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
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景区。
山西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影壁
出口区域主要院落区
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
高家崖区域建筑群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为三进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又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周边堡墙紧围,四门择地而设。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门多达65道,又独立成章。
王家大院新区
一座山坡的院落群
王家大院老宅区域
王家大院老宅沙盘
王家大院老宅区门前巷道
院落特色
红门堡建筑群,是堡,又似城,依山而建。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形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造型。同时隐含“龙”的造型。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 --- 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所建,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4.5万平。
王家大院入口区域
山西乔家大院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
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式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
远望乔家大院景区
乔家大院陈展有5000多件珍贵文物,集中反映了以山西晋中一带为主的民情风俗;陈列有农俗、人生仪礼、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商俗、民间工艺;还设立有乔家史料、乔家珍宝、影视专题等的陈列。
乔家大院外围高墙耸立
乔家大院照壁
乔家大院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体现了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
乔家大院入口区域
乔家大院老宅区域
乔家大院规划图
乔家大院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体现了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设计成就首先是适应性很强的庭院构成。北方合院式、江南和南方的厅井式民居大多是围绕庭院布置房屋的建筑形式,使用范围极广,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主流。实际上黄土高原的窑洞民居在空间布局上与北方合院原则一致,而东南客家土楼也可以看做是庭院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更加向心、内聚的大型庭院。两千多年以来,围绕庭院布置房屋是中国传统民居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若与西洋建筑的集中、外向开放相比,中国传统民居庭院建筑表现出明显的内向、封闭的特征,在北方是围出的庭院,在南方是挖出的天井,在南北气候和各种文化的差异下,它的形态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可以形成从单间、单栋、单院、单层,到多院、多层乃至各种规模的组群,适应中国南北东西差异极大的各种功能、建造、审美要求。华北以防寒为主,北京四合院坐北朝南,开阔疏朗,以便争取冬日阳光;江南夏季潮湿闷热,所以采用窄小的小天井、高耸的马头墙,厅堂开敞,门窗通透;华南一带湿热,所以民居多采取窄巷、深厅、小天井等遮阳纳阴的措施,通过对于单体尺度、距离、连结方式,天井尺度、出檐、悬挑、覆盖等构成细节的调整,庭院式民居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第二,系列化的平面设计,各地民居都有各自的典型形式。北京四合院、潮汕天井院、闽粤堂横式住宅等都有基本的平面单元,进而组成系列化的设计,以适应不同环境和业主的要求。北京四合院可以从三合院、四合院、两进院、多进院、带跨院,到开设多路侧轴线的大型四合院;潮汕民居以基本的三合院和四合院反复组合,演化出三落四从厝、八厅相向等各种平面组合,进而发展成行列式的平面;浙江的几间几厢房式、闽粤的几堂几横式也都是一系列从简到繁的标准住宅形式。这种系列性设计可以保证群体协调、设计和施工的简便,单元统一、组织灵活多样,适应性非常强,相当于我们古代的标准化设计,在传统的建造活动中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传统民居还使用了灵活而随机的房屋构架,在北方以抬梁式为主,构架材料厚重,但可以获得较大的室内空间;南方以穿斗式为主,虽然空间跨度有限,但构架轻巧,还可以用长短柱灵活调整高差,还可以增加出挑、披檐等灵活的形式,不论那种构架都具有木构框架灵活的优点,比之西方砖石结构更灵活自由,便于施工,实现内外空间的交流。民居构架属于轻荷载、小跨距、无斗栱的小式构架,不受固定程式的束约,比起高大的宫殿、庙宇等大式木构架,具有更强的应变能力,产生了很多地方作法。屋顶可高可低,可直可曲,可长可短,还可加减披檐、层层叠落等,比官式建筑更加灵活丰富。
中国传统民居还非常重视室外空间的塑造,把它当做与自然交流的媒介,很好地利用起来。尤其是对于庭院和天井,对其形态、收放、花木、墙体、小品、铺地等都有精心的设计和搭配,形成了独立的艺术性格,如北京四合院的舒展朴实、苏州天井院的秀雅幽深、云南一颗印的小巧紧凑,以及闽粤天井的华丽动感等室外庭院的艺术风韵,为地方民居增加了美感的享受。再如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北方民居内外空间区分严格,各自比较独立,具有独立舒朗的空间感;而南方民居内外空间有很多的渗透交融,具有模糊不定的幽深含蓄的空间感,取得了完整而有个性的空间层次和景观。在空间利用上,黄土高原的窑洞建筑充分利用黄土地,用减法创造出居住空间;浙江山区则利用分层筑台来争取建房的用地;浙东民居利用山间空间及外檐进退赢得了更多的有效利用空间;西南山区更是通过出挑、吊脚等方式争取用地,扩大了建筑空间。各地民居密切结合地形、气候、城市环境和生活需要,创造出了很多有效的空间利用方法。
各地民居还广泛开发地方性建筑材料,如西北地区用的土墙、土坯拱;贵州的片石墙;澎湖列岛的礁石墙;厦门民居的胭脂红砖;广东南雄的卵石墙;泉州的牡蛎壳墙;西南民居广泛使用竹材做屋架、墙体。竹编抹泥墙等。民居建筑的用材一般都偏重于量大、易取的自然材料,不仅经济实用,也造就了传统民居的地方色彩。
在多种外在条件的影响及建筑内在机制的应对下,在长期的民间选择和积累下,中国各地的传统民居建筑创造了多种成熟而完整的艺术风格。如北京四合院,组群格局方整严谨,庭院舒朗朴实,建筑独立凝重简练;苏州民居,组群格局非常紧凑,天井高耸狭小,空间幽雅丰富,造型秀丽小巧;闽粤天井院,组群布局更加紧密,天井更加狭小,宅内空间更加通透开敞,建筑的装饰性也更浓;客家土楼则是外闭内敞、内聚外防,外观坚实雄伟,类似一座座堡垒;黄土高原的窑洞民居与黄土地融为一体,具有粗犷、淳朴的艺术风格。传统民居是历史积累和民间智慧的结晶,虽然就其建造技术和使用功能来说,今天早已时过境迁,它的具体手法和材料不可能在今天完全沿用和重复,但其发生发展,结合各地各种需求的设计方法及创作原则,对于今天乃至未来的民居建筑实践和设计仍然有不少启发和参考的价值。
以上图片拍摄于2014年,部分文字整理网络。
历史文章各地区民居院落系列
中式营造|山西阳城地区元代民居
中式营造|苏州山塘古街上的李鸿章祠
中式营造|苏州山塘街603号-贝家祠堂 (贝聿铭世祖祠)
京城街巷丨黑芝麻胡同内的-顾孟余故居
中国民居大院丨河北-井陉天长镇-王家大院
中国民居大院丨云南剑川沙溪古镇-欧阳大院
中国民居大院丨河北保定顺平腰山王氏庄园
丨中丨式丨营丨造丨
传承传统文化精神
注:本文由中式营造(ID:Chinese-Construction)整理编写,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其他平台转载需后台留言授权。
长按二维码 一键关注
了解更多中式文化 开启传统建筑之旅
丨京丨城丨文丨化丨
注:本文由北京四合院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谢绝商用。
长按二维码 一键关注
了解更多北京四合院 开启传统建筑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