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他筹备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探访活动”悄然启程了,距离中国首个项目入选“人类人物质文化遗产”仅仅6年,而远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创立早上了足足6年。
中国第一个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2001年通过的昆曲
过去的11年间,他从未间断过脚步,先后探访了中国22个省及直辖市和6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及3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其中90项亟待保护的非遗项目和研究课题进行了总计超过1600万元的捐助,这些仅仅是他所做贡献的一部分,数字不足以标榜他的功勋。
传说他到过的地方就遍地开花,他相中的传承人都如有神助,这会是真的吗?
这是个千年古村,古色古香、古民居错落有致,村中古井、凉亭、祠堂布局精心。
和中国绝大多数的古村落一样,庙下村的壮丁都外出打工了,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和妇孺,还有一群鸡鸭成群。
雀鸟四散,响彻天际,庙下村里来了一批陌生来客。
村子里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过来过这么多生面孔,挨家挨户都探出脑袋看,揣测着一行人的来意。
在庙下村的另一头,老戏台戏曲声声入耳,傩戏(侗族)、花鼓戏、湘剧好戏连台,敞亮的嗓音引得越来越多的村民往这聚集。
2017“BMW中国文化之旅”
醚(左一)在湖南进行非遗探访
这三种戏曲早已先后被录入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耳熟能详。从村民的眼神里看得出对戏剧表演的喜爱,尽管日月更替,但咿呀咿呀的唱腔依然在庙下村萦绕,从来不曾因为现代文明的冲击而消沉。
也许,没有什么能改变这份独特的挚着与痴迷,因为老一辈给后人的这份传统的侵染,根深蒂固,深入骨髓。
唱戏听戏,在庙下村,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醚(左一)在台下遇到热心村民(左二)
坐中间侃侃而谈的先生姓雷,他也是庙下村戏剧团的一员,雷先生向醚道出了庙下剧团的前世今生。
这是一个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的乡村湘剧团,演员全部是村里的雷氏族人。他们经常会在祠堂唱上几出,娱乐乡邻,旋律响彻乡野。
演了60余年,如今的庙下村剧团已经走出了桂阳县洋市镇,现在除了红白事,各地文艺汇演也会邀请他们剧团演出,一边说雷先生脸上洋溢着自豪。
但是村民们却面面相觑,今天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为什么剧团会回庙下村来表演?
2017“BMW中国文化之旅”非遗创意节
醚(左)在直播对徐克双(右)的采访
再次见到徐克双,是11月北京751火车头广场举办的非遗创意节上,也算是2017“BMW中国文化之旅”系列创新活动的收官之作。徐克双舒眉展眼,没了3个月前第一次在湖南探访时见他那心事重重的模样。
湘西竹编传承人徐克双的竹编作品
湘西竹编制作不易,所编织出的精致工艺品倒不在少数,可是湘西竹编的传承人徐克双却遇上了一些麻烦,因为手工人力成本之高,令他传承的竹编用品难有销路。
例如一个竹篮子,按照每天200元上下工时费计算,完成耗时半年,相当于36000元人民币,已不是工薪阶层会购买的生活用品,又赶不及艺术情操者的审美。
近年来,他一直在寻求更大的供需市场,好为自己的祖业觅得传承之道。
湘西竹编传承人徐克双竹编作品
徐克双的祖辈生活在湖南湘西,竹林遍布,当地人惯于因地制宜,用竹子编织出各式各样的生产生活用品,而如今廉价又耐用的塑料制品代替了竹制品,人力也变成生产中最高昂的成本。
湘西竹编传承人徐克双在编织作品
父辈祖辈兴盛的时期是为生的工具,脱离了原生环境,不再被需要是情理之中。销量多少或价值高下,不该是判定非遗是否成功传承的唯一标准。
技艺脱离了精神的传承,不过是练就了一双巧手罢了,就像运动员丧失了奥林匹克精神,就剩下一群人在角斗。
湖湘班的传承人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MW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基地”研修
第一排左四为湘西竹编传承人徐克双
可喜的是,2017年8月4日,徐克双以湘西竹编传承人身份,登上舞台,接过了沉甸甸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MW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基地”的录取通知书。
与另外9位在今年“BMW中国文化之旅”探访湖南非遗时,挖掘的有创新需求的传承人一同于今年10月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MW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基地”进行研修和交流。
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传承人申彬
在清华美院认真做着听课笔记
