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闱不揭 /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在运漕闲庭信步,胜似江南风光。曾经的三十六街七十二巷,遗迹至今依然吸引着游人和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
徽风徽韵 巷弄深深古意闹
“过桥木楼石板路,青砖小瓦马头墙”。这十四个字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运漕古街建筑的徽风徽韵,依裕溪河而建,长街凝聚了元、明、清三代的建筑风格,元代建筑低矮伸手可触屋檐,学子鲜衣怒马、越墙而过;明清建筑风格更加严谨典雅、紧凑通融,在岁月洗礼和战火洗劫中,昔日鼎盛时期的商号、牙行、作坊、茶馆、钱庄等消失不见,一些古民居、古建筑幸存下来,每一砖一瓦,都毕现沧桑古雅之美。
在运漕镇文宣干事张德林的带领下,我们穿街过巷,听他娓娓道来。
天井
以厅堂为中心
采用中轴线形势两边对称构建房屋
将雨水从天沟顺水槽汇入明堂前
集采光、通风、泄雨水于一体
“招财进宝、天降洪福”之寓意。
马头墙:马头形山墙高过屋顶超过屋脊,砌成马头翘角的阶梯形叠落面,起到封火防灾的作用,是徽派建筑的特色之一。
门罩:大门上用砖石或砖木叠砌出檐的防雨罩,建筑结构科学、砖雕装饰美观。
过街楼
徽派建筑的一种特殊建筑
飞架房屋正厅之外的街道上空
依托街道或巷弄两旁屋墙
架木铺设楼板筑成
美人靠:又名“飞来椅”、“吴王靠”,学名“鹅颈椅”,是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的靠椅的雅称,也常建于回廊或亭台水边。古时妇女处在深闺,只能倚楼瞭望、凭栏寄意,或顾影自怜,得名“美人靠”。
这些具有典型徽派特征的建筑在古镇星罗棋布,它们是古镇的眉、眼、曳曳裙摆、回眸浅笑。行走在运漕的老街上,仿佛走在历史的画卷中,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却有水墨徽州的恬淡。
青瓦白墙、素色栅栏,黑白相间的角楼爬满了翠绿的爬山虎,破损的门锁在阳光下闪耀金光,过街楼和石板路融成一体。昔日的影像在光影中变幻,暮影晨光中的老人巷、西洋式建筑风格的天主教堂、人去楼空的老商铺、门扉紧锁的同兴粮行、旧貌渐现的古宗祠……
漕河柔波,碧水如丝绾乡愁
运漕,也是千年的水乡。裕溪河轻轻挽起这里的山川风物,为这座古老的小镇装点了灵动。你会发现,闭上眼睛散步,不管你从何处起点,巷弄街道曲折,建筑鳞次栉比,最终都能够抵达裕溪河边。
盐仓码头、洪义泰码头、米市码头、漕河古渡、小火轮码头沿河分布,这些码头、渡口仍然鲜活地存在于运漕现世生活中。河边微风轻拂,十几条停靠岸边的渡船在蓼花中若隐若现。一条船就是一方小天地,船舱外面摆满花草,嫣红浅黄的月季,老远就能闻到香气。渔民将洗浆好的五颜六色的被单晾晒在河边,柔柔招展、十分温馨。
裕溪河的清晨是最美的,堪称运漕胜景之一。每日天一露白,最先出动的是布网的渔民,人声鼎沸好不热闹。在日光喷薄欲出的瞬间,满载着收获的喜悦回码头,听着舱底的鱼儿欢蹦乱跳,心里一个个都是乐开了花。
运漕,这画卷缓缓铺开,指尖还残留着不曾冷却的温度,热情的镇上老人会拉着你的手,和你细数同泰祥的糕点如何美味、李鸿章家族在这里的趣闻轶事……他们祖祖辈辈生长于斯、耳濡目染,将运漕千百年来的那些事儿口口相传。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运漕,这幅千年大美画卷,还得你亲自来细细品鉴。
◀ “2015马鞍山第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最佳人气奖投票开启,发送“投票”参与,即有机会获得金鹰东方PARTY免费两小时欢唱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