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国庆长假期去广州这些古村!看花、看古建筑,玩转假期!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一年一度国庆长假期,恰逢中秋佳节。人们趁着双节来临,纷纷驾车出游。于是……

如果你不想在高速公路上打羽毛球,如果你不想与风景之间隔着人流。我们可以一起去广州的这些古村,顺便感受一下乡村传统的节日气氛!Let's go!

一、龙潭古村

龙潭村古建筑群,在海珠区华洲街龙潭村,含兴仁书院、东湖祖祠、旌表节孝牌坊、迎龙桥、利溥桥、汇源桥、康济桥。龙潭村位于海珠区东南部,远古时是古海海底,在一千多年前,这里才渐渐浮现为陆地。在清代,龙潭村属广州府番禺县茭塘司河南堡管辖,慢慢发展壮大,成为珠江南岸一条有名的水乡村落。但令龙潭村声名远扬的,是一位叫白纶生的慈善家,他使龙潭村拥有了广州唯一一个慈善牌坊,村里的白氏宗祠,也是广州市内清代建筑中保存最完善的。此外,龙潭村沿河还有黄氏大宗祠等多座祠堂,百年细叶榕也遍布村中,堪称一景。

【出行提示】有14路、45路、250路等公交车直接到龙潭村公交站。

立即前往
二、南湾村

南湾村,位于黄埔区穗东街,自明代洪武二十九年开村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南湾这片土地造就了不少名人雅士风流人物,也遗留了不少珍贵的文化古迹遗产。初泰麦公祠几个字是由李鸿章题写。 麦氏族人出过文武举人,也出过显赫朝廷的名医。“序睦堂”(麦氏祠堂之名)曾拥有千倾公田,有力地推助一代代族内子弟走上科举之路。

村中的建筑都非常讲究,昔日全村都是麻石街巷,目前大部分保留下来,其中最有名的有南约大街,全长300余米,三板大石铺到尾,南安大街,石板铺到南安市,还有皆佳街和维新大街,《三家巷》、《林则徐》等电影均在此拍摄。顺着以长条麻石铺砌的南约大街,路过名曰“履理里”、“儒学里”、“廉让里”、“诗书里”、“广厚里”、“居仁里”、“居义里”等老旧颓败的里弄巷口,便到了古木浓荫的南湾河畔。

【出行提示】乘坐BRT,B1、B28、B29等可到南湾村站。

立即前往

三、小洲村

小洲村,位于海珠区的新滘镇,始建于元末明初,面积400公顷,其中果园270公顷,水网30公顷,大大小小有50多座石板桥连缀,颇有江南水乡之风。是目前为止广州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小洲古称“瀛洲”,在村口处的牌坊上便刻有“瀛洲”二字。牌坊并不雄伟,不过过了牌坊便会见到纵横交错的水道,在靠近市场的一条水道上,竟然夸张地立着十数座各色各样的“桥”。

【出行提示】252路、468路等公交车可直达小洲村村站。

立即前往
四、练溪村古建筑群

在番禺区小谷围街练溪村练溪大街14号、16号、18号、6号之一、朗尾大街10号、8号,包括淡隐霍公祠、霍氏大宗祠、萧氏宗祠、华光古庙、关氏宗祠、三圣宫等6处祠堂和庙宇。

练溪村原名白泥涌,在沥滘水道北岸,因村边紧靠宛如银练的小河白涌,故改称练溪。在练溪村中以霍、萧、关姓为主,人口最多的是霍氏,约占村建制人口的40%左右。

【出行提示】练溪村在岭南印象园内,乘坐地铁4号线在大学城南站转380可达。

立即前往
五、横沙书香街

横沙村在黄埔区大沙东路。横沙村的南部,有一条260多米的街道,这里藏有清朝时期遗留下来的53家私塾祠堂,街道也因此被人们称为“书香街”。走在街上,私塾一家接一家出现,“日新家塾”、“锦江家塾”、“广仁家塾”、“文清家塾”、“敬德家塾”、“留香家塾”和“斐士家塾”。此外还有一批古老的祠堂,如“罗氏大宗祠”、“德星罗公祠”、“银石罗公祠”等。除了私塾和祠堂,书香街还大致保留了古时风貌的巷和里,包括“长春巷”、“德福里”、“朝阳里”和“仁寿里”等等。历史记载,横沙书香街建于元代,重修于清代道光、咸丰、光绪年间。

【出行提示】地铁5号线大沙东站,沿大沙东路往西走可到横沙牌坊。从横沙村牌坊进去走到横沙小学,向左转再向右转就是,这里的祠堂和书院真的很密集。其中最集中的部分现在做村的文化室,周一至周五开放,所以我们不巧进不去了。

