼具南方的精细和北方的神韵,艺术造诣较高,种类和题材多样,创意十足。每一尊像的表现方式都有其独到之处,且受造像规范的限制较少,工匠们可以自由发挥,因而常有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雕刻作品出现。

观音像,是福建造像的一大特色,较少受到限制因而不会拘谨,造型有艺术美感。

明晚清初 木胎髹漆观音立像

这件立像的观音,是福建造像中比较有代表性的。

开相和蔼可亲,青丝束成堕马髻,呈山石云纹状,天衣通体描金,衣纹服帖,如行云流水般流畅灵动,对于广袖袖口领口处饰有花纹,纹路统一精巧,又各有千秋,工艺精妙,出神入化。观音犹如唐朝时期贵妇人的穿着打扮,雍容华贵,并非如同常见的观音,可见应是结合当时上层社会的审美与喜好,以及雕刻师的美好想象使然。

,,结合了中水月观音的造型,这种坐姿带有一种放松休闲的意味,。开相如赤子,悠闲灵动,又淡然安稳。漆线雕花边工艺是闽工造像的一绝,而沙县工又是其中最好的工种,、下摆等处,便是对漆线雕工艺的灵活运用,用各种花卉图案及卷草纹与衣纹完美的结合,使装饰更加华丽,精细又不失神韵。

江浙工

江浙地区供奉木材质的佛像和道教像更为盛行,因而精品常出。江浙工开脸一般比较甜美,带有江南水乡风情,脸庞较为丰腴,五官一般较为柔和婉约,观之如饮清泉,沁人心脾。

江浙工注重对衣纹线条层次感的塑造,常通过对衣纹峰峦叠嶂的营造来彰显漆技艺之精湛。在雕刻完成之后,常会批朱红大漆,再上金漆、贴金箔,华贵精美,皮壳打磨细致光滑,漆质用料考究。

相对而言在江浙工造像中,立像造型最较为多见。

我们来看几尊江浙工造像:

明晚清初 檀香木胎髹漆吕洞宾

清早期 檀香木胎髹漆自在观音

清初 檀香木胎髹漆接引佛

明 木胎髹漆弥勒佛

清 木胎髹漆天官

清 木胎髹漆吕洞宾

江浙一代,宋元明清时期经济富饶,鱼米之乡,且人们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推崇宗教,常兴建寺庙且保护得当。一些寺院中的明清时期老造像一直保存到现在,相对完好,实属难得,比如杭州的灵隐寺和苏州的西园寺。

因对于造像需求量大且要求较高,因而江浙工作品精湛,人才辈出。于是便会有一部分工艺杰出巧夺天工的江浙雕刻师会被邀请至宫廷雕刻造像,因而一些京工汉传造像便会带有江浙工造像的韵味。

杭州灵隐寺的韦陀像很有盛名,是反映了明朝江浙一带雕刻工艺的典型代表作。江浙一带,韦陀、菩萨都是他们擅长驾驭的题材,因此在这些造像题材中精品率相对较高。

清 木胎髹漆菩萨立像

清 木胎髹漆接引佛

这两尊立像一为菩萨,一个为接引佛,开相皆甜美,衣纹行云流水,意韵天成,柔软服帖,如丝绸般飘逸灵动,通体髹金,光彩夺目,华贵精美而又不失庄严神圣。

明 木胎髹漆韦驮天王

韦驮体型健硕,站立于山岩台座之上,威风凛凛,头戴凤翅兜鍪金盔。开相俊美,宽鼻丰唇,弯眉细目,面容柔和端详,显示出内心的威严和动人心魄的魅力。身着金缕锁子甲,内衬长袍。身微前倾,双手依握金刚宝杵于地。帔帛绕于腋下,于身后翻转飘扬,双臂冑甲下的袍袖临风舞动在端庄凝重中透出韵律感。

川湘工

四川和湖南是木造像是木造像的产量大省。两个地区的造像都融合了南北方的风格,题材多样,神的民间老百姓喜爱,寻常人家也会随手雕刻,摆在家中供奉。因而比起其他派系,其工艺水平虽然稍显参差不齐却也不乏精品之作。

如四川,处于内陆,群山环绕,比起其他地区,很少跟外界有交流和融合,从而形成其独特风格。选材贴近生活,具有民俗的趣味,这也许与四川人民乐观开朗的性格也有一定关系。

漆质彩绘有自我特色,不一定精工细琢,但在造像身上又可以看到很多不同时期的漆质而形成不同包浆,它们在造像上同时存在,但是脱落程度不一,于是便会给人较为斑驳的视觉观感。

我们来看几尊川湘工造像:

清 木胎髹漆武财神

清 木胎髹漆武财神

明 木胎髹漆自在观音

清 木胎髹漆送子观音

明 木胎髹漆菩萨佛龛

这尊自带佛龛的自在观音像,应是要营造身在石窟的感觉。观音开相具有小巧,脸蛋偏小而尖,眉眼弯弯,面带笑意,两边分别是龙女、童子,面带笑意活泼可爱,佛龛顶部是诞生佛,,整体画面丰富,喜庆,别有一番世俗意趣。四川人民乐观向上,懂得自娱自乐享受生活的个性也能从此体现。

明早期 木胎髹漆水月自在观音

这一尊湖南工的自在观音像,年份较早,可以追溯到明早期,身上彩绘,漆质的斑驳观度便是因为来自不同时期而营造出来的,有着典型的湘工特色。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若侵权,请联系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收藏报

收藏前沿动态、收藏艺术分享!

微信号:shoucbb


↑↑↑长按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