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青盟 寻找“156项工程”--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现状调查与建议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1. 概述


图1 武钢厂区入口照片


1.1 缘起


2016年8月,由于工作需要,笔者首次进入武汉市青山区。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不同于大多数的城区,武汉市青山区有着一段不一样的历史,可以说是一个企业造就了一座城,而这个企业就是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武钢)。


“一五”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钢落户武汉。为适应新中国国家钢铁基地建设需要,成立武汉市青山区,青山区因武钢而生;20世纪80年代开始,武钢硅钢项目建成投产、武钢产能不断增大,青山区因钢而荣,成为武汉市的中流砥柱。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在武钢的带动下,青山区GDP、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均占到了武汉全市的三分之一,武钢厂区占地达到21平方公里,武钢的生活居住配套空间更是占到了青山全区生活空间的将近90%。纵观历史,巨人般的武钢之于青山,意义非凡。

 

1.2 区域位置


武钢厂区位于武汉主城区边缘,距离城市中心约16公里,西依城市三环路,东为规划的城市四环路,北靠长江,占地约21平方公里;武钢生活配套区主要位于三环以西,规模最大时占地约14平方公里。围绕武钢厂区,布局有同时期选址青山的青山造船厂、青山热电厂、武汉石油化工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


图2 武钢在武汉市的区位示意

 

1.3 调查时间与过程


我们于2016年8月对武钢厂区及其生活配套区进行了现场调研踏勘。在此基础上结合部分网络资料,写下此文。

 

2. 历史


2.1 建设历史


1952年3月,在武汉附近的大冶地区兴建新中国第一个钢铁基地获批,并列为苏联援建项目之一。1954年,苏联专家组将厂址最终确定在武汉青山,新厂正式命名为武汉钢铁公司。


1955年,苏联送来92卷的设计方案,武钢厂区坐落于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占地21.17平方公里,一期工程规模年产钢120万-150万吨,预留300万吨规模可能性。,写下“特急批发!”1958年9月13日,武钢第一炉铁水出炉,。这一天后被定为武钢生日。


图3 武钢的历史照片


图4 50年代的武钢厂区


图5 50年代的武钢厂区

 

武钢配套的生活区位于厂区西侧。最早兴建的是工人村片区,为解决武钢职工的住宿问题,在武钢厂区西北侧建了大量砖瓦平房,即当时的工人村居民区。


随后,为了尽快解决首批武钢的建设者无房可住的问题,从1956年到1958年短短两年时间内,青山蒋家墩相继建成5街--11街。这些房子清一色是三层红楼、木地板和内阳台,因为是苏联专家设计的,这些房子的外形是典型的俄罗斯建筑风格此外,苏联专家考虑到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从空中看,这些四合院组成了一个个巨大的喜字,这些即是现在所说的青山红房子。


随后武钢又在八大家修建职工生活配套,钢花新村、钢洲花园、钢都花园沿着和平大道、冶金大道展开。武钢生活区除了职工宿舍以外,还配套有武钢自己的小学、中学、医院、公交营运公司、商场、食堂、电影院等。至20世纪90年代,青山区的生活配套用地占到将近14平方公里。


自此,武钢逐渐从一个钢铁企业,发展成了一座钢城。


图6 工人村历史照片

 

图7 红钢城建设老照片

 

图8 青山红房子俯瞰

2.2 主要成就


武钢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家钢企,共和国的“钢铁长子”,在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历经了第一次创业(第一钢都)、第二次创业(钢铁先锋)、第三次创业(发展壮大)三个阶段。


从1955年到1974年,是武钢的第一次创业时期,其标志是:1958年9月13日,武钢正式建成投产。武钢经过十几年的第一次创业期,艰苦奋斗,从无到有,形成了20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


图9 一号高炉开工典礼

从1974年到2005年,是武钢的第二次创业时期,其标志是:“一米七”工程建成投产。武钢这一时期重点进行技术攻关、开发新产品,使武钢产品由“黑、大、粗”想“薄、亮、精”转变,改变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品种结构,提高了钢材自给能力。


彼时武钢也经历了养人太多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人工成本过高的问题。1992-2001年,武钢先后进行了七次较大规模的剥离减员工作,累计剥离钢铁从业人员近10万人。


图10 “一米七”生产的钢板


以2005年为起点,是武钢的第三次创业时期。武钢积极培育企业核心优势,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武钢主体装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至今武钢已拥有矿山采掘、炼焦、炼铁、炼钢、轧钢及物流、配套公辅设施等一整套先进的钢铁生产工艺设备,并联合重组鄂钢、柳钢、昆钢后,成为生产规模近4000万吨的大型企业集团,居世界钢铁行业第四位。