立即前往
六、钱岗古村

在从化市太平镇钱岗村,方圆1平方公里。村内主要是保留下来的900多座房屋,绝大多数为清代所建,有的尚保留着宋明的遗风。村中的巷子多又深,且迂回曲折,房舍、祠堂、棚厅、水池等一应俱全,是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广府民居的典型代表。

村子的四周,东南西北分别有“启延门”、“震明门”、“镇华门”、“迎龙门”等4个门楼。门楼之间用围墙相连,墙外便是溪水及鱼塘,俨然是个守望相助的城堡。钱岗古村西更楼有一木雕封檐板,名叫“江城图”,现存广州博物馆内。其内容反映了清代鸦片战争前广州珠江北岸10余公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雕工精湛,这件无价之宝被文物专家称为广州的“清明上河图”。

【出行提示】钱岗古村被网络上鼓吹说是广东最美十个村庄之一。驾车行驶广从路,到太平场十字路口右拐,然后就会见到常见的咖啡色的旅游景区指示路牌,沿指引前行即可。

立即前往
七、沙湾镇北村(沙湾古镇)

沙湾古镇始建于南宋,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

走进沙湾古镇区,可以清晰辨析古镇发展的历史脉络,现存的街巷错落纵横、宗祠古屋点缀其间、檐缘梁枋巧饰雕琢,沙湾古镇“石阶石巷”的古村落格局保存完好,并保留了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是珠三角中心广府文化的杰出代表,这里的飘色被誉为南国艺术奇葩。

全镇现存以留耕堂为典型代表的古祠堂约100多座,还有一筒竹、三间两廊、镬耳屋、高楼、西式住宅、自由式民居等建筑。沙湾古镇保存了大量砖雕、木雕、石雕、灰塑、壁画等艺术精品,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

沙湾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市级文化保护单位14个,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文物点109个。

【出行提示】地铁3号线到番禺广场站D出口,转番29路到留耕堂站下。古镇免费,镇内留耕堂、三稔厅等几个古建筑要收门票,30元。

立即前往
八、大岭村

大岭村,原名菩山村,在番禺石楼镇。邻近村民都爱叫大岭村为“千年古村”,因为开村至今已有800多年。据了解,大岭村有陈氏开村和许氏开村两种说法。陈氏原籍江西,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自南雄珠玑巷迁徙至大岭开村。另有记载:大岭村的开村主为广东始兴许氏,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从南雄珠玑巷逃至大岭开村繁衍。大岭村背依菩山;三面环玉带河,各式古石桥跨于河上;古塔立于村西南角;祠堂、门楼、牌坊、麻石巷、古树、蚝壳墙等在村中皆可见。

有480多年历史的显宗祠是大岭陈氏九世祖祠,最受专家注意的是,显宗祠正门口左右石鼓墩上飧着的两个西洋小孩。一位老村民说,听祖辈说镌上两个西洋小孩,是因为初建及重修宗祠时人们已经开始接触西洋文化,当时闭关锁国还不严重。有村民则说,中国各朝代人物都雕刻在檐上,意指高高在上,西洋小孩则刻在只有半米高的石鼓墩上,意指低下的意思。

【出行提示】地铁4号线石碁站转番126路公交到大岭村站下。

立即前往
九、塱头古村落

塱头村位于花都区炭步镇。塱头古村立村于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距今已有642年的历史。塱头村现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砖建筑有近200座,其中祠堂、 书室、书院共有近30座,炮楼、门楼共3座。村内还有20多条古巷,以及历史悠久的升平人瑞牌坊和青云桥。它以古建筑品种多、保存建筑规模大以及文化内涵丰富而著称,是迄今为止,广东保存规模最大的古村落之一,2008年塱头古村成为广东省首批认定的27个古村落之一,2010年被评为广州十大特色街道(村落)。

【出行提示】这地方就是有点远,要不是驾车的话,就要在市客运站坐班车到炭步客运站,再转花15路(每两小时一班)走一站。

立即前往
十、洛场村

洛场村位于花山镇的东部,机场高速花山出口,毗邻广州新国际机场。该村是华侨之乡,据记载,自清代咸丰年间,已有洛场人出国谋生,旅外的侨胞在这里留下一批珍贵的楼群,充满着中西合璧特色。洛场村华侨楼群大多为四层楼房,这些建筑大部分的布局、内部装修与陈设以中式为主,建筑造型则以西式为主,形态庄稳,装饰华美,兼具中西建筑风格。早期建造的每层均镶有铁码,既为住房又有防守功能。起鹏楼、彰德阁、绍庚楼、飞机楼等,都是市、区文物保护单位。

