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混凝土在你眼中应该是什么样?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混凝土在古代西方曾经被使用过,罗马人用火山灰混合石灰,砂制成的天然混凝土曾在古代的一些建筑中使用。天然混凝土具有凝结力强,坚固耐久,不透水等特性,使之在罗马得到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罗马建筑结构的发展,而且拱和穹顶的跨度上不断取得突破,造就了一大批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大型公共建筑。公元前1世纪中,天然建筑在券拱结构中几乎完全排斥了石材。自19世纪20年代出现了波特兰水泥后,由于用它配制成的混凝土具有工程所需要的强度和耐久性,而且原料易得,造价较低,特别是能耗较低,因而用途极为广泛。

20世纪初,水灰比等学说初步奠定了混凝土强度的理论基础。以后,相继出现了轻集料混凝土、加气混凝土及其他混凝土,各种混凝土外加剂也开始使用。
196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减水剂,并出现了高效减水剂和相应的流态混凝土;高分子材料进入混凝土材料领域,出现了聚合物混凝土;多种纤维被用于分散配筋的纤维混凝土。现代测试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混凝土材料科学的研究。

勒•柯布西耶作为具有开创性的建筑师,1945年的马赛公寓为其代表作,许多建筑结构承重墙被钢筋水泥取代,而且建筑往往腾空于地面之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柯布西耶的建筑风格有了明显变化,其特征表现在对自由的有几形式的探索和对材料的表现,尤其喜欢表现脱模后不加装修的清水钢筋混凝土,这种风格后被命名为粗野主义(或新粗野主义),代表作品有上述的马赛公寓、朗香教堂、、拉吐亥修道院等。其中朗香教堂的外部形式和内部神秘性已超出了的范围,回复到巨石时代的史前墓穴形式,被认为是现代建筑中的精品。

路易斯•康对混凝土的要求是:贯穿整体的秩序感和通过完整墙面表现出来的美感。金贝尔美术馆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沃思堡的郊区,于1972年建成。康在此展现了其个人对于建筑材料的偏好:将混凝土柱和薄壳形拱顶结构裸露在外,而非承重墙则采用罗马灰华石及玻璃板,以满足不同空间和位置的采光要求。灰华石及玻璃板同混凝土之间没有过强的对比,所形成的空间质感近同,肌理混合为一。

康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也非常谨慎,可以说到了十分挑剔的程度。他会在现场亲自选择满意的材料样板,并在上面签字作为施工的标准。在坎姆贝尔博物馆的建筑材料中,康重点运用了灰白色的现浇混凝土、灰米色的天然钙华石(Travertine)和橡木。这些材料是康的常用手法,他认为这些材料在质感上有其内在的联系,尤其是在太阳光的作用下会有不同的微妙变化。在他的另一个作品——1965年在加州落成的萨克研究中心(The Salk Institute at La Jolla in California)中,康曾运用了几乎同样的材料选择,其中两个项目中的钙华石都来自意大利同一个采石厂。

坎姆贝尔博物馆的拱顶覆盖的是铅板,康认为铅板具有和混凝土、钙华石相通的材料特征。随着时间的延伸,铅板会逐渐变成自然的质感,在阳光的作用下有雪的反光效果。这些材料和谐的组织在一起,反映出康对材料自然本质的热衷和追求。

安藤忠雄的建筑,多半是禅意扑面,与一杯苦茶的滋味一致。寒素枯涩的美,安藤以裸露的清水混凝土直墙为压倒性的建筑语言要素,也许东方人会嫌它造成了不容分说的生硬气氛,但他那种如老僧入定般的纯粹素净,西方人又极感陌生。正是这种阳刚之气与阴柔之美的综合体,他将西方建筑的豁达与东方的婉约如此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产生出神奇的建筑设计效果。

安藤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关注建筑传统,尤其是日本的传统住宅,并深受其谦逊与淡泊的品质的感染。但他的建筑给人的印象并不是传统的,而是异常地现代,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喜用的混凝土材料。在20世纪,很少有人像安藤这样把混凝土材料在建筑中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带圆孔的清水混凝土墙面是安藤建筑的显著外表。安藤的建筑一般全部或局部采用清水混凝土墙面作为室外或室内墙面,这种墙面不加任何装饰,墙面上的圆孔是残留的模板螺栓。清水混凝土演奏一曲光与影的旋律。安藤在材料中搀进了日本的传统手艺,利用现代的外墙修补技术,将水泥墙面拆掉模板后进行处理,他将混凝土运用到了高度精炼的层次。在清水混凝土的施工中,传统手工艺和现代建筑之间并不矛盾,高超的木模制造工艺、优质的混凝土铸造以及严格的工程管理,共同造就了“安氏混凝土美学”。

以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一些混凝土创意类产品。

文章来源:地平线下的陈设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