3.现状


3.1 生产状况


武钢厂区仍在生产使用当中。在国家“去产能”的宏观背景下,炼铁1号高炉于2016年关停。


3.2 现状布局


(1)厂区


武钢厂区占地面积约21平方公里,其厂区内部的空间组织按照钢铁冶炼的工艺流程可划分为三大片,自北向南布局冶炼片、炼钢片和轧钢片。


靠近长江南岸为武钢的工业港,共有10座码头,是长江边上最大的企业专业港口,主要职能是铁矿石、煤等冶炼原材料、原燃料的进港以及钢坯材的出港。


从工业港运入厂区的煤炭和铁矿石等原材料,分别在焦化厂和烧结厂进行加工,加工成冶金焦炭和烧结矿、球团矿。


处理好的原料送往炼铁总厂进行冶炼。武钢炼铁总厂拥有八座现代化大型高炉,是我国生铁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炼铁总厂生产的铁水运往炼钢厂加工。炼钢厂生产的钢坯最后送到轧钢厂,轧制成各种型号和规格的产品。



图11 武钢厂区内部空间布局示意

 

(2)生活配套区


武钢的生活配套区主要位于厂区以西,占地规模最大时约为14平方公里。工人村、部分红房子等年代久远、建筑破旧的居住片区后被拆除,目前武钢生活配套区尚有9平方公里。


目前保留的生活配套区大约分为三种类型。和平大道以北的居住片区多建于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苏联援建的三层为主的红房子为主;和平大道以南、工业路以东的大部分街坊多建于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以五至六层的居民小区为主;建港南街以南、工业路以西的街坊建于19世纪80年代至2000年,以多层的现代居住小区为主。


武钢配套的医院、宾馆、商场、剧院等大型设施主要沿和平大道、冶金大道布局,中小学等教育设施以及社区级服务设施如菜场、卫生所等均质的布局在居住空间内部。



图12 武钢生活配套区空间布局示意


3.3 风貌品质


(1)厂区


目前武钢厂区内部尚保留有完整的从焦化-烧结-炼铁-炼钢-冷(热)扎这一工艺产业链,诠释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基本流程。


从工业的建构筑物如烧结厂、炼铁高炉、炼钢厂房等来看,这些建构筑物都是大工业时代工业建筑的典型代表,代表了大工业时代的辉煌成就与重要记忆,同时这些建构筑物也具有很高的艺术美学价值,形成了无法替代的城市特色。



图13 武钢厂区内部照片


图14 武钢厂区内部照片


图15 武钢厂区内部照片


图16 武钢厂区内部照片


图17 武钢厂区内部照片

 

(2)生活配套区


武钢的生活配套区完整体现了大工业时代的空间组织特征与当时的人文主义情怀。最具典型代表的是武钢红房子,红房子承载了大工业时代武汉乃至全国最完整、最宝贵的空间记忆。


首先,从红房子街坊空间来看,街坊尺度约为200*400米,整个街坊对外开敞,街坊内部呈大院式的布局模式。


一个街坊由若干个居住组团构成,每个居住组团内部形成一个小的公共内院,小内院往往成为居民晾晒、运动、休憩的活力空间,房子房型基本一致,两间十多平米房间加上厕所、厨房,成为一个“团结户”,工人家属陆续入住。


,成为整个街坊的公共交往中心。街坊内部配套完善,有小卖部、自行车停放等日常设施。


尺度宜人、空间丰富的交往空间奠定了和睦友好的邻里氛围。其中建设于上世纪60年代的红钢城八街坊、九街坊是武汉市唯一一处代表工业文明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国家大工业文明的典型代表,目前70%居民已迁出,研究如何更新改造以列为青山区十三五重点项目。


图18 青山8、9街坊俯瞰

 

图19 红房子街坊内景



图20 红房子街坊内景


图21 红房子街坊内景

 

街坊外围的城市街道,无论是主干道、次干道还是城市支路,行人与自行车的慢行空间在道路红线断面中占比近40%,奠定了整个生活配套地区安静、慢行的生活氛围。


同时街道两侧布局社区武钢配套的商业、小学、医院、电影院、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了极其便利的生活服务空间。


图22 生活区的街道空间


图23 生活区的街道空间


图24 生活区的街道空间


图25 生活区的街道空间

 

武钢生活配套区富有人本关怀的街坊、街道,促成了青山区和谐友好的邻里生活,历史上武钢职工以及当地青山人对青山具有强烈的归属感。

 

4.挑战


4.1 规划情况


2016年9月22日,。根据公告,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重组后的母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整体划入,成为其全资子公司。目前企业正常运行,尚无搬迁的官方消息。


4.2 其他挑战


武钢厂区位于武汉市东郊、武汉市的上风向,其排放的粉尘量常年位居武汉全市第一位,武钢对武汉全市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日益凸显。


2016年底,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武汉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对于生态环境品质的需求与武钢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钢铁行业受全球经济周期以及国家去产能的影响,2015年武钢巨亏75亿元,成为当年亏损额最高的上市公司


