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勇主旨发言
《从传统中走来——当代雕塑中木材的运用方向与体现》
王朝勇(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在读研究生):
传统木材雕塑内容丰富、历史悠久,表现为陵墓木雕、宗教木雕、民俗木雕等;当代雕塑中,木材雕塑呈现多种面貌,形式、材料、观念、文化等;木材雕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体雕塑的变化,比如,艺术家逐渐自觉的过程、对材料的态度转变等。
我的观点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是自然生态的方向,即作品里既体现了木材的主体性,又含有艺术家的主观性,存在一个平衡度问题,此方向多体现在自然木材方向。第二个方向是文化方向,此方向多体现在现成品木材。
20世纪初以前的木材雕塑(以结构、空间、形体、形式等造型活动为主),类型有中国传统的木建筑(当然这个也不能算是雕塑)、宋代的木质佛像、中国的古典木家具、中世纪的木雕、还有非洲的木雕。
我把20世纪之后的木材质雕塑所用的木,分为树和木材。木材又分为自然木材和现成品木材(指废弃的,被重新回收加工的木制品)。
当然这两个方向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我只是大概梳理,在这里试着通过分析这些从事过木材雕塑艺术家的作品,来看其如何与自身的传统产生关系,和作品呈现了木材雕塑新的方向。
自然木材主要体现的是自然生态的方向,需要协调木材的主体性与艺术家的主观性,我主要举大卫·纳什、孙家钵先生和佩罗内的作品为例。现成品木材则以文化表现为主,表现分两种,第一是自觉地追求自身的文化,我以傅中望老师的作品为例;第二种是作品中带有自身文化的痕迹,我举的例子是奈威尔逊和宋冬老师。
吉赛普·佩罗内·《凡尔赛的雪松》
吉赛普·佩罗内·《凡尔赛的雪松》,这件作品运用了树的生长结构:树结,反映了艺术家的智慧与观念,以及表现出了艺术家的高超制作技术,能够把非常细致的东西做出来。
大卫·纳什作品
大卫·纳什的这件作品,运用了树皮的弯曲形状、里外肌理的自然形态,并体现出了对空间、形体、肌理等雕塑语言的使用。
孙家钵《老北京》
孙家钵老师的《老北京》,作品体现了对形体造型和对木材的材料感的把握,包括斧劈刀削的痕迹,和头顶、肚皮等部分的抛光处理。
奈威尔逊《皇家之潮》
奈威尔逊《皇家之潮》,首先,作品中有抽象艺术和极简主义的影响。其次,体现了现成品木材的主体性和艺术家的素养。第三,表现出了现实主义的痕迹(现成品木材自身带有的面貌:如,肌理,形状等)。
宋冬《剩余的价值》
宋冬老师《剩余的价值》,此作品保留了废旧门窗的本来形状。其次,作品中受到抽象艺术的影响;第三,带有边缘市民生存文化的痕迹。
傅中望作品
傅中望老师的《榫卯》系列,是对自身榫卯文化的主动找寻和抽象的造型意识。
王朝勇《漫步》废旧枕木 高约270cm 2016
“去往从来”第二回展 展览现场
这次我拿来参展的两件作品,基本上也是对应以上两个方面。
第一件作品《漫步》,我把废旧枕木的四边分别锯开一定厚度,但不锯断,撑开四边,取出中心部分,再重复进行同样的行为,依次进行直到我的技术极限。再把它们按从外向内的顺序摞起来。我在此作品中感兴趣的是:这种重复但又不同的行为和从长方体到另一形状形状的相互变化,展览结束后还可以再拆组为一根枕木。
王朝勇《南次一经游园》木、土
长140cm 2016
第二件作品《南次一经游园》,我按照《山海经》书中记载的南次一经里动植物、地理路线安排每组雕塑的形式和空间位置,用雕塑的视角观看路线中的每一个区域。第一,从地理位置、路线、体验观看的角度表现南次一经,把独立形象放到整体语境中,找到来源,而不是孤立的看待某个形象;其次,把山海经与当代社会相联系。与游园文化相结合、对当代社会进行隐喻、批判。这件作品的工作方式基本上是我日常工作的一些积累,每个局部做完之后再把它归纳到整体里,最后的整体效果可能有拼凑的感觉,我想等做完以后再根据效果进行调整。
王朝勇《南次一经游园》木、土 长140cm 2016
以上例中这些艺术家有的并非只做木材雕塑,有的作品也不能称为雕塑。因此,我的分析也有片面的成份。因为我做木材雕塑,所以我关注到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在这里我以我的方式把这些作品分类(只针对作品),并分析此件作品与作者自身传统的关系。他们也作为我的小传统影响着我,使我向以上总结的两个方向努力。
《南次一经游园》(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