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展览信息】“去往从来”学术论坛暨第二回展·主旨议题系列——王朝勇《从传统中走来——当代雕塑中木材的运用方向与体现》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提示点击上方"上海油画雕塑院"↑免费订阅上海油画雕塑院最新活动资讯!


“去往从来——雕塑实践与传统文化精神”学术论坛暨第二回展,日前在上海油画雕塑院开启。论坛围绕“建构与批判”、 “方法与实践”的主旨议题,分“破”、 “立”、 “思”、 “行”四个板块展开。

导言
思:方法的意义

传统的概念广博而精深。理解“何为传统”这一问题,正如看待哈姆雷特一般,一千人眼中或许有一千种传统。但无论是“塑绘一体”的源流认识,还是“装饰性”、“程式化”的特征认识,亦或是基于其功能性的“触性”感知方式认识,凡是以严谨的态度、研究的方法得出的结论都有其现实价值。在方法的讨论中,论者既着眼于传统雕塑中形而下的技术、形式、功能,更注重其以形载道的精神性,但拒绝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地简单论断。

——吴洪亮


王朝勇主旨发言
《从传统中走来——当代雕塑中木材的运用方向与体现》




王朝勇(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在读研究生):
传统木材雕塑内容丰富、历史悠久,表现为陵墓木雕、宗教木雕、民俗木雕等;当代雕塑中,木材雕塑呈现多种面貌,形式、材料、观念、文化等;木材雕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体雕塑的变化,比如,艺术家逐渐自觉的过程、对材料的态度转变等。
我的观点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是自然生态的方向,即作品里既体现了木材的主体性,又含有艺术家的主观性,存在一个平衡度问题,此方向多体现在自然木材方向。第二个方向是文化方向,此方向多体现在现成品木材。



20世纪初以前的木材雕塑(以结构、空间、形体、形式等造型活动为主),类型有中国传统的木建筑(当然这个也不能算是雕塑)、宋代的木质佛像、中国的古典木家具、中世纪的木雕、还有非洲的木雕。



我把20世纪之后的木材质雕塑所用的木,分为树和木材。木材又分为自然木材和现成品木材(指废弃的,被重新回收加工的木制品)。
当然这两个方向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我只是大概梳理,在这里试着通过分析这些从事过木材雕塑艺术家的作品,来看其如何与自身的传统产生关系,和作品呈现了木材雕塑新的方向。
自然木材主要体现的是自然生态的方向,需要协调木材的主体性与艺术家的主观性,我主要举大卫·纳什、孙家钵先生和佩罗内的作品为例。现成品木材则以文化表现为主,表现分两种,第一是自觉地追求自身的文化,我以傅中望老师的作品为例;第二种是作品中带有自身文化的痕迹,我举的例子是奈威尔逊和宋冬老师。


吉赛普·佩罗内·《凡尔赛的雪松》


吉赛普·佩罗内·《凡尔赛的雪松》,这件作品运用了树的生长结构:树结,反映了艺术家的智慧与观念,以及表现出了艺术家的高超制作技术,能够把非常细致的东西做出来。


大卫·纳什作品


大卫·纳什的这件作品,运用了树皮的弯曲形状、里外肌理的自然形态,并体现出了对空间、形体、肌理等雕塑语言的使用。


孙家钵《老北京》


孙家钵老师的《老北京》,作品体现了对形体造型和对木材的材料感的把握,包括斧劈刀削的痕迹,和头顶、肚皮等部分的抛光处理。


奈威尔逊《皇家之潮》


奈威尔逊《皇家之潮》,首先,作品中有抽象艺术和极简主义的影响。其次,体现了现成品木材的主体性和艺术家的素养。第三,表现出了现实主义的痕迹(现成品木材自身带有的面貌:如,肌理,形状等)。


