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孝泉民族小学
项目名称:孝泉民族小学
设计者:华黎 / TAO迹·建筑事务所
设计团队:华黎、朱志远、姜楠、李国发、孔德生
施工单位:四川华西鲁艺建筑工程公司
设计类别:教学楼、多功能教室群、办公、学生宿舍、食堂等
项目地点:四川德阳孝泉镇
建筑面积: 8900m2
重建社会捐助方:,广东四会六祖寺慈善普济会,清华—香港中文大学金融MBA四川项目援建组,北大汇丰商学院
私募股权108基金,侨爱协会,四川省光彩事业促进会。
背景
“5·12”汶川大地震使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民族小学的教学楼损毁,学校迫切需要重建。孝泉是一个拥有4万左右人口的镇,位于德阳西北面,紧邻绵竹,也是受地震破坏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广东四会六祖寺慈善普济会、清华—香港中文大学金融MBA四川项目援建组、北大汇丰商学院私募股权108基金、侨爱协会及四川省光彩事业促进会等在内的来自社会各方的爱心捐助。建设内容包括18个班的教学楼、各种活动室、学生宿舍、食堂等。
项目的设计工作始于2008年6月,设计者受重建捐助方委托前往震后的孝泉镇进行实地考察。孝泉镇上的房子或倒塌,或开裂成了危房。镇上的房子高度基本为2~4层,街道大多五六米宽,街道的格局转折而富有变化,具有历史古镇自然生长的城镇空间特征。小学原教学楼遭地震破坏后已拆除。重建选择了新校址,位于相距不远的一条老街上,校园占地面积16826m2,比原校址稍小,但需要容纳更多的学生(约900人)。学生人数众多且很多是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的孩子,需要足够的宿舍和食堂空间供孩子们住校,因此项目的用地条件很不宽裕。场地的西侧在震后搭起了临时板房供孝泉初中部的学生上课,并将一直持续到小学的建筑建成方能拆除。
思考
去孝泉之前,建筑师关于灾后重建已经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重建对于灾区是一种跳跃式发展,因为大量资金、技术、意识由外部引入将使突然加速当地现代化的进程,那么重建对地区传统采取什么态度?是大刀阔斧的焕然一新还是谨慎延续空间和生活的记忆?直接由对口援建地区输入的工人、材料和建造手段会让灾区原来的地域特征消失吗?本地人会积极参与到重建中,还是仅仅只是接受重建的结果?本地的建筑业会因重建而发展进步还是只是旁观者?另外重建对效率的迫切需要必然会导致工业化和标准化的建造方式成为主导,这是否会导致重建的千篇一律而丧失多样性,就如当年的唐山?
孝泉民小项目的重建资金是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社会各方的捐助,捐助方同意将资金交由旌阳区教育部门来具体操作小学的重建工作,因此根据当地程序,建造将由德阳当地的施工单位来承建,而非全由外部地区输入。同时新的孝泉城镇规划的定位要求强调孝泉的历史古镇特征。这些外部条件促使建筑师必须思考这个项目与地域的内在联系。另外没有地方领导违背客观规律硬性要求建成时间的军令状,也给项目留出了空间,这样就不必因单纯追求效率而忽视质量。刘家琨有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地震把当地社会撕开了一个口子。”面对灾难,我们的社会内在机制就像建筑一样被剖开而呈现出其剖面。我感觉重建时建筑师应该去透视这一因灾难而呈现的社会剖面,思考建筑与当地的资源和文化更深层意义上的关系,让重建的建筑活动真正对当地的社会重建有所作用。
