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美丽永胜1"关注家乡永胜
---以上广告---
《永胜陶瓷风采》
何守伦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器是用粘土成型,经800℃左右炉温烧成的无釉或上低温釉的日用品和陈设品,壁较厚,不透明,击之其声略哑。瓷器胎料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烧成温度必须在1200℃以上,胎釉经高温烧结后不易脱落,壁多薄,半透明,击之其声清脆。陶与瓷虽有高下之分,却又不可相互代替,陶器也有许多名品。
世界上不少民族的祖先,都用黏土烧制过陶器。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距今已有好几千年。瓷器的出现是中国的独创,最早始于中国的商代,距今也有3000多年。国外的瓷器是由丝绸之路从中国传出去的,最早始自2000多年前的西汉。中国的英文名China,它的原义就是瓷器。
(青花民族餐具)
元王朝在江西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加上高岭土的应用、青花瓷烧造成功等技术成就,使景德镇迅速成为“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全国制瓷中心。明代景德镇瓷业分为官窑和民窑,前者专烧质量精美的宫廷御器,后者生产风格活泼的商品瓷器。清代将官搭民烧作为定制,出现官民竞市的局面。
丽江永胜曾称永北(别称沧阳),其陶瓷文化源远流长,成为边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云南永胜边屯文化博物馆里,陈列着从金沙江畔涛源镇“堆子地古墓群”遗址出土的各种陶器。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期,永胜已经在制作和使用陶器。先民们制作陶器,须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认识和使用粘土,二是能让炉火温度达到800℃左右。陶器的大量使用,表明永胜先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进步。
(永胜文物:明龙泉窑青釉暗花折枝牡丹花盖罐)
永胜出土的早期陶器,具有氐羌民族风格。原居甘肃、青海一带的氐羌族群,因受秦国崛起的强大压力,被迫向西南地区迁徙,经岷江、雅砻江进入金沙江流域。氐羌风格的典型陶器是双耳罐。永胜涛源堆子地出土的这种陶罐,最突出的特征是圆口、鼓腹、平底,大双板耳从口沿连接到下腹部,且大双板耳内还有小双板耳,展现了永胜原始工艺品的精美。
(明云南青釉高足杯)
云南从唐代南诏国就盛行火葬,宋代大理国时期仍如是。元、明时期,火葬仍为云南最主要的葬俗。直到清代初期朝廷明令禁止火葬,云南葬俗才变为以土葬棺埋为主。陶器以其价廉物美、易于储存,成为当时云南各地最主要的葬具和随葬品,陶艺成就也就体现在各式各样的火葬罐上。
(蔡家箐带盖火葬罐)
从期纳镇满官龙潭村蔡家箐、程海镇海沿村荞地坪出土的文物看,元明时期永胜的火葬罐有黑陶罐、红陶罐和绿釉陶罐。永胜火葬罐有的瓷化程度已相当高,器物表面采用彩绘、刻划、压印、堆塑等手法装饰,造型装饰均很美观。由于受文化的影响,永胜有的火葬罐盖内还用朱砂写着梵文。
(海沿村荞地坪墓出土的火葬罐)
元明时期,云南是全国仅次于江西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生产地。从现存和出土的实物看,永胜元明陶瓷有青釉、白釉、青花等色料,有罐、瓶、壶、杯、碗等器型,陶瓷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青花瓷器是以钴土矿为着色剂,用毛笔将色料涂在尚未上釉的瓷坯表面,外面再上一层透明的釉,经摄氏1300度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绘瓷器。青花瓷器画面呈现白底蓝花,具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效果。
