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书物】河口纸市:销主制辅,转售天下(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河口镇何以成为了历史上重要的大码头?王立斌、吕珺在《江西港口名镇——河口》一文中说:“发源于怀玉山南麓的玉山水与武夷山北麓的丰溪水在上饶合成信江,与铅山河汇合于河口。从河口上溯可至县境各乡镇,沿信江而上可达广丰、上饶、玉山诸地。邻省光泽、崇安等县地的山货也可运抵河口,再由河口的水路外销。顺认江而下经鄱阳湖,可通达长江沿岸各大商埠都会。又可通过信江与抚河、昌江、赣江贯通,抵达景德镇、南昌、赣州等地。便捷的水路交通在古代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因素,所以河口在古代是地方的经济、。”


这一段有了老房子


水运是古代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之一,而河口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可谓时势造英雄,使之成为了承上启下的重要码头,在其销售的商品之中,纸张为最重要的一项,王立斌、吕珺在其文中写道:“到了明代熹万时期,便跻身于江西四大名镇之列,成了江南商品贸易的一个重要市场。人们给四镇及其特产编有这样的顺口溜:‘樟树镇的药材、景德镇的瓷器、吴城镇的木材、河口镇的纸。’河口早在明代中期就成了全国重点手工业基地之一,素有‘江西名镇数河口,八省通衢连五州’之称。在历史上有‘八省码头’和‘商埠之冠’的美誉。”


遗存


看来,河口所产销的纸张成为了江西四大特产之一,而在河口经营的纸号也成为了当地著名的商业特色之一,故而该文又写道:“河口古街全长虽然只有5华里,但是在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这条街上的纸号、茶行、书局和银楼等店铺,曾经达到2000余家,即便现在,也仍有300多家此类商铺的遗迹存在。”


我在河口古街走出了约一公里的路,如此说来,我所看到者,不及其古街的一半。可惜这段话未曾说明这两千多家商店中,曾经有多少家是经营纸张者,但是这条古街上的纸号之发达,却有着很多的资料记载,比如《铅山文史资料》第五辑上,载有吴炳全、傅之潮所撰《河口纸市》一文,该文首先做出了如下的概述:


明代初年,河口即有大量商品土纸外销,清乾、嘉年间(1736~1820)是河口纸市的鼎盛时期。其时,当地设有100多家专营土纸的店铺,每年“可售银四、五十万两。”鸦片战争后,尽管洋纸盛行,土纸滑坡,河口纸市的年总售额仍近l O万(银)之数。民国二十六年(1937)河口以输出各项土纸9 O万件(篓),计重18550吨的巨额贸易显示着纸市场的无比繁荣。


这段描述称,河口镇在明代初年就开始大量销售纸张,到了清乾嘉时期,到达顶盛,然却未曾提及河口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制造纸张者,而王立斌、吕珺的文章中却提到了这一点:“河口镇以造纸业闻名天下,早在宋元时期,河口的手工造纸技术就已经相当发达了,所生产的纸以‘妍妙生辉’而著称。到明代中叶,河口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造纸业基地,有‘铅山唯纸利天下’的说法。当时河口纸市1年的销售额就达到50万两白银,占到了全国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


“天禄遗风”


这里将河口镇造纸的历史追溯到了宋元时期,并且说,在这个时期,河口镇的造纸技术已经很发达了。可惜该文也没有举出这种说法的依据,但文章却讲到,河口镇在明代中期,纸张的产量已经占了全国总量的一半。我同样不知道这句话的历史依据,但至少也说明,河口纸曾经也闻名全国,而纸张的主要品种,该文中又有如下的说法:“连史纸产生于明代嘉靖至崇祯年间,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它是一种以竹类为原料,经过精细的手工加一而成的一种优质土纸。据传最初是由福建一位姓连的造纸工所生产,因他排行第四,故名。”


院内情形


依然精美


连史纸乃是古代著名的书籍印刷用纸,其名称的来由,我在此文中才第一次得见,这倒是一个有趣的说法。此文中还提到,当地很多不同机构的印刷用纸也是使用本地的纸张:“到清代,由于图书事业的大发展,大量古籍书刊的印刷已成规模,如鹅湖书院的刻书、藏书,蒋士铨的书房渔古堂刻书;潘彬如书馆刻书;铅山费氏家刻藏书等等。因有数10家刻书印刷厂家,大大促进了铅山连史纸的生产,所以当地人有大半以种竹造纸为生。”


字迹已经被砸烂


细部依然完好


对于铅山当地的造纸,:“铅山是江南地区五大手工业区。铅山的手工造纸业与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二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景德镇的制瓷业齐名。”即此可知,铅山纸曾经跟苏杭的丝绸、景德镇的瓷器齐名天下,可见其影响力是何等之大。


而对于铅山一地造纸的具体规模,吴炳全、傅之潮在其文中给出了如下数据:“据有关史料记载,清乾、嘉、道年间,铅山从事手工造纸的人员约占全县人口的十分之三四,槽户2300有余,日产土纸槽块不下1000余担。民国初期,全县有纸槽4000余张,直接从事造纸者在20000人以上,年产量超过20000吨。”