项目的设计思考从建筑最根本的两个问题出发:空间和建造。空间传统的学校由于老师少学生多往往是以管理的便利为核心来考虑建筑格局(这个小学存在类似的问题,这种局面当然与教育财政的投入有关),这样往往形成集体性、。我们在考虑空间时,则更多地从儿童个性的视角出发,尝试通过创造多样的、分散的和有趣的建筑空间去鼓励小学生的交流和多元的行为模式,因为小学生才是学校的主体。设计将校园按照秩序、兴趣、释放三种行为特征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普通分班教室区、音乐美术等多功能教室群和室外运动场。给课内课外的多种活动提供不同的场所。
设计考虑空间的另一特征是校园作为一种社会空间的复杂性及其与历史的延续性,建筑师没有把学校仅仅视为一个建筑,而是将校园理解为一个微型城市,它微缩了一个学生和老师的小社会。设计因此营造出许多类似于城市空间的场所:街巷、广场、庭院、台阶等,这些多样化的场所一方面给小学生们提供了不同尺度的游戏角落和有趣的空间体验,试图激发小孩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他们在游戏中去释放个性。另一方面,这些类型空间在尺度上和形态上都与孝泉镇震前的城市空间相呼应,有效地延续了城市空间的历史记忆,我们希望基于自然生长形成的孝泉镇所特有的自下而上式的空间复杂性在建筑中得以呈现,并给予个体更多的环境选择,而不是大刀阔斧地借重建之机将原来的城市肌理粗暴地抹去。那种简单覆盖重写式的建设对人的记忆和心理有时无异于另一场灾难。
设计在校园布局上将主体被建筑布置在整个场地东侧,靠近位于老街上的校门;西侧为运动操场(这里被震后的临时板房教室占据,这样布局也可避免建筑施工对上课的影响);南侧新建宿舍楼与原有宿舍楼形成新的生活的院落,食堂则布置在西南角,与原有厨房结合在一起。
主体建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东侧部分包括两栋基本教学楼和老师办公楼;西侧部分包括计算机教室、语音教室、阶梯教室、美术教室、社团活动室、游戏廊、音乐教室、两个自然实验室及其准备室等多功能教室群;东西两部分的中间一条纵贯南北又轻微曲折变化的连廊将所有功能区联系起来,我们称之为“脊椎”。脊椎既是交通、交流的空间,又起到导风和遮阳的作用。
东侧基本教学楼和老师办公楼的建筑高度为三层,主要考虑庭院适合儿童的尺度比较亲切,避免建筑过高带来的压抑感且有利于疏散。两栋基本教学楼之间的庭院正对着校园主入口,形成一个具有仪式感的空间,可以举行升旗、做操等相对正式的集体活动。
西侧的多功能教室群的形态高低错落,如同一个微缩城市,形成了如街巷、台阶、檐廊、庭院等丰富的空间类型,成为教学楼和运动场之间的过渡地带。可上人的屋顶平台延伸了建筑中可活动的户外空间。
校园中原有的两棵大树被保留,一棵将近20m的皂角树成为正对核心庭院和大台阶的景观,大台阶既是联系教学楼和操场及食堂的通路又是多种活动的场所,台阶上可以游戏、读书、集体照相、看比赛等。通往操场的街巷空间一侧的阶梯教室墙面上的窗洞通过充分利用墙厚而处理成凹入的“儿童家具”,可容纳很多儿童集体游戏活动,使得这一空间并非仅仅是通过性的。这些错落的窗洞在室内则形成了丰富的光影效果。
中间的“脊椎”是一个联系所有功能的长廊,其朝向操场一侧用连续的1m进深的混凝土立柱序列形成一个三层通高的柱廊空间,遮挡西晒的同时,创造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视觉层次。三部直跑楼梯联系上下楼层,几个“连桥”穿越高空间将二三层的走廊和美术教室、自然实验室、大台阶以及屋顶平台相连。一层在柱廊与楼梯之间设置了条形的水池,使空间更为活跃。在水池里观鱼也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间活动之一。
老师办公楼的一层是阅览室,其南侧设计了凹入较深的细窄长窗户,为了遮阳并避免外面操场打球碰撞玻璃,内部则形成阅读的角落。
