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一平
时光易逝,旧事难忘。每当人们徒步走过岁月沧桑的县城老街,虽然映入眼帘熙来攘往的人流车阵,琳琅满目的物货商品,无不充溢着当今时代的鲜活气息,但一街两市铺面骑楼间残存的陈旧板壁、斑驳墙柱,总难免勾起久居老街的长者对老街印象的忆念波澜——模模糊糊,清清楚楚;似乎是遥远的过去,又似乎是近在咫尺的昨天。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中叶,被日寇占领的本省九江、南昌、进贤、抚州、南城等市县甚至外省许多地方的避难同胞纷纷迁来黎川,一些携家带业的商家,也相继到县城老街租店开业,加上原在本县早已立下根基、生意兴隆的店铺,他们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为了同样的目标,共存共发,致使城外五里长街,六百多家商号,比肩林立,连绵不断。尤其是磨市街尾段,南津街全程(旧称“张王殿前”)及较场街首段,二里来长的街市,聚集了全县各行各业的领军和精华。这些商家,均有规模较大的栈房仓库,货源充足,品种繁多,铺面货物陈列堂皇规整;而且店誉诚信,现赊并举,批零兼营,服务周到热情。商品价格,均由各同业公会共同议定,经县商会审定核准执行,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当时这段繁华闹市,三十来家绸缎布匹庄中,最有名气的是“大隆”、“晋泰”、“新丰”等几家。既有木机或电机纺织的真丝与人造丝织造成的各种绸缎,有染色或印花纯棉“洋布”、“竹布”、“咔叽”、“斜纹”线布,有纯毛或夹棉混织的呢料、“灯芯绒”、“平面绒”、“金丝绒”、“哔叽”;也有本地家织的蔴质“夏布”和棉质本色、染彩、织花土布。而销量最大的应属白色“龙头细布”、黑色的“小鸡青”和蓝色的“阴丹士林”、“学生蓝”和“度蓝”几种棉布。商家们雇佣大木船从外地进货来,在库房里堆积如山,批发给县城或乡镇较小布店,也批发给摆摊设点、肩挑背扛的小布贩,供他们走村串户发售。门市铺店里更是从早到晚迎来送往,应接不暇。店东和伙计们尽管忙不开交,还得热情耐心地向顾客推荐介绍商品的特色、来路、质量、适用范围,甚至为他们估算用料尺寸,百挑不厌,敬若上宾。
二十来家百货五金店中,要数“万兴顺”等几家生意最兴旺。店铺里从房顶到地脚的整墙货架货柜,摆满了从省内外各产地选购来的日用百货、搪瓷五金、大型小件,十色五光,应有尽有。
杂货业三、四十家商铺里,“万和隆”、“泰和盛”等几家堪称领头雁店。“海味”类中,从燕窝、海参、鱼翅、鱼鳔、鱼肚、墨鱼、银鱼、干贝、蛏干、鱿鱼;“山珍”中的香菇、木耳、笋干、竹荪、粉皮、粉丝,到油盐酱醋、砂糖结白、烟花爆竹、香纸蜡烛。数不清的南北杂货,一应俱全,任凭选购。万一店面上临时卖空缺一二件货品,特别是办年货或为办婚礼、寿筵、丧事需要的货项,便会及时派人去仓库提取,甚至到别家店里商借调剂,务必满足顾客需要。
粮食行业大大小小有四十多家,、“维民”和“民生”三家使用电机砻碾的机米厂。他们加工的有一机米、二机米、三机米(即是将去掉谷壳的糙米用碾机分别碾一到三次)等三个档次。既有红米,也有白米,供顾客选籴。另外还有大量作燃料用的谷壳和作禽畜饲料的细糠供应。这些厂家还加工大批粮食调运外地销售。
糕饼店也有五六家,其中“全昌”、“恒春”、“稻香村”、“东南饼家”更受顾客青睐。他们出售的糕点,绝大部分是各自作坊制作的,品种繁多:糕类有桂花糕、云片糕、灯芯糕;酥类有察酥、桃酥、芋酥、大麻爪、蛋黄酥、小酥爪、雪花片、麻花索等;饼类有大月饼、火腿饼、水晶饼、豆沙饼、葱油饼、寿饼、酵饼、饼干等。他们还用结白糖熬成汁后,染成玫瑰色,分别倒进木制人物形、动物形的模具里,灌铸成糖偶,我们称它“糖人公”,供小孩们玩耍和舔食。众多糕点中,芋酥、大麻爪、灯芯糕等特供们拜年时作礼品,而小酵饼和蛋黄酥则常供断奶婴儿的辅助食品;中秋时节的各色月饼似乎买得起的人家都会备购的,上述几类糕点,自然销量极大。
县城两家瓷器店中,商会巷口对面的“美华”生意最红火。这里既有景德镇出产的高、中档精美细瓷,也有本地土产的低档粗瓷。细瓷包括青花、彩绘或纯白的各种型号花瓶、帽瓶、花盆、缸甏、饭壶、餐具、茶具、鼓形墩凳、纯白或彩绘的福禄寿三星、观音菩萨、五子罗汉、弥勒佛、关公、财神或各种动物的立体圆雕瓷象;有用以嵌在床、厨家具上的绘彩瓷板。粗瓷基本上是盛物器皿、餐具、茶具,其中最畅销的自然是大小碗碟、茶杯、酒盅和汤匙。瓷器店里,不单是销售瓷品还接受修补瓷具和给碗碟錾字等业务。过去饭碗或盛菜的碗、盘、碟口上稍有破损,不舍得丢弃就拿去瓷器店用小金属钳钉嵌补,仍然可用;出租碗碟的人家和普通百姓要互相租借碗碟,怕归还时弄错,也在买碗碟时在碗碟底錾上自己的字号。这些事瓷器店里都会代办,收费极低廉。