【出行提示地铁人和站B出口,转乘708路公交到坪东村站下(千万不要到洛场村站下),就可以到。

立即前往
十一、瓜岭古村落

瓜岭古村,在增城市新塘镇,是典型的岭南水乡风格。水道、荔枝林、碉楼、祠堂、民居的布局在战乱时代,有战略性意义,水道环绕全村,起到护村的作用,岸边有全村最高的建筑碉楼(相当于现在9层楼高),可以观察远方的敌人;对岸有生长上100年的荔枝林,相当茂密,丰收的季节,场面应该十分热闹;,祠堂以及大型的建筑成一字摆开在水道的岸边,能防御外敌入侵,起到保护村民的作用。瓜岭村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这里有广州惟一的水上清代建筑民居群。

【出行提示新塘3路公交车的总站其实就是瓜岭村委。可是当地人也说了,此车不正常,通常不进来,所以我得从村口大路走进村,来回两千多米。

立即前往
十二、高溪村田心庄民居

高溪村民居位于花都区花东镇高溪村田心庄。清代乡村民居建筑群,规模宏大,共有民居40座。田心庄村民复姓欧阳,田心庄又称为欧阳庄。根据村内碑志记载,其祖于清嘉庆三年(1798)从广州北郊沙溪村(今属白云区江高镇)迁此立村。走进村子,只见由古民居、祠堂、炮楼、书舍、古巷道等构成的村落古朴而宁静,建筑群排列规整,高大轩昂。据统计,村内古建筑面积约占全村建筑的三分之一,其中田心庄民居、献堂家塾、欧阳可辉名宅等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以献堂家塾为中轴,呈左右对称分布,各有民居四列,每列民居前后有五座单体建筑,以横巷间隔整齐划一。前排八座民居建筑尤为精美,建筑风格与形态一致,相传是献堂公八个儿子的住所。

【出行提示原来其实就是在高溪村的村委会往南走过一两百米,地图上显示叫欧阳的地方。

立即前往
十三、水口营村

水口营村位于花都区花东镇,村民多姓商。中国最后一位“探花郎”便是水口营村的商衍鎏。其始祖商禄公,洪武十二年(1404),商禄公与副官许谅率部驻守广州北部禺北(即现在的花都,当时花都属古番禺治下)。其时,元亡世乱,盗贼四起,商禄公常与匪盗厮杀,商家因军功袭食皇禄。至清朝入关,商氏家族已世袭九代。清顺治四年(1667年),顺治革除前明军功世袭俸禄制,但仍允许商氏家族于驻地辟地屯居,取良田自耕自食,水口营实因以屯兵聚居而得名。

【出行提示地铁3号线人和站转花71路公交,到大塘中学站再转花84路,水口营村站下。太远了,建议还是驾车。

立即前往
十四、三吉堂古建筑群

三吉堂古建筑群,在花都区花东镇山下村三吉堂自然村,三吉堂宗祠古建筑群建于光绪年间,距今有100多年历史。与右侧的鑑泉潘公祠以宽2.6米的青云巷相隔。相传为潘鑑泉所建,其建筑年代比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鑑泉潘公祠更早。坐北朝南,并列两座,均为客家三堂屋。两座建筑中间相隔宽2.35米的青云巷,巷头巷尾均设门楼。总面阔56.8米,总进深36.1米,建筑占地205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悬山顶,碌灰筒瓦,墙体外砌青砖、内砌泥砖(俗称金包银),间隔墙为泥砖砌筑,夯土墙脚,方砖铺地。三吉堂客家民宅建筑每座均为面阔七间27.2米(俗称七龙过脊),三进总进深36.1米。沿建筑中轴线位置上设厅堂,下堂前还设有门楼、看墙。厅堂两侧为居住的房间,三进共有6个居住单元,均为三间两廊结构。每座三堂屋有厅堂共9间、天井9处、廊12座、房间24个,形成“九厅十八井”格局,规模宏大。该民宅是研究清代岭南地区客家建筑和风俗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网络图片)

【出行提示百度地图是个好东西。若非地图有标示,就算自驾也很难找。

立即前往
十五、黄埔古村

黄埔村,旧时又称“凤浦”,经常会被误以为在黄埔区,其实黄埔村位于海珠区新港东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这里的酱园码头设粤海关黄埔挂号口、税馆、夷务馆,从此商船云集,黄埔村逐渐成为一个几千人的港口。

1757年,在清政府颁布实行一口通商后,面向南中国海的广州就成了唯一开放的对外贸易口岸。外洋船舶,只准在黄埔古港处停靠,办理卸货、通关和回程手续。于是,这里成了世界各国的“商船大展示”,从欧洲、美洲、澳洲、东南亚以及日本等各条航线驶来的船舶多不胜数,形成了“夷舟蚁泊”的奇观。