食堂的设计考虑到通风和光线的需要,做成一个中间有内院的方形体量,与原有的厨房相连成为一个整体。内聚的坡屋面使庭院尺度相对亲切,在内部则形成了由高到低尺度变化的空间,竹吊顶加强了这一空间内聚的印象。立面窗户的设计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体尺度并与之相呼应,视线、通风、遮阳分别在不同高度解决。
建造与大量援建项目直接由外地输入工人、材料、技术不同,我们在这个项目上致力于实现一个高度本地化的建筑过程。回应本地气候,对本地材料、工艺的充分利用,采用本地适宜的建造手段等构成了建造的核心内容。
具体而言设计主要利用的当地材料包括页岩青砖、木材、竹子等,地震后砖作为基本建材在灾区非常紧缺,所用的砖来自于德阳附近的数个砖窑,每一批质地都略有不同。恰好由于建筑体量分散,用在不同体量上也还比较自然,且可分期施工。木材加工则在孝泉很有历史传统,有很多资源可用,门窗采用实木门窗,固定扇为玻璃,开启扇为木头,立面效果整齐干净。竹子也来自当地,主要用在外墙面及吊顶,起到隔热和丰富视觉作用。此外地震后回收的旧砖也用于景观工程中的地面和座椅等,使其象征性地参与到重建中获得再生的意义。
宿舍楼是一个完全的砖混承重的楼,以节省造价,外部用青砖包裹,构造柱、窗过梁、楼板等构件在立面上均清晰可见。也是希望体现建构的清晰性。
2.篱苑书屋
项目名称:篱苑书屋
设计者:李晓东
设计团队:李晓东、刘雅蕴、黄承文、潘希
施工者:王洪利施工队
项目地点:北京 怀柔 交界河村智慧谷
项目规模:175m2
项目造价:人民币105万
捐赠者:香港陆谦受信托基金人民币100万,潘希女士人民币5万,图书为各方好友捐赠
篱苑书屋位于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交界河村智慧谷。交界河村约有六七十家农户,村民三百余人。此处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周边与慕田峪长城、箭扣长城、神堂峪自然风景区等旅游胜地相邻,近年来吸引不少旅游公司投资在此开发旅游线路,向希望远离城市喧嚣的城里人提供租借农房,甚至整改成为他们自己的农家,在闲暇时来此度假,于是决定在村里建一个书屋。
篱苑书屋坐落在交界河村一处背山面水的荒地,书屋工程于2011年1月正式启动,经过两个多月的设计,2011年3月29日正式开始施工,并于2011年10月竣工并交付使用。建成之后,书屋可以向游客及村民提供免费的阅览读物和空间,同时亦可作为游客及村民相互交流的一处清舍雅苑。
篱苑书屋所处基地背山面水,景色清幽,一派自然的松散。设计构思旨在与自然相配合,让人造的物质环境,将大自然清散的景气凝聚成为一个有灵性的气场,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情境。场地前的水面,水边栈道、卵石平展的铺排以及篱笆(取自漫山遍野的劈柴棍)围合的空间,让书屋本身与自然环境结合成浑然的一体。场景中,既遮阳又透光,同时展现出强烈的地域特性,书屋也因此取名“篱苑”。
篱苑书屋简单的体量,为长30m、宽4.35m(轴线)、高6.3m的长方体,总建筑面积170m2,局部二层,主体结构采用100×100及100×200的方钢作为主要结构构件,每两米一根柱子,以焊接方式连接。外围护材料使用钢化玻璃。立面上以90cm为模数,每90cm焊一圈钢框,中间插上柴禾杆。室内采用合成杉木板装修,90cm的空档从中间分成两半,做成书架及供读者席地而坐轻松阅览的大台阶。
由自然产生的建筑到成为自然的一部分,篱苑书屋自始至终贯彻的设计思路是将人为的介入消隐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形体虽然简单,却不妨碍对话的丰富,步移景异透射出的是对传统的当代诠释。