不知为何这些没有被砸烂


然而该文中却讲到,铅山当地所出的纸张,不仅仅是连史纸或连四纸,其文中有着如下的列举:“铅山土纸品种繁多。经过历代市场的筛选,至民国时期铅山纸仍有关山、毛边、连史、京放、表芯、书川、放西、卷筒、毛太和黄表等10余个主要品种。其中的连史纸质地洁白如玉,细嫩坚韧,永不变色,素有‘寿纸千年’之誉,是写字作画、印刷古籍的上品。”




当时在河口镇遇到的孙河清老先生也提到了关山纸,原来,在此之外还有着十多个品种,而这些品种中,有的可以用来印书:“明代崇祯间毛氏汲古阁出版《十七史》,各史扉页就是采用铅山连史纸印刷的;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三年出版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选用的也是铅山连史纸;还有北京‘荣宝斋’裱画、上海‘扫叶山房’古籍印刷等,都常选用铅山连史纸。民国初年,铅山每年要销出连史纸10万担左右。”


河边房屋的建造方式


如此说来,流传至今的不少古书,都是用铅山当地的纸张刷印而成者。那么,当地究竟有哪些地方出产纸张呢?《河口纸市》一文又写道:“县内主要产纸地石塘、石垅、英将、陈坊、湖坊、杨村、港东等山乡所产土纸概由小船经过铅山河或陈坊河运到河口中转;信江上游广㪺、上饶、玉山诸地所产土纸亦先运至河口再换大型船只下航;毗邻之福建光泽、崇安等地产纸则先用人力挑运到陈坊、湖坊、石塘、紫溪等地集中,然后经水路运至河口外销。”


衰败之中


看来,铅山当地产纸的乡村很多,他们所制出的纸,都会运到河口来做转运,因此说,河口镇是铅山各个乡镇所产纸张的集散地。但是河口镇的这些纸商也并不都是只做转手生意,他们的经营方式被吴炳全、傅之潮根据不同的性质,被称之为“纸店”、“纸号”、“纸行”和“纸庄”,对于这四者之间的区别,该文中首先说:


纸店,一船都设有门市部和栈房,零售批发兼营,也有的小店只营零售。“裕兴隆”、“光裕”、“益裕”等都是河口街上创于清末的老字号纸店,知名者还有傅源丰、何衡裕、兆丰、恒裕丰、刘协丰、建和等家。位于三堡街的大纸店“益裕”长年雇用员工十六、七人,购销两旺。规模小的纸店除业主外,仅雇一两名店员,或只有学徒,还有全由业主夫妻经营者,时称“夫妻店”。


纸号,专营批发,不事零售。较大的纸号有“吴志记”、“郭同义”、“祝荣记”、“宝兴盛”、“信大”、“志成”、“厚记”等家。“吴志记”主营关山纸,拥有约20000件关山纸的流动家业。抗日战争前,最大纸号为“罗盛春”。它在河口、石塘各盖有大宅院,屯积、销售纸张甚巨,后停业。


看来,纸店就是纸张的零售店铺,纸号则主要是批发,该文中列出了几家大纸号的名称。关于另两类经营方式,该文中又有如下的描述:


纸行,代办纸张转手贸易,又称“经纪人”。河口的纸行不多,且为小规模经营,多是山乡槽户将所产土纸寄放其处代销。“卢益大”是河口街上较出名的纸行。


纸庄,专为外地客商收购、转运纸张。民国初期,河口较大的纸庄有“丁正卿”等。那时也有以店“代庄”的,如“益裕”等家纸店就兼办这项业务。


其实,这种分类都是相比较而言者,他们在销售纸张的同时,也会制作一些纸产品,以此增加利润,吴炳全、傅之潮在文中写道:


有些纸号、纸店,如旧弄口的“阜成”、二堡街的“源大昌"、金家弄的“景运斋”等;除经销本县所产的大宗土纸外,还自设作坊,以木板水印等工艺制作多种簿本应市。像十行纸、方格稿纸、信封、帐簿、卷宗和小学生描红本等便是这一系列的传统商品,其质量不亚子专业性的印刷行业所产。有的纸店则专事红纸或锡箔纸的加工和经销。工字街陆老板红纸店的朱红和水红纸比有名的“浒湾红纸”还鲜艳可人,“吴福春”、“卢建记”、“福全坊”出品的锡箔分金、银二色,有100、200、500张的包装件,还贴有漂亮的商标,销路甚广。


丘陵


还有一类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河口的其他一些商店,也因为纸张的业务量很大而一并跨行经营:


此外,河口还有一批兼营纸张的商店,其业务较大者有经营图书、文具的“世界书局”,经营墨砚的“方开文”,经营印刷的“汪立昌”,经营油脂的“和记”和经营南货、棉布的“万源”等约20几家。,并把生意做到了济南、天津一带,销量包大,大宗者竟有三五个火车皮。当时可与之相比的是“万源”。它不仅在河口附设“源兴”纸号大做纸生意,还在贵溪设立分号营纸,并像专业纸商一样派有水客常驻上海坐庄推销。


看来,我在老街上看到的世界书局,也兼营纸张批发。所以说,那条老街上尽管有各式各样的商店,但大多都会专营和兼营纸张,难怪河口镇称之为中国古代著名的纸张集散地。然而昔日的辉煌今日却未能延续,而今公路的发达,再加上铁路运输的便利,这些便利使得这昔日著名的古镇迅速地衰落下来,而我眼前的所见,只是当年辉煌后所剩下的躯壳,它依然顽强地立在原地,虽然残破,但在这些残破的砖缝里面,却包含着太多无法叙说的辉煌。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