去年,“BMW中国文化之旅”创办的第十个年头,转型从“捐助”转为“赋能”,2017“BMW中国文化之旅”遴选的保送清华美院的湖南非遗传承人,加之去年遴选的四川传承人,先后总计20人。今年同期与湖湘班一起研修的还有玉树藏族传承人们和金属工艺传承人们。
能进入到这个创新基地研修的传承人们各个精通技艺、身手不凡,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基于弥补传承人短板的角度出发考虑,譬如说提高传承人审美趣味与思想境界、如何打通传统和现代的“代沟”等等,都是传承人们摆在眼前的难题。
除此以外,BMW高管专场讲座也是令传承人们拍手称赞的课程之一,那些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大佬,肯将毕生经验分享出来,无疑是最珍贵的干货。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杨美虹女士
在清华美院为非遗传承人们做演讲
由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杨美虹女士主讲的《社交媒体时代的非遗传播》,用传播打响传承的第一炮,就对传承人们解决非遗“活化难、传承难”问题给出了有价值的思考,令他们摆脱对手艺精湛的单项追求,继而真正握紧传承的大旗。
今年7月,2017“BMW中国文化之旅”在湖南老司城遗址探访
7月我们走出去,走进三湘秘境之美,领略精工匠人之绝;11月我们拉回来,拉近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距离,以消费来传承,以使用促发扬。
2017“BMW中国文化之旅”非遗创意节现场
作为2017“BMW中国文化之旅”的收官之作,非遗创意节更像是一场成果展——我们在非遗的原生地挖掘出他们,他们带着非遗来到我们的生活里,市场会给出好与坏的评判。
外国友人“中国非遗”初体验
醚(右一)在非遗创意节现场采访BMW高层领导
令人欣喜的是,这次的在北京751火车头广场持续3天的非遗创意节办得热闹非凡,人们从对非遗的好奇,到与传承人们面对面,再因为了解而喜欢、因为喜欢而购买,高高兴兴地将一件件非遗作品带回家,重燃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希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一个高度,以提高对它的保护和重视。但是从民众角度来看,这样一个概念似乎是脱离他们生活的,加深了非遗与民众之间的距离感。
1993年出生的刘嘉豪也有这样的认为,所以他利用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MW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基地”进修的机会,试图能从导师那里获得一些新思路。
刘嘉豪(左二)在清华美院与导师刘润福、其他非遗传承人们交流
刘嘉豪(左)与其父亲刘坤庭(右)
刘嘉豪的父亲是“泥人刘”的第三代传人,著名的国家陶瓷艺术大师刘坤庭,但他并没有活在父亲的光环下,高中毕业开始对柴烧茶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他如今的柴烧作品里,常能见到巧妙融入的铜官窑元素,以及从父亲泥塑技艺汲取的灵感。
刘嘉豪位于湖南长沙铜官街的陶艺工作室
刘嘉豪喜欢柴烧茶器,更深谙禅意茶道,这一点与他出生在艺术世家有很大的关系。但他发现,同为年轻人竟很少有人能喜爱,他们会认为这是“老的”、“旧的”、“上了年纪的人才喜欢的”,令刘嘉豪萌生了要传承的念头,他想要在自己的手里,用很有趣且很酷的方式,来改变年轻人对匠人的刻板印象。
“非遗跨界创意作品”之《茶•包》
所以,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刘嘉豪,与清华美院的设计师李培、王薇、温博共同创作出这一款颠覆性的跨界作品《茶•包》,直教人拍案叫绝。
它的外形有棱有角,像极了时代弄潮儿的叛逆性子。打开菱形的金属躯壳,可摆放出六个大小不一的六边形陶瓷茶碗,恰好是茶杯、茶壶、茶叶罐等一套饮茶用具。
“非遗跨界创意作品”之《茶•包》
合体可背着上街,是再时髦不过的“包”;拆解可饮茶论道,是再高深不过的“潮”。不久以后,这个“茶包”兴许会成为“喜饮茶”年轻人的ICON,以此划分圈层,掀起又一股中国风的高街热潮。
从《茶•包》的设计来看,无疑是刘嘉豪所说的“很有趣且很酷的方式”,且运用上他最拿手的陶瓷烧制技艺,清华美院的三位设计师李培、王薇、温博的艺术之眼是功不可没的。
再追根溯源这场非遗的跨界“联姻”,“做媒”的正是BMW坚持11年的“中国文化之旅”。
不仅如此,今年还首次启动“非遗跨界孵化项目”,邀请不同领域的非遗跨界创意大使与湖南本地的非遗传承人,共同创作具有非遗核心工艺或元素的跨界创意作品。
一首结合湖南非遗元素的跨界歌曲
非遗音乐创意大使吉克隽逸,以最纯正的彝族语言演绎流行歌曲《尘世》,与极具民族特色的苗族歌鼟传承人携手,共同呈现首支结合湖南非遗元素的公益流行歌曲。
一组极具湖南非遗底蕴的跨界时装
非遗时装创意大使SaraYun结合湘绣、大布江拼布绣、桃源刺绣和苗族银饰等具有湖湘特色的非遗项目,设计一组极具传统文化底蕴和前卫风格的时尚服饰——“SARAYUN-Treasure”系列,向年轻人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趣。
一套融合湖南非遗特色的跨界美食
非遗美食创意大使黑麦以湖南当地饮食文化和非遗美食为灵感和素材,结合西餐烹饪方法呈现“舌尖上的非遗”。
随后,该系列跨界美食将分别入驻北京“觅十”餐厅和位于上海浦东的BMW上海体验中心的Joy Café,让更多公众得以共享跨界美食珍肴。
一系列具有非遗核心工艺的跨界手作品
读到这里一定有人要怪我们标题党,明明是享誉世界的豪华汽车品牌BMW,怎么能用“他”这个称谓?