室内空间的构成简单直白,主体空间由大台阶及书架组成,书就摆在台阶下面,成为主要的看书空间。另外在书屋的两端各有一个下沉式的相对独立的围坐、讨论空间,几个空间其实是一整个30m通长的大空间,相互之间没有任何隔断,没有任何家具,突显空间的完整性。唯一的一处隔断是从混凝土大门洞进入室内时的玄关,浓缩的入口空间为接下来的主要空间做了“经典”的铺垫。走进书屋,书的排布随意而易取,读者可以任意随手抽取自己感兴趣的书,任意就近找到一个舒服的座位静心阅读阳光透过夹在立面及屋顶玻璃当中的柴禾杆将窸窣的影子投射到室内的空间,明亮而温和,微煦和风在室外将室内的影子吹动得婀娜婆娑。在这样的环境里,村民及游客将会得到最自然惬意的阅读体验。
3.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
项目名称: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
委托人: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合作社
项目地点:云南腾冲界头乡新庄村
设计单位:迹·建筑事务所(TAO)
设计团队:华黎、黄天驹、李国发、姜楠、孙媛霞、徐银军、杨鹤峰
建筑面积 :361㎡
博物馆建造在云南腾冲高黎贡山下新庄村边的田野中,建筑的目的是为了向来访者展示新庄古老的手工造纸工艺及相关于手工纸的文化产品,建内部也设有办公空间、茶室和客房等。
设计采用当地的杉木、竹子、手工纸等低能耗、可降解的自然材料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建构形式上真实反映材料、结构等元素的内在逻辑以及建造过程的痕迹与特征。
设计将建筑做成由几个小体量组成的一个建筑聚落,如同一个微缩的村庄。而整个村庄连同博物馆又形成一个更大的博物馆——每一户人家都可以向来访者展示造纸的工艺。
访问者对建筑的游览将是在内部展览和外部优美的田园景观之间不断转换的一种体验,以此来提示建筑、造纸和环境的不可分。
展览部分由六个形状各异的展厅围绕中心庭院组成一条连续的参观路线,中间则是一个可向庭院完全开敞的茶室。二层是办公空间,通过一个室外楼梯联系到三层客房和一个可以观山的屋顶平台。
建筑适应当地气候,充分利用当地材料、技术和工艺,结合了传统木结构体系和现代构造做法,全部由当地工匠完成建造,使项目建设本身成为地域传统资源保护和发展的一部分。
4.上海嘉定区马陆镇大禹村社区馆
项目名称:上海嘉定区马陆镇大禹村社区馆
建筑师:Scenic建筑事务所
项目地点:中国,上海
建筑年份:2010年
这一社区位于上海嘉定区马陆镇大禹村中,是一个供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小镇周围有很多竹林和溪水,尽显江南小镇的独特气质。
这一社区小屋坐落在一个公共广场上,穿过一座T型小河道便可到达。为了与小村开放的空间感相匹配,我们将这一社区设计成六角形的环状建筑,供居民休憩、谈天或是进行一些文娱活动。
文娱室由三个小区域组成,另外还有一个茶室,和正对着谷物仓的小广场;另外三个半敞开式的空间分别对着三个不同的区域:混凝土石桥对着西北;小河岔口对着西南;而小石桥则对着东南方向。
5.井宇
项目名称:井宇
建筑师:马达思班建筑事物所、马清运
项目地点:中国,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
场地面积:319.68㎡
建筑面积:192.8㎡
项目时间:2004年-2006年
“井宇”是位于西安城西南蓝田县玉川镇一个带有附属客房地小酒坊,该项目试图在一个充满历史与文化的地方建立起一种新的生活。玉川古镇有着壮丽的山川、绵长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这些构成了“井宇”设计的背景与铺垫。
“井宇”以关中乡间居民为蓝本。关中俗语把当地居民的特点概括为“房子半边盖”,厢房一律采用单坡,厅房开间小,庭院窄长,院落树木少。针对宅院高墙、青砖灰瓦的传统,“井宇”从建筑尺度的延展、表皮的层次与功能的变通等作为切入点,在这几个层面强化设计和变通,使建筑摆脱单纯的文化标识,既能呼应周边带有异乡色彩的景观环境,又可以容纳外来的新的生活方式。“井宇”的纵向被拉长,墙体增高了许多,在尺度上与周围映山带河的风景相互呼应,“井宇”内的两进院子因此显得更加狭长。北侧厢房的下半部被掩在阴影中,与烈日照耀下的另一半形成强烈的对比,而蓝田独特的丽日艳阳则为原本普通的建筑表皮平添了不同的质感与色调。