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国家对于长江经济带提出生态大保护的发展要求以及武汉市对于生态环境提升的要求,武钢厂区的搬迁成为不断热议的话题。


武钢生活配套区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已经面临年代久远、线路老化、抗震能力差、外墙风华严重等问题,同时当年苏联设计的红房子是根据苏联的气候特点设置的围合式街坊,其在武汉尤其是夏天面临通风不畅、闷热潮湿等问题。


目前,红房子内以居住的武钢老职工为主,年轻人逐渐搬离红房子,这也更加剧了红房子物业管理差、公共空间无人看管清理等问题。


图26 红房子内以老年人为主


图27 红房子目前缺乏管理维护

5.建议


5.1 整体评价


武钢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联合钢铁企业,作为共和国的“钢铁长子”,代表了我国大工业时代的辉煌成就。


武钢厂区完整的钢铁产业链、震撼巨型的工业建构筑物都是我国大工业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武钢红房子生活配套区密路网小街区的空间肌理、大院式的街坊空间、绿色慢行的街道空间都是大工业时代最完整、最宝贵的空间记忆,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武钢厂区和生活配套区代表了青山乃至武汉难以忘怀的一段辉煌记忆。


5.2 保护建议


考虑到中远期武钢厂区搬迁的可能性,建议武钢厂区保留从焦化-烧结-炼铁-炼钢-冷(热)扎这一工艺产业链中典型的建构筑物,如烧结车间、炼铁高炉、运输轨道、专业化车间等,今后可以让更多的人体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成为钢铁时代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对于武钢生活配套区,建议今后的城市建设延续密路网小街区的空间肌理以及绿色慢行的街道空间,营造舒适宜人、人文关怀的空间氛围。同时建议严格、完整保护红钢城8街坊与9街坊的建筑与公共空间格局,保护其红双喜字的风貌与格局。


5.3 利用建议


(1)厂区


武钢厂区区位条件良好,其北靠长江,西邻武汉市长江东岸唯一的高铁站武汉东站以及城市三环路,东侧为城市四环路,南侧为北湖、严西湖,并与武汉东湖高新区隔湖相望。考虑到武钢中远期搬迁的可能性,结合对于德国鲁尔、美国匹兹堡等钢铁厂转型的案例,对于武钢厂区再利用的建议如下:


结合武钢厂区搬迁后的棕地生态治理以及保留的钢铁冶炼工业产业链,建议塑造融合生态景观与工业遗迹的工业遗产公园,一方面作为棕地治理的一种方式,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同时延续地区历史记忆、传承地区文脉。


武钢包括焦化、烧结、炼铁三个环节对应的厂区空间,考虑到其对环境污染最严重,建议中远期搬迁,同时可利用保留的部分工业遗产,结合武汉高铁站,转型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类的人文主题公园,采用“文化+创新+公园”综合体的整体开发模式,一方面传承历史,另一方面将其打造成为青山乃至武汉的新兴功能集聚区,形成青山乃至武汉新的城市地标。


武钢后端包括炼钢、轧钢环节对应的厂区空间,建议利用武钢集团内部的技术力量对其进一步转型升级,提升其产业竞争力。


(2)生活配套区


武钢红房子8街坊和9街坊在保护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基础上,结合其滨江区位,建议植入市一级的文化与创意功能,如美术馆、画廊、图书馆、工业设施、文化传媒等功能设施,形成武汉市一级的创意设计中心。

 

以上是我们对于武钢的部分认识以及一些不成熟的建议,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关注关注“156项工程”的命运,关注共和国早期的工业遗产。

 



 





青盟 | 寻找“156项工程公益活动回顾(请点下面链接):


1. “156项工程”众研究倡议:寻找新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历史记忆

2. “156项工程”众研究:不忘初心,筑梦未来|第二篇

3. “156项工程”之南昌洪都老工业区调查散记

4.  中条山脉一盘红色棋子的前世今生

5. 青盟 | 寻找“156”项工程--吉林市哈达湾老工业区暨吉林铁合金厂调查

 



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最有理想的规划师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 


我们是来自中国两岸四地规划工作一线的青年规划师,我们认为规划师应当心怀理想。我们强调原创,提供独立思考的专业平台和催化创新思想的熔炉。


我们崇尚硅谷马车轮酒吧的“非正式交流氛围”,它曾是硅谷奇迹最神秘的催化剂。我们营造规划行业的非正式交流广场--U-AGORA,希望在这个广场上远瞻前沿,近接地气,呼应时代。


我们真诚期待你的参与。欢迎投稿,参加或发起活动。我们的微信号:chinayouthplanner;邮箱:chinayouthunion15@163.com;联系人:屈先生13611052671。同时敬请关注官方微博: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