黄埔有冯、梁、胡、罗四大姓。曾有宗祠三十五座。现存十七座宗祠、三间家塾、三座府邸。村中原有玉虚宫、华佗庙、圣母宫、天后庙、洪圣殿等庙宇,。据介绍,黄埔村鼎盛时期单祠堂就有三十多座。这些建筑恢弘大气、纵横规整、布局严谨对称,“厅堂则宏伟,廊庑则秀美,庭院则幽雅”,是保留了大量岭南民间宗祠特色的艺术精品。

除祠堂以外,村中的古私塾、庙宇也保留完整。青砖、灰瓦、镬耳屋、蚝壳墙、麻石街;河涌、江堤、蕉田、渡口……一切的一切,仿如一幅风格浓郁的岭南水乡图。

【出行提示初来黄埔村,只知古港。其实现在的黄埔古港几乎都是重新建的,真正有味道的是黄埔村。坐地铁到万胜围站转公交坐两个站就是黄埔村了。

立即前往
十六、聚龙古村

位于荔湾区芳村冲口街,大多旧村居为典型岭南建筑风格的两层砖木结构青砖瓦楼房,现完整保留19幢,是广州市目前发现的保存较完整的清末民居建筑群,被列为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聚龙村颇有西关大屋的气势,体现了广府建筑大气、富贵而不失雅致的风格。

聚龙村是清末一批祖籍广东台山、生活较为富裕的邝氏华侨建的。光绪十五年,邝氏二十家人由台山迁到了广州聚龙村。当时,聚龙村有三排坐北朝南的两层青砖瓦楼房共二十座,每座两百多平方米。聚龙村的青砖大屋,墙脚用整块麻石砌成,窗楣的灰雕绘有富贵吉祥的图案。大屋的门分几层,从外到内依次是脚门、趟栊门、大门。聚龙村的楼房内部设计大同小异。大厅内有三道屏风门装饰。不少屏风的木雕,因年代久远褪去了色彩,但却更添古朴的风雅。

【出行提示】地铁1号线芳村站A出口,芳村杏花大街沿涌边直入就到。

立即前往
十七、大稳村

大稳村位于南沙东涌镇的北面,号称广州市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被称为最美的生态乡村。这个美丽的村庄是由以前的渔民移居岸上形成的,历史虽然不长,但那里的居民保留了典型的疍家生活习俗,民风淳朴。其中,瓜果长廊、水上绿道是最富特色和最受游客欢迎,农产品很地道很丰富,生态环境也很好。

【出行提示地铁4号线东涌站转南35路公交就可以到。

立即前往
十八、深井古村

深井古村位于黄埔区长洲岛上,是广州保存得比较好的古村落之一,村内保存了许多有年份的建筑物,有大量的古民居、宗祠、塔等,延续了岭南建筑的一贯风格,和西关大屋有所不同的是,深井古村的建筑吸收了客家式的碉楼和西洋石柱、门楼、花纹图案等建筑特色,几种建筑风格交融,显示出当时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再现。

在深井的历史上,离不开一个家族,那就是凌氏家族。传说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二月,凌氏始祖凌震与王道夫响应南逃广州的陆秀夫、张世杰号召,组织义军攻元,收复了广州。宋端宗下诏嘉奖,任命凌震为广东制置使、光禄大夫,加封一品,王道夫为兵部侍郎、广东转运使。

同年十月,元军主力数路并进,凌震和王道夫迎战失败。十一月,元将李恒攻陷广州城,俘获战船三百多艘,官员二百多名,凌震与王道夫再次突围,退走东圃。十二月,王道夫率军进攻广州,大败,凌震率军救援,亦败。凌震再战于番禺茭塘,又败。之后,凌震退至东圃,收集军队,继续作战,但均失败,元朝曾以宣慰使官职劝降,凌震拒不接受,后于元延祐二年(1315年)忧愤而死,终年79岁。他的后代则迁居各地,其第四子凌厚峰就来到了深井,为开村始祖。

深井人凌叔华是凌福彭之女,著名作家、画家,是当年与林徽因、冰心齐名的三大才女。

【出行提示深井村在长洲岛上,可以坐公交车到文塔公园站下车,也可以在南田坊站下车。

立即前往
十九、坑背村古建筑群

坑背村古建筑群,位于中新镇坑背村,建于明未清初。建筑群前面还有长方形的打谷场及围墙。整体建筑分为10列5排,面向东北方向。各独立房屋形制基本相同,为硬山顶,碌灰筒瓦,锅耳封火山墙,施彩绘,面阔均三间。排、列之间有纵横青云巷。南宋名臣崔与之就是坑背村崔屋人,故村里现在仍存有崔太师祠。

【出行提示在广汕公路南边不过200米,百度地图也有指示,很容易找。

立即前往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