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唐红专回忆录】风雨人生:我到美国做医生(六)| 心桥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结尾篇 重 生


11. 新生的家园,梦中的故乡


家是提供我们遮风挡雨和安全的居所。小时候的居住环境虽然很差,却从未担心过有一天会居无定所。来美前住着单位分的房子,虽小却很温暖,来到美国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靠交房租,逐工作而居的状态,没有能力拥有一幢属于自己的房屋。99年美国住院医师实习完成后搬到旧金山湾区,经济状况好转了,但由于工作的不确定感一直下不了决心购置房产。2000年因工作和好学区双重选择的原因搬到了柏克利大学边上的A城。通过儿子的同学关系,我们认识了梅柏松和金芳夫妇,也经由他们认识了张平、周芳夫妇,以及李霄凌、马新航夫妇。几家人的小孩和大人关系融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轻松和快乐。当时的梅柏松还在柏克利大学读生物学博士,却很有经济头脑和思想。在房地产快要起飞的时刻他用有限的资源,低廉的价格,买下了我们城市中紧挨中国超市边上大型公寓中的一套房子。受他的鼓励,2002年我们终于下定决心,也在他的那套楼层买下了我们人生中的第一套共渡公寓。虽然与梦想中的独立花园洋房有着不小的距离。



新的生活,新的朋友,给我们在湾区的日子带来了很多的快乐和活力。我们几家常在一起相聚和出行,也看着彼此的儿子一天天的长大。三家新朋友比我有眼光,投资上更是如此。他们都分别在不同的城市买下了带花园的独立房屋,实现了普遍意义上的美国梦想。因为医生工作要求我不能住得太远,但我们城市的房地产大多年代久远,多是三、四十年代建造的房屋。寻找一幢质量好、环境优雅,带车库的花园独立房屋,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每个周末都去看房持续一年却一无所获。



只到2006年的某天我们看到了今天拥有的这幢房屋,马上眼睛一亮:位于城市中的小山上,环境优雅、僻静,带车库和前后花园,四室二厅二卫一厨,二千平呎多的居住空间和五千多的花园面积。白天面对城市美景,夜幕下灯火辉煌的万家灯火,还有什么更诱人的生活追求?那时候的经济能力有限,而房地产还在当时的高峰上。要买下这套房子真是捉衿见肘。虽说可以只付20%的头款,余额30年贷款付清,但要付出头款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信心不足电话请教梅柏松。他觉得作为自住房不必担心市场的波动,以长远的眼光看房地产是一个增值的投资。他的建议给了我信心。我们卖掉了原有的共渡公寓房,兑现了所有的银行帐户和存款凑够了头款,终于搬进了这幢满足自己梦想的房产。


房子虽然在风景如画的山上,但却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室内的小缺陷可以慢慢修饰,但室外后花园的大缺陷却触目惊心:建在山边上的我家从阳台上看下去,4千多平呎的后花园只是一个向下延伸的高低不平的山坡,杂草丛生。除了原来房东种植的几颗果树,院子里满目荒凉。冬天开始的雨季让院子里的杂草疯长,成了土拨鼠,野猫,和浣熊的游乐埸。雨水后的泥泞土地,让行走都成了挑战。等到夏天来临,荒草凄凄,又成了火灾的潜在来源。哪有梦中花圆的半点影子?我和夫人商量后决定动手改造,修建一个赏心悦目,让我们能够怡情养性很多年的理想后花园。我们也作了一些研究,请专业人士来修吧,至少十万美元,囊中羞涩拿不出;自己修并请墨西哥裔帮工可以节省体力和开支,却有挨告的风险。我们邻近街上一位有技术的邻居买了一幢旧房子改造,自己设计,墨裔帮工动手,完工后卖掉房子赚了40万美元。没有想到的是,,说是在工作中伤了脊椎而让雇佣者赔光了所有赢利。前车之鉴,让我决定自己动手,在工作之余用几年的时间来建设一个符合自己心意的花园。因为在建筑上完全是一个白丁,所以在动工前我到建材超市Home Depot买了几本图文并茂的书籍作为技术指南,也请教爱动手的美国邻居的经验和教训。更为专业的技巧则在网上通用平台YouTube上找答案,或者请教建材商店里的专业人士。根据工程的需要我买了不少电动工具。小到电动螺丝刀,大到水泥搅拌机,极大的便利了工作的进行。