县城老街有好几家餐馆,黎川俗称“馆子店”,其中“七星居”、“五星居”、“绿杨村”等几家最享盛誉。他们不公能烹炒各种菜肴,还能制作各种花样的主食点心。他们的业务分三种方式:一是就在店铺里就餐,自选菜谱点菜;二是应东家临时聘请,派出全套人马赴摆宴人家操办厨事;三是请客人家少数桌席,便将菜肴做好,及时用多层肴担装好挑送上门,十分方便。
县城十六家中药店(亦称国药店)大部分集中在南津街及其附近,最具影响的是“佑泰源”、“新泰盛”、“德源祥”、“元春生”等几家,他们均属“建昌帮”药业。这些店里,不但药材货真价实,而且都是来自原产地,品种齐全,内服外敷都有,绝大部分均为采购原材后自己铡碾,运用“建昌帮”的传统技艺精心炮制。每家店里都聘有医术高明的老中医坐堂就诊。所经营药品,除门市销售外,还大量批发往周边福建省的各地区。此外,还根据患者需要,按患者病情或体质特点,为他们单独配制药丸,以供其长期服用。
那年代,在这段热闹非凡的街市里,除了上述行业外,尚有“罗福源”、“东兴旅社”、“临安旅社”等四十多家旅馆业,“新新药房”、“中西大药房”两家西药店,“倪万隆”、“易万顺”等三家酱园,“振华”、“文化用品社”等五家纸张文具店,“福丰”、“永盛生”等五十来家烟丝栈(店),“大华”、“庆华”等七家银楼(金银首饰店),五十多家木竹经营企业,近六十座摆街肉案,三十多户杂贩业,豆腐业、水酒业、米粉业各十五六家,雨伞业六家和印刷业二家、染坊三家也都在这段街上。
所有这几百家店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品质和风格:顾客至上,店誉第一。以次充好,哄抬物价,或对顾客冷漠敷衍、厉声厉色等现象是不允许发生的。店面宽敞些的铺子里,设有坐椅茶几,以便顾客稍事休息,店伙们还会主动上前敬烟奉茶。至于进门迎、出门送,那更是各店惯例。
由于这条街段既是县城万千居民的商贸集中点,又是全县各乡村群众进城采购各类货物和推销农副产品的交汇场所,因此,一年四季这里都是商品塞市,人流如潮。每天清晨开始,“露水圩”便很快形成。那街市两侧、人行道前,一担担新新鲜鲜的各色蔬菜瓜果、鱼虾螺蚌、家禽野味、嫩笋鲜菇便纷纷临街到市,一座座豆腐摊、猪肉案则已列阵安岗;还有那簇簇堆堆的木竹器具、席挑柴担也陆续前来填空补缺。顿时间,各类商贩互接紧连,层层密密,满塞街道两旁,剩下不到 5米宽的街心。留给这几百上千买菜购物的忙活男女和过往行人,前堵后拥,左挤右挨,几乎是挪不动身,迈不开步。就这般卖出买进,走走停停,熙熙攘攘好几个小时,须得喧嚣蠕动到时至近午,才会稍为疏散些许。中午至下午,虽然进城的乡村百姓相继“撤出”“班师回里”,但街道上仍然十分热闹。夜幕降临后,街道两旁的畚箕箩筐案板支架自然不复摆设,但各家店里,或汽灯通明,或玻罩座灯辉亮,夜市又开始活跃起来。逛街和购物的人群,依然三三两两,接踵摩肩;商店里顾客进进出出,谈笑风生。静谧的夜空里,店铺里的汽灯呼呼声、算盘嘀嗒声、买卖应答声、迎宾送客声和街上行人话语声、嬉笑声,织交成一首首轻盈的街市小夜曲。
最最难以忘怀的是日寇投降后的第一个元宵之夜,街市两旁每家店铺门前,都挂满了灯笼,各式各样:有红色大小球形的,有雕花木架嵌画的宫灯,有旋转跑马式的,有扎成笑脸娃娃的,兔形的、奔马形的、公鸡形的、龙形的、雄狮形的、鲤鱼形的、莲花形的……远远望去,一排排、一串串,纵横交错,光耀夺目,色彩纷呈。街道上更是热闹非凡。在此起彼伏的烟花爆竹声和锣鼓唢呐声中,舞龙队、舞狮队,花灯队,双扶船,螃壳精,载歌载舞,徐徐行进;还有数不清的大人小孩们,打扮得齐齐整整,或踩着高跷、或擎着各式灯笼,或跨着马灯,或穿戴着戏装组扮成《白蛇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剧目;更有一班班青年学生组扮成《智擒日寇》、、《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剧目,以街头活报剧的形式,边走边演……这哪里像是一条商业贸易的街道?分明是一条波涛翻滚的长河,正在奔腾着欣喜若狂的人流,五光十色的灯浪,奔腾着黎川民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满腔热血豪情,奔腾着广大群众战胜困难、追求幸福的决心和希望!
老街呵,难怪乎当年人们夸您是黎川的“小上海”,县城的“大世界”!要是有人问我对七十年前老街的印象,我会肯定地回答:“货山人海织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