“井宇”是一次具有实验意义的尝试,主张通过与当地工匠的深入合作,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得以升华、转化,甚至颠覆。这个过程充满了与当地工人和乡镇领导没完没了的乏味繁琐的协商和谈判。这些当地的工人不懂结构图和公制尺寸。他们依靠给定的木材尺寸以及建筑方法中的口令来工作。建筑师必须遵循当地工匠的想法和行为逻辑去组织及协同他们的工作。幸运的是马清运出生并在这里成长,整个建筑的实施过程中的,全部是他用方言来完成的。最后,当工匠们看到眼前的建筑时,他们觉得非常不可思议,这与他们脑海中想象的太不一样了。这个过程的意义在于,一个人是可以从核心和深处挑战并改变一些事情的。传统,只有通过传统的方式才能打破和再连接。
陈展辉在井宇的卫生设施和发酵设施之间设计了平行线。他将它们比作“全部产品”—将石头的质地完全打破。洗脸池是手工生产的,部分使用锤子和凿子,部分通过机器的加工。它们的内部很光滑,就像被水冲刷了几个世纪之后形成的一样。
他的设计源于自然的侵蚀过程,陈展辉对石块和大型鹅卵石进行再加工,使之成为浴缸和洗脸盆的相撞。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废品,所有的石料都会被用在施工中,在它们生命的最后融入自然的循环。两种演变之间的对比:就像人类从猿进化一样,在几百万年的时间里岩石的形态也被河水所塑造。
6.青浦练塘镇政府
项目名称: 青浦练塘镇政府
设计者:张斌、周蔚(致正建筑工作室)
设计团队:陆均、王佳绮、李莹、倪丹凤
合作设计:上海九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上海 青浦区
建造时间:2006年9月—2008年10月
场地面积:23590m2
建筑面积:8350m2
主要用材: 涂料、青砖、石材、铝材、平板玻璃、木材、小青瓦、铸铝风窗
练塘是上海青浦西南角的水乡小镇,这里源远流长的水乡文化并没有成为场景化的风情旅游消费对象,而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仍充满生机地自我更新着。本项目的设计将延续这种发展方向,探索对传统江南建筑内在结构的继承与更新以及地方建筑特征的内化。作为基层行政机构的镇政府兼具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两大功能,更需要一个开放的亲民形象。
建筑师力求在延续政府建筑大气形象的同时创造出灵活多样的空间特征,以适应内在功能多样性的需要,进而形成公共、私密之间多种层级的领域空间。这需要突破传统院落建筑的尺度局限,使多种不同尺度并存,相互支撑,灵活转换。镇政府的建设场地在新镇区中心的一片旷地上,西侧的河道向北与老镇区相连。
整个建筑是一个四面围合的多重院落结构,围绕着内向的大尺度主庭院铺展;在其周围是一系列大小不一的分属不同功能空间的独立小院,这些庭院由不同的经营位置生成不同的空间性格,层层相应,左右逢源,形成宜人的工作环境。南侧临入口广场为3层两进的办公主楼,南进底层局部架空,使两进间的入口前庭向广场开放。上部两层高的环通敞廊形成主楼的空间骨架,而南进上部则由4个独立办公单元与3个空中花园间隔形成小尺度的空间肌理。
东侧是社区服务中心;北部为会务与后勤服务中心,南面对着内院是连续的两层通高檐廊;西侧布置政府直属职能部门,组成3个串联的一层小院,通过镂空花墙与西侧的河道景色相连。而图书室和文体活动室如同一个明轩坐落在主庭院内,将院子分为东西两个性格不同的部分。
建筑总体呈现为单坡顶为主的连绵的白墙黛瓦院落,细部设计中出于自身内在结构与功能的需要,有选择地融入体现地方特征的材料和构造方式,并挖掘其创新的可能性。