非也,不用物主代词“它”,因为在我看来,一个企业的行为可以解构成一群信念一致的人在劲往一处使,聚沙成塔。
学校教育人(教书育人),企业教化人(教以效化),社会只会直接给出教训。企业文化是群体文化,是人脱离教育体制、持续深造的精神学府,所以一家企业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处事品格具有深远的意义,反过来员工的思想作为又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这种相辅相成的作用关系,从BMW的普通员工身上就得到了印证。
醚(中间)在直播中采访BMW两位员工
2017“BMW中国文化之旅”非遗跨界创新盛典开始前的预热直播,很荣幸邀请到两位BMW的伙伴做客我的直播间。
我很好奇,一个为致力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德国企业,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企业?既身为炎黄子孙,又作为享誉世界的豪华汽车品牌的一份子,他们会如何看BMW自揽肩头的社会责任?
沈阳华晨宝马采购部的美玲(右一)
来自沈阳华晨宝马采购部的美玲钟情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大学的专业是对外汉语,她调侃说,会选择这种专业的人,和BMW一样自带了传承的使命感。
要学好对外汉语并没有常人想象中来得容易,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文明的窗口,首先要将我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熟谙于心,并了解中西方逻辑、认知的差异,再尽可能使用较为精准的外语词汇去解释对西方人来说生涩难懂的汉语词汇。
正因为有这段学习经历,美玲对于BMW作为一个德国车企,能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抱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历史感表示由衷敬佩,“说明他们很重视中国市场,不仅能把如此之大的工厂建在中国,还在中国非遗的传承发展方面做了那么多努力,是真心希望扎根中国,和中国市场共进步。”
沈阳华晨宝马动力总成工厂总装车间的小龙菜(左一)
“我在西藏旅游时,曾和当地居民聊起过藏戏,他们定期演出,宣传文化,令非遗得以传承。”来自沈阳华晨宝马动力总成工厂总装车间的小龙菜,在我的直播间里这样回忆。
酷爱游历大好河山的小龙菜,意识到自己应该为任重而道远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做些什么,他带头迈出步子,走进大山、走进民间,与手艺人们面对面,感受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他也不忘把非遗带回家,因为使用就是最好的传承。
采访时聊起,怎么看待BMW一系列的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小龙菜表示,我们(员工)怎么做就是BMW怎么做。
这话令闻者醍醐灌顶,就前瞻思维和创新行动来看,BMW俨然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最负责任的企业公民,看似是一家企业在有所作为,实则员工才是企业之魂。
BMW担得起我们用对人的称谓相称,中国非遗传承史有“他”浓墨重彩的一笔。
过去的11年间,“他”从未间断过脚步,先后探访了中国22个省及直辖市和6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及3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其中90项亟待保护的非遗项目和研究课题进行了总计超过1600万元的捐助,这些仅仅是他所做贡献的一部分,数字不足以标榜他的功勋。
传说“他”到过的地方就遍地开花,“他”相中的传承人都如有神助。
这是真的。
摄影/BMW中国文化之旅
为了让非遗更好地走进现代生活
准备了3份
和非遗相关的神秘礼品
如何获得
1.将本文转发至朋友圈,截屏
2.将截屏发给我的助理
微信号:missnienie001(注明公众号)
名单于2017年12月15日后
可在关注我另一个公众号
时尚醚局(NvRenMi521)
此处查看
▼
THANKS
*
老 规 矩
留 下 相 片,取 走 故 事
如 若 温 暖,当 以 转 发 向 我 告 白
订 阅 我,不 负 擦 肩
*
要 不 要
听 我 讲 陌 生 人 的 故 事
看 快 门 写 意 人 生
那 戳
▼
点 图 可 查 看 文 章
更 多 故 事
请 先 关 注 本 号
▼
点 图 可 查 看 文 章
更 多 故 事
请 先 关 注 本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