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英才》创刊号的封面是老校长刘冰。岁月不饶人,老人家跟以前相比确实老多了,须发皆白,但精神矍铄,让人欣慰,也不由想起一些旧事。时值端午期间,权作一篇艾叶,献给校友们。
刘冰1980年初从清华大学来到甘肃,任甘肃省副省长、兼兰大校长,主要是管兰大。
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刘冰。他于1975年曾经给上书,反映迟群、谢静宜等人的问题,不料批示:“刘冰等人的信,矛头是对着我的。”著名的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就此展开,、。我当时上初中,学校开大会传达主席批示,印象非常深。
我1980年秋天上了兰大。报这个志愿,跟刘冰当校长还是有点关系的。当时老百姓有个淳朴的想法,,肯定是好人。好人当校长的学校,肯定是好学校。
果然。兰大有洗澡的地方,可以看电影,老师有学问,校园保持了苏式设计那样一种大方雍容的布局,看上去很美。最主要的是出人才,,兰大胡青考了全国第一,全校考取人数高居全国第四。第二年又是如此,连着几年成绩优异,这就不是偶然了。
兰大诗社非常活跃,时有“崛起的西部诗群”之说;中文系才气十分了得,写出来的小说发表在杂志上、张贴在食堂前的公告栏里,读者很多;还有外语系排练的《威尼斯商人》,十分轰动,哲学系老师的论文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经济系老师提出的观点新锐而直指现实,引领思潮。
没有多少浅近的功利考虑,没有多少有意的提倡和督促,整个学校就突然焕发出朝气和活力,老师和都似乎按捺不住,青春与才华喷涌而出。
这与刘冰有关系。
“后勤要为老师和服务,让老师好好教书,让好好读书”,刘冰怀着这种朴素的信念,对后勤大大小小的事都要管;学校老师分房,他自己住平房,教授们住楼房;那时的大表达自己意愿的方式还有着浓重的五四色彩,激烈而懵懂。对一次又一次的,他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也不像有关方面要求的对的进行处理或者用分配这一生死符来卡。在他眼中,就是些孩子。他绝不乏敏锐,但也决不动不动把普通问题上升到了不得的高度。
一次,要校长接见。刘冰就真的来了,戴眼镜、穿中山装,文质彬彬的一个小老头。“同学们!”,他说了一句,大家一阵起哄。他又说“同学们!”又是一阵起哄。他不生气,劝说着,不像个大学校长,倒像个让不讲理的孩子闹得无措的宽厚长辈。
又有一次,历史系79级吴景山要独自一人骑自行车走丝绸之路,写信给他,他把约到家里谈话,表示支持,给了些钱,并嘱咐路上要注意什么,还说路上要留些标记,万一遇难容易找到。这事搁现在不可想象,写信管不管用不提,支持态度就很可贵。
重教学、讲规矩,也是当时一大特色。那时学校没有现在这么大科研和评估达标的压力,像钱伯初这样聪明绝顶光教书但不怎么搞科研不写论文的老师,学校是很看重的,并不要求他的论文。所以钱老师上完课就下围棋,车轮战,里几个曾经入围上海少年队的棋手同时跟他下,也赢不了。还有像顾雁那样曾经是右派的一些老师,学校也没有歧视。学校在考试上也很有规矩,该挂就挂,该退学就退学,没有那么多通融。我们经常看见食堂前的布告栏里贴着一串退学的公告,吓出一身冷汗。
那时候刘冰和兰大都没有刻意展示什么雄心壮志和韬略,以及追求宏伟目标,就是老实地为老师和做事,一点一滴,不玩新花样,点子没那么多。邓 小 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到自己,说有人说我是右 派,有人说我是左 派,我什么派都不是,一定要划分,那我就是实事求是派。刘冰也是这样,实事求是。
这许多年来我听到不少对改革开放后几届兰大的评价,不约而同都说到“功底扎实”、“干活踏实”、“有后劲”,我认为这跟刘冰的“老实”等个人气质不无关系。
这种气质,已成为兰大和兰大30多年来的特质,这个特质传承至今。
作者简介:
周普生,男,汉族,甘肃静宁县人。1964年10月生。1984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金属专业。、组织部长。