万事开头难,我先建好两条下到花园的红砖步道,为随后的计划打下基础。每完成一个小的建筑设想,我会休息一段时间。站在阳台上看着下面完成的部分出神,琢磨下一步的最佳方案。以这种方式逐步完成了省水的分区滴灌和喷水系统;三级梯田结构式的空心水泥砖护坡堤;贯穿花园的红砖及水泥人行步道;从房屋边上下到后花园的红砖梯道;6个不同特色分区植物;;草坪与贯穿花园红砖主步道之间由100多块大型瓷砖舖成的平台和台阶。然后在花园中种上各种常年生花卉植物和不同品种的果树。在断断续续的5年时间中,终于完成了一个自己非常满意,邻居们也非常喜欢的后花园。



花园的修建过程让我实践了一回愚公移山的历程。5年的时间里,遇到有想法和灵感的时候,我通常在每天下班的途中一点一滴的买齐所需的材料和工具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带回家;备齐后遇上几天休息的时间再将设想的阶段性建筑完成。在刚刚开始花园建筑的时候美国邻居警告我,有一家邻居请专业人士修建的空心水泥砖护坡堤一共垮了三次。这给我敲了警钟但我并没有放弃。作了详细研究后增加了特殊措施对抗山体可能的滑坡和下行静水压,以防止基础移位,一次建成。完工后邻居称我为花园建筑师,并戏称我的祖先一定参与了中国长城的修建。漂亮的花园景观也让紧挨我家的一位邻居选择在我的建筑完工后卖房,让我们的花园为他们增値并吸引了不少的看房客人。建设后花园的过程,不仅收获了一座漂亮的花园,也让我的身体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动工之前身体虚胖,169公分的个头最重时居然达到了186磅(84.5公斤),完工后体重降到了145磅(65.9公斤),也变得更结实。刚开始的时候从车库搬一块35磅的空心水泥砖下到后院都会感到气喘吁吁;到了后来,80磅一包的水泥双手夹起来就走。常言道劳力劳心,我在自建后花园的过程中却收获了强健筋骨,愉悦身心的双重效果。



2015年在经过长时间的犹豫后,打算在房子的第二层自建一个厕所。我家房子分两层,每层二间睡房。二个厕所却全在上面的一层。住在下面第二层的人或来客非常不方便。请人做不光耗时而且每次都要预约时间,整个家庭生活节奏也都被打乱。自己做可以自由选择家人上班上学而自己休息的时间,但是困难巨大:涉及到城市建筑条例要求,建筑地基的特殊设计,房屋框架设计,水、电、通风、管道、排泄管的连接,冷、热水铜管铺设和焊接,浴缸、冲水马桶、和洗脸台的安装,楼层隔音措施,墙壁和大理石板的安装等。



我当时估计自己完成不了,只打算试试自己到底有多大能耐,作好了随时撤退的准备。一旦遇到克服不了的障碍就打算交给专业工程建设人员处理。我知道每一道步骤都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所以都是提前做好功课才动手。没想到亦步亦趋的过程都没出问题,运气也不错,不知不觉独立做到了完工。除了电线的最后连结和铜管最后的带水焊接步骤请了一名专业人员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其它所有过程都由自己独立建成。完成一个完不成的任务内心很满足,在美国这个缺乏娱乐的地方,这也算是一个很大的乐趣吧。


安居之所其实只是家的一部分。家更深刻的内蕴是文化、传统,和亲情的温室苗床。中国人说的“父母在,家就在”正是这种观念的核心精髓。因为父母,因为故乡,因为传统文化,我们成长为今天的你我,我们才有了家的观念。今天中国人常说的“你是哪里人?”英语中的“where are you from?”其实寓意同理。虽然男人们喜欢自夸“大丈夫志在四方”,但没有几个人过得了家这道坎。



漂泊天涯,常常感受到内心对家乡由衷的怀念,出门在外对父母深刻的亏欠感。毎年春风追梦回到家的时候,一曲韩红动情而忧伤的《梨花又开放》总是让人泪湿衣裳:


    "忘不了故乡

     年年梨花放

     染满了山岗我的小村庄

     妈妈坐在梨树下

     纺车嗡嗡响

     我爬上梨树枝

     闻那梨花香

     摇摇洁白的树枝

     花雨满天飞扬

     落在妈妈头上

     飘在纺车上

     给我幸福的故乡

     永生难忘……"


