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关东民居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车世梅剪纸

   

  中国地域辽阔,民居形式不下40余种,关东民居是其中具有鲜明特点、带有地域文化符号的重要部分。

  关东民居,顾名思义,就是东北百姓的住房。自满清入关至上世纪70年代,近300年来,东北普通百姓居住的基本都是同一类型的房屋,带有满清文化的特征。早期的民居如《北盟会编》载:“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棚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桦树皮……”后来出现土坯、砖瓦房、四合院等,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清朝时,流放东北的一些文化素养较高的人士,把关内满人的生活习惯和先进的生产生活技术传入东北,又结合东北冬长夏短、气候寒冷的地区特点将关内民居加以改造,使东北民居在实用性、耐久性、美观性上都可以与中原地区民居媲美又独具地域特色。而百姓们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设计出了许多与环境共生共融、和谐发展的建筑。

  关东民居体系经历了从土坯房、四合院、到一字肩式格局过渡和发展的过程。

  从关东历史看,早期一般人家主要是居住土坯草房,就是土坯垒墙、苇草苫顶的房子。“土坯”,是用泥和草制成的“土砖”,选用微呈碱性的黏土,为使土坯不断裂,在土里掺上切成两寸左右的草来搅拌成泥料,再把一团团泥料做成长约一尺、宽约半尺左右的土坯,晒干后垒墙。然后在墙上搭上木制房梁、檩子、椽子,用芦苇绳结为帘状覆盖在横椽之上,用土培实。早期民居没有屋瓦,而是以草覆盖房顶来保暖。屋顶的草以芦苇居多,一般房顶都要盖上十几层,再抹上稀泥填堵缝隙,能保持三年以上。

  关东砖瓦房的出现,大约是在满清入关前期,即游牧民族开始定居时。中国历史上早有“秦砖汉瓦”之说,当然,那时是青砖。其实,瓦是周人的创造。陕西岐山的西周宗庙遗址中发现有瓦钉,是我国出现的最早的瓦。砖,最早见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篇》中记载,“已启求扬都,欲营迁厝,蒙诏赐银百两,已于扬州小郊北地烧砖。”

  从地穴到木骨泥墙的原始地面房屋,从木架夯土庭院到颇具气势的木墙瓦楞建筑群落,关东砖瓦房体现着民间的建筑智慧。最有特色的是吉林市乌拉街镇尚存的萨府、后府和魁府,并称为乌拉三府,是省内极少数保存完整的清代民居。乌拉三府皆为青砖瓦建筑。硬山、台梁式、斗拱木架结构,外部多为青砖小瓦、磨砖对缝、前出廊檐、古朴典雅,具有清代八旗民居二进四合院的特色。虽然现在已经趋于败落,但仍能看得出当年的荣华。美轮美奂的天花藻井、流光溢彩的琉璃瓦件、惟妙惟肖的油饰彩画、巧夺天工的砖木雕刻、金扉朱楹的门窗艺术,技艺精湛,匠心独运,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基因。

  即便普通百姓的砖瓦房,也大都带有民俗特征,如用红砖砌成某种图案,六角龟甲形、寿字纹寓意“长寿”,金钱形寓“发财”,八角形寓“八仙迎祥”等等。图案种类极多,构思巧妙,工艺精美,十分美观,且永不褪色,使居屋增添诸多光彩和灵气。

  随着满清势力日渐强盛,关东生活开始富足起来,这时在关东地区出现了四合院建筑,为较富裕人家的住宅。一般呈“口”字型,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型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型的称为“三进院落”。这样的格局,建造了比较隐密的庭院空间,也分隔了有一定地位的主人与家眷、下人的活动场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在广袤的关东大地上,上世纪中叶以前,几乎每处城镇都能见到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四合院式住宅群。吉林省内就有吉林市多处建筑精美的四合院民居,如清末满族旗人恩二爷的府邸、吉林首富牛子厚的住宅以及尚宅、肖宅等,都是国内少有的极为讲究的四合院豪宅,但大多数都没能留存至今。只有王百川居宅旧址,是目前吉林市唯一尚存最完好的清代至民国年间典型的关东四合院民居。

  王百川在清末民初时,曾先后担任长春、吉林永衡官银钱号经理和总经理、吉林大兴公司的董事长等,房地产颇多。王百川大院为封闭式四合院,为二进院落,坐北朝南,建于20世纪30年代,系南北中轴线布局,前院有门房,中间是对开大门,两边各有门房,东西各有厢房。大门内原有精美的影壁,绕过影壁是砖瓦建筑的花墙,在花墙中间有一座垂花门,门有前后二道,中间是门斗,通过垂花门,才能进入后院。前院住佣人,后院是王百川及家眷住所。后院有正房、东西厢房,正房由6根红柱承托前廊,红窗红门,雕梁画栋,彩绘塗栏,青砖青瓦,磨砖对缝。东西厢房各有4根红柱承托前廊,正房和厢房回廊相通,单檐起脊的大瓦房高度跨度都很大,房屋布局以及门窗上的花纹图案,充分体现了满族地方民俗特色。

  关东四合院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院门则设于南面正中。居中的大门大大方方,入门之后便正对院心,左侧有鸡舍狗窝,右侧则是高高的向日葵和郁郁葱葱的苞米,临窗种上各种花草,无论从里边看还是从外边看,都觉得心里“敞亮”。民国年间东北匪患猖獗,一些富户人家,为防止土匪“砸窑”,院墙都高两丈左右,墙头上还插着铁丝网,在院墙四角修有炮楼,埋伏下枪手,即使有几十人来进攻也能确保安然无事。

  一字肩式格局则是应近现代的生活需要而兴的一种住宅格局。由一间正房及左右厢房构成,正房为左右两间大屋,中间是过道,直通后面的灶房,一般在灶间也开一后门,直通后面的院子。后面的院子又称“后园子”,植些日常蔬菜和烟叶。正房左右两侧为厢房,又叫仓房,左侧的厢房早年间一般是装爬犁、马车的,兼做马圈。这种正房在中仓房左右各一的住宅,可以很好地将正房的两侧冷山墙保护起来,对冬季采暖有相当的作用。

  关东城乡满族传统民宅,无论青砖瓦房还是土坯草房,都在离房子三五米远的地方,立着一个小塔一样的烟筒,有的是用泥垒的,有的是砖石,有的是掏空的树干,民间称之为“跨海烟筒”“落地烟筒”。因为关东民居屋顶多是用苇秆或茅草覆盖,如果烟筒直接设在房顶上,带出的火星很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就把烟筒设在远一些的地方,远远望去好像一个戴了帽子的关东大汉,保佑着关东老宅,别具韵味。

  关东民居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农家的院里,有座“空中楼阁”,即粮仓。这是用木桩做支撑,上架木板房,盖顶除木板外还可加桦树皮或兽皮,以防漏雨。四周的仓壁留有很宽的缝隙,以利通风,俗称“苞米楼子”。过年时,人们把“福”字贴在上面,呈现出一派喜兴圆满、富足安逸的景象。

  关东民居具有鲜明的建筑特色,如整体布局特点、空间组合特征、营造技术和装饰艺术等,总结了东北传统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反映了东北各民族民居建筑文化的独特性和关联性。其中不仅蕴含着古人营建活动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措施,还包含了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适宜性的营造观念,以及多种文化交融所形成的地域性特征,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