7.和静园当代艺术馆
项目名称:和静园当代艺术馆
设计单位:沈阳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师:康慨 汪江 张丽苹
结构工程师:陆路 刘晓辉 李生武
设计类别:艺术馆
建设地点:北京市通州区宋庄画家村
场地面积:3 142㎡
建筑面积:3 142㎡(2层)
和静园当代艺术馆位于北京东郊通县“画家村”—宋庄,宋庄以中国当代艺术家集聚地而闻名遐迩。其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位置,恰如中国当代艺术在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的尴尬区位。
以系统收藏当代艺术的绘画、雕塑、装置、影像而享誉文化艺术届的业主,深深浸染于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理想。他梦想的生活范本是一个传统中国院落式居住空间与一个开放、现代的公共美术馆空间。希望在此与朋友能尽情享受笔墨琴瑟的风雅;与艺术届同仁能海阔天空,阳春白雪探索人类心灵,现实世界与生存状态的问题。
建筑设计方案立足于消隐建筑的形式的意义,以凸显出业主的生活梦想与艺术品深刻的内涵与思想。面临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理想与现实、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物理空间与意识空间等诸多并置、冲突、矛盾的问题;处理如此复杂的要素,与其寻找各个要素间的关联,毋宁回溯到建筑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即比例、尺度、表皮、空间、光线、色彩等,强调设计因素与客观真实性之间的转换。在现实与超现实,形象与概念之间有一种无穷无尽的相互关联,一种从形式转变为不拘形式的无限尺度。
艺术馆为上下两层布置,底层为北京传统的四合院格局。居住空间入口设在南面东侧,前庭后院,堂舍廊厅,均强调兰天荷塘,碧树顽石的交融关系,忽略建筑形式的存在,仅留一个仿古的中堂作为叙事性主题。由东侧公共入口沿斜坡楼梯向上进入二层展厅。封闭幽深的“回”字形展廊空间,迴转闭合,仅留墙边的洗墙天光为展品提供最佳显色性。柔和的天光沿着用以展示绘画作品的大片的矩形白色墙面,自然流动向前,尽端的雕塑展厅向上昂起,面向东侧的池塘敞开视野。
通过空间的竖向界定,使居住空间的传统内敛与展览空间的流动开放,上下并置,形态上融为一体,空间概念上却背道而驰各自独立。建筑外立面为一次浇铸成功的清水混凝土,呈现出坚实沉稳、清雅孤傲的建筑形象,辨而不华,质而不俚。
8.云阳市民活动中心
项目名称:云阳市民活动中心
建筑师:汤桦、刘昌萍、刘欣等,深圳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结构设计顾问:重庆市设计院 苏卫东、刘光明
项目地点:中国,重庆市云阳县
用地面积:48753㎡
建筑面积:29094㎡
本项目位于重庆三峡沿岸的历史城镇——云阳,一个被选定作为三峡库区人民搬迁试点的城镇之一。新城经过15年的发展,初具规模。为了尽快向市民提供公共活动场所,云阳市民活动中心的建设于2009年通过公开招标选定了本案。
设计构思源于中国古老的建筑遗产与现代建筑语言的统一。现代建筑的形式与古老传统空间形制有机的结合,表达沉淀在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精神和乡土情怀。
本项目由建筑、广场、小桥组成,屹立于长江岸边,与江岸堤坝融成一体,仿如古老的台阶,延伸至江水之中。人们游戏于阶梯之上,或是闲适观望,或是静享江风涛声,水天一色,尽览无遗。
建筑以中国院落为基本元素,运用“九宫格”的空间组织形式,将九个院落汇聚形成整体,以符合江岸堤坝的角度跌落,填补了山与江的间隙。建筑东侧为一个半圆形的大型广场,建筑拥有了空旷的室外空间,使建筑更具山体感,以堤岸阶梯联系山与水,供人们与山水相亲。