今天我们这一辈人都己为人父母,肩上承载了对两个家的责任:我们不仅有一个远方的家和年老的父母让我们牵挂;我们还有一个自己建立的家,为儿女们遮雨避寒。



我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对以自己为中心的这个家和儿女们的附出。对于千里之外生我养我的那个家却充满了内心深处的负疚感。我争取常回家看看,我生怕哪一天我的亲人们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飘到遥不可及的地方。我的父亲在65岁的时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也出乎他自己的意料就永远的去了;我的母亲在过去两年一天不如一天,卧病在床都快要不认识我了。



她每次对我的问候还是那句发自肺腑的答复“你们好,我就好”,这种“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慈爱让我无以回报。年轻的时候母亲送我出门远渡重洋,她叫我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她让我去实现她长久的期望。出门时妈妈不停挥手,只到儿子消失在看不见的人群中。岁月的流淌没能洗刷掉自古以来出门在外的儿女们的忧伤。故乡的梨花或许还在年年开放,但面对苍老衰弱的母亲,当年的美景己不可再来:


    "重返那故乡

     梨花又开放

     找到了我的梦我一腔衷肠

     小村一切都一样

     树下空荡荡

     开满梨花的树下

     纺车不再响

     摇摇洁白的树枝

     花雨满天飞扬

     两行滚滚泪水

     流在树下

     给我血肉的故乡

     永生难忘……"


太平洋的彼岸,是我生长的地方。那里不仅有我的老家和亲人,还有伴我一起成长的情感,一起玩到大的发小和同伴。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以及手足情深的知心朋友。他们生活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润育我生命的家园。



从小到大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父母要我们胸怀远大,像大鹏一样展翅飞翔;不要目光短浅贫居故乡。我们一代人背井离乡追寻自己的梦想,弹指一挥间如同一颗幼苗张成了挺拔的大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在不经意间回首,却才发现,原来那荗盛的树叶,最终还是落叶归根,回到根所依附的土壤。这多么像我今天在美国社会的生活:在医院里我是受人尊敬的医生;走在美国的大街上,我却入不了白人的主流。当美国人陶醉在他们的文化中欣喜若狂的时候,我却和许多其他的少数族裔一样没有交集 - 因为我们有不一样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虽说美国没有种族隔离制度,但世界观的差别却造成了社会交往上自然存在的种族分隔的篱蕃。只有象体育、艺术、和科学技术等等人类共同的资产,才少有种族的界限。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在工作上我能够感觉舒畅,在生活中觉得孤单而与社会有脱节感的原因吧。



好在虽然半路出家来到异国他乡给自己造成了水土不服,但也正是这块短板让我保留了对故国文化的连接。中国文化传统的根基健在,就不会产生那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空虚感,而让自己能够在精神世界里自由翱翔。 当年离开中国的时候,神经内科的泰斗黄友岐教授嘱咐我用中国人的智慧不妄自尊大,但也不要妄自菲薄;客观理性地思考和探索,就不会迷失了做人的方向。每次回国都是一次松弛身心和充电的旅程。我充分地吸收故乡文化的精髓和营养,让我不至于在西方的视野下丧失客观看世界的审美观。回到美国的安静环境,又给我一个冥思遐想的空间,让思维的翅膀自由飞翔,升华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在万籁俱静的夜色里,我对故国的眷恋常常会随着床前明月光越过大海,魂归故乡,在太平洋的彼岸,在遥远的《天边》倾诉着对故土的一片衷肠:



   "天边有一对双星

    那是我梦中的眼睛

    心中有一片晨雾

    那是你昨夜的柔情

    我要登上 登上山顶

    去寻觅雾中的身影

    我要跨上 跨上骏马

    去追逐遥远的星星,星星......"


12. 在挫折中成长,在磨练中重生


流淌的岁月,光阴的故事。2018年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早春二月迎来了我的60岁生日。也是离开故乡来到美国的第29个年头。改革开放后来美的我们这一代年青学人,基本上都走完了自己的追梦旅程:





最初南加州在一起的几家朋友中,4家做回了医生本行,3家的儿女也加入了这一行业,昌松,以及徐立和龚炜夫妇,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和公司。搬到北加州后我们4家经常在一起的家庭,大人都事业有成,两个男孩成为医生,其余的男孩大学毕业成为电脑工程师。回首走过的路,心中充满无限的感慨:



30岁之前,心无旁骛一路向前,迎着太阳,向着远方。发小们觉得我难以亲近。但他们没注意的是,一个顾着奔跑和赶路的人,无暇顾及周围的美景,眼里只有看不到尽头的天边。那个时候一路走过跌跌撞撞,但一颗年轻的心和激情燃烧的生命,谱写了人生中美丽的青春之歌。



