貔貅,古代民间传说中的神兽,最大特点是吞万物而不泄。
在黄浦江畔,有个“貔貅工地”,在这里实现了现场混凝土建筑垃圾的100%资源化再利用,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样板工程。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有一个“砼支撑建筑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及制砖技术”的试点厂房。混凝土建筑垃圾产生后,先将其分类筛选,经过几次破碎后会产生不同粒径级配碎石和石粉,然后将这些石粉搅拌后,通过模震压制成砖块。
最重要的是,根据工艺的需求,这些经过“重生”的砖块最高强度甚至能够达到20兆帕,可再次用于建筑。
据项目施工方介绍,这个项目施工现场预计产生的混凝土建筑垃圾数量为8万吨,工程的用地面积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87万平方米,由两栋建筑组成,其中一栋为7层的航材供应中心,高54.4米;另一栋为39层的通用航空业务配套用房,高199.9米。在上海,如此体量的建筑施工项目不在少数,但能做到变废为宝的却少之又少。
据统计,利用这项技术在这个工地能生产约3万吨的再生级配碎石,以及4万立方米混凝土砌块,其中约1.1万立方米砌块用于本项目地下室永久砌筑工程,其余则用于其他项目。以混凝土砌块每立方米200元的市场价计算,加上同时生产的再生级配碎石的价值,预计能产生约700万元的经济效益。
再生的混凝土砌块
工地一角堆放的废弃混凝土垃圾
“貔貅工地”上的这项变废为宝技术,试点成功后有望在上海进行推广,形成区域化的产业链。业内专家称,建筑垃圾中的废弃混凝土是取代天然砂石的最佳原材料,是最具有资源化利用价值的建筑废弃物。如果上海的建筑废弃混凝土全面实现资源化利用,既能减轻全市建筑垃圾的处置压力,且每年可替代天然石子500万吨~700万吨,约占外省市年供应量的10%,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通过这台机器,混凝土垃圾被打碎成小块
为让“绿色工地”在全市开花,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积极推进建筑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利用,通过建章立制、规范收运、,初步建立了建筑废弃混凝土收、运、处、用一体化运作模式。徐汇区还以滨江集中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区域综合开发优势,成立了混凝土废弃物循环利用中心,实现拆旧运输、处置生产、即时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有效降低了废弃混凝土暂存和运输成本。
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主任顾金山表示,未来上海的建筑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利用将沿着4个方向发力:一是通过推进装配式建筑、全装修和大开间住宅发展,促进建筑废弃混凝土源头减量化。二是通过明确责任主体,实行专车运输、取缔小作坊,强化建筑废弃混凝土处置利用主体约束。三是加强利用企业能力建设,提升建筑废弃混凝土处置利用水平,促进再生建材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鼓励建筑废弃混凝土就地利用。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再生建材市场,加快形成供需平衡、健康有序的建筑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利用产业链。
热点资讯
来源:中国环境报,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