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方便阅读,请点击“自然自觉自在”,关注此公众号!
在自然环境中求生存的过程中,人类社会的住所,从“天然穴居”到“构木为巢”,再到半地穴窑洞或房屋,一步步向前发展。华夏大地的周王朝时期,手工业出现了较大的发展,一派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景象,历史上有“百工”之称。正是这一时期,周人发明了砖瓦,并创造典型的中式建筑:“四合院”。
提起砖瓦,人们会自然想起“秦砖汉瓦”,但实际上,砖瓦在西周时期已经产生,而且得到广泛使用。考古学家在西周时期房屋建筑遗址中已发现大批陶制砖、瓦、水管等建筑材料。这一时期的砖瓦,属于泥质灰陶,多为板瓦和筒瓦,纯手工打造,通过残块断面来看,砖瓦的形体较大,表面不平整,颜色既不均匀,也不纯净,平面密布精绳纹,显示早期手工艺还不成熟的特点。
尽管砖瓦等建筑材料的工艺还如此简陋,但有与无是“质”的飞跃,是思路问题;好与坏是“量”的不同,是勤奋问题,两都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华夏大地上至今还延用的砖瓦,是西周时期的创新性思维;后世几千年,也只是沿着这个思路不断完善而已,并没有什么创造性。除了砖瓦之外,考古学家对周代建筑基址发掘时,还发现了大批陶质排水管,显示出当时人们已经有了较为成熟建筑布局和先进的建筑理念。
周人的发祥地周原,位于陕西岐山和扶风两县。这里保留了西周早期的都城遗址,已经发掘的周代建筑基址有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两处。“凤雏”是“四合院”的原形,应是人居场所;而“召陈”则是“宗庙”或“宫殿”的原形,应是供神或议事场所。
“凤雏”建筑基址有两组,已发掘的称为甲组。这组建筑坐北朝南,分前后两进院落,沿中轴线自南而北布置了广场、照壁、门道及左右塾、前院、堂、中廊和室,整体平面呈“日”字形。墙是黄土夯筑而成,墙表面与屋内地面均抹有以细砂、白灰、黄土混合成的“三合土”,墙皮坚硬、光滑平整。屋顶结构可能是采用立柱和横梁组成的框架,在横梁上承檩(lǐn)列椽(chuán),然后覆盖芦苇,再抹上几层草秸(jiē)泥形成屋面。屋脊及天沟用瓦覆盖。这组建筑还设有排水设施。
“凤雏”遗址是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式建筑,布局严谨、合理,建筑水平已经相当成熟,后世搞了几千年创新,也没有超出周朝建筑划出的范畴。这种四合院式建筑形式,规整对称,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具有统率全局的作用,使宫殿整体具有明显的有机整体性,体现一种庄重严谨的风格。这种把不大的单体木结构建筑组合成大小不同的群体建筑的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群体构图方式,在后世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召陈”建筑基址保存完好的有三组。建筑风格是先夯(hāng)土筑起高台,再在高台上建筑宫殿,整体布局不按中轴对称。考古发现,高台上有当时立柱的柱础和房子周围卵石铺成的散水地面,应该是一座高台上的梁柱式宫殿建筑。该建筑还用到大量的板瓦、筒瓦和瓦当,有些板瓦和筒瓦的正面和背面还带有一至两个固定位置的瓦钉或瓦环。瓦当均是半圆形,分素面和花纹两种,花纹一般为菊花纹和回纹。
西周时期建筑元素砖、瓦、排水管和建筑格局“四合院”的发明,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与之相适应的,西周时期的建筑恢宏有度,庄重严谨,其理念、技艺、材料、格局对后世也是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