宋冬《剩余的价值》


宋冬老师《剩余的价值》,此作品保留了废旧门窗的本来形状。其次,作品中受到抽象艺术的影响;第三,带有边缘市民生存文化的痕迹。


傅中望作品


傅中望老师的《榫卯》系列,是对自身榫卯文化的主动找寻和抽象的造型意识。


王朝勇《漫步》废旧枕木 高约270cm 2016

“去往从来”第二回展 展览现场


这次我拿来参展的两件作品,基本上也是对应以上两个方面。
第一件作品《漫步》,我把废旧枕木的四边分别锯开一定厚度,但不锯断,撑开四边,取出中心部分,再重复进行同样的行为,依次进行直到我的技术极限。再把它们按从外向内的顺序摞起来。我在此作品中感兴趣的是:这种重复但又不同的行为和从长方体到另一形状形状的相互变化,展览结束后还可以再拆组为一根枕木。


王朝勇《南次一经游园》木、土

长140cm 2016


第二件作品《南次一经游园》,我按照《山海经》书中记载的南次一经里动植物、地理路线安排每组雕塑的形式和空间位置,用雕塑的视角观看路线中的每一个区域。第一,从地理位置、路线、体验观看的角度表现南次一经,把独立形象放到整体语境中,找到来源,而不是孤立的看待某个形象;其次,把山海经与当代社会相联系。与游园文化相结合、对当代社会进行隐喻、批判。这件作品的工作方式基本上是我日常工作的一些积累,每个局部做完之后再把它归纳到整体里,最后的整体效果可能有拼凑的感觉,我想等做完以后再根据效果进行调整。


王朝勇《南次一经游园》木、土 长140cm 2016


以上例中这些艺术家有的并非只做木材雕塑,有的作品也不能称为雕塑。因此,我的分析也有片面的成份。因为我做木材雕塑,所以我关注到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在这里我以我的方式把这些作品分类(只针对作品),并分析此件作品与作者自身传统的关系。他们也作为我的小传统影响着我,使我向以上总结的两个方向努力。


《南次一经游园》(局部)


评议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朝勇从当代雕塑中对于木材媒介的运用这个角度来谈,而且举到了几个非常具有典型性的例子。当然他举的例子实际上是从以木材做媒介的雕塑,就像他主标题讲的“从传统中来”。他提到奈威尔逊那种“自然之趣”,当我们统观中西艺术的联系,会发现其实可以找到很多相通之处。比如树干的自然、树皮的质感和肌理,以这些作品为实例,包括他作品中枕木的创作,包括《山海经》空间显现的创作,也表现了木材作为特殊的媒介,能召唤出很多新的内容,及其对于丰富的、精神性的媒介的发掘。木的媒介,本身既是最经典的雕塑材料,同时又是完全源自于“一手自然”的材料。所以王朝勇在整个的创作过程中,包括对整个专题的梳理,也把专题从很细化的方式,从他自己理解的角度,显现艺术家在创造中思考的过程。我想他的方向也正是这个展览和这个论坛本身的意义,就是对于“过程性”的展现,对于创作过程文献的细节展现,我们会发现有时过程比结果更有魅力。

萧立(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王朝勇创作非常勤奋,每天都像在战斗一样,是在一线的实践者。所以他在看待不管是往后看、往古代看,还是在往以后的远处看,可能会稍微近一点。他不太强调看多远,所以他要把这些自称为“小传统”,举的艺术家都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其实传统确实与时间段有关,所以“小传统”的概念对于一个年轻的创作者、实践者,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能直接地起到激发的作用。




开幕时间:2016年12月6日16:30
论坛时间:2016年12月6日10:00—12:30,13:30—16:00;12月7日10:00—12:30,13:30—17:00
展览时间:2016年12月7日至12月27日
学术主持:吴洪亮
艺术总监:张克端
策划:何勇
学术委员会:王少军、张克端、何勇、夏阳、张伟、吴洪亮、谭勋
艺术家:屠国威、王少军、谢彬、张克端、王志刚、周雷、萧立、何勇、夏阳、张伟、吴彤、谭勋、郅敏、曾齐宝、文豪、王朝勇、徐升、安之堃(按年龄排序)
平面设计:吉俊
展览地点: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上海市金珠路111号)
开放时间:10:00—17:00(16:00停止入场)周一馆休
主办单位:上海油画雕塑院
项目资助: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刘士铭雕塑艺术公益基金



展览信息

开幕时间:2016年12月6日16:30

展览时间:2016年12月7日至12月27

开馆时间:10:00-17:00(16:00停止入场)周一馆休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金珠路111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上海油画雕塑院  了解更多动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