广场西侧为市民活动中心,东边以风雨桥为引,与另一山体相接。桥作为整体设计中的一部分,其屋顶图案引用自中国古老建筑元素——窗花,以期达到桥与建筑的和谐。
本建筑具有综合性功能,共5层,楼高24米,总建筑面积29094㎡。内设1200座的剧场,以及规划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人们可穿过建筑从山体到达水边,沿途浏览建筑内部的各项活动。
建筑屋顶采用中国传统的屋顶艺术形式,以此扩展、提炼,用现代材料及建造技术,以古典的形制,创造出蕴含传统意境的建筑实体,以继承弥足珍贵的传统记忆。
9.朱家角人文艺术馆
建筑师:祝晓峰 山水秀建筑事务所
设计小组:李启同、许磊、董之平、张昊
结构与机电设计:上海现代华盖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委托人:上海淀山湖新城发展有限公司
建筑功能:美术馆
基地面积:1 448㎡
建筑面积:1 818㎡
作为上海保存最完整的水乡古镇,朱家角以传统的江南风貌吸引着日益增加的来访者。人文艺术馆位于古镇入口处,东邻两棵470年树龄的古银杏。这座1 800㎡的小型艺术馆将定期展出与朱家角人文历史有关的绘画作品。
建筑师希望在此营造一种艺术参观的体验,它将根植于朱家角,而建筑是这一体验的载体。
在空间组织中,位于建筑中心的室内中庭是动线的核心。在首层,环绕式的集中展厅从中庭引入自然光;在二层,展室分散在几间小屋中,籍由中庭外圈的环廊联系在一起,展厅之间则形成了气氛各异的庭院,收纳着周围的风景,为多样化的活动提供了场所。
这种室内外配对的院落空间参照了古镇的空间肌理,使参观者游走于艺术作品和古镇的真实风景之间,体会物心相映的情境。在二楼东侧的小院,一泓清水映照出老银杏的倒影,完成了一次借景式的收藏。
10.十院书屋,上海文化信息产业园一期工程B1地块
项目名称:十院书屋,上海文化信息产业园一期工程B1地块
建筑师:张斌,致正建筑工作室
设计团队:金燕琳、李沁、廖森林、陆均、李莹
合作设计:上海天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中国,上海
基地面积:29213㎡
建筑面积:70928㎡
该项目位于上海市马陆镇沪嘉高速公路以东,宝安公路以南。建筑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局部钢结构。
该项目地上2-22层,地下1层,地下局部夹层。主要用于办公、商业及会所。建筑主要用材为干挂花岗石材,平板玻璃,烤漆铝板、穿孔铝板及铝型材,铝镁锰板,型钢,涂料等。工程造价约30,000万元人民币。
飞图建筑规划设计视频公开课
QQ群:328029045(入群注明学校、年级、姓名)
飞图西建大考研公寓
微信号:65200935(建大门口,干净、安全,随时恭候大家回家)
2016寒假特训营优惠倒计时!
飞图全能老师微信:yadanniang0309(长按二维码加入)
飞图全能老师微信:taotaodang(长按二维码加入)
国内考研快题领导者!
国内设计手绘倡导者!
全国首屈一指,大师点评
规模最大,100%快题过关率!
全国唯一受26所设计院支持授课的培训机构!
来飞图,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提高,更是专业素质的养成!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我们让你看的更远!
长按二维码获取更多专业手绘、各高校考研资讯
加订阅号天天视频学手绘
专业手绘咨询:18681946667;
专业考研咨询:18629636500;
全国咨询热线:029-88663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