(明青釉褐彩带流玉壶春瓶)
永胜元代青釉罐,短颈凸出二道弦,罐腹椭圆,圈足平底,施釉不及底;肩部绘有云纹图案,肩、腹以褐色矿物质绘有十二生肖属相,每一属相用双线分隔开,下腹近足部绘有云纹、水纹图案,线条流畅,典雅古朴。永胜明代青釉罐,平口短颈,鼓腹,圈底,釉面光润清洁;罐盖如一张倒扣的荷叶,分成六莲瓣,其中绘以暗花折枝莲花,腰部绘以暗花折枝牡丹,下腹以紧密直立兰叶造型装饰,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永胜文物:元青釉矿色十二生肖假圈足罐)
永胜明代青花瓶,口沿平折,直颈丰肩,鼓腹下部渐收,足部微向外撇,底部青釉,造型丰满,釉质晶润;颈部装饰简单花纹,上腹部饰折枝芙蓉花,下腹饰云纹图案,纹饰使用花青色,风格新颖别致。永胜明代青花碗,口沿平折,敝口,向下渐收,胎白釉青,玻璃质感强;口沿绘有相交斜线纹,外壁绘有青花缠枝花卉,内壁绘有百合、灵芝,底部绘有十字宝杵纹,纹饰丰富,别有风韵。
(明青花直颈鼓腹瓶)
明朝洪武年间,大量内地汉族士卒落籍永胜,不仅推动了永胜的农业发展,而且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其中不乏陶瓷手工业者。永胜县城十字街发掘出来的两对灰陶鳌鱼,以及各种图案精美的瓦当、砖雕,加上县城东南凤鸣村马家山发现的明代龙窑遗址,印证了永胜至迟明朝初期已经有了灿烂的陶瓷文明。
(明青釉青花花口双系壶)
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开始建筑澜沧卫城,烧制大量城砖和殿阁、楼台、官署建筑的砖块、瓦饰,于是永胜陶瓷工艺飞速发展。诚如有关文献所说,云南“建都邑,成聚落,心有赖于木石泥工,至明洪武年间,移中原之民实滇,古房屋建筑无异于中原”。当时永胜陶瓷的烧造地,主要是在澜沧卫城东南马家山和距城4公里处的凉水村。
永北镇凉水村关氏先祖关敬业,就是“洪武调卫”时来的制陶能手,他因建筑澜沧卫城立下军功,故能获准城内建有关氏宗祠。关氏后裔关崇高墓志云:“先世自湖南长沙之湘乡调戍来永,家于治城之南,耕陶为业。”永胜历代陶瓷工匠在烧制砖瓦时,常在窑洞里放进瓦猫、瓶罐、花盆、香炉、蜡台、“悬鱼”等陶胚一起烧制,因而留下不少陶瓷工艺品。1999年以来,凉水村关氏第22代裔孙关玉祥,创办了玉泉工艺美术馆,组建了玉泉文化产业公司,研制了大量瓦陶工艺品,设立了沧阳瓦陶陈列馆,编印了精美画册《沧阳陶艺》。
(沧阳瓦猫)
沧阳的这方水土养育了一大批工匠,他们用自己本真的双眼、自然的感悟、朴拙的手法,制造出了雕砖、陶瓦、陶塑等陶艺精品,通过它们让我们触摸到了永胜历史发展的脉络。诚如著名作家陈洪金在《沧阳陶艺》序中说,“永胜各族人民对于泥土饱含深情,它还被做成了陶器,那均匀剔透的质感以及灵动而幽远的寓味,让永胜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陶瓷之乡,张扬了永胜各族人民在一段历史里的神采与气质”。
永胜土木结构的老瓦房,尤其是像期纳镇清水、果园、谷宇等传统村落的老民宅,大都具有百年以上或近百年的历史。这些老民宅屋顶每行瓦的沿边都做有瓦当,主要起防水护檐的作用。同时,瓦当上面雕刻着各种花纹和文字,用来镇宅避邪,祈求吉祥顺利,成了寓意深远的艺术珍品。
永胜陶瓦的制作方法,是用泥条盘筑成圆筒形瓦坯,切割成三等分的是板瓦,切割成两个半圆形的是筒瓦,一部分筒瓦前端还拼接上了园形的瓦当。瓦当又称勾头,其制作方法是先刻出木模(阳纹),然后用木模压制出泥制瓦当范(阴纹),并在其上续制筒瓦,将瓦当范放入窑内烧好取出,便可使用。这些在屋檐上的筒瓦头,虽然面积不大,却成了装饰的好场所。永胜瓦当图案丰富,几何图形,植物花卉,动物纹样,组合多变,画面饱满,布局均衡,堪称精美的民间艺术作品。