30至40岁,找到了专业的方向和未来。精力旺盛,沿着一条明确的道路奋力前行。这个年龄不知道什么叫辛苦,只希望早日实现自己的目标。30而立的年龄有了自己的家庭,开始意识到不再是为自己而活,肩上还扛着我们后代的未来。



40到50岁,专业基础巩固。也更加重视家庭。我珍惜得来不易的果实,工作上精益求精,痛并快乐着男人一生中这段年富力强的时光。我对儿女们也付出了更多的关爱,期待他(她)们一个更好的人生。路上的风景,觉得无比的美好。



50至60岁,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反省人生、增长智慧的年龄。经历过人生的马拉松,终于到达理想的目标。此刻开始感到了一阵阵惶恐。回望走过的艰难历程,前程似乎风平浪歇,但也缺少了挑战,踌躇满志却不知向何方迈步。我开始静下心来,回味和反省自己的所得、所失,思考自己未来生活的方向。


我们当年一起满怀激情打的同伴们如今都已从热血青年成长为学有所长,老成持重的为人父母。我们的后代已如旭日东升替换了我们当年青春少年的角色。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有一个不一样的祖国,不一样的胸怀,注定了未来不一样的人生。我有时候觉得,我和我的同辈人就像不畏艰险的登山者。凭着毅力、决心、和不同的期望,登上了高低不一的人生路上的山峰。但穹顶之下的美景也催促我们反省过去和展望下半生的人生道路。我问自己:跨越万水千山,使尽洪荒之力,历经近三十载的人生,我追求到了什么?我实现了什么?思索再三良心发现,我少了一些个人的寻梦,我追求了中国社会的普遍理想,我实现了我妈对我的期望。我们这一辈人经历了一个不幸又幸运的时代。不幸于经历了近代史上悲惨历史的新中国满目疮痍、一穷二白。人人需要为生存而奋斗,也造成了我们一代许多人只具有传统功成名就的价值观,而不是西方式的个人“野心”和抱负,因而妨碍了创新精神和企图心的发展空间。幸运的是,有一个安定发展的大环境和穷则思变的巨大力量,让当代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的努力,起到了集土成山,聚水成河的巨大力量,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成就了中国的辉煌。随着中国走向富强,年轻一代已经较少为生存而奋斗,他们有更宽广的视野和胸怀去塑造一个创新的中国和未来。来美后多年来心里非常的纠结:失去中国国藉的事实,在地理的阻隔上又给自己增加了一道心理上的屏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中美社会理解的加深,我才慢慢找到了心理上的平衡点:我的一对朋友夫妇,双双北大毕业的才子佳人。。如果不出国,今天很可能是部级领导而名利双收。但她的先生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如果往坏处想,呆在国内的大环境中也有可能挡不住不正之风而惹上牢狱之灾。在美国确实辛苦、也没有在国内风光,但凭能力过一个平静的日子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国内来的朋友也认为,以我的直爽性格,在美国发展也许比在国内更合适、更平顺。虽然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但在中国巨变的这个进程中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没有参入其中还是感到非常遗憾。事实显而易见:我们这些来到西方拚博的学子,用一生的精力谨谨实现了我们的个人价值;而国内人民的集体成就才真正的向全世界展示了全体中国人(包括我们)的共同价值和智慧,并赢得了世界的尊敬。我对那些在海外胸怀祖国为国效力,或者回国作出贡献的学者真心钦佩。如果哪一天国内动真格的医疗改革到来而需要借助西方医学的成功经验,我肯定不会是海外赤子为祖国献策献力洪流中最后一个加入的人 - 如果既能治病救人,还可以救赎自己对故乡的愧疚感,那该是一种多么快乐的心情和完美境界。



中国的先贤哲言:“广厦千间,夜眠七尺;良田万顷,日食一升”正是我们今天将要退休时的心境。丰衣足食虽好,但代替不了精神上的追求。古代诗人屈原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果我们只为追求饮食男女的快乐,那与我们的宠物又有何区别?在思想的潮流中,有人把人生价值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 功利价值 - 物质利益、名誉;

第二种类型 超功利价值 - 真、善、美;

第三种类型 神圣价值 - 图腾、尊严。


我自信我们这批海外学人的大多数在艰苦奋斗的过程中都经受住了人生中这三种从低到高的个人价值修行而达到了理想的佳境。我们这一代人可以非常地自豪。

彩云追月,还有人提出了精神境界更高层次的高深分类:


最低层次 物欲 - 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

第二层次 伦理 - 能尊己之老、爱己之幼

第三层次 - 超越个人和家族的目标

第四层次 科学 - 为"真"而奋斗

最高层次 宗教、艺术和哲学-精神之发展。


这种分类看上去确实高深,却可能有西方的思维作崇。因为按此分类,的西方大多数人都能因为信仰宗教而成为精神境界的最高达人;而无神论的中国人绝大多数都变成了“低等人”,有西方自大情结之嫌。无神论的中国人喜欢问自己一个终极问题:我为什么来到人间(我从哪里来)?我要干什么(我到哪里去)?也因而感到烦恼而造成了微信上一日三餐随处可见的心㚑鸡汤泛滥。西方人不问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的上帝和宗教教义已经为其信众准备了现成的答案。西方人以此贬低其他种族,当然包括中国人在内,被他们看成了一群没有信仰的人。例如从报道上喜莱莉即是这么认为。可笑的是,西方的宗教众多,对这个终极问题的答案并不一致。也因为宗教的差异,造成了人类社会无数灾难性的战争。刚到美国不久就有热心的美国人来我家传教。我回答他们,基于科学的认知我看不到上帝存在的物质基础。他们之中的一位生物学家对我说,科学也无法解释宇宙的起源,这个未知正是上帝存在的理由。我不想纠缠于一场对未知世界无数未知的争论,因为我不怀疑他们当中许多人虔诚的望:在传教他人的过程中来拯救自己的魂。我个人仍然认为,宇宙之大早己超越了人类认知的极限,智慧生物可能远不止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星球上。由西方杜㯢几个圣人来充当人类灵魂的救世主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又来自于何方?而又有哪一个西方国家在尊从他们的先知或者上帝指引的“普世价值”的方向?我不为自己在无神论国家成长接受的价值观辨解,我跟随自己内心的梦想:我们为何不能在一个不分领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基理性、良知、正义的普遍价值的旗帜下求得内心的平静、快乐,和安宁?在东、西方各自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东方文化里“没有信仰”的人民活得像和平鸽一样友善,而西方“文明世界”的“高尚灵魂”中却充满着血与火的暴力。由于生活在西方,可以有幸同时接触与无神论的世界,感觉就如同带上缰绳的马和自由驰骋的马的生活 - 各有各的痛苦,各有各的快乐。恐怕需要东、西方文明的彼此交融和中和,才可能造就一个更加平和与理性的世界。



雄关漫道真如铁。。虽然出生就营养不良,但在几年后就随着国家经济好转得到了康复。。因为年龄太小,尽管我们见证了时代的狂风暴雨,却没有亲身淌过许多污泥浊水。,我们又成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受益者。我们的芳华,就像那经历了严寒冬天的小树。一俟冬去春来,就如饥似渴地吮着雨露,迎着太阳茁壮成长。回首60年走过的漫漫人生路,既有无数的欢欣和快乐,也有许多的失败和伤心。问自己,一生最大的收获归功于什么?答案就是执着。最大的失败来源于什么?也还是执着。因为这份锲而不舍的执着,我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也因为这份咄咄逼人的执着,我难以妥协自己内心对完美的追求。这常常给自己,也给周围的人造成不必要的压力而最终伤害到自身。在即将成为60后的此刻,我己经减速来平和自己的心态。我更加努力的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在达成自己目标的同时,争取更多的双赢。



60年的人生听上去很长,其实只是历史时钟上的一声“叮咚”。在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传说中,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在人间的痛苦和恩怨情仇,投身于熊熊烈火中,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在人世的祥和与幸福。凤凰通过浴火新生,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髓,从而美丽辉煌永生。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只火凤凰,在艰难困苦的烈火中浴火重生。我们一代人由此焕发出来的澎湃活力,谱写了一曲曲美妙动听的生命赞歌。因为医学的进步,60年的生命如今只是人到中年的开始。虽然我的人生天高云淡,没有可歌可泣的故事,但雁过留声,走过留下足印。我们淌过的每一寸土地都有鲜花与杂草共生,同样如此是我们的人生和内心。回忆与思考是一把岁月的梳子。它帮助我们梳理掉生活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坎坷和心结,理顺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思索,从而让我们抖擞精神像加州的红杉树一样挺直身躯登高望远,去追寻更宽广的视野和更美丽的风景。一代湖湘英雄左宗棠的座右铭让我十分景仰:“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我与同龄人共勉重新出发。我期待人到中年后精神上的重生,像现代诗人汪国真那样坦荡胸怀,微笑着走向生活: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报我以平坦吗?