永胜民间极为重视住宅装饰,除了瓦当、砖雕、木雕等外,瓦猫也是极具装饰韵味的工艺品。瓦猫常被安置于屋顶、大门和照壁正脊中部,不仅具有装饰房屋建筑的作用,而且具有驱邪纳福的功能。瓦猫虽被冠以猫名,但却寓虎于猫,取虎凶猛无畏之意,用以达到镇宅之目的。永胜瓦猫造型夸张,虎口大张,四牙六齿,舌头微伸,眼睛鼓暴,耳朵竖立,前腿直立,后腿下蹲,昂首翘尾,呈现凶猛威严之状。永胜瓦猫造型各异,釉色多样,贴近百姓生活,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永胜有着陶瓷业生产的丰厚条件。永北镇凤鸣、凉水一带,地处城关坝子南部,分布着深厚的黄黏土。县城东南10多公里处的光照山,蕴藏着丰富的高岭土。黄黏土是青釉的主要原料,它与白沙土等按一定比例,再加石灰和草木灰配制,经烧造即为青釉。高岭土又称瓷土,因景德镇高岭山的瓷土质量最优而得名。它的名称虽然带个土字,但其实是一种矿石,即花岗岩风化后的产物。永胜瓷土储量500万吨以上,大部分可露天开采,质地细腻纯白,耐火性强,是上等造瓷原料。
瓷器有青瓷和白瓷之分,也有很少见的黑瓷,主要是高岭土中含铁量不同。高岭土中的杂质主要是氧化铁,在烧制过程中被还原成氧化亚铁。氧化亚铁本身呈黑色,因此,如果高岭土中含铁量过高,陶瓷就呈黑色。如果将铁元素完全去除,烧出的陶瓷就是白色。如果介于两者之间,陶瓷就是青色或者黄绿色。永胜高岭土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石英,即水晶)含量和江西浮梁不相上下,而它的三氧化二铝(刚玉)含量却高于江西。《新纂云南通志》故曰:“永北(今永胜)所产瓷土较皖、赣优良。近来永北瓷器骎骎与江西争胜,迤西各属皆用之。”
烧制瓷器需要三个条件:高岭土、高温和上釉技术,缺一不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永胜县文物普查队在县城东南马家山发现一处明代窑址,并发掘出瓷化程度很深的青釉罐和残缺碗盘,之前此地还挖出很多明窑堆积的白瓷残片。窑址在今永胜县第四中学东面马家山麓,属永北镇凤鸣社区,面积约为6万平方米。窑体依山而建,从西边平地向东面山体延伸,为明代早期烧柴龙窑。马家山明代窑址的发现,证明永胜制瓷历史至少已有600年。
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永北镇人刘以和创办“矣察碗厂”,先在城东武侯祠批量生产瓷碗,后在瓷土产地黎明生产瓷器,产品通过茶马古道销往西藏等地。民国初年,袁从义、高瑞东等人,集资兴办“集玉公司”,请来江西景德镇技师,制造釉下五彩瓷器,使永胜瓷器具有瓷质晶莹明澈、绘图明丽古雅的特色。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滇缅公路通车,永胜瓷器行销全滇,部分销往缅甸等国。
20世纪40年代初,永北镇李余阶因办“恒星瓷厂”获利,邀集省内财力雄厚的人,合资兴办“永利瓷业公司”,后又改名“利民瓷厂”,在今永北镇大厂村购买土地兴建厂房,还用千两黄金从英国购进脚踏辘轳机等设备,靠人抬马驮运到永胜瓷厂。那时,永胜县城有上百户人家,自建锦窑(俗称烘炉),购进瓷坯,绘画题字,烘烤出售。永胜县城西街形成一条瓷器街,街道两旁瓷器琳琅满目。滇西采购商络绎不绝,马驮人挑永胜白瓷抵达下关,再用汽车大批运往缅甸。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永胜瓷业发展,先后建成国营丽江地区永胜瓷厂和集体经营的永胜县陶瓷厂。瓷厂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派人前往江西景德镇、湖南澧陵学习,“丽永瓷”工艺得到了新的发展,产品以成套餐具、茶具、咖啡具为主,还有盘、瓶、文具等工艺美术瓷器。“丽永瓷”彩绘丰富多样,既有色彩缤纷、沉着古雅、艳而不俗的釉下五彩,又有民族风格强烈、享有较高声誉的粉彩,还有画面清晰、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的喷花装饰,充分体现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1960年总理出访缅甸,曾带去永胜瓷器作为礼品赠送国际友人,“丽永瓷”作为“国瓷”赢得了极高的声誉。随后,永胜瓷厂又制作了北京云南厅的青花茶具、云南艺术剧院的艺术奖杯和昆明翠湖宾馆的青花茶具,永胜瓷器声誉空前高涨,永胜县也被誉为“云南的景德镇”。1964年,时任云南省委副书记的周赤萍到永胜瓷厂视察,欣然赋诗赞曰:“甚喜瓷乡气象新,珠圆玉润洁无尘。百尺竿头应谦谨,巧夺天工莫让人。”