  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

  报我以崎岖吗?

  我是一座大山庄严地思索。

  报我以幸福吗?

  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

  报我以挫折吗?

  我是一根劲竹经得起千击万磨。

  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

  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

  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我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


光荫荏苒,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前面是一马平川。我己准备好行囊重新出发,去迎接60后的美好生活......



(完)



后 记


2018年新年伊始我花了6周的时间,在众多读者的鼓励声中以每周一个章节的节奏发表完毕我的回忆录,今在此归为全集。


我用了6个月的时间一点一滴的回忆,积成了这篇由许多故事构成的文章大观。


我走完了大半辈子的人生,一步一个脚印,演绎了我和同辈们60年的流年往事……


我将我的经历和心路历程用6个章节归纳为:青春,梦想,耕耘,收获,沧海,和重生。在边发表,边思考的过程中,我将原标题《人生抉择:我到美国做医生》中的"人生抉择"换成了最终版的"风雨人生",以更贴切地反映我生命中经历过的疾风骤雨。因为《美篇》文章有100张照片的限制,许多朋友的像片都无法包括在此文中,我深表遗憾。


我为什么要写回忆录?因为我在生活中有太多的疑问和思索,一直在尝试找到答案;我希望把自己与心灵的对话纪录下来,在此过程中理清头绪从而得到困惑的释放和解脱,能够活得更明白。


我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写回忆录?我是不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我觉得世事难料。我父亲原本是一个很健康的人,他原以为可以在80岁的时候享到我和其他儿女的福,可他偏偏在65岁就突然地走了。作为一名医生,我相信遗传对寿命的重要影响。我希望在生前把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想明白,余下来的每一天就当是纯利润和净增值了。其次,人生60是心智成熟的最高峰,也是人们所说的不惑的金色年华。这个年龄可以理性、客观地看待世界和生命,寻求符合逻辑的分析和思考。我不希望用70岁时的前言不搭后语,或者80岁的语无伦次来小结我的人生。此外,还有来自于昌松兄的巨大鼓励,还有夫人对我的无保留支持......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长篇小说,波澜壮阔。如果事无巨细都记录下来,就变成一本流水账,得到的感觉可能就只剩下"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苍白感。所以,我选择只写下我记忆深刻的往事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索。这也许就是许多朋友说我拥有"超強记忆"的原因吧。我尽量用最优美的文字来记录我经历过的一切。因为困难和挫折都只是黑夜中的阵雨,而收获却像雨后的彩虹。


我写作的方式不一定所有人都认同。夫人担心我会“把自己剥得一丝不挂”。说得不错,但我不担心。我们所有人都是赤裸裸地来到人间,将来也都会毫无保留地离开人世。只要不碍三观,那我们最真实的一面也就是最自然、最美丽的风景。


在回忆录发表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许多故事中的主人翁都反馈给我关于他(她)们的读后感,和对我写作内容的支持和补充。我们的共同经历也让大家回想起了许多过去的美好岁月和往事。同船共渡的感情,加深了朋友们之间的友谊。在感叹逝去的年华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未来。因为文章发表在《美篇》这个公共平台,许许多多素未谋面的读者们,发表了他(她)们热情洋溢的读后感。在文章引起他(她)们共鸣的同时,他们带给我的鼓励和支持也让我内心的感动无以复加。


正如美篇读者王老师总结的那样,,从童年到中年到老年,从国内到国外,从家乡到彼岸,从读书少年郎到成为受人尊敬的医生的人生经历 ......”,跨度极大。60年的人生要浓缩在一篇回忆录里很难。在这过程中的收获很难以一言以蔽之。我竭尽所能,尝试完成又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


这60年的人生带来的苦和乐,这呕心沥血的探索和追求,有意义吗?用好朋友广州兄的话说:“苦尽甘来,值!”


衷心感谢我的朋友们、同伴们、和素昧平生的读者们对我的鼓励和厚爱,让我得以完成此文,了却心愿。




唐红专医生

2018年2月5日

旧金山湾区



【附录】音乐相册(请点击“阅读全文”):沧海一粟,光阴的故事。岁月如歌,歌颂我们逝去的美好年华……



《风雨人生:我到美国做医生》原文发表于“美篇”,经唐红专医生授权发表于心桥。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