1975年以来,永胜瓷厂除生产日用碗盘、杯具外,还生产工艺美术瓷花瓶、台灯、古代乐女、红楼人物、各种动物,以及镂空花瓶、笔筒、笔架等文房之宝。其中,15头釉下青花茶具咖啡具、釉下青花茶具荣获云南省优秀轻工产品“金象奖”,15头釉下五彩茶具荣获首届瓷都景德镇杯国际陶瓷精品大赛“创造设计奖”,400头釉下青花餐具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精品“金奖”,还有青花色料、结晶釉等多项科技成果获奖。永胜瓷器不仅畅销省内外,而且通过边境贸易远销东南亚,成了“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品。
2003年,永胜瓷厂由国营企业改为民营企业,组建了丽江永胜瓷业有限责任公司,其法定代表人为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文生。永胜瓷厂新建了厂房,增添了设备,进行了技改,产品有生活用瓷、装饰用瓷、工业用瓷、建筑用瓷、产品包装用瓷、工艺美术瓷和旅游纪念品等100余种。2015年,永胜瓷厂老字号品牌“丽永瓷(1869)”,被评为云南省重点特色文化产业知名品牌。2016年,丽江永胜瓷业有限责任公司营业收入5286万元,产品出口创汇78.5万美元,永胜瓷业实现再次腾飞。
永胜瓷器之所以能享誉海内外,赢得人们的青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有一批工艺美术师和书画名家相继参与。周旭、苏乐天、习应玄等,1952年创设永胜瓷厂彩绘室;后有乌芸晖、闵兆福、韩朝彦等,参与制作赠缅瓷器和北京用瓷;还有牛存泽、张人恕、周瑞元、杨传国、杨崇荣、王志泓、张成大、杨崇英、王正兴、周家冰、白雪花等,创新颜色釉料,妙笔丹青点染,屡获表彰奖励。“瓷艺传云岭馨芳桃李,精品收国堂荣启后人。”这副对联,是对永胜瓷厂工艺师、书画家们的真实写照和高度赞扬。
诚如著名诗人赵晓梅所说,永胜瓷器“每一朵瓷上的花,每一只瓷上的鸟,都昭示着中国古老瓷器的典雅,显露出中国瓷器素雅洁净的灵魂之韵”。陶瓷上的书画,别具一番风韵。青花瓷画、染结合,极具国画风格。粉彩瓷模仿工笔花鸟画,用不同颜色细致表现蓬勃的生命。毛笔书法与陶瓷结合,即兴挥毫,笔调浓淡、起伏、缓急、顿挫、轻重恰到好处,加上字里行间的意境,极具感染力。
如今,永胜瓷厂经过技术改造后,煤气生成炉取代了煤烧窑炉,高耸的烟囱已经不再冒烟,崭新的生产车间依旧忙碌,数百号工匠正在生产即将销往东南亚各国和祖国西南各省的瓷器。永胜瓷厂的部分旧厂房已被保留下来,厂房里的手动木车盘、脚踏辘轳机、水冲石碾子、柴火阶梯窑、煤烧倒焰窑、烘花壁道窑等设备也被保存,并设立了工艺美术瓷创制体验馆,被命名为“永胜窑”的厂区俨如一个实地博物馆。同时,丽江永胜瓷业公司编纂了《永胜瓷业志》,建立了瓷业瓷器陈列馆,展示了上千件“丽永瓷”精品,展现了永胜陶瓷数百年窑火斑斓。
陶与瓷都是火与土的艺术,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脚步不断发展创新。陶瓷器不但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器皿,而且还是人们钟爱珍藏的艺术品。当您走进永胜陶瓷陈列馆,欣赏精美的陶瓷工艺品,不由自主地就会惊喜不已:一方面我们敬佩前人的智慧技艺,感激他们的无限创造力,一杯一盘,如今我们所日常用的,都未思其来处不易。另一方面,不忘初心,继往开来,如何使陶瓷艺术传承光大创新,那就是我们后来者的责任了。
作者简介:
何守伦,云南丽江永胜县人,曾任丽江师专旅游与经济管理系教授、云大旅游文化学院客座教授,兼任丽江旅游研究所所长、丽江边屯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出版著作、教材《永胜方言志》《华坪方言志》《丽江导游辞》《丽江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教程》《导游实训教程》《解秘他留文化》《云南旅游风情》等10余部。
作者(图、文):何守伦
编辑:华子
戳阅读